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
鄴城。
袁紹一臉沉悶的坐在上首,逄紀、郭圖、辛評等人居於下位。
“軍中言向令田豐在此,不至於是也。諸君以為如何?”袁紹首先開口了。
開口所言的問題,首先便是尚在大獄之中的田豐的問題,田豐先前的勸諫,倒是成了下層士卒眼中的先見之明。
其下眾人對視一眼,都默契的閉口不言。
...
鄴城獄中。
牢頭恭恭敬敬為田豐的遞上吃食。
見田豐仍然跪坐在地上,也是蹲坐了下來,對著田豐說道:“世人皆曰君有先見之明,此番大將軍敗於曹操,君必見重矣!”
牢頭等待田豐回答,確隻見田豐如老僧入定一般,閉眼不發一言。
等的有些急了,當即呼喚道:“田君!”
見到牢頭如此呼喊,田豐才睜開眼睛,知道他也是為了謀身,這才回了一句:“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將死之人,複有何言?”
牢頭立馬急了:“田君何出此言!田軍何出此言耶!”
田豐曬然一笑,望了一眼大將軍府的方向,說道:“沮授已死,田豐何用?”
...
大將軍府。
座下。
眾人皆是揣摩著大將軍袁紹的心思,大將軍這到底是要如何對待田豐呢?是殺抑或是重用?
唯有跟隨大將軍袁紹最久的逄紀,明白了大將軍的意思。
大將軍袁紹同沮授的矛盾,導致了袁紹在官渡決戰之前,數次拒絕了沮授的建議,事後來看,沮授的建議顯然是正確的,但袁紹這樣的領導會背這個鍋嗎?顯然不會,更何況沮授已經死了呢?
田豐固然是有點本事,但是袁紹會扶持一個像沮授一樣,倒時又是和自己唱對台戲的人起來嗎?不可能的事!
冀州派現在固然是群龍無首,需要一個人出來代表大將軍的意誌,但是,絕對不可能是田豐!
明白了這層關係的逄紀當即就了然袁紹的意思了。
於是於眾人之先開口道:“臣下亦聞: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
堂下眾人皆驚,這就是明顯的誅心之言了,妥妥的要至田豐於死地呀!
眾人震驚之時,卻是沒有看到袁紹嘴角一閃而逝的笑意,果然還是逄紀懂我!
頓了頓,沉聲說道:“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這是都不打算去細查,就定了田豐的罪!
眾人恍然,原來大將軍之意...
而就在這時,座下的將奇開口了。
孟岱本與審配有隙,而審配的兒子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所擒,所以孟岱托將奇開口:“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
將奇為何要幫孟岱開口呢?
撇開兩人親密關係不談,此時的他已經看出了端倪,大將軍袁紹時打算重新立一個麾下冀州派的話事人了。
沮授已死,田豐難活,若是審配再被發配,那麽這冀州派話事人的位置,不就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麽?
這就是政治!
袁紹聞言,果然眉頭一皺,雖然知曉可能是自己麾下冀州派的爭權之鬥,但還是讓孟岱為監軍,代替審配守鄴城。
私下裏,確是留下了逄紀,詢問他的意見。
逄紀與審配因為派係問題,素來不和,一個元從派,一個冀州派,時常為了下麵的人事爭的不可開交。
袁紹確實是沒想到逄紀會為審配說話:“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不以二子在南為不義也,公勿疑之。”
袁紹納悶了:“君不惡之邪?”
逄紀道:“先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
雖然同審配某些事情上政見不一,但是,審配這個人,對於大將軍,還是沒問題的。何況如今冀州之地,四處都是因戰敗而引起的叛亂,正需要審配這樣德高望重的冀州人士為大將軍出力!
袁紹大笑:“善”。
心下喜悅,這就是跟隨他最早的那批元老呀。
於是對於審配,官複原職,甚至更有看重之意。
審配聽聞逄紀的勸說,挽救了自己,當下也是冰釋前嫌,兩人變得和睦起來。
而袁紹,則是親自率軍,平息治下各地或是由於戰敗、或是由於曹操招攬而引發的叛亂。
...
