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屯田
千裏無煙已十年,
一朝許洛翠秧田。
乾坤渠肯容曹操,
聊為蒼生解倒懸。
(宋-陳普)
...
許都。
軍師戲誌才亡故後,曹操非常希望能有同樣的角色來輔佐自己,自天子都許,曹操私下裏詢問荀彧的意見,希望荀彧推薦自己幾位如同戲誌才那樣的人才。
問道:“自誌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荀彧當即推薦了兩人,一人,為蜀郡太守,現居於荊州,荀彧之侄,荀攸,荀公達。
另一人,潁川,郭嘉,郭奉孝。
曹操當即修書給尚在荊州的荀攸:“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於是征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
曹操見到荀攸、郭嘉後,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道:“公達,奉孝皆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
...
不久後,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了許都的曹操。
劉備的到來,是曹操向著天下諸侯表達自己禮賢下士的機會。
於是,以賓客之禮待之,以劉備為豫州牧。
但同時,程昱和郭嘉都對劉備的到來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程昱建議道:“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郭嘉同樣的意思:“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都希望曹操能夠乘此良機除掉劉備。
也許是受到了以前的教訓,對待自己的聲名這件事上,曹操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曹操認真考慮了良久,搖了搖頭,拒絕了這個提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要為天下做表率,以劉備為標榜,收天下之心。
有詩讚雲: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
...
薛議受老師程昱的書信所召,從東阿來到了許都。
同眾人議論曹操提出的新政。
新政的內容是—謀糧。
“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裏蕭條。”
何以解憂?
連續兩年的蝗災與戰亂,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天子的到來,更是加重了曹操一方對於糧食的需求。
於是曹操大會群下,集思廣益,討論怎麽樣才能更多的獲取糧食。
自建安元年初,大破汝南、潁川等地的黃巾,繳獲了一大批的農具和耕牛。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器具,產生更多的糧食?問題擺在了大家麵前。
眾人建議:“計牛輸穀,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穀,有水旱災除,”以原先三十稅一的田製,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這就是主張仍照漢代民假官田的辦法。
(規定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納穀糧(或賦役),遇到大豐收,不增加賦稅,遇到災害,則免除賦稅。交納的穀糧比例為30比1,同時如果用的官家的牛,要另出牛租。)
這項政策在薛議看來,的確稱得上是“利民”了。
但是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原東阿令,現羽林監棗祗則在分配的方式問題上提出異議:
他主張不能隻按租牛的頭數去課征,而是應根據官牛私牛訂出不同的征收標準。田客租用官牛,便須多付一份穀物作牛租,統治者也就多增一部分的收入。
其次,多數主張‘定額製’和大收不增租、水旱除的原則。棗祗又加反對,建議采用‘分成製’;他認為大收不增水旱除,肯定會削減政府收入的租製。
所以提議,重新分配賦稅方式,集中人力物力,利用好從黃巾手裏獲得的農具,實行漢代兵屯製,征收百分之五十,外加牛租十分之一。
這種賦稅的分配方式,完全就是將百姓集中起來,當農奴來養了。
薛議皺了皺眉頭,突然,又想起了前世聽說過的“屯田製”,很是糾結,“所謂的屯田製就是這樣剝削百姓的嗎?”
棗祗的提議引來一片嘩然,唯有夏侯惇部將韓浩等寥寥幾人表示支持,“流民多矣,以棗祗之議,尚可活之。”
流亡的百姓,能活著就不錯了,哪裏還能奢求更多?
曹操也是皺起了眉頭。
軍師侯聲則是大聲反對:“科取官牛,為官田計。如祗議,於官便,於客不便。”
這對於百姓是一種嚴重的剝削,對於現在正在養名的曹操而言,剝削百姓,可不是什麽好名聲。
於是,曹操的眉頭皺的更深了。
棗祗猶不放棄,極力勸說曹操在當前的形式下實行屯田,而侯聲等人極力反對,雙方激烈的爭論。
曹操偏過頭去看了一言左手邊的荀彧,隻見荀彧也皺著眉頭,望著爭吵的兩方,見曹操望了過來,微不可查的搖了搖頭,曹操瞬間領會了荀彧的意思。
輕咳一聲,示意爭吵的雙方都停下來,然後開口說道:“今當以計牛輸穀為上,至於棗祗之議...”說著頓了頓,“可以許都附近尋田行之,以觀後效。”
這是先采用原先的提議,同時,棗祗的建議也一並實行,但是,給與棗祗的田地,不會太多,曹操也有著自己的顧慮在其中。
薛議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但是知曉大勢的他,忽有所覺,望向了場中還在為此憤憤不平的侯聲...
...
“伯言,棗祗此議,斷不可取!”侯聲與薛議一同出來,路上,便和薛議說起了自己的看法。“取十之稅五,取牛加十之稅一,此舉與謀百姓之命何異?”
說著說著,又說道了東阿的流民。“伯言,吾往許都之時,引東阿之流民往陳國,陳國相駱俊,養濟百姓,陳國災害不生,歲獲豐稔。百姓可活之。”
薛議心裏想著卻是後來“屯田”的“大獲成功。”在此時,卻不知道如何開口去勸說這個一心為民的老人,隻好點頭,沉默不語。
侯聲見薛議沉默,便點頭笑著開解道:“伯言,東阿之流民,全然不忘伯言活命之恩也!”
薛議揉了揉發紅的眼眶,用力點了點頭...
