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薛議返程之際,曹操率領軍隊進攻郯縣,但由於徐州士卒上下一心,郯縣未能被攻克,見郯縣無法攻克後,考慮到糧草問題,曹操轉而揮軍進入下邳國。
下邳相笮融棄地攜百姓將男女萬人,馬三千匹,奔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笮融卻在酒宴中殺害了趙昱,縱兵大掠。
笮融傳:曹公攻陶謙,徐土騷動,融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先是,彭城相薛禮為陶謙所偪,屯秣陵。融利廣陵之眾,因酒酣殺昱,放兵大略,因載而去。過殺禮。
(小知識:‘過殺禮’這句話有問題。
按孫討逆傳注引江表傳,薛禮於興平二年和笮融依劉繇為同盟,則薛禮當死於興平二年之後。按範曄後漢書陶謙傳附笮融傳,不記笮融殺薛禮事,唯有笮融殺趙昱及朱晧事,不知何故,抑或本無笮融殺薛禮事。)
曹操軍順泗水直奔下邳國(闕宣起事地),先後攻克取慮、睢陵、夏丘等縣城,本地百姓亦慘被屠戮。
由於青州田楷、劉備的援軍馬上要就到達,曹操又缺糧,擔心自己的後路被截斷,於是在初平四年末退兵,返回兗州。
......
幽州。
劉虞被公孫瓚殺害。
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從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胄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
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
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
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
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
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
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
先坐而咒曰:“若虞應為天子者,天當風雨以相救。”
時,旱勢炎盛,遂斬焉。傳首京師,故吏尾敦於路劫虞首歸葬之。瓚乃上訓為幽州刺史。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公孫瓚殺害劉虞帶來的負麵影響太大了,劉虞的部下,所受過恩惠的烏桓、鮮卑人都起兵攻打公孫瓚。
見此,到達徐州援助陶謙的田楷、劉備馬上就又得趕回幽州援助公孫瓚。
但是陶謙一想,你們都走了,如果曹操再次興兵來攻,怎麽辦?
同時,由於劉虞被公孫瓚殺害,已經被朝廷定義為叛逆,以複興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決定在此時脫離公孫瓚。
劉備和陶謙雙方一拍即合,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田楷見此,也沒什麽辦法,公孫瓚把劉虞殺了,他也怪不得劉備,隻得帶領兵馬返回。
陳誌《先主傳》: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陶)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話說就在劉備選擇留下的時候,屬下田豫卻選擇了離開。田豫的借口是母親年老,需要自己回家照顧,劉備哭著送別田豫,說:“我隻恨不能與你共同成就大事啊!”
陳誌《田豫傳》:(劉)備為豫州刺史,(田)豫以母老求歸,備涕泣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其實,劉備也不傻,所謂“母親年老”肯定是搪塞之辭,田豫脫離劉備的實際動機,更多的是對劉備前途未卜而做出的決定。我也不能判斷田豫和田楷這兩位同姓之間是什麽關係,隻能說,田豫更傾向於效力於公孫瓚,而不是陶謙。
田豫返回幽州後,公孫瓚任命田豫為泉州縣令(原文作東州,無此地名,陳景雲猜測是漁陽郡的泉州縣。)。
再說趙雲,按照趙雲別傳的記載,趙雲也脫離了劉備,但是具體時間不明。趙雲的理由是兄長去世,而是向公孫瓚提交的辭呈,劉備知道趙雲此去不回,在送別之時,牽著趙雲的手,依依不舍,趙雲安慰劉備說:“我絕不會背叛你的恩情!”
陳誌《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趙)雲以兄喪,辭(公孫)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
兗州。
曹操軍還定陶,與張邈相對而泣。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率領大軍東討徐州刺史陶謙,替父複仇。
曹操把家屬安頓在(兗州州治)鄄城,臨出發前,曹操對家人說:“如果我回不來了,你們就投靠(陳留郡太守)張邈吧!”
陳誌《呂布傳》:太祖(曹操)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
前九江太守陳留名士邊讓因曹操屠殺百姓之事多有怨言,消息傳到了曹操耳中,被曹操暗中授意給殺害。
兗州的部分士人們開始對曹操不滿了......