建安六年春三月。
許都。
曹操以袁紹新敗,想要揮師向南,征伐荊州牧劉表,以此事詢問尚書令荀彧。
荀彧摸了摸胡子,看著曹操,說道:“曹公!今紹之敗,其眾離心,宜因而遂定;而欲遠背兗豫,南軍江漢。夫困獸猶鬥,況在紹乎?若收紹其餘燼承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勸說曹操還是不要想太多,先把袁紹給搞定了,再去圖謀劉表的事情。
曹操摸了後腦勺,最近確實有點飄了,因官渡之戰的大勝,被眾人吹捧的有點分不清東南西北了。
但是還是有點不甘心,問了一句:“任劉表坐大乎?”
荀彧搖了搖頭,解釋道:“昔孫會稽(孫權)曾言‘欲誅李術,術必懼誅,複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原敕執事,勿複聽受。’今,李術求於曹公,曹公不納,廬江城破,李術授首,其將徐琨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孫河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廬江複為孫氏所有也!”
曹操點點頭,孫氏一族,確實又占據了廬江,但是孫家和自己是姻親,這又和限製劉表有什麽關係呢?
見曹操還沒轉過彎來,荀彧咳嗽一聲,說道:“孫堅之仇,豈能不報?”
曹操頓時了然,孫策在時,便是為父報仇,興兵討伐劉表,那麽孫權上位,為了正統之名,必然也是會興兵伐荊州的。
那自己在其中可做的,那就多了。
比如給與孫權討伐逆臣劉表的詔書,使其名正言順的為父報仇。
-------------小知識---------
簡單說說袁紹集團內部的派係。
本家親族:文中不提,暫且不表。
元從派代表:逄紀、陳琳、淳於瓊、許攸,這都是當年何進大將軍府時期結識的元老。
冀州派代表:沮授、田豐、審配、將奇、張郃、高覽、還有鞠義。這是袁紹執掌冀州之後的。
潁川派人士:郭圖、辛評、荀諶(荀彧兄)等。這是潁川世家代表,荀諶更是勸說韓馥讓位的功臣之一。
一點小推想:
《傅子》: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早年是不和俗人接觸的,唯與郭圖等人有密切聯係,後來郭嘉欲棄紹回時,也是第一個和郭圖等人說的。
另外郭姓在潁川是比較大的士族階級,郭圖和郭嘉很有可能是親族。
ps:沒找到有人從田豐的派係問題,來說明田豐之死的原因,不知道我算不算第一個,笑~
鄴城。
袁紹一臉沉悶的坐在上首,逄紀、郭圖、辛評等人居於下位。
“軍中言向令田豐在此,不至於是也。諸君以為如何?”袁紹首先開口了。
開口所言的問題,首先便是尚在大獄之中的田豐的問題,田豐先前的勸諫,倒是成了下層士卒眼中的先見之明。
其下眾人對視一眼,都默契的閉口不言。
...
鄴城獄中。
牢頭恭恭敬敬為田豐的遞上吃食。
見田豐仍然跪坐在地上,也是蹲坐了下來,對著田豐說道:“世人皆曰君有先見之明,此番大將軍敗於曹操,君必見重矣!”
牢頭等待田豐回答,確隻見田豐如老僧入定一般,閉眼不發一言。
等的有些急了,當即呼喚道:“田君!”
見到牢頭如此呼喊,田豐才睜開眼睛,知道他也是為了謀身,這才回了一句:“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將死之人,複有何言?”
牢頭立馬急了:“田君何出此言!田軍何出此言耶!”
田豐曬然一笑,望了一眼大將軍府的方向,說道:“沮授已死,田豐何用?”
...
大將軍府。
座下。
眾人皆是揣摩著大將軍袁紹的心思,大將軍這到底是要如何對待田豐呢?是殺抑或是重用?
唯有跟隨大將軍袁紹最久的逄紀,明白了大將軍的意思。
大將軍袁紹同沮授的矛盾,導致了袁紹在官渡決戰之前,數次拒絕了沮授的建議,事後來看,沮授的建議顯然是正確的,但袁紹這樣的領導會背這個鍋嗎?顯然不會,更何況沮授已經死了呢?
田豐固然是有點本事,但是袁紹會扶持一個像沮授一樣,倒時又是和自己唱對台戲的人起來嗎?不可能的事!
冀州派現在固然是群龍無首,需要一個人出來代表大將軍的意誌,但是,絕對不可能是田豐!
明白了這層關係的逄紀當即就了然袁紹的意思了。
於是於眾人之先開口道:“臣下亦聞: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
堂下眾人皆驚,這就是明顯的誅心之言了,妥妥的要至田豐於死地呀!
