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發生過一見少見於史冊的戰役,西鄂之戰。
管中窺豹而言,當事人能確定的隻有杜襲。諸如文中的李通等人,都是我個人的一些妄想。
《三國誌杜襲傳》: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許。襲逃還鄉裏,太祖以為西鄂長。縣濱南境,寇賊縱橫。時長吏皆斂民保城郭,不得農業。野荒民困,倉庾空虛。襲自知恩結於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業,留丁強備守,吏民歡悅。
會荊州出步騎萬人來攻城,襲乃悉召縣吏民任拒守者五十餘人,與之要誓。其親戚在外欲自營護者,恣聽遣出;皆叩頭願致死。於是身執矢石,率與戮力。吏民感恩,鹹為用命。臨陣斬數百級,而襲眾死者三十餘人,其餘十八人盡被創,賊得入城。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營,吏民慕而從之如歸。
《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劉表攻西鄂,西鄂長杜子緒帥縣男女嬰城而守。時南陽功曹柏孝長亦在城中,聞兵攻聲,恐懼,入室閉戶,牽被覆頭。相攻半日,稍敢出麵。其明,側立而聽。二日,往出戶問消息。至四五日,乃更負楯親鬥,語子緒曰:“勇可習也。”
文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地名,一個叫西鄂,一個叫摩陂。從地圖可以看出很多東西,西鄂,就在宛城的北麵不遠,而摩陂卻靠近許昌了。
能否說明當時的戰況已經波及到了南陽大部分地區,甚至到了許昌附近,導致南陽郡其他曹操所控製的郡縣是被認為不安全的?所以杜襲等人隻能在摩陂聚合?
當然,這僅僅隻是作者我本人的一點猜想,也是我夾在小說中的劇情走向,算是私貨吧。
《方輿紀要》:今河南南陽府南陽縣北五十裏。
(摩陂在今河南汝州郟縣,汝水支流所。)
地圖發在了書友圈,估計還要審批。
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戰役中,曹操、劉表雙方的重要爭奪地點,宛城,究竟落入了誰的手中?
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劉表此次北伐的重要目標。當然,我在小說中還摻雜了為劉備吸引李通部的情節。
比較有意思的是,雙方的史料中好像都沒有找到任命宛城據點守將或者長官的資料。
那麽我們來分析一下,宛城當時到底是在誰的手中。
來看看建安六年一些當事人劉表、劉備的記載:
《三國誌劉表傳》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三國誌先主傳》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
其他的就基本沒有了。
但是,這兩段史料就反應出一個問題,如果劉表占據了宛城,為什麽不效仿張繡故事,將劉備軍隊屯於宛城呢?
如果是建安六年還沒拿下宛城,那麽後來建安7-8年間,劉表使劉備進攻葉縣之時,也沒提劉備屯宛,那麽更有可能的是,這段時間之內,宛城一直都是在曹操的手中。
《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從圍鄴,鄴定,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擊管承於長廣。
(從圍鄴當為建安九年第二次圍攻鄴城的事,因為有鄴定二字加以佐證。所以博望坡之戰,當在更早,而劉備北上葉縣,隻能順前了。所以我推為建安7-8年事。)
所以,在我小說後文中,這段時間,宛城一直是在曹操手裏。
至於孫權對劉表的進攻。
《三國誌吳主傳》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八年的樣子,孫權才開始大舉進攻,之前呢?估計在鎮撫山越吧..
管中窺豹而言,當事人能確定的隻有杜襲。諸如文中的李通等人,都是我個人的一些妄想。
《三國誌杜襲傳》: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許。襲逃還鄉裏,太祖以為西鄂長。縣濱南境,寇賊縱橫。時長吏皆斂民保城郭,不得農業。野荒民困,倉庾空虛。襲自知恩結於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業,留丁強備守,吏民歡悅。
會荊州出步騎萬人來攻城,襲乃悉召縣吏民任拒守者五十餘人,與之要誓。其親戚在外欲自營護者,恣聽遣出;皆叩頭願致死。於是身執矢石,率與戮力。吏民感恩,鹹為用命。臨陣斬數百級,而襲眾死者三十餘人,其餘十八人盡被創,賊得入城。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營,吏民慕而從之如歸。
《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劉表攻西鄂,西鄂長杜子緒帥縣男女嬰城而守。時南陽功曹柏孝長亦在城中,聞兵攻聲,恐懼,入室閉戶,牽被覆頭。相攻半日,稍敢出麵。其明,側立而聽。二日,往出戶問消息。至四五日,乃更負楯親鬥,語子緒曰:“勇可習也。”
文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地名,一個叫西鄂,一個叫摩陂。從地圖可以看出很多東西,西鄂,就在宛城的北麵不遠,而摩陂卻靠近許昌了。
能否說明當時的戰況已經波及到了南陽大部分地區,甚至到了許昌附近,導致南陽郡其他曹操所控製的郡縣是被認為不安全的?所以杜襲等人隻能在摩陂聚合?
當然,這僅僅隻是作者我本人的一點猜想,也是我夾在小說中的劇情走向,算是私貨吧。
《方輿紀要》:今河南南陽府南陽縣北五十裏。
(摩陂在今河南汝州郟縣,汝水支流所。)
地圖發在了書友圈,估計還要審批。
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戰役中,曹操、劉表雙方的重要爭奪地點,宛城,究竟落入了誰的手中?
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劉表此次北伐的重要目標。當然,我在小說中還摻雜了為劉備吸引李通部的情節。
比較有意思的是,雙方的史料中好像都沒有找到任命宛城據點守將或者長官的資料。
那麽我們來分析一下,宛城當時到底是在誰的手中。
來看看建安六年一些當事人劉表、劉備的記載:
《三國誌劉表傳》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三國誌先主傳》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
其他的就基本沒有了。
但是,這兩段史料就反應出一個問題,如果劉表占據了宛城,為什麽不效仿張繡故事,將劉備軍隊屯於宛城呢?
如果是建安六年還沒拿下宛城,那麽後來建安7-8年間,劉表使劉備進攻葉縣之時,也沒提劉備屯宛,那麽更有可能的是,這段時間之內,宛城一直都是在曹操的手中。
《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從圍鄴,鄴定,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擊管承於長廣。
(從圍鄴當為建安九年第二次圍攻鄴城的事,因為有鄴定二字加以佐證。所以博望坡之戰,當在更早,而劉備北上葉縣,隻能順前了。所以我推為建安7-8年事。)
所以,在我小說後文中,這段時間,宛城一直是在曹操手裏。
至於孫權對劉表的進攻。
《三國誌吳主傳》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八年的樣子,孫權才開始大舉進攻,之前呢?估計在鎮撫山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