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上一章書中所寫的人物位置和安排,都是根據台灣三軍大學出版的《中國曆代戰爭史三國卷》來寫的。
以前很喜歡看這本書關於三國戰爭的描寫,所以寫在了自己的小說中,也算是一個紀念吧。
至於這本書的水平如何,懂的都懂。o(n_n)o~
以下是原文
前線部署:
曹操采納郭圖的意見,指導思想是在以弱抗強總形勢下,發揮作戰指導優勢,以智取勝,決心率精兵二萬,抗擊袁紹。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進軍黎陽,先後作如下部署:
前線部署:
命河內太守魏種牽製袁紹從並州方麵進攻,保障左翼側;
2.命建武將軍夏侯惇率部防守敖倉,派一部防守孟津,以掩護左側安全;
3.命平虜校尉於禁率領步騎兩千駐守延津,東郡太守劉延,扼守白馬,共同阻擊南下的袁軍;
4.繼續留東平相知兗州事程昱率兵七百人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
5.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齊、北海等地以牽製袁軍;
九月,曹操分兵官渡,命裨將軍徐晃,張遼率步騎萬人布置防線,以阻擋袁軍,自己回到許昌;十二月,曹操率關羽,樂進、許褚諸將及郭嘉、荀攸諸謀士移駐官渡,組織防禦,指揮戰鬥。
二線配置:
1.命厲鋒校尉領廣陽太守曹仁防守陽翟,以掩護左側背;
2.命蔡陽率部駐守葉縣,以防止汝南黃巾軍劉辟、龔郝等部;
3.命楊武中部將曹洪率部駐守宛縣,以防禦荊州劉表;
4.命裨將軍李通率部與汝南太守蒲寵駐守汝南,以備孫策;
5.命侍中兼尚書令荀彧鎮守許昌,知後方諸事;
6.命司隸校尉兼督關中鹽運使司鍾繇督運關中糧草;十一月,加派衛覬到關中,統製鹽政,招撫流民,進行屯墾;
7.命督軍校尉潁川太守夏侯淵督運糧草;
8.命典農中農將、長水校尉任峻典選軍器與糧運;
曹操采取“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作戰方針,把決戰地點選在官渡是完全正確的:
以雙方兵力和態勢上看:袁紹兵多,曹操兵少。千裏黃河,袁軍處處可渡。曹操如果分兵把口,防不勝防。何況青州在黃河南岸,已為袁紹所據有,沿防設防,態勢不利。
從曹操的作戰方針來看:他采取的是決戰防禦。在削弱敵人後,尋求戰機與袁軍決戰,而不是消極防禦,如沿河設防,就限製了自己的機動。不如後退一步,主動選定於己有利,於戰不利的戰場,集中兵力,待袁軍師老兵疲之後,與之決戰。
------------風格先-------------
下麵來看看陳壽《三國誌》的真實情況:
《三國誌武帝紀》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魏種位置ok。
《夏侯淵傳》:及與袁紹戰於官渡,行督軍校尉。
不明。
《程昱傳》: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聞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願公無疑!
程昱當時肯定不是東平相,要麽是濟陰太守,要麽東中郎將,要麽尚書,都兗州事。
《臧霸傳》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
還算ok。
《徐晃傳》:與史渙斬眭固於河內。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醜,拜偏將軍。與曹洪擊強賊祝臂,破之,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
徐晃傳明顯可以看到隨曹操東征,從破劉備,而不是在官渡布置防線。當然也可以說是破劉備之後布置防線,存疑。
《樂進傳》: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
《夏侯惇傳》: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
壓根就沒看到夏侯惇有屯延津一說,反而是在鎮守後方,劉延倒是出現在了白馬。但是我在這裏小小的吐槽一下,三國誌一般都會為傳主美,但是夏侯惇好像是個特例o(n_n)o~,可能是後人沒給陳壽米吧~
《曹洪傳》:別征劉表,破表別將於舞陽、陰、葉、堵陽、博望,有功,遷厲鋒將軍,封國明亭侯累從征伐,拜都護將軍。
也沒有曹洪屯守宛城一說,倒是後來,官渡之時,曹操讓曹洪留守大本營防備張合等人的進攻,所以說,曹洪應該是隨著曹操一起在官渡,我小說所寫屯宛是單純是為了對應這本我很喜歡的腦補秘史來的,後麵會讓他回歸正史線。
《曹仁傳》: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議郎督騎。太祖征張繡,仁別徇旁縣,虜其男女三千餘人。太祖軍還,為繡所追,軍不利,士卒喪氣,仁率厲將士甚奮,太祖壯之,遂破繡。
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彊諸縣,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故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
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複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複分兵出。複與史渙等鈔紹運車,燒其糧穀。
真實曆史,曹仁在本傳是主動提出出擊劉備的,而不是我寫的鑒於荀攸的遠謀,被動防守。
還有就是《衛覬傳》中,明顯提到,是鍾繇到了關中,關中皆服,才回的許都,說明,衛覬一直都在關中,而不是腦補史中的十一月,出使關中...