眾人震驚之時,卻是沒有看到袁紹嘴角一閃而逝的笑意,果然還是逄紀懂我!
頓了頓,沉聲說道:“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這是都不打算去細查,就定了田豐的罪!
眾人恍然,原來大將軍之意...
而就在這時,座下的將奇開口了。
孟岱本與審配有隙,而審配的兒子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所擒,所以孟岱托將奇開口:“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
將奇為何要幫孟岱開口呢?
撇開兩人親密關係不談,此時的他已經看出了端倪,大將軍袁紹時打算重新立一個麾下冀州派的話事人了。
沮授已死,田豐難活,若是審配再被發配,那麽這冀州派話事人的位置,不就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麽?
這就是政治!
袁紹聞言,果然眉頭一皺,雖然知曉可能是自己麾下冀州派的爭權之鬥,但還是讓孟岱為監軍,代替審配守鄴城。
私下裏,確是留下了逄紀,詢問他的意見。
逄紀與審配因為派係問題,素來不和,一個元從派,一個冀州派,時常為了下麵的人事爭的不可開交。
袁紹確實是沒想到逄紀會為審配說話:“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不以二子在南為不義也,公勿疑之。”
袁紹納悶了:“君不惡之邪?”
逄紀道:“先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
雖然同審配某些事情上政見不一,但是,審配這個人,對於大將軍,還是沒問題的。何況如今冀州之地,四處都是因戰敗而引起的叛亂,正需要審配這樣德高望重的冀州人士為大將軍出力!
袁紹大笑:“善”。
心下喜悅,這就是跟隨他最早的那批元老呀。
於是對於審配,官複原職,甚至更有看重之意。
審配聽聞逄紀的勸說,挽救了自己,當下也是冰釋前嫌,兩人變得和睦起來。
而袁紹,則是親自率軍,平息治下各地或是由於戰敗、或是由於曹操招攬而引發的叛亂。
...
建安六年春三月。
許都。
曹操以袁紹新敗,想要揮師向南,征伐荊州牧劉表,以此事詢問尚書令荀彧。
荀彧摸了摸胡子,看著曹操,說道:“曹公!今紹之敗,其眾離心,宜因而遂定;而欲遠背兗豫,南軍江漢。夫困獸猶鬥,況在紹乎?若收紹其餘燼承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勸說曹操還是不要想太多,先把袁紹給搞定了,再去圖謀劉表的事情。
曹操摸了後腦勺,最近確實有點飄了,因官渡之戰的大勝,被眾人吹捧的有點分不清東南西北了。
但是還是有點不甘心,問了一句:“任劉表坐大乎?”
荀彧搖了搖頭,解釋道:“昔孫會稽(孫權)曾言‘欲誅李術,術必懼誅,複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原敕執事,勿複聽受。’今,李術求於曹公,曹公不納,廬江城破,李術授首,其將徐琨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孫河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廬江複為孫氏所有也!”
曹操點點頭,孫氏一族,確實又占據了廬江,但是孫家和自己是姻親,這又和限製劉表有什麽關係呢?
見曹操還沒轉過彎來,荀彧咳嗽一聲,說道:“孫堅之仇,豈能不報?”
曹操頓時了然,孫策在時,便是為父報仇,興兵討伐劉表,那麽孫權上位,為了正統之名,必然也是會興兵伐荊州的。
那自己在其中可做的,那就多了。
比如給與孫權討伐逆臣劉表的詔書,使其名正言順的為父報仇。
-------------小知識---------
簡單說說袁紹集團內部的派係。
本家親族:文中不提,暫且不表。
元從派代表:逄紀、陳琳、淳於瓊、許攸,這都是當年何進大將軍府時期結識的元老。
冀州派代表:沮授、田豐、審配、將奇、張郃、高覽、還有鞠義。這是袁紹執掌冀州之後的。
潁川派人士:郭圖、辛評、荀諶(荀彧兄)等。這是潁川世家代表,荀諶更是勸說韓馥讓位的功臣之一。
一點小推想:
《傅子》: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早年是不和俗人接觸的,唯與郭圖等人有密切聯係,後來郭嘉欲棄紹回時,也是第一個和郭圖等人說的。
另外郭姓在潁川是比較大的士族階級,郭圖和郭嘉很有可能是親族。
ps:沒找到有人從田豐的派係問題,來說明田豐之死的原因,不知道我算不算第一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