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偏遠的小村子,四五十戶人家,平時村子裏隻有老人小孩,青壯年不管男女都出去打工,全國各地,辛苦一年,隻有過年前後才會熱鬧一些。
前兩年通上電,整個村子隻有一台電視機。對於沿海地區的人來說,也許可以用一些最窮不過要飯,不死總能出頭來安慰自己,但這些有誌成員當中,很多人等他們真正在這種破落村子呆上個把星期,就知道最窮未必是討飯。
這裏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進過醫院,有小病小災隻能硬著頭皮扛下,等扛了幾十年後,出了事情,才會被家人或者村裏親戚用擔架抬著40多分鍾,才有機會坐上拖拉機,再到一個連像樣街道都沒有的鄉鎮上,乘坐巴士去縣城。
運氣好的,花上大半輩子的積蓄,能熬過去,運氣不好的大病,往往就是買一些止疼的藥,抬回家等死了。唯有下葬的時候,才能風光一回。這裏的一切都是滯後的,最大的幸運也許就是還能偷偷摸摸土葬。
富人總有更有錢的,窮人總有更苦的。有錢的最後財富隻是一個符號,但命苦的,卻是真真切切痛入骨髓,給人活活逼死逼瘋,苦到哭不出。
村子裏有座兩層的破爛泥土房子,一樓被當做學校,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在這裏上學,這座村子的中年人小時候就多少在這裏捧過課本,隻有極少數堅持到鄉鎮上的五年級h縣城裏的初中,大多讀完四年書糊裏糊塗會寫自己名字後就輟學,然後早早出去打工賺錢養家糊口。
村子裏的老師半個世紀以來都隻有一個,上一個村子裏文化最多的李老頭在前年生病死後,學校就荒廢了將近一年,直到胡老師的到來。
她很年輕,或許因為兔唇的緣故談不上漂亮,但淳樸的村民從來沒把心思放在這上麵,他們隻覺得這個女娃,願意拋棄城市裏的一切,到這裏來,就會感到很高興,也很感恩。
其實胡璃的兔唇並不嚴重,更別說長開了以後,麵容的清新秀麗,還有笑的時候好看的雙頰,令人如臨秋水。
村裏老人都說沒見過這麽水靈的閨女,比掛在牆上年畫裏的女人還要好看很多倍。她很懂禮貌,路上遇見任何人都會打招呼,聊一些莊稼收成如何了,還會很有耐心地陪著老人曬太陽,聽他們講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老舊事情,這些東西,村子裏的年輕人都不愛聽,隻有她會一聽就聽兩三個鍾頭。所以村裏人不管老幼都發自肺腑喊她一聲胡老師,這個時候,她的笑容,不知道要比平時燦爛多少倍。
那座土房子的一樓是學堂,二十來條破桌子破椅子,椅子是不夠的,很多一年級的孩子都要站著。這種狀況在後麵幾年裏,在他說動了很多家長,讓更多孩子入學的時候,變得尤為窘迫。
但在她支教的第五個年頭裏,也就是在兩個月以前,14年的年前,李陣鬱和她通過了一次電話。
盡管他跟孤兒院直接的連牽並不多,甚至於這麽些年來,幾乎沒有和曾經的那些同伴有過聯絡。不過卻並不代表著他真的什麽都不知道,真的什麽都不去管。
這些曾經於苦難中熬過來的同伴,他們長大後的人生都是什麽樣的,李陣鬱一直都有在默默關注。
他沒有選擇去插手他們的人生,更不會去改變他們人生的走向,或是在危難之際伸手。因為路,從來都是他們自己選的。他隻會在想起來的時候,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麵,去和他們並一次肩。
就好像他跟胡璃的那通電話。
在那通電話裏,胡璃笑著問他說:
“你還記得我啊。”
聽到她的笑,李陣鬱有過片刻的愣神。因為在那一個瞬間裏,他突然感到了一抹恍惚,原來她的笑容一如以往。他仿佛就像是在這抹恍惚裏,看到了這笑容,看到了笑容裏,溫如背後那座山林中,掩映著的天光。
從那抹恍惚中回過神來的李陣鬱,同樣也一如以往,不太習慣拿捏感情,回應時的聲調還是那麽的生硬。
他隻是簡單的恩了一聲。
隨即問她說:“有沒有什麽需要的。”
這番話被說出來的是那麽的直奔主題,沒有鋪墊,甚至於一點也不婉轉。
不過電話那邊的丫頭也不奇怪,她那時候正走山間的小路上,背著手,腳步輕快,開口時的聲線,也依舊那麽輕曼。
她一個勁的在那點著小腦瓜,馬尾在肩上跳。
“有啊有啊,課桌凳子要三十七張,文具之類的也需要很多,就等著你開口呢。”
說到這裏,她的表情突然又變得有些小小的懊惱。
“從城裏到這裏的路實在是太難走了,本來有好幾個慈善組織是想要給我們送過來的,可惜組織不了那麽多的人力,到後麵兩個小時的山路,好像課桌隻有完全靠人搬進來才行。”
這個時候的胡璃,隻知道李陣鬱在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慈善機構,但了解的並不多,僅限於此。