哎,以前看這本書的時候驚為天書,三國戰爭寫的辣麽精彩,現在看來,漏洞百出呀~o(n_n)o哈哈~~
ps:那張曆史悠久的老圖,我也發書友圈了~大家看下作家說~
以前很喜歡看這本書關於三國戰爭的描寫,所以寫在了自己的小說中,也算是一個紀念吧。
至於這本書的水平如何,懂的都懂。o(n_n)o~
以下是原文
前線部署:
曹操采納郭圖的意見,指導思想是在以弱抗強總形勢下,發揮作戰指導優勢,以智取勝,決心率精兵二萬,抗擊袁紹。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進軍黎陽,先後作如下部署:
前線部署:
命河內太守魏種牽製袁紹從並州方麵進攻,保障左翼側;
2.命建武將軍夏侯惇率部防守敖倉,派一部防守孟津,以掩護左側安全;
3.命平虜校尉於禁率領步騎兩千駐守延津,東郡太守劉延,扼守白馬,共同阻擊南下的袁軍;
4.繼續留東平相知兗州事程昱率兵七百人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
5.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齊、北海等地以牽製袁軍;
九月,曹操分兵官渡,命裨將軍徐晃,張遼率步騎萬人布置防線,以阻擋袁軍,自己回到許昌;十二月,曹操率關羽,樂進、許褚諸將及郭嘉、荀攸諸謀士移駐官渡,組織防禦,指揮戰鬥。
二線配置:
1.命厲鋒校尉領廣陽太守曹仁防守陽翟,以掩護左側背;
2.命蔡陽率部駐守葉縣,以防止汝南黃巾軍劉辟、龔郝等部;
3.命楊武中部將曹洪率部駐守宛縣,以防禦荊州劉表;
4.命裨將軍李通率部與汝南太守蒲寵駐守汝南,以備孫策;
5.命侍中兼尚書令荀彧鎮守許昌,知後方諸事;
6.命司隸校尉兼督關中鹽運使司鍾繇督運關中糧草;十一月,加派衛覬到關中,統製鹽政,招撫流民,進行屯墾;
7.命督軍校尉潁川太守夏侯淵督運糧草;
8.命典農中農將、長水校尉任峻典選軍器與糧運;
曹操采取“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作戰方針,把決戰地點選在官渡是完全正確的:
以雙方兵力和態勢上看:袁紹兵多,曹操兵少。千裏黃河,袁軍處處可渡。曹操如果分兵把口,防不勝防。何況青州在黃河南岸,已為袁紹所據有,沿防設防,態勢不利。
從曹操的作戰方針來看:他采取的是決戰防禦。在削弱敵人後,尋求戰機與袁軍決戰,而不是消極防禦,如沿河設防,就限製了自己的機動。不如後退一步,主動選定於己有利,於戰不利的戰場,集中兵力,待袁軍師老兵疲之後,與之決戰。
------------風格先-------------
下麵來看看陳壽《三國誌》的真實情況:
《三國誌武帝紀》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魏種位置ok。
《夏侯淵傳》:及與袁紹戰於官渡,行督軍校尉。
不明。
《程昱傳》: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聞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願公無疑!
程昱當時肯定不是東平相,要麽是濟陰太守,要麽東中郎將,要麽尚書,都兗州事。
《臧霸傳》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
還算ok。
《徐晃傳》:與史渙斬眭固於河內。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醜,拜偏將軍。與曹洪擊強賊祝臂,破之,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
徐晃傳明顯可以看到隨曹操東征,從破劉備,而不是在官渡布置防線。當然也可以說是破劉備之後布置防線,存疑。
《樂進傳》: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
《夏侯惇傳》: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
壓根就沒看到夏侯惇有屯延津一說,反而是在鎮守後方,劉延倒是出現在了白馬。但是我在這裏小小的吐槽一下,三國誌一般都會為傳主美,但是夏侯惇好像是個特例o(n_n)o~,可能是後人沒給陳壽米吧~
《曹洪傳》:別征劉表,破表別將於舞陽、陰、葉、堵陽、博望,有功,遷厲鋒將軍,封國明亭侯累從征伐,拜都護將軍。
也沒有曹洪屯守宛城一說,倒是後來,官渡之時,曹操讓曹洪留守大本營防備張合等人的進攻,所以說,曹洪應該是隨著曹操一起在官渡,我小說所寫屯宛是單純是為了對應這本我很喜歡的腦補秘史來的,後麵會讓他回歸正史線。
《曹仁傳》: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議郎督騎。太祖征張繡,仁別徇旁縣,虜其男女三千餘人。太祖軍還,為繡所追,軍不利,士卒喪氣,仁率厲將士甚奮,太祖壯之,遂破繡。
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彊諸縣,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故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
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複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複分兵出。複與史渙等鈔紹運車,燒其糧穀。
真實曆史,曹仁在本傳是主動提出出擊劉備的,而不是我寫的鑒於荀攸的遠謀,被動防守。
還有就是《衛覬傳》中,明顯提到,是鍾繇到了關中,關中皆服,才回的許都,說明,衛覬一直都在關中,而不是腦補史中的十一月,出使關中...
哎,以前看這本書的時候驚為天書,三國戰爭寫的辣麽精彩,現在看來,漏洞百出呀~o(n_n)o哈哈~~
ps:那張曆史悠久的老圖,我也發書友圈了~大家看下作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