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
“大將軍,今先鋒困殂,士氣不佳,當緩圖而行,以安軍心。檄文已達豫州,曹操後方必然不穩,待其後方糜爛,我軍當可擇機而攻,事半功倍也!”
沮授勸說袁紹。
前軍的失敗,導致袁軍士氣不振,沮授就在此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應該暫緩進攻,以白馬為基點,等待曹操後方的混亂,徐徐圖之,尋求破敵之機。
郭圖、審配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曹軍主力在此,無暇後顧,將軍當以大勢攻之,曹軍少,必困守而不出,則韓荀之軍可進圍操,劉辟之師可為圖許都也!”
郭圖的想法恰恰相反,利用袁紹軍勢大的優勢,全力壓迫,迫使曹操主力留守於此,而無暇顧及其他幾個地區的戰況,讓孟津分軍的韓荀、豫州的劉辟等人,有機會突破曹操其它地區的防線,達到突襲,包圍曹操,或者直取許都的戰略。
沮授說道:“北兵雖眾,而勁果不及南軍;南軍穀少,而資儲不如此。南幸於急戰,北利在緩師。宜徐持久,曠以日月。且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
沮授還是認為不應該把勝負壓在一局。
郭圖反擊道:“監軍之言,欲以大軍葬於此地否?”
郭圖的誅心之言,瞬間惹怒了沮授,後者當即拂袖而去。
郭圖於是挑撥道:“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製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禦眾於外,不宜知內。”
臣來子與主上時常有不同意見才會使國家興旺,臣子總順應主源上意見則國家衰敗。但是明顯,郭圖的意思,明顯是告訴袁紹,不要事事都聽沮授的,如果那樣,誰還直到做主的是誰呢?
於是袁紹分化了監軍沮授的權力,將監軍之責分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於瓊各典一軍。
見此,田豐進言道:“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複空虛。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誌,悔無及也。”
田豐之言大體還是沿用了沮授的觀點,而袁紹由於受到讒言,正在惱怒沮授的氣頭之上,哪裏會聽,於是將田豐以與沮授同流合汙的罪名,直接關了起來。
大臣之間的拉幫結派是領導最不願見到的,雖然一直都存在,但是擺在明麵上的,一定會被打壓,自古以來,莫不如是。
而明顯,此時沮授的勢力就在袁紹的陣營之中,遭到了明顯的針對與排擠。
...
討伐曹操的檄文傳到了豫州。
不出袁紹陣容中的謀士所料,豫州頓時沸騰!
細陽縣。
細陽令高珣(高子玉,渤海高氏。)正拿著袁紹的檄文,在縣中於幕僚商討。
“諸君以為如何?”
一陣沉默。
良久之後,有人開口道:“汝南,袁氏故地也,門生故吏不知凡幾!劉豫州,吾之州府也,諸君何疑?”
高珣定睛一看,出言者乃是門下功曹,是汝南本郡人,亦是袁氏故吏,而場中,和袁氏沾親帶故的人,還有很多。
得到功曹的鼓勵,紛紛進言,“大將軍威震天下,雄踞四州之地,曹孟德如何能及?”
“曹操並非純臣,不見趙彥之事乎?”
..
.
高珣想到,豫州汝南諸縣,大抵也都是如此吧?
...
汝南郡。
安陽。
汝南郡也並非所有的縣城都響應袁紹的號召。
安陽都尉,裨將軍、建功侯李通所在。
李通駐守安陽,而身居高位,收到了來自袁紹、劉表等勢力的招攬。
局勢對於曹操來說,非常的不妙,可以說,大家都不認為曹操擋得住袁紹,李通親戚部曲甚至流涕勸說:“今孤危獨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從紹。”
李通當即拔出寶劍,指著對方說道:“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紹雖強盛,而任使無方,終為之虜耳。吾以死不貳。”
為表明心跡,當即斬殺袁紹使者,送袁紹拜自己為將的印信交給曹操。
...
朗陵。
朗陵長趙儼也是心向曹操。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
趙儼求見李通,說道:“方今天下未集,諸郡並叛,懷附者複收其綿絹,小人樂亂,能無遺恨!且遠近多虞,不可不詳也。”
李通:“紹與大將軍相持甚急,左右郡縣背叛乃爾。若綿絹不調送,觀聽者必謂我顧望,有所須待也。”
趙儼:“誠亦如君慮;然當權其輕重,小緩調,當為君釋此患。”
趙儼於是書與荀彧:“今陽安郡當送綿絹,道路艱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窮,鄰城並叛,易用傾蕩,乃一方安危之機也。且此郡人執守忠節,在險不貳。微善必賞,則為義者勸。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以為國家宜垂慰撫,所斂綿絹,皆俾還之。”
(道路漫長,且如今郡內不太平,不如還富於民,上下相安。)
荀彧回信:“輒白曹公,公文下郡,綿絹悉以還民。”
於是上下歡喜,郡內遂安。
---------------------小知識---------------
李通於趙儼相交的故事:
《李通傳》: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長趙儼收治,致之大辟。是時殺生之柄,決於牧守,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通曰:“方與曹公戮力,義不以私廢公。”嘉儼執憲不阿,與為親交。
《趙儼傳》: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詣太祖,太祖以儼為朗陵長。縣多豪猾,無所畏忌。儼取其尤甚者,收縛案驗,皆得死罪。儼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並著。
ps:高珣,字子玉。男,出身渤海高氏。是一位書友要求的客串。
“大將軍,今先鋒困殂,士氣不佳,當緩圖而行,以安軍心。檄文已達豫州,曹操後方必然不穩,待其後方糜爛,我軍當可擇機而攻,事半功倍也!”
