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與通識”這個欄目持續一年了。去年的開始題目,是《愛情與化學》,記得曾有人私下對我表示不以為然,也有人表示原來是這樣的。
這多少都顯示出常識的重要。記得文革的時候看過一本書,末尾幾頁已經磨損,封麵有各種食品的痕跡,書名是《湯姆·潘恩》。這個潘恩寫過一本書叫《常識》,他在書中說,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獨立這些概念,是常識,他要將這些常識傳播出去。潘恩後來到了美國,出版了《常識》。傳中說,美國的獨立戰爭中,許多人隨身的行囊裏,都有這本《常識》。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單說,就是失去常識能力的鬧劇。也因此我不認為文化大革命有什麽悲劇性,悲劇早就發生過了。“反右”、“大躍進”已經是失去常識的持續期,是“指鹿為馬”,是“何不食肉糜”的當代版,“何不大煉鋼,何不多產糧”。
在權力麵前,說出常識有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危險,但是,我的父輩們確實有人隱瞞常識。他們到學校裏來做報告,說以前被地主剝削壓迫,所以參加了革命。如果明白被剝削,一定明白一畝地可產多少糧食這種常識吧?一定明白畝產萬斤超出常識太多吧?
我在的小學,大煉鋼鐵時也煉出過一塊黑疙瘩,校長親自宣布它是“鋼”。當時我沒有關於鋼的常識,當然認為它就是“鋼”。後來有一門課叫“常識”,是我最感興趣的。我最感興趣的永遠是常識。
在常識麵前,不要欺騙孩子。在喪失常識的時代,救救孩子就是教給他們什麽是常識。當年的中學紅衛兵現在看來就是沒有常識的孩子,當年他們抄家、打死人時的理由,現在則成了他們的經濟生活常識。若現在去抄他們的家,他們若說“憑什麽”,你就可以知道,常識回來許多了。
八十年代初,北京街頭的大標語,號召人們說“請”,說“對不起”,說“謝謝”,可見八十年代初還是徹底沒有常識。我家附近的一個有名的飯館裏,很有決心地貼著“本店不打罵顧客”這種服務公約,倒也點出了常識的程度。
從前有個人到鐵匠鋪子裏去學打鐵。師傅說,好好兒幹,師傅會告訴你打鐵這一行的秘訣的。徒弟於是很聽話、很賣力氣,盼望著有一天師傅講出秘決。可是師傅一直不講,徒弟就有點兒著急,直到有一天師傅要死了。
徒弟就說,“師傅您不是說要告訴我打鐵的秘訣嗎?您看已經到了這種日子口兒了……”
師傅說,“是啊,你過來,”徒弟靠過去,師傅說,“熱鐵別摸。”
巴金先生說過要建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博物館,裏麵如果能處處標示出常識是什麽,我相信效果會很強烈,因為鬧劇是最經不起常識檢驗的。
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剝去意識形態,剝去理論,剝去口號,是再清楚不過的同種攻擊,將意識形態,理論,口號覆蓋上去,隻是為了更刺激同種攻擊,或者說,是為了解除對攻擊本能的束縛。我在上一期介紹過康拉德·勞倫茲的《攻擊與人性》的前半部,勞倫茲論證了“同種攻擊”是動物本能,其他的生物科學家證實中樞神經在反應前並不需要等待刺激——就像電鈴要按開關才響——相反,中樞神經自己就可以產生刺激。這也就深化了達爾文所說的競爭和競爭所引起的進化,存在於近親之間。這之前,達爾文的“生存競爭”(thestrugleexistence)常常被誤解為不同種類間的競爭。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在非洲叢林中屢次觀察到雌黑猩猩有食子的行為,並且拍攝下來,但是恐怕播映出來刺激文明人類,長時間內隱而不發。最近播放了,反應強烈。
