在中國,有無數人聽過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命運》,並且以為這就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但實際上,這是兩個概念。
理查德·克萊德曼隻是截取了《命運(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也就是貝多芬特別說明“命運在叩門”的那一個樂章,並且自己進行了重新演繹和編曲,改編成一首鋼琴輕音樂曲。
而完整的《命運交響曲》,一共有四個樂章,總長達到半個小時。除了“命運在叩門”之外,後麵的三個樂章,才是真正的“人與命運的交戰”。
我命由我不由天,向來是人類最美好的期盼,也是起點諸多小說中,主角必備的金句——既然是期盼和起點主角必備,那麽這場戰鬥的優勢方和劣勢方,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樂章算是過渡,也就是所謂的“暫時舒緩”;而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就是主角被命運壓著打,打得氣喘籲籲,打得奄奄一息,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當然,在音樂的最後,人戰勝了命運——
大團圓結局在全世界都是主流,像梁祝和羅朱之類不討喜的結局之所以被人銘記於心,很大一方麵的理由就是物以稀為貴。
到了最後,林歆的目光已經跟不上賀琛手指地移動了。她緩緩上移自己的視線,看到賀琛臉上,洋溢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歡笑。
而在這歡笑之外,他的目光堅定,像是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這個決定,這歡笑中,還夾雜著一絲絲的釋然。
當最後一個音符被賀琛有力的彈出,全場觀眾起立,熱烈到甚至有些瘋狂的鼓掌。在這掌聲中,賀琛起身,回到了後台。
半個多小時的劇烈彈奏,他也必須休息一小會兒,才能再次繼續。而當他換過被汗水浸透的內衣,重又閃亮登場時,場內的掌聲比之剛才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坐在琴凳上,修長的手指在琴鍵上輕輕拂過,突然,他停了下來,扭頭看向台下。
整個大劇院內,鴉雀無聲,隻有賀琛略帶疲憊的聲音,緩緩響起。
“按原定的節目單,這個時候我應該彈奏《茉莉花》、《星空》、《夢中的婚禮》這三首輕音樂鋼琴曲,但現在,我想換成另一首曲子。”
“昨天,我們市裏,下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看到了。”
“人的一生,會看到很多很多場雪,就像我們都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事;有的雪、有的人、有的事,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總有一場不那麽尋常的雪、一個不那麽尋常的人、一件不那麽尋常的事,值得我們用永生,去銘記於心。”
“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叫做《初雪的約會》,是我昨天晚上新創作出來的,希望大家原諒我的小小任性。”
“謝謝。”
指尖輕觸間,同樣休息過一會的琴鍵,並不像之前那樣溫熱,而是有些涼涼的,就像昨天那場初雪,雪花落在臉上的感覺。
而當琴聲響起後,所有人都有了同樣的感覺。
雪花輕輕柔柔的落下,落在一條無人的小巷裏,一對關係撲朔迷離的男女,就在這漫天雪花之中,靜靜站在原地,任由雪花落在自己的身上。
琴聲如泣似訴,每個觀眾都不由得回憶起自己年輕時,那份蠢蠢的、想起來尷尬、卻又怎麽也忘記不了的情事。而像是安娜這種原本就正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少男少女們,則已經完全被鋼琴聲所感染,莫名的,一種酸酸甜甜,說不出來是什麽的感覺,就自然而然的從心底泛出,蔓延全身。
然而,幾個急促的音符,打破了這種仿似可以維持到天荒地老的畫麵。像是雪地寒冷,兩個人不耐久站;又像是家長催促,其中一個不得不離開;更像是命運,從天端的雲深處,對這兩個人做出了某種判決。
其中一個,離開了。
有些感性的女觀眾們,已經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然而和其他鋼琴曲在此時一定會用延音和顫音,製造哀傷氛圍,加強這種共鳴的技法不同;賀琛的手指,卻彈出了另一種淡然和期盼,就好像這兩個人,一定會再見麵,一定會在一起,一定會攜手走過這場初雪。
而當下的這種分別,不過是放學後的各回各家,明日,必然會再度重逢一般。
這是極為大膽的創新——和繪畫、雕塑、小說、電影等等等等所有的藝術一樣,音樂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所有的意義,都在於激發和加強聽眾的共鳴,而當觀眾已經產生共鳴之後,不去加強,反而強行扭轉,試圖將他們帶進另一個氛圍,從理論上來說,這就是絕對錯誤的做法。
就像一場相聲或者小品,觀眾一秒鍾前還笑得前俯後仰,後一秒鍾就要讓他們潸然淚下……
失敗的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而成功了的萬分之一,絕對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坐在外婆前方的那個老頭,突然就站了起來,死死地盯住賀琛,那個勁頭,像是酒鬼看到了好酒、美女看到了限量版lv、賭客看到了麻將桌一樣。
理所當然的,外婆也站了起來。
於是,全場觀眾,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
但賀琛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此時他的鋼琴聲,再度一變。
她究竟喜不喜歡我?我到底還有哪兒做得不對?我會不會輸給另一個更優秀的少年?這場雪之後,我們是會直至白發千古,還是會就此陌路?
