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二人發現,皇上可能選這麽個人就是故意的,因為皇上現在的樣子跟那姚博涵竟然有八分相似。
這所答非所問,倆人勸了這麽半天,皇上可不就是在給他們踢皮球嗎?到了最後倆人也算看出了,皇上這是鐵了心要讓姚博涵入閣,也不知這廝是走了什麽狗屎運,在天京混了十幾年日子,竟然有朝一日能入閣。
恐怕等姚博涵自己直到自己要入閣的時候,也會覺得有人拿自己開玩笑,等確定是真的後,按照他那個性子,說不定還得不願意,畢竟當閣老很忙的。
與皇上掙了半天最後還是沒能讓其改變主意的二人,也是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等到晚上出宮,二人並肩而行,孔穗突然道:“譚大人,這皇上是故意的,他是要彰顯自己的權利。”
孔穗這麽說,自然不會是以為譚正沒有看出來,隻是想聽聽譚正的看法。
“皇上剛剛掌權,想過過癮也是正常的。”譚正笑道。
孔穗停下腳步,站定身子,麵對譚正鄭重說道:“譚大人,多年戰亂早已讓整個國家分崩離析,如今好不容易得來的太平光景,還請譚大人與老夫一同努力,重現當年士大夫與朝廷共天下的局麵。”
譚正卻是歉意一笑,微微躬身:“孔老所言極是,隻是譚正並非為了追求曾經的輝煌,譚正自己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一展抱負。”
孔穗點點頭,心道果然如此,其實他早就看出來,不過這麽長時間相處下來,首先他覺得譚正這人確實不錯,再一個之前靠山王一人壓的整個朝堂沒人敢說話,所以說這些也沒有意義。
如今靠山王走了,原本應該是她們二人大展宏圖的時候,可是皇上也突然站了起來,以尚且稚嫩但是絕對的帝王姿態站了起來。
這雖然並不影響孔穗原本的計劃,可是平白添了很多阻力。
點了點頭,孔穗道:“譚大人年輕有為,嚴淮教了個好徒弟啊,老夫不如之。”
譚正趕緊低頭作揖:“孔老言重了。”
孔穗沒有再說什麽,隻是一邊搖頭一邊踱步離開,看的譚正哭笑不得。
其實對於孔穗,譚正也是很尊敬的,這位老人身為孔家當代聖人,倒是也稱得上博古通今,隻是為人非常古板老套,而且跟嚴淮一樣,年紀確實大了,雖然心思縝密,可是老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目光不夠長遠。
說白了,就是倚老賣老,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行事,總覺得自己那一套是對的。
譚正也看出來了,孔穗此次出仕,其實是為了孔家。
楊孝嚴當年幾乎洗劫了大半孔家,為大秦賺的立國之本的同時,得罪了孔家也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可是得罪歸得罪,大秦到底勢不可擋的崛起了,嚴淮也本著為天下黎明百姓的精神,主動加入大秦。
這麽一來當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孔家就很難受了,說句不好聽的孔家雖然還有那麽一畝三分地,可是實際上已經跟圈禁沒有什麽兩樣了。
這老頭出仕目的也不是什麽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孔家,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覺得孔家自古以來就沒這麽丟人過,他覺得這樣死了後見到列祖列宗沒有顏麵,所以要努力一把。
可憐老爺子一輩子享福,就算戰國時期,也是安心在家讀書修身,到老反倒要辛苦一番。
不過孔穗能力還是有的,論這個,他跟嚴淮其實不相上下。
譚正雖然身為嚴老夫子的徒弟,可是如今他自認已經超過了嚴老夫子,當然他不會這麽說,甚至不會這麽想,以譚正對於嚴淮的尊重,他絕對不會拿自己跟嚴淮比較。
但是這不妨礙他拿自己跟孔穗比較,孔穗的想法很簡單,也符合大眾利益,他就是想恢複當年君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盛況。
的確,那個時候是最好的時候,是最美好的時代,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世家逐漸做大,宗室也越來越多,國家的分崩離析無不是因為如此。