勞倫茲還論證了同類相爭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公平分配存活領域。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就是要限製大財團占領過大的領域,使初起弱小者不能發展。美國的微軟視窗目前就有犯法的可能,從視窗95開始,很明顯,微軟準備覆蓋全部個人電腦係統。當微軟成為霸權的時候,使用者的災難就來了,我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可能了,因為可能的製造者因為沒有公平的生存空間,根本不能存活。
勞倫茲並沒有止於此,而是繼續下去。“繼續”這個詞用得不準確,因為許多動物行為是同時觀察到的,隻是有些是先被解釋,有些是後被解釋。
勞倫茲發現,相對於同類競爭,高等脊椎動物的群居生活進化出階級次序,“在這種次序下,社會中每個個體明白哪個比較強,哪個比自己弱,如此即可以離開強者和使弱者屈服。”這個階級次序對於同類物種的意義,勞倫茲的回答是首先可以抑製群內的攻擊,次之可以導致保護弱小。“既然個體之間永遠存在緊張狀態,所以社會性動物都是‘社會地位的追求者’。兩個動物在階級次序中愈接近,緊張度就愈高,相反,階級遠遠分開,緊張度就消失。高階層的穴鳥,尤其是雄的,喜歡幹涉低階層之間的每一次爭吵,於是可預期的是高階層鳥的參與,會使弱小失敗一方獲益。”
這無疑是人類社會中階級的生物起源,隻是我們沒有料到它有保護弱小的功能。重要的是,我們開始發現動物進化出抑製同類攻擊的功能了。勞倫茲接著談到動物行為中一些動作形式進化為儀式,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是,“當人類不再由己身獲得習慣,而是經由文化的傳遞,一種新的、有意義的特征就出現了。第一,他不再知道特殊行為的起因。第二,令人尊敬的法律製定者,因為年代久遠,好像存在於神話中,他們也被神話了,於是他們的法律似乎是神的昭示,觸犯者便有罪。”“‘模仿誇張’(mimicexaggeration)可以導致儀式。事實上儀式十分類似象征事物,儀式也產生誇張的影響,這也是赫胥黎在觀察大冠鴨時感到吃驚的事。……不用懷疑,人類的藝術主要也是在儀式中發展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自主性隻是文化過程中的第二步。”
經由勞倫茲的論述,我們逼近了藝術起源的又一步。
不過勞倫茲誌不在此,他說,“儀式的種係進化過程創造了一個新的自治本能,它具有獨立的力量幹擾本能衝動。它的原始功能是誘發種族內個體間的互相了解.以避免攻擊的不良後果。不僅人類,甚至動物,常因誤以為他人有害於己而引起爭端;就這方麵而言,儀式與典禮對我們有極大的重要性。……儀式能夠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在本能的大議會中,成功地與攻擊的力量對峙。為了讓讀者了解儀式是如何阻止攻擊衝動,而又不減弱它的力量,也不妨礙它的護種功能,我必須先談談本能的組織。這個組織像個大議會,是許多獨立的因素交互作用組成的;它的民主性是經過一段進化的考驗才發展出來的。縱然它不能使各種不同的關係達到完全和諧,至少它使它們達到可以容忍而且實際可行的妥協階段。”
例如笑,“人類的笑,其原型可能是一種求諒解或歡迎的儀式。微笑和大笑,我認為是同一行為的不同程度,也就是對同樣性質的刺激,以不同的心理狀態應答。
“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和大猩猩,不巧沒有一種對應人類的笑的動作,但許多獼猴在動作上有求和的姿態——露出牙齒,不斷地上下轉動頭部,咂嘴和將耳朵向後擺。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東方人的笑也是以此方式歡迎人。但最有趣的是笑得最厲害的時候,他們把頭稍微轉向一側,這樣,他們的眼腈就不會直視被歡迎的人的眼睛,而是用眼光掃過對方……
“無論如何,這歡迎的笑容,常使我們解釋為求諒解的儀式,它和鵝的勝利儀式類似。勝利儀式是在修改過的威脅儀式中產生的……