沮授勸說袁紹。
前軍的失敗,導致袁軍士氣不振,沮授就在此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應該暫緩進攻,以白馬為基點,等待曹操後方的混亂,徐徐圖之,尋求破敵之機。
郭圖、審配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曹軍主力在此,無暇後顧,將軍當以大勢攻之,曹軍少,必困守而不出,則韓荀之軍可進圍操,劉辟之師可為圖許都也!”
郭圖的想法恰恰相反,利用袁紹軍勢大的優勢,全力壓迫,迫使曹操主力留守於此,而無暇顧及其他幾個地區的戰況,讓孟津分軍的韓荀、豫州的劉辟等人,有機會突破曹操其它地區的防線,達到突襲,包圍曹操,或者直取許都的戰略。
沮授說道:“北兵雖眾,而勁果不及南軍;南軍穀少,而資儲不如此。南幸於急戰,北利在緩師。宜徐持久,曠以日月。且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
沮授還是認為不應該把勝負壓在一局。
郭圖反擊道:“監軍之言,欲以大軍葬於此地否?”
郭圖的誅心之言,瞬間惹怒了沮授,後者當即拂袖而去。
郭圖於是挑撥道:“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製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禦眾於外,不宜知內。”
臣來子與主上時常有不同意見才會使國家興旺,臣子總順應主源上意見則國家衰敗。但是明顯,郭圖的意思,明顯是告訴袁紹,不要事事都聽沮授的,如果那樣,誰還直到做主的是誰呢?
於是袁紹分化了監軍沮授的權力,將監軍之責分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於瓊各典一軍。
見此,田豐進言道:“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複空虛。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誌,悔無及也。”
田豐之言大體還是沿用了沮授的觀點,而袁紹由於受到讒言,正在惱怒沮授的氣頭之上,哪裏會聽,於是將田豐以與沮授同流合汙的罪名,直接關了起來。
大臣之間的拉幫結派是領導最不願見到的,雖然一直都存在,但是擺在明麵上的,一定會被打壓,自古以來,莫不如是。
而明顯,此時沮授的勢力就在袁紹的陣營之中,遭到了明顯的針對與排擠。
...
討伐曹操的檄文傳到了豫州。
不出袁紹陣容中的謀士所料,豫州頓時沸騰!
細陽縣。
細陽令高珣(高子玉,渤海高氏。)正拿著袁紹的檄文,在縣中於幕僚商討。
“諸君以為如何?”
一陣沉默。
良久之後,有人開口道:“汝南,袁氏故地也,門生故吏不知凡幾!劉豫州,吾之州府也,諸君何疑?”
高珣定睛一看,出言者乃是門下功曹,是汝南本郡人,亦是袁氏故吏,而場中,和袁氏沾親帶故的人,還有很多。
得到功曹的鼓勵,紛紛進言,“大將軍威震天下,雄踞四州之地,曹孟德如何能及?”
“曹操並非純臣,不見趙彥之事乎?”
..
.
高珣想到,豫州汝南諸縣,大抵也都是如此吧?
...
汝南郡。
安陽。
汝南郡也並非所有的縣城都響應袁紹的號召。
安陽都尉,裨將軍、建功侯李通所在。
李通駐守安陽,而身居高位,收到了來自袁紹、劉表等勢力的招攬。
局勢對於曹操來說,非常的不妙,可以說,大家都不認為曹操擋得住袁紹,李通親戚部曲甚至流涕勸說:“今孤危獨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從紹。”
李通當即拔出寶劍,指著對方說道:“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紹雖強盛,而任使無方,終為之虜耳。吾以死不貳。”
為表明心跡,當即斬殺袁紹使者,送袁紹拜自己為將的印信交給曹操。
...
朗陵。
朗陵長趙儼也是心向曹操。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
趙儼求見李通,說道:“方今天下未集,諸郡並叛,懷附者複收其綿絹,小人樂亂,能無遺恨!且遠近多虞,不可不詳也。”
李通:“紹與大將軍相持甚急,左右郡縣背叛乃爾。若綿絹不調送,觀聽者必謂我顧望,有所須待也。”
趙儼:“誠亦如君慮;然當權其輕重,小緩調,當為君釋此患。”
趙儼於是書與荀彧:“今陽安郡當送綿絹,道路艱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窮,鄰城並叛,易用傾蕩,乃一方安危之機也。且此郡人執守忠節,在險不貳。微善必賞,則為義者勸。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以為國家宜垂慰撫,所斂綿絹,皆俾還之。”
(道路漫長,且如今郡內不太平,不如還富於民,上下相安。)
荀彧回信:“輒白曹公,公文下郡,綿絹悉以還民。”
於是上下歡喜,郡內遂安。
---------------------小知識---------------
李通於趙儼相交的故事:
《李通傳》: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長趙儼收治,致之大辟。是時殺生之柄,決於牧守,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通曰:“方與曹公戮力,義不以私廢公。”嘉儼執憲不阿,與為親交。
《趙儼傳》: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詣太祖,太祖以儼為朗陵長。縣多豪猾,無所畏忌。儼取其尤甚者,收縛案驗,皆得死罪。儼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並著。
ps:高珣,字子玉。男,出身渤海高氏。是一位書友要求的客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