孔穗想的隻是幾代人之後的事,可是譚正想的是幾十代人之後的事,這上麵其實很難說誰對誰錯。
孔穗的想法,是一套非常成熟,有史可鑒的發展過程,最起碼三代人之後各種問題才會逐漸出現,然而三代時間足夠讓大秦國力到達一個巔峰。
孔穗認為,這條路是對的,問題在三代以後才會出現,那麽我們可以從這條先人走過的路上去自行摸索,慢慢查漏補缺,想辦法把會出現的問題解決掉。
但是譚正認為,這些事情出在根上,有因才有果,倒了最後無論如何努力,一個國家都逃避不了覆滅的結果。
所以在這點上,他跟孔穗的出發點並不一樣,不過譚正深諳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現在他並沒有準備做什麽驚世駭俗的改革,反而跟孔穗一樣,最少十年內他與孔穗的大部分觀點是一樣的。
譚正知道,想要做事,手中就必須有足夠的權利,現在的譚正還很年輕,朝中官員從職位上可能沒人能壓住他,但是從輩分從情分上,還是有太多的人。
他不是楊孝嚴,他從小被嚴淮帶著,朝中不少是他的叔伯輩,他們或多或少都提點幫助過譚正,所以他不能大刀闊斧,最起碼他要把這些人舒舒服服的送走,同時承他們這個情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能在未來大展拳腳。
回頭望了一眼皇宮,譚正的嘴角微微拐起。
皇上,這個自己的師弟,倒是給了自己很大的驚喜,原以為還要帶這個師弟很多年,二人會君臣相宜,譜寫一段佳話。
不過如今看來,這樣的局麵反而更有意思,這才是譚正想要的生活,這才算譚正想要的朝堂,上蒼幾乎幫助譚正實現了他夢想的所有必備條件。
原本最大的削藩難題,隨著趙肆身死,李秀秀化樹,靠山王歸藩,張雲龍出走,已經實在算不上什麽難題。
甚至現在譚正提起削藩都沒興趣,因為他知道不可能了,這才幾年就有了這麽多好事兒?他是個知足的人,他知道物極必反,一旦想要這樣繼續乘勝追擊對其他人下手,那必然會死的很慘。
尤其是楊孝嚴還在,所有的一切都要等到楊孝嚴離世才能繼續,不過譚正不急,雖然他很欣賞楊孝嚴也很佩服楊孝嚴,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楊孝嚴也老了。
譚正今年才三十七歲啊,二十六歲入閣的他,注定是要站在這大秦權利巔峰的人,所以他不急,一點也不急。
這所答非所問,倆人勸了這麽半天,皇上可不就是在給他們踢皮球嗎?到了最後倆人也算看出了,皇上這是鐵了心要讓姚博涵入閣,也不知這廝是走了什麽狗屎運,在天京混了十幾年日子,竟然有朝一日能入閣。
恐怕等姚博涵自己直到自己要入閣的時候,也會覺得有人拿自己開玩笑,等確定是真的後,按照他那個性子,說不定還得不願意,畢竟當閣老很忙的。
與皇上掙了半天最後還是沒能讓其改變主意的二人,也是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等到晚上出宮,二人並肩而行,孔穗突然道:“譚大人,這皇上是故意的,他是要彰顯自己的權利。”
孔穗這麽說,自然不會是以為譚正沒有看出來,隻是想聽聽譚正的看法。
“皇上剛剛掌權,想過過癮也是正常的。”譚正笑道。
孔穗停下腳步,站定身子,麵對譚正鄭重說道:“譚大人,多年戰亂早已讓整個國家分崩離析,如今好不容易得來的太平光景,還請譚大人與老夫一同努力,重現當年士大夫與朝廷共天下的局麵。”
譚正卻是歉意一笑,微微躬身:“孔老所言極是,隻是譚正並非為了追求曾經的輝煌,譚正自己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一展抱負。”
孔穗點點頭,心道果然如此,其實他早就看出來,不過這麽長時間相處下來,首先他覺得譚正這人確實不錯,再一個之前靠山王一人壓的整個朝堂沒人敢說話,所以說這些也沒有意義。
如今靠山王走了,原本應該是她們二人大展宏圖的時候,可是皇上也突然站了起來,以尚且稚嫩但是絕對的帝王姿態站了起來。
這雖然並不影響孔穗原本的計劃,可是平白添了很多阻力。
點了點頭,孔穗道:“譚大人年輕有為,嚴淮教了個好徒弟啊,老夫不如之。”
譚正趕緊低頭作揖:“孔老言重了。”
孔穗沒有再說什麽,隻是一邊搖頭一邊踱步離開,看的譚正哭笑不得。
其實對於孔穗,譚正也是很尊敬的,這位老人身為孔家當代聖人,倒是也稱得上博古通今,隻是為人非常古板老套,而且跟嚴淮一樣,年紀確實大了,雖然心思縝密,可是老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目光不夠長遠。