“當幾個小男孩一齊笑另一個或不屬於同一團體的男孩時,這行為是含有相當的攻擊性。大部分的笑話建立在當一種緊張狀態突然被打破時。許多動物的歡迎儀式也有非常相似的情形。當一個不愉快的衝突情況突然解除時,狗和鵝或其它動物會做出強烈的歡迎……
“儀式將個體牢係在一起,使它們共同抵抗敵對世界。有相同的目的——例如必須抵抗外人——是形成‘結’的要素。魚為相同的領域及子女抵抗,科學家為相同的意念抵抗,最危險的是盲信者為相同的概念而抵抗。所有這些情形,為了提高結合力,攻擊是必須的。”
因此笑是抑製攻擊的儀式產物,它與攻擊的本能是相關的。還記得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嗎?“不怕座山雕叫,就怕座山雕笑”,劇中的正反角色,楊子榮和座山雕都是用笑來傳達攻擊信號的。中國熟語警誡我們,“笑裏藏刀”,“笑麵虎”,即使是詩句,“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將笑與攻擊擺在一起的。
勞倫茲觀察到,動物的攻擊本能被儀式抑製著,但執行儀式而控製不當,儀式有反行效應,反而引起最熟識者之間的攻擊。“這種使人痛苦的憤怒隻能解釋為,部分是由於雙方互相認識太清楚以至於不再駭怕對方。人類也是如此,同樣的原因,使非常恐怖的夫妻爭吵發生。我相信,每一個真愛的情況中,有很高的攻擊性潛伏著,通常為結所抑製,一旦結破裂了,恐怖的現象,如恨,就出現了。沒有一種愛沒有攻擊性,沒有一種無愛之恨。”
後麵的觀察非常有意思:“勝利者從不追逐被打敗的,我們從未聽到兩隻雄雁爆發過第二次戰爭。相反,它們過度地回避對方,當大群雁在沼澤上覓食的時候,吵過架的朋友總是在外圍的另一邊。假如偶然沒有及時發現對方,或根據實驗而互相靠近時,我看到它們居然顯示出難為情!它們不敢看對方。雄雁是這裏那裏亂看,或拘謹地吸引它們愛恨的對方,然後跳開,好像手從熱鐵上彈開。而且兩隻雁持續不斷地整理一下羽毛,用嘴搖一下想象中的東西,它們就是不能簡單地走開,為了‘保全麵子’而不惜代價,絕不能有如何逃開的跡象。我們禁不住要同情它們這種尷尬情境。
“我們知道有一些動物完全沒有攻擊性……有人會想,這樣的動物一定會有永恒的友誼與結合,但這些特質尚未在這些動物身上發現,它們的結合根本就見不到。友誼隻在高度發揚種內攻擊的動物中發現。事實上,結愈牢固,愈具攻擊性。
“種內攻擊比友誼和愛要早幾百萬年之久,在地球的長久紀元中,曾有過真正凶猛而有攻擊性的動物。幾乎今日的爬蟲都有強的攻擊性……個體結隻在某些硬骨魚、鳥和哺乳動物中有,也就是說,在第三紀之前,以團體姿態出現的動物並不存在。這樣說來,沒有‘愛’這種東西,種內攻擊也能存在,但反過來說,沒有一種愛是沒有攻擊性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最具經驗之談。勾肩搭背,搞來搞去就是拳腳相向,而且振振有辭,從振振有辭當中,我們可以聽出來,原來互相攻擊的部分早在勾肩搭背的時候就知道了,“我不想說就是了”。
勞倫茲在漫長觀察的敘述之後,開始談到人類本身。“有些人認為同種攻擊是對人類的一種汙辱。人們都樂意將自己看做是宇宙的中心,認為自己不屬於自然,而是從自然分立出來的特殊的高等生物。很多人對這個謬見戀戀不舍,而無視於一個人曾說過的最智慧的警語,即齊隆(chilon)所說的‘認識你自己’,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蘇格拉底說的。到底是什麽因素使人們聽不進這句話?
“障礙有三,而且全是由強烈情緒引發的。
“第一,人們認為可以借助人類的悟性,輕易將之克服;
“第二,雖然有不利的後果,但至少是光榮的;
“第三,從文化曆史的角度來看,是可了解的,因此是可原諒的,卻是最難祛除的。
“三個都與人類最危險的特質有密切的關係,俗話說,這個特質在陷落之前會有一段光彩,那就是——驕傲。
“第一個障礙是最原始的。人類抑製自己對自己的進化根源做了解,因此阻礙了自我了解。
“第二個障礙,是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行為是遵循自然因果律的事實。……這種態度的產生,無疑是因為希望擁有自由意誌,認為我們的動作並不是偶然因素決定的,而是較高層的意誌決定的。