情竇初開的大男孩,那份忐忑不安,和患得患失,在淡然和期盼之後,突然又浮現出來。觀眾們依然被感染,懷念起自己年輕時的種種;但第一排的那些名家們,卻很輕易的就從這種氛圍裏掙脫。
林歆甚至聽到了他們的竊竊私語。
“這一個轉折,還是有些稚嫩的。”
“缺了點過渡,過渡得好的話,還是很不錯的。”
“昨晚譜的曲子,雖然借鑒了歌劇《羅朱》裏的曲調,但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看不到十年,國內樂壇就是他的天下了。”
“說起來,你們就沒人好奇他這首鋼琴曲是寫給誰的嗎?”
“初雪的約會……昨天他和人約會了?”
“這榆木腦袋還會喜歡別人?我以為他就要和鋼琴過一輩子了。”
“就是,音協和琴協幫他收到的情書,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燒,他從來都不帶看一眼的。”
……
但實際上,這是兩個概念。
理查德·克萊德曼隻是截取了《命運(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也就是貝多芬特別說明“命運在叩門”的那一個樂章,並且自己進行了重新演繹和編曲,改編成一首鋼琴輕音樂曲。
而完整的《命運交響曲》,一共有四個樂章,總長達到半個小時。除了“命運在叩門”之外,後麵的三個樂章,才是真正的“人與命運的交戰”。
我命由我不由天,向來是人類最美好的期盼,也是起點諸多小說中,主角必備的金句——既然是期盼和起點主角必備,那麽這場戰鬥的優勢方和劣勢方,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樂章算是過渡,也就是所謂的“暫時舒緩”;而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就是主角被命運壓著打,打得氣喘籲籲,打得奄奄一息,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當然,在音樂的最後,人戰勝了命運——
大團圓結局在全世界都是主流,像梁祝和羅朱之類不討喜的結局之所以被人銘記於心,很大一方麵的理由就是物以稀為貴。
到了最後,林歆的目光已經跟不上賀琛手指地移動了。她緩緩上移自己的視線,看到賀琛臉上,洋溢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歡笑。
而在這歡笑之外,他的目光堅定,像是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這個決定,這歡笑中,還夾雜著一絲絲的釋然。
當最後一個音符被賀琛有力的彈出,全場觀眾起立,熱烈到甚至有些瘋狂的鼓掌。在這掌聲中,賀琛起身,回到了後台。
半個多小時的劇烈彈奏,他也必須休息一小會兒,才能再次繼續。而當他換過被汗水浸透的內衣,重又閃亮登場時,場內的掌聲比之剛才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坐在琴凳上,修長的手指在琴鍵上輕輕拂過,突然,他停了下來,扭頭看向台下。
整個大劇院內,鴉雀無聲,隻有賀琛略帶疲憊的聲音,緩緩響起。
“按原定的節目單,這個時候我應該彈奏《茉莉花》、《星空》、《夢中的婚禮》這三首輕音樂鋼琴曲,但現在,我想換成另一首曲子。”
“昨天,我們市裏,下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看到了。”
“人的一生,會看到很多很多場雪,就像我們都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事;有的雪、有的人、有的事,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總有一場不那麽尋常的雪、一個不那麽尋常的人、一件不那麽尋常的事,值得我們用永生,去銘記於心。”