----------------------分割線-------------------------
史書勘誤:
範書《陶謙傳》:初平四年,曹操擊(陶)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曹)操攻之不能克,乃還。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下邳國)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複行跡。
在這裏要說的是範書《陶謙傳》這段內容不如《曹瞞傳》嚴謹,主要有以下兩處矛盾:
1.曹操無法突破陶謙防線,然後南下攻打下邳國,範書《陶謙傳》在曹操“乃還”之後用“過拔”二字無視了地理方向。(圖在)
2.《曹瞞傳》說曹操在彭城之戰屠殺數萬百姓,“泗水為之不流”,範書《陶謙傳》則把這個話題轉移到下邳屠城時,並說百姓死亡數十萬之多(擴大十倍)。
所以,這說明範曄寫《陶謙傳》這段文字時有錯誤理解、誇大解讀《曹瞞傳》的情況。
下邳相笮融棄地攜百姓將男女萬人,馬三千匹,奔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笮融卻在酒宴中殺害了趙昱,縱兵大掠。
笮融傳:曹公攻陶謙,徐土騷動,融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先是,彭城相薛禮為陶謙所偪,屯秣陵。融利廣陵之眾,因酒酣殺昱,放兵大略,因載而去。過殺禮。
(小知識:‘過殺禮’這句話有問題。
按孫討逆傳注引江表傳,薛禮於興平二年和笮融依劉繇為同盟,則薛禮當死於興平二年之後。按範曄後漢書陶謙傳附笮融傳,不記笮融殺薛禮事,唯有笮融殺趙昱及朱晧事,不知何故,抑或本無笮融殺薛禮事。)
曹操軍順泗水直奔下邳國(闕宣起事地),先後攻克取慮、睢陵、夏丘等縣城,本地百姓亦慘被屠戮。
由於青州田楷、劉備的援軍馬上要就到達,曹操又缺糧,擔心自己的後路被截斷,於是在初平四年末退兵,返回兗州。
......
幽州。
劉虞被公孫瓚殺害。
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從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胄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
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
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
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
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
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
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
先坐而咒曰:“若虞應為天子者,天當風雨以相救。”
時,旱勢炎盛,遂斬焉。傳首京師,故吏尾敦於路劫虞首歸葬之。瓚乃上訓為幽州刺史。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公孫瓚殺害劉虞帶來的負麵影響太大了,劉虞的部下,所受過恩惠的烏桓、鮮卑人都起兵攻打公孫瓚。
見此,到達徐州援助陶謙的田楷、劉備馬上就又得趕回幽州援助公孫瓚。
但是陶謙一想,你們都走了,如果曹操再次興兵來攻,怎麽辦?
同時,由於劉虞被公孫瓚殺害,已經被朝廷定義為叛逆,以複興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決定在此時脫離公孫瓚。
劉備和陶謙雙方一拍即合,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田楷見此,也沒什麽辦法,公孫瓚把劉虞殺了,他也怪不得劉備,隻得帶領兵馬返回。
陳誌《先主傳》: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陶)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話說就在劉備選擇留下的時候,屬下田豫卻選擇了離開。田豫的借口是母親年老,需要自己回家照顧,劉備哭著送別田豫,說:“我隻恨不能與你共同成就大事啊!”
陳誌《田豫傳》:(劉)備為豫州刺史,(田)豫以母老求歸,備涕泣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其實,劉備也不傻,所謂“母親年老”肯定是搪塞之辭,田豫脫離劉備的實際動機,更多的是對劉備前途未卜而做出的決定。我也不能判斷田豫和田楷這兩位同姓之間是什麽關係,隻能說,田豫更傾向於效力於公孫瓚,而不是陶謙。
田豫返回幽州後,公孫瓚任命田豫為泉州縣令(原文作東州,無此地名,陳景雲猜測是漁陽郡的泉州縣。)。
再說趙雲,按照趙雲別傳的記載,趙雲也脫離了劉備,但是具體時間不明。趙雲的理由是兄長去世,而是向公孫瓚提交的辭呈,劉備知道趙雲此去不回,在送別之時,牽著趙雲的手,依依不舍,趙雲安慰劉備說:“我絕不會背叛你的恩情!”
陳誌《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趙)雲以兄喪,辭(公孫)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
兗州。
曹操軍還定陶,與張邈相對而泣。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率領大軍東討徐州刺史陶謙,替父複仇。
曹操把家屬安頓在(兗州州治)鄄城,臨出發前,曹操對家人說:“如果我回不來了,你們就投靠(陳留郡太守)張邈吧!”
陳誌《呂布傳》:太祖(曹操)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
前九江太守陳留名士邊讓因曹操屠殺百姓之事多有怨言,消息傳到了曹操耳中,被曹操暗中授意給殺害。
兗州的部分士人們開始對曹操不滿了......
----------------------分割線-------------------------
史書勘誤:
範書《陶謙傳》:初平四年,曹操擊(陶)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曹)操攻之不能克,乃還。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下邳國)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複行跡。
在這裏要說的是範書《陶謙傳》這段內容不如《曹瞞傳》嚴謹,主要有以下兩處矛盾:
1.曹操無法突破陶謙防線,然後南下攻打下邳國,範書《陶謙傳》在曹操“乃還”之後用“過拔”二字無視了地理方向。(圖在)
2.《曹瞞傳》說曹操在彭城之戰屠殺數萬百姓,“泗水為之不流”,範書《陶謙傳》則把這個話題轉移到下邳屠城時,並說百姓死亡數十萬之多(擴大十倍)。
所以,這說明範曄寫《陶謙傳》這段文字時有錯誤理解、誇大解讀《曹瞞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