“第三個障礙,至少在西方文化是有的——是唯心論哲學的天性。人類將萬物二分為內在與外在,前者照唯心論的看法是無價值的,後者是包含在人類思想內,價值隻依附思想而存在。這種劃分正投合人類崇高的自傲心理。……‘唯心論’與‘實在論’這兩個名詞本來是象征哲學上的態度,但是現在已經應用到道德的價值判斷。
“人們所以駭怕原因上的探討,可能是怕領悟到宇宙現象的原因後,發現人類的自由意誌隻不過是一種錯覺下的產物罷了。其實,我的意誌就如我的存在,不容否認。更深一層領悟到我自己的行為是受一連串生理原因的控製後,至少並不能改變‘我將要做’這件事實,隻是可能會改變‘我所要做的’。
“假如人們認定人類的行為,尤其是社會行為,絕不僅僅是由理性和文化傳統就能決定,它們還要順從本能行為的一切法則。對這些法則,我們從動物本能行為的研究得到不少知識。……人類社會非常像老鼠,在自己的族群裏是個愛社交且和平的生物,但是對待那些不屬於自己團體的同類種族,就完全換成一副魔鬼嘴臉。……老鼠在達到過分擁擠的情況時會自動停止繁殖,然而人類沒有一個可行的辦法來阻止人口膨脹。”
勞倫茲還論述了青春期現象,說明了人人都必須經曆青春期和其後一小段時期的危險階段,並且特別提到他建議命名的“攻擊性熱情”。
“事實上,攻擊性熱情是自發性攻擊的特殊形式。……有強烈情緒的任何人,都可以親身體驗到隨著攻擊性熱情而來的主觀現象:身體從上而下打著顫,兩臂外側亦如此,氣勢高昂地漠視一切束縛。在這特殊時刻,準備放棄一切,唯獨去迎接那個被認為是神聖的任務。一切障礙都不足為懼,而且不幸地,禁止傷害或殺死同胞的本能抑製力也大大地喪失了。此時,一切理性思考、批評、合理的爭論都沉默下來。它們不僅顯得勢力單薄,而且是卑賤和不光榮的。人們在參與凶惡事件的時候,也會有正直的感覺,甚至感受到這種正直感的快樂,就像諺語說的:‘當旗幟飄揚,一切正氣都在號角聲中’。”
勞倫茲歸納了四個可以刺激攻擊性熱情的情況。
一,社會團體裏的個體認為被外界所威脅。他們會描繪出威脅者,而他們效勞的團體,從運動俱樂部到國家民族,直至科學真理,公正清廉的主張;
二,令人憎惡的敵人出現,而且這個敵人威脅了上述“價值”;
三,領袖形象,任何政治集會都少不了大幅領袖像,甚至反法西斯的黨也不能缺;
四,參與的個數多,而且全部都被同一種感情所鼓動。
想來我們都很熟悉上麵的描述吧?一九六六年炎熱的夏天。
勞倫茲認為控製本能行為模式的必要條件是,對釋放它的刺激情境有充分的認識。對文化大革命的情境的認識,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受騙了,可見是沒有認識;有說是理想,可是此理想要消滅彼理想。我想,所謂“充分”,首先要看這個情境究竟是束縛還是釋放我們的攻擊本能,並達到一種喪失常識的程度。
這多少都顯示出常識的重要。記得文革的時候看過一本書,末尾幾頁已經磨損,封麵有各種食品的痕跡,書名是《湯姆·潘恩》。這個潘恩寫過一本書叫《常識》,他在書中說,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獨立這些概念,是常識,他要將這些常識傳播出去。潘恩後來到了美國,出版了《常識》。傳中說,美國的獨立戰爭中,許多人隨身的行囊裏,都有這本《常識》。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單說,就是失去常識能力的鬧劇。也因此我不認為文化大革命有什麽悲劇性,悲劇早就發生過了。“反右”、“大躍進”已經是失去常識的持續期,是“指鹿為馬”,是“何不食肉糜”的當代版,“何不大煉鋼,何不多產糧”。
在權力麵前,說出常識有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危險,但是,我的父輩們確實有人隱瞞常識。他們到學校裏來做報告,說以前被地主剝削壓迫,所以參加了革命。如果明白被剝削,一定明白一畝地可產多少糧食這種常識吧?一定明白畝產萬斤超出常識太多吧?