“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叫做《初雪的約會》,是我昨天晚上新創作出來的,希望大家原諒我的小小任性。”
“謝謝。”
指尖輕觸間,同樣休息過一會的琴鍵,並不像之前那樣溫熱,而是有些涼涼的,就像昨天那場初雪,雪花落在臉上的感覺。
而當琴聲響起後,所有人都有了同樣的感覺。
雪花輕輕柔柔的落下,落在一條無人的小巷裏,一對關係撲朔迷離的男女,就在這漫天雪花之中,靜靜站在原地,任由雪花落在自己的身上。
琴聲如泣似訴,每個觀眾都不由得回憶起自己年輕時,那份蠢蠢的、想起來尷尬、卻又怎麽也忘記不了的情事。而像是安娜這種原本就正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少男少女們,則已經完全被鋼琴聲所感染,莫名的,一種酸酸甜甜,說不出來是什麽的感覺,就自然而然的從心底泛出,蔓延全身。
然而,幾個急促的音符,打破了這種仿似可以維持到天荒地老的畫麵。像是雪地寒冷,兩個人不耐久站;又像是家長催促,其中一個不得不離開;更像是命運,從天端的雲深處,對這兩個人做出了某種判決。
其中一個,離開了。
有些感性的女觀眾們,已經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然而和其他鋼琴曲在此時一定會用延音和顫音,製造哀傷氛圍,加強這種共鳴的技法不同;賀琛的手指,卻彈出了另一種淡然和期盼,就好像這兩個人,一定會再見麵,一定會在一起,一定會攜手走過這場初雪。
而當下的這種分別,不過是放學後的各回各家,明日,必然會再度重逢一般。
這是極為大膽的創新——和繪畫、雕塑、小說、電影等等等等所有的藝術一樣,音樂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所有的意義,都在於激發和加強聽眾的共鳴,而當觀眾已經產生共鳴之後,不去加強,反而強行扭轉,試圖將他們帶進另一個氛圍,從理論上來說,這就是絕對錯誤的做法。
就像一場相聲或者小品,觀眾一秒鍾前還笑得前俯後仰,後一秒鍾就要讓他們潸然淚下……
失敗的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而成功了的萬分之一,絕對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坐在外婆前方的那個老頭,突然就站了起來,死死地盯住賀琛,那個勁頭,像是酒鬼看到了好酒、美女看到了限量版lv、賭客看到了麻將桌一樣。
理所當然的,外婆也站了起來。
於是,全場觀眾,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
但賀琛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此時他的鋼琴聲,再度一變。
她究竟喜不喜歡我?我到底還有哪兒做得不對?我會不會輸給另一個更優秀的少年?這場雪之後,我們是會直至白發千古,還是會就此陌路?
情竇初開的大男孩,那份忐忑不安,和患得患失,在淡然和期盼之後,突然又浮現出來。觀眾們依然被感染,懷念起自己年輕時的種種;但第一排的那些名家們,卻很輕易的就從這種氛圍裏掙脫。
林歆甚至聽到了他們的竊竊私語。
“這一個轉折,還是有些稚嫩的。”
“缺了點過渡,過渡得好的話,還是很不錯的。”
“昨晚譜的曲子,雖然借鑒了歌劇《羅朱》裏的曲調,但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看不到十年,國內樂壇就是他的天下了。”
“說起來,你們就沒人好奇他這首鋼琴曲是寫給誰的嗎?”
“初雪的約會……昨天他和人約會了?”
“這榆木腦袋還會喜歡別人?我以為他就要和鋼琴過一輩子了。”
“就是,音協和琴協幫他收到的情書,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燒,他從來都不帶看一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