所以開口的她,有點小小的擔心,甚至李陣鬱什麽都還沒說,她就主動放下了自己的一點可愛的貪心。
“如果實在是沒辦法的話,也沒關係。文具之類的比較容易,給我們送double份的過來也行。”
說著這話的那個片刻裏,她明知道李陣鬱看不到,卻還是在自個兒麵前一連晃過了兩個來回的剪刀手。
笑著搖了搖頭的李陣鬱跟她說道:
“課桌還有文具,明天送到。”
…………可惜,事實總是那麽無常,總會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不打招呼的就闖進來,將一個人的生活,攪的一團亂遭。
因為,已經沒有更多的明天了。
——————————————————————
坐落在一樓教室上麵的,是胡老師的家。說是家,其實就隻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一張單人床,一張前任老師都用過的書桌,書桌上總會整整齊齊擺著孩子們的作業薄,一隻廉價鋼筆,一瓶紅墨水,幾隻不知道換了多少根筆芯的圓珠筆。除了床和書桌,就隻有閑散的瓶瓶罐罐,開水壺,熱水瓶,臉盆,一個掛毛巾的架子,一如這個村子的單調貧苦。
可自從胡璃來了之後,從這裏傳出去的朗朗讀書聲,成了村子裏最美的天籟。
寥寥炊煙,雞鳴犬吠,安靜祥和。
村裏人都習慣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被一個一個談心過去後,知道自家孩子們唯有讀書,才有機會走出這個村子後真的出人頭地。她告訴他們,沒有誰家的孩子注定是苦一輩子的,老天爺也沒有規定說有錢人的孩子才可以過好日子。胡老師與他們說聊天拉家常的時候,總是用最質樸的語言,訴說一個個最真誠的道理。
今天胡老師依然是站在教室裏黑板下,有條不紊給四個年級的孩子分別授課,語文,數學,自然科學,思想品德,都要她一個人兼顧。
第二節課下課的時候她走到教室門口,拉了一下鍾,微笑說休息十分鍾,孩子們一陣雀躍,圍在她身旁。年末的喜慶氣息還在,離別卻正要到來。
這些孩子的父母們,往他們的書包裏,塞了很多最後的糖果。到學校來後,有不少孩子都掏出來送給她,而她隻是象征性每人收了一顆。有個臉蛋紅撲撲的可愛孩子提議道胡老師我們來玩老鷹捉小雞,她答應了,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上。
前兩年通上電,整個村子隻有一台電視機。對於沿海地區的人來說,也許可以用一些最窮不過要飯,不死總能出頭來安慰自己,但這些有誌成員當中,很多人等他們真正在這種破落村子呆上個把星期,就知道最窮未必是討飯。
這裏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進過醫院,有小病小災隻能硬著頭皮扛下,等扛了幾十年後,出了事情,才會被家人或者村裏親戚用擔架抬著40多分鍾,才有機會坐上拖拉機,再到一個連像樣街道都沒有的鄉鎮上,乘坐巴士去縣城。
運氣好的,花上大半輩子的積蓄,能熬過去,運氣不好的大病,往往就是買一些止疼的藥,抬回家等死了。唯有下葬的時候,才能風光一回。這裏的一切都是滯後的,最大的幸運也許就是還能偷偷摸摸土葬。
富人總有更有錢的,窮人總有更苦的。有錢的最後財富隻是一個符號,但命苦的,卻是真真切切痛入骨髓,給人活活逼死逼瘋,苦到哭不出。
村子裏有座兩層的破爛泥土房子,一樓被當做學校,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在這裏上學,這座村子的中年人小時候就多少在這裏捧過課本,隻有極少數堅持到鄉鎮上的五年級h縣城裏的初中,大多讀完四年書糊裏糊塗會寫自己名字後就輟學,然後早早出去打工賺錢養家糊口。
村子裏的老師半個世紀以來都隻有一個,上一個村子裏文化最多的李老頭在前年生病死後,學校就荒廢了將近一年,直到胡老師的到來。
她很年輕,或許因為兔唇的緣故談不上漂亮,但淳樸的村民從來沒把心思放在這上麵,他們隻覺得這個女娃,願意拋棄城市裏的一切,到這裏來,就會感到很高興,也很感恩。
其實胡璃的兔唇並不嚴重,更別說長開了以後,麵容的清新秀麗,還有笑的時候好看的雙頰,令人如臨秋水。
村裏老人都說沒見過這麽水靈的閨女,比掛在牆上年畫裏的女人還要好看很多倍。她很懂禮貌,路上遇見任何人都會打招呼,聊一些莊稼收成如何了,還會很有耐心地陪著老人曬太陽,聽他們講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老舊事情,這些東西,村子裏的年輕人都不愛聽,隻有她會一聽就聽兩三個鍾頭。所以村裏人不管老幼都發自肺腑喊她一聲胡老師,這個時候,她的笑容,不知道要比平時燦爛多少倍。