說白了,就是倚老賣老,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行事,總覺得自己那一套是對的。
譚正也看出來了,孔穗此次出仕,其實是為了孔家。
楊孝嚴當年幾乎洗劫了大半孔家,為大秦賺的立國之本的同時,得罪了孔家也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可是得罪歸得罪,大秦到底勢不可擋的崛起了,嚴淮也本著為天下黎明百姓的精神,主動加入大秦。
這麽一來當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孔家就很難受了,說句不好聽的孔家雖然還有那麽一畝三分地,可是實際上已經跟圈禁沒有什麽兩樣了。
這老頭出仕目的也不是什麽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孔家,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覺得孔家自古以來就沒這麽丟人過,他覺得這樣死了後見到列祖列宗沒有顏麵,所以要努力一把。
可憐老爺子一輩子享福,就算戰國時期,也是安心在家讀書修身,到老反倒要辛苦一番。
不過孔穗能力還是有的,論這個,他跟嚴淮其實不相上下。
譚正雖然身為嚴老夫子的徒弟,可是如今他自認已經超過了嚴老夫子,當然他不會這麽說,甚至不會這麽想,以譚正對於嚴淮的尊重,他絕對不會拿自己跟嚴淮比較。
但是這不妨礙他拿自己跟孔穗比較,孔穗的想法很簡單,也符合大眾利益,他就是想恢複當年君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盛況。
的確,那個時候是最好的時候,是最美好的時代,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世家逐漸做大,宗室也越來越多,國家的分崩離析無不是因為如此。
孔穗想的隻是幾代人之後的事,可是譚正想的是幾十代人之後的事,這上麵其實很難說誰對誰錯。
孔穗的想法,是一套非常成熟,有史可鑒的發展過程,最起碼三代人之後各種問題才會逐漸出現,然而三代時間足夠讓大秦國力到達一個巔峰。
孔穗認為,這條路是對的,問題在三代以後才會出現,那麽我們可以從這條先人走過的路上去自行摸索,慢慢查漏補缺,想辦法把會出現的問題解決掉。
但是譚正認為,這些事情出在根上,有因才有果,倒了最後無論如何努力,一個國家都逃避不了覆滅的結果。
所以在這點上,他跟孔穗的出發點並不一樣,不過譚正深諳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現在他並沒有準備做什麽驚世駭俗的改革,反而跟孔穗一樣,最少十年內他與孔穗的大部分觀點是一樣的。
譚正知道,想要做事,手中就必須有足夠的權利,現在的譚正還很年輕,朝中官員從職位上可能沒人能壓住他,但是從輩分從情分上,還是有太多的人。
他不是楊孝嚴,他從小被嚴淮帶著,朝中不少是他的叔伯輩,他們或多或少都提點幫助過譚正,所以他不能大刀闊斧,最起碼他要把這些人舒舒服服的送走,同時承他們這個情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能在未來大展拳腳。
回頭望了一眼皇宮,譚正的嘴角微微拐起。
皇上,這個自己的師弟,倒是給了自己很大的驚喜,原以為還要帶這個師弟很多年,二人會君臣相宜,譜寫一段佳話。
不過如今看來,這樣的局麵反而更有意思,這才是譚正想要的生活,這才算譚正想要的朝堂,上蒼幾乎幫助譚正實現了他夢想的所有必備條件。
原本最大的削藩難題,隨著趙肆身死,李秀秀化樹,靠山王歸藩,張雲龍出走,已經實在算不上什麽難題。
甚至現在譚正提起削藩都沒興趣,因為他知道不可能了,這才幾年就有了這麽多好事兒?他是個知足的人,他知道物極必反,一旦想要這樣繼續乘勝追擊對其他人下手,那必然會死的很慘。
尤其是楊孝嚴還在,所有的一切都要等到楊孝嚴離世才能繼續,不過譚正不急,雖然他很欣賞楊孝嚴也很佩服楊孝嚴,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楊孝嚴也老了。
譚正今年才三十七歲啊,二十六歲入閣的他,注定是要站在這大秦權利巔峰的人,所以他不急,一點也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