我在的小學,大煉鋼鐵時也煉出過一塊黑疙瘩,校長親自宣布它是“鋼”。當時我沒有關於鋼的常識,當然認為它就是“鋼”。後來有一門課叫“常識”,是我最感興趣的。我最感興趣的永遠是常識。
在常識麵前,不要欺騙孩子。在喪失常識的時代,救救孩子就是教給他們什麽是常識。當年的中學紅衛兵現在看來就是沒有常識的孩子,當年他們抄家、打死人時的理由,現在則成了他們的經濟生活常識。若現在去抄他們的家,他們若說“憑什麽”,你就可以知道,常識回來許多了。
八十年代初,北京街頭的大標語,號召人們說“請”,說“對不起”,說“謝謝”,可見八十年代初還是徹底沒有常識。我家附近的一個有名的飯館裏,很有決心地貼著“本店不打罵顧客”這種服務公約,倒也點出了常識的程度。
從前有個人到鐵匠鋪子裏去學打鐵。師傅說,好好兒幹,師傅會告訴你打鐵這一行的秘訣的。徒弟於是很聽話、很賣力氣,盼望著有一天師傅講出秘決。可是師傅一直不講,徒弟就有點兒著急,直到有一天師傅要死了。
徒弟就說,“師傅您不是說要告訴我打鐵的秘訣嗎?您看已經到了這種日子口兒了……”
師傅說,“是啊,你過來,”徒弟靠過去,師傅說,“熱鐵別摸。”
巴金先生說過要建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博物館,裏麵如果能處處標示出常識是什麽,我相信效果會很強烈,因為鬧劇是最經不起常識檢驗的。
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剝去意識形態,剝去理論,剝去口號,是再清楚不過的同種攻擊,將意識形態,理論,口號覆蓋上去,隻是為了更刺激同種攻擊,或者說,是為了解除對攻擊本能的束縛。我在上一期介紹過康拉德·勞倫茲的《攻擊與人性》的前半部,勞倫茲論證了“同種攻擊”是動物本能,其他的生物科學家證實中樞神經在反應前並不需要等待刺激——就像電鈴要按開關才響——相反,中樞神經自己就可以產生刺激。這也就深化了達爾文所說的競爭和競爭所引起的進化,存在於近親之間。這之前,達爾文的“生存競爭”(thestrugleexistence)常常被誤解為不同種類間的競爭。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在非洲叢林中屢次觀察到雌黑猩猩有食子的行為,並且拍攝下來,但是恐怕播映出來刺激文明人類,長時間內隱而不發。最近播放了,反應強烈。
勞倫茲還論證了同類相爭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公平分配存活領域。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就是要限製大財團占領過大的領域,使初起弱小者不能發展。美國的微軟視窗目前就有犯法的可能,從視窗95開始,很明顯,微軟準備覆蓋全部個人電腦係統。當微軟成為霸權的時候,使用者的災難就來了,我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可能了,因為可能的製造者因為沒有公平的生存空間,根本不能存活。
勞倫茲並沒有止於此,而是繼續下去。“繼續”這個詞用得不準確,因為許多動物行為是同時觀察到的,隻是有些是先被解釋,有些是後被解釋。
勞倫茲發現,相對於同類競爭,高等脊椎動物的群居生活進化出階級次序,“在這種次序下,社會中每個個體明白哪個比較強,哪個比自己弱,如此即可以離開強者和使弱者屈服。”這個階級次序對於同類物種的意義,勞倫茲的回答是首先可以抑製群內的攻擊,次之可以導致保護弱小。“既然個體之間永遠存在緊張狀態,所以社會性動物都是‘社會地位的追求者’。兩個動物在階級次序中愈接近,緊張度就愈高,相反,階級遠遠分開,緊張度就消失。高階層的穴鳥,尤其是雄的,喜歡幹涉低階層之間的每一次爭吵,於是可預期的是高階層鳥的參與,會使弱小失敗一方獲益。”
這無疑是人類社會中階級的生物起源,隻是我們沒有料到它有保護弱小的功能。重要的是,我們開始發現動物進化出抑製同類攻擊的功能了。勞倫茲接著談到動物行為中一些動作形式進化為儀式,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是,“當人類不再由己身獲得習慣,而是經由文化的傳遞,一種新的、有意義的特征就出現了。第一,他不再知道特殊行為的起因。第二,令人尊敬的法律製定者,因為年代久遠,好像存在於神話中,他們也被神話了,於是他們的法律似乎是神的昭示,觸犯者便有罪。”“‘模仿誇張’(mimicexaggeration)可以導致儀式。事實上儀式十分類似象征事物,儀式也產生誇張的影響,這也是赫胥黎在觀察大冠鴨時感到吃驚的事。……不用懷疑,人類的藝術主要也是在儀式中發展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自主性隻是文化過程中的第二步。”