那座土房子的一樓是學堂,二十來條破桌子破椅子,椅子是不夠的,很多一年級的孩子都要站著。這種狀況在後麵幾年裏,在他說動了很多家長,讓更多孩子入學的時候,變得尤為窘迫。
但在她支教的第五個年頭裏,也就是在兩個月以前,14年的年前,李陣鬱和她通過了一次電話。
盡管他跟孤兒院直接的連牽並不多,甚至於這麽些年來,幾乎沒有和曾經的那些同伴有過聯絡。不過卻並不代表著他真的什麽都不知道,真的什麽都不去管。
這些曾經於苦難中熬過來的同伴,他們長大後的人生都是什麽樣的,李陣鬱一直都有在默默關注。
他沒有選擇去插手他們的人生,更不會去改變他們人生的走向,或是在危難之際伸手。因為路,從來都是他們自己選的。他隻會在想起來的時候,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麵,去和他們並一次肩。
就好像他跟胡璃的那通電話。
在那通電話裏,胡璃笑著問他說:
“你還記得我啊。”
聽到她的笑,李陣鬱有過片刻的愣神。因為在那一個瞬間裏,他突然感到了一抹恍惚,原來她的笑容一如以往。他仿佛就像是在這抹恍惚裏,看到了這笑容,看到了笑容裏,溫如背後那座山林中,掩映著的天光。
從那抹恍惚中回過神來的李陣鬱,同樣也一如以往,不太習慣拿捏感情,回應時的聲調還是那麽的生硬。
他隻是簡單的恩了一聲。
隨即問她說:“有沒有什麽需要的。”
這番話被說出來的是那麽的直奔主題,沒有鋪墊,甚至於一點也不婉轉。
不過電話那邊的丫頭也不奇怪,她那時候正走山間的小路上,背著手,腳步輕快,開口時的聲線,也依舊那麽輕曼。
她一個勁的在那點著小腦瓜,馬尾在肩上跳。
“有啊有啊,課桌凳子要三十七張,文具之類的也需要很多,就等著你開口呢。”
說到這裏,她的表情突然又變得有些小小的懊惱。
“從城裏到這裏的路實在是太難走了,本來有好幾個慈善組織是想要給我們送過來的,可惜組織不了那麽多的人力,到後麵兩個小時的山路,好像課桌隻有完全靠人搬進來才行。”
這個時候的胡璃,隻知道李陣鬱在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慈善機構,但了解的並不多,僅限於此。
所以開口的她,有點小小的擔心,甚至李陣鬱什麽都還沒說,她就主動放下了自己的一點可愛的貪心。
“如果實在是沒辦法的話,也沒關係。文具之類的比較容易,給我們送double份的過來也行。”
說著這話的那個片刻裏,她明知道李陣鬱看不到,卻還是在自個兒麵前一連晃過了兩個來回的剪刀手。
笑著搖了搖頭的李陣鬱跟她說道:
“課桌還有文具,明天送到。”
…………可惜,事實總是那麽無常,總會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不打招呼的就闖進來,將一個人的生活,攪的一團亂遭。
因為,已經沒有更多的明天了。
——————————————————————
坐落在一樓教室上麵的,是胡老師的家。說是家,其實就隻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一張單人床,一張前任老師都用過的書桌,書桌上總會整整齊齊擺著孩子們的作業薄,一隻廉價鋼筆,一瓶紅墨水,幾隻不知道換了多少根筆芯的圓珠筆。除了床和書桌,就隻有閑散的瓶瓶罐罐,開水壺,熱水瓶,臉盆,一個掛毛巾的架子,一如這個村子的單調貧苦。
可自從胡璃來了之後,從這裏傳出去的朗朗讀書聲,成了村子裏最美的天籟。
寥寥炊煙,雞鳴犬吠,安靜祥和。
村裏人都習慣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被一個一個談心過去後,知道自家孩子們唯有讀書,才有機會走出這個村子後真的出人頭地。她告訴他們,沒有誰家的孩子注定是苦一輩子的,老天爺也沒有規定說有錢人的孩子才可以過好日子。胡老師與他們說聊天拉家常的時候,總是用最質樸的語言,訴說一個個最真誠的道理。
今天胡老師依然是站在教室裏黑板下,有條不紊給四個年級的孩子分別授課,語文,數學,自然科學,思想品德,都要她一個人兼顧。
第二節課下課的時候她走到教室門口,拉了一下鍾,微笑說休息十分鍾,孩子們一陣雀躍,圍在她身旁。年末的喜慶氣息還在,離別卻正要到來。
這些孩子的父母們,往他們的書包裏,塞了很多最後的糖果。到學校來後,有不少孩子都掏出來送給她,而她隻是象征性每人收了一顆。有個臉蛋紅撲撲的可愛孩子提議道胡老師我們來玩老鷹捉小雞,她答應了,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