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曹操敗北,酸棗聯軍便縮在酸棗,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曹操埋怨道:“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觽(xi)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穀,全製其險;


    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諸位聽我一言,可使勃海太守袁紹率河內郡的部隊到孟津;酸棗的各路將領駐守成皋,控製敖倉,封鎖頧轅、太穀二關,占據所有險要之地;


    再讓袁術將軍率領南陽的軍隊進軍丹水縣和析(xi)縣,挺進武關,威震三輔地區;


    各路大軍都高築壘牆、深挖溝壕,避免與敵交鋒,多設疑兵,迷惑敵方,彰明我們的行動是以正義討伐叛逆,天下速可平定。


    現已以正義召集了各路軍隊,卻瞻前顧後,不敢進兵,天下百姓失望,我本人替你們感到羞恥!”)


    由於曹操已經完全失了勢,聯軍沒人同意他的話,還在繼續觀望。


    見計策不被采納,曹操離開了酸棗聯軍,前往揚州募兵(周昂、周喁此時加入曹操),募得千餘人投靠了袁紹。


    劉岱:“曹孟德此去無回耶?”


    張邈:“盟主和袁將軍尚未動兵,我等新敗,安能再戰?靜觀其變便是。”


    ......


    滎陽之敗後,聯軍止步不前,酸棗聯軍內部更是矛盾重重,後來兗州刺史劉岱更是聯合陳留、山陽兩郡兵馬,擊殺了東郡太守橋瑁,而豫州刺史孔伷也於此時病逝,酸棗聯軍內部動蕩不已......


    ......


    豫州。


    魯陽城。


    袁術大營。


    袁術問旁邊的小將:“文台今日可至?”


    孫賁:“叔父遣我先至,大軍隨後就到。”


    袁術點了點頭,小聲道:“我聽聞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谘皆被文台所殺。何故?”


    孫賁:“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谘遭逢國難,不思為國,克扣軍資、不治道路,此忠臣之所為耶?”


    袁術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孫賁又說道:“賊臣董卓,裹挾聖意,操控中央,太傅袁隗滿門忠烈,遭逢不測,天下莫不思其忠節,故有誌之士發於微末,思節之臣不忘舊恩,叔父每聞太傅之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賊臣也,今興兵北上,一則為國,二則為袁太傅也。”


    袁術這才笑了起來:“文台乃當世之名將,不亞李霍,得文台之助,何愁漢室不興?”


    孫賁也笑了起來,一切盡在不言中......


    初平元年秋,孫堅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豫州刺史。術得據南陽。遂治兵於魯陽城。


    ......


    荊州刺史王睿被殺後,朝廷派劉表任荊州刺史,當時魯陽被袁術、孫堅所控製,劉表隻能從小路單騎入荊州。


    當時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


    劉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


    劉表問道:“宗賊甚盛,而觽(xi)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觽:軍隊)


    蒯良對曰:“觽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


    劉表又問蒯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


    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觽來。


    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繈負而至矣。


    兵集觽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劉表讚道:“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


    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


    襲取其觽,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觽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劉表平定荊州諸郡後,也沒有與袁術翻臉,反而上表袁術為南陽太守,默認了袁術對南陽的統治地位。


    ......


    洛陽。


    徐榮打了勝仗,董卓很是高興,問他對當前局勢的看法。


    徐榮想了一會,乘機推薦自己的老鄉公孫度為遼東太守,以公孫度為外援,牽製袁紹等人。


    董卓同意,便拜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後來公孫度割據遼東。)


    ......


    初平元年冬。孫堅率領軍隊討卓,在梁東與董卓軍徐榮、李蒙部戰鬥,一觸即潰,潁川郡太守李旻被俘。


    孫堅與幾十個騎兵突圍而去,孫堅經常戴著紅色包頭巾(漢代武官經常帶的叫幘(zé)),這時便脫下頭巾令親近將領祖茂戴上。


    董卓的騎兵爭著追趕祖茂,所以孫堅揀小路逃脫。


    祖茂被追得走投無路,於是下馬把頭巾放在墳墓間的燒柱上,自己潛伏在草叢中。董卓騎兵望見,便將燒柱包圍了好幾層,等到走近看時,才發現是根柱子,於是離去。


    ......


    為了響應在南邊的戰鬥,河內太守王匡也同時出兵。


    十一月,孟津之戰爆發。


    河內太守王匡以韓浩為從事,將兵拒董卓於孟津。


    韓浩的舅舅杜陽擔任河陰縣令(河陰縣屬並州五原郡),被董卓抓住了;董卓再派人去招降韓浩,韓浩不從。


    董卓再用“調虎離山”之計,派出一部分疑兵前往平陰縣,詐稱將渡河攻擊。王匡得到消息後,便調動兵馬向西增援。


    (陳誌《夏侯惇傳》裴注引《魏書》:時(韓)浩舅杜陽為河陰令,(董)卓執之,使招浩,浩不從。)


    待王匡軍兵力分散之後,董卓率主力直接從小平津渡河,從後方對王匡軍進行突襲,王匡軍措手不及,一敗塗地。


    “孟津之戰”以董卓大勝而告終。


    (陳誌《董卓傳》:(董)卓遣疑兵若將於平陰渡者,潛遣銳眾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後,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


    《水經注》:平縣俗謂之小平。


    自此,關東聯軍三路皆敗,士氣低迷......


    ----------------------------------------------分割線------------------------------------------


    孟津之戰時間細考:


    陳誌《董卓傳》是把“孟津之戰”放在遷都(初平元年二月)之前,這點是錯誤的,如前文(“長安勸和”)考證,三場戰鬥應當在“六月和談”失敗之後,如範書《董卓傳》則將“孟津之戰”列在“梁東之戰”之後,是可取的。


    唯一能確定此戰發生時間的史料出自蔡邕的《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見《蔡中郎文集·卷8》及《全後漢文·卷71》),這份奏章是蔡邕在“孟津之戰”後,給朝廷上書稱讚董卓,但是奏章中提及的兩名朝廷官員信息有誤,被朝廷相關部門發現後,罰了蔡邕一個月的俸祿,於是蔡邕再次上書謝罪,寫了這篇奏章。


    在這篇奏章中提到了“蔡邕上書”的時間,推算方法如下:


    《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國兵討逆賊故河內太守王匡等,屯陳破壞,斬獲首級,詣朝堂上賀……丙辰詔書以一月俸贖罪。


    在本文提到了蔡邕上書時間為:今月十八日。


    後麵又提到朝廷下詔責罰蔡邕的時間:丙辰日。日曆可隻當年丙辰在十八日之後隻有九月和十一月,因為是冬,所以是十一月。


    (十一月某日)孟津之戰→(十八日)蔡邕上賀章→(二十日,丙辰日),朝廷下詔責罰蔡邕。


    ps:書友圈有孟津之戰的細考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將軍本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魏左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魏左將軍並收藏三國將軍本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