千裏無煙已十年,
一朝許洛翠秧田。
乾坤渠肯容曹操,
聊為蒼生解倒懸。
(宋-陳普)
...
許都。
軍師戲誌才亡故後,曹操非常希望能有同樣的角色來輔佐自己,自天子都許,曹操私下裏詢問荀彧的意見,希望荀彧推薦自己幾位如同戲誌才那樣的人才。
問道:“自誌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荀彧當即推薦了兩人,一人,為蜀郡太守,現居於荊州,荀彧之侄,荀攸,荀公達。
另一人,潁川,郭嘉,郭奉孝。
曹操當即修書給尚在荊州的荀攸:“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於是征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
曹操見到荀攸、郭嘉後,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道:“公達,奉孝皆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
...
不久後,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了許都的曹操。
劉備的到來,是曹操向著天下諸侯表達自己禮賢下士的機會。
於是,以賓客之禮待之,以劉備為豫州牧。
但同時,程昱和郭嘉都對劉備的到來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程昱建議道:“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郭嘉同樣的意思:“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都希望曹操能夠乘此良機除掉劉備。
也許是受到了以前的教訓,對待自己的聲名這件事上,曹操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曹操認真考慮了良久,搖了搖頭,拒絕了這個提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要為天下做表率,以劉備為標榜,收天下之心。
有詩讚雲: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
...
薛議受老師程昱的書信所召,從東阿來到了許都。
同眾人議論曹操提出的新政。
新政的內容是—謀糧。
“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裏蕭條。”
何以解憂?
連續兩年的蝗災與戰亂,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天子的到來,更是加重了曹操一方對於糧食的需求。
於是曹操大會群下,集思廣益,討論怎麽樣才能更多的獲取糧食。
自建安元年初,大破汝南、潁川等地的黃巾,繳獲了一大批的農具和耕牛。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器具,產生更多的糧食?問題擺在了大家麵前。
眾人建議:“計牛輸穀,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穀,有水旱災除,”以原先三十稅一的田製,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這就是主張仍照漢代民假官田的辦法。
(規定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納穀糧(或賦役),遇到大豐收,不增加賦稅,遇到災害,則免除賦稅。交納的穀糧比例為30比1,同時如果用的官家的牛,要另出牛租。)
這項政策在薛議看來,的確稱得上是“利民”了。
但是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原東阿令,現羽林監棗祗則在分配的方式問題上提出異議:
他主張不能隻按租牛的頭數去課征,而是應根據官牛私牛訂出不同的征收標準。田客租用官牛,便須多付一份穀物作牛租,統治者也就多增一部分的收入。
其次,多數主張‘定額製’和大收不增租、水旱除的原則。棗祗又加反對,建議采用‘分成製’;他認為大收不增水旱除,肯定會削減政府收入的租製。
所以提議,重新分配賦稅方式,集中人力物力,利用好從黃巾手裏獲得的農具,實行漢代兵屯製,征收百分之五十,外加牛租十分之一。
這種賦稅的分配方式,完全就是將百姓集中起來,當農奴來養了。
薛議皺了皺眉頭,突然,又想起了前世聽說過的“屯田製”,很是糾結,“所謂的屯田製就是這樣剝削百姓的嗎?”
棗祗的提議引來一片嘩然,唯有夏侯惇部將韓浩等寥寥幾人表示支持,“流民多矣,以棗祗之議,尚可活之。”
流亡的百姓,能活著就不錯了,哪裏還能奢求更多?
曹操也是皺起了眉頭。
軍師侯聲則是大聲反對:“科取官牛,為官田計。如祗議,於官便,於客不便。”
這對於百姓是一種嚴重的剝削,對於現在正在養名的曹操而言,剝削百姓,可不是什麽好名聲。
於是,曹操的眉頭皺的更深了。
棗祗猶不放棄,極力勸說曹操在當前的形式下實行屯田,而侯聲等人極力反對,雙方激烈的爭論。
曹操偏過頭去看了一言左手邊的荀彧,隻見荀彧也皺著眉頭,望著爭吵的兩方,見曹操望了過來,微不可查的搖了搖頭,曹操瞬間領會了荀彧的意思。
輕咳一聲,示意爭吵的雙方都停下來,然後開口說道:“今當以計牛輸穀為上,至於棗祗之議...”說著頓了頓,“可以許都附近尋田行之,以觀後效。”
這是先采用原先的提議,同時,棗祗的建議也一並實行,但是,給與棗祗的田地,不會太多,曹操也有著自己的顧慮在其中。
薛議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但是知曉大勢的他,忽有所覺,望向了場中還在為此憤憤不平的侯聲...
...
“伯言,棗祗此議,斷不可取!”侯聲與薛議一同出來,路上,便和薛議說起了自己的看法。“取十之稅五,取牛加十之稅一,此舉與謀百姓之命何異?”
說著說著,又說道了東阿的流民。“伯言,吾往許都之時,引東阿之流民往陳國,陳國相駱俊,養濟百姓,陳國災害不生,歲獲豐稔。百姓可活之。”
薛議心裏想著卻是後來“屯田”的“大獲成功。”在此時,卻不知道如何開口去勸說這個一心為民的老人,隻好點頭,沉默不語。
侯聲見薛議沉默,便點頭笑著開解道:“伯言,東阿之流民,全然不忘伯言活命之恩也!”
薛議揉了揉發紅的眼眶,用力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