經由勞倫茲的論述,我們逼近了藝術起源的又一步。
不過勞倫茲誌不在此,他說,“儀式的種係進化過程創造了一個新的自治本能,它具有獨立的力量幹擾本能衝動。它的原始功能是誘發種族內個體間的互相了解.以避免攻擊的不良後果。不僅人類,甚至動物,常因誤以為他人有害於己而引起爭端;就這方麵而言,儀式與典禮對我們有極大的重要性。……儀式能夠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在本能的大議會中,成功地與攻擊的力量對峙。為了讓讀者了解儀式是如何阻止攻擊衝動,而又不減弱它的力量,也不妨礙它的護種功能,我必須先談談本能的組織。這個組織像個大議會,是許多獨立的因素交互作用組成的;它的民主性是經過一段進化的考驗才發展出來的。縱然它不能使各種不同的關係達到完全和諧,至少它使它們達到可以容忍而且實際可行的妥協階段。”
例如笑,“人類的笑,其原型可能是一種求諒解或歡迎的儀式。微笑和大笑,我認為是同一行為的不同程度,也就是對同樣性質的刺激,以不同的心理狀態應答。
“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和大猩猩,不巧沒有一種對應人類的笑的動作,但許多獼猴在動作上有求和的姿態——露出牙齒,不斷地上下轉動頭部,咂嘴和將耳朵向後擺。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東方人的笑也是以此方式歡迎人。但最有趣的是笑得最厲害的時候,他們把頭稍微轉向一側,這樣,他們的眼腈就不會直視被歡迎的人的眼睛,而是用眼光掃過對方……
“無論如何,這歡迎的笑容,常使我們解釋為求諒解的儀式,它和鵝的勝利儀式類似。勝利儀式是在修改過的威脅儀式中產生的……
“當幾個小男孩一齊笑另一個或不屬於同一團體的男孩時,這行為是含有相當的攻擊性。大部分的笑話建立在當一種緊張狀態突然被打破時。許多動物的歡迎儀式也有非常相似的情形。當一個不愉快的衝突情況突然解除時,狗和鵝或其它動物會做出強烈的歡迎……
“儀式將個體牢係在一起,使它們共同抵抗敵對世界。有相同的目的——例如必須抵抗外人——是形成‘結’的要素。魚為相同的領域及子女抵抗,科學家為相同的意念抵抗,最危險的是盲信者為相同的概念而抵抗。所有這些情形,為了提高結合力,攻擊是必須的。”
因此笑是抑製攻擊的儀式產物,它與攻擊的本能是相關的。還記得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嗎?“不怕座山雕叫,就怕座山雕笑”,劇中的正反角色,楊子榮和座山雕都是用笑來傳達攻擊信號的。中國熟語警誡我們,“笑裏藏刀”,“笑麵虎”,即使是詩句,“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將笑與攻擊擺在一起的。
勞倫茲觀察到,動物的攻擊本能被儀式抑製著,但執行儀式而控製不當,儀式有反行效應,反而引起最熟識者之間的攻擊。“這種使人痛苦的憤怒隻能解釋為,部分是由於雙方互相認識太清楚以至於不再駭怕對方。人類也是如此,同樣的原因,使非常恐怖的夫妻爭吵發生。我相信,每一個真愛的情況中,有很高的攻擊性潛伏著,通常為結所抑製,一旦結破裂了,恐怖的現象,如恨,就出現了。沒有一種愛沒有攻擊性,沒有一種無愛之恨。”
後麵的觀察非常有意思:“勝利者從不追逐被打敗的,我們從未聽到兩隻雄雁爆發過第二次戰爭。相反,它們過度地回避對方,當大群雁在沼澤上覓食的時候,吵過架的朋友總是在外圍的另一邊。假如偶然沒有及時發現對方,或根據實驗而互相靠近時,我看到它們居然顯示出難為情!它們不敢看對方。雄雁是這裏那裏亂看,或拘謹地吸引它們愛恨的對方,然後跳開,好像手從熱鐵上彈開。而且兩隻雁持續不斷地整理一下羽毛,用嘴搖一下想象中的東西,它們就是不能簡單地走開,為了‘保全麵子’而不惜代價,絕不能有如何逃開的跡象。我們禁不住要同情它們這種尷尬情境。
“我們知道有一些動物完全沒有攻擊性……有人會想,這樣的動物一定會有永恒的友誼與結合,但這些特質尚未在這些動物身上發現,它們的結合根本就見不到。友誼隻在高度發揚種內攻擊的動物中發現。事實上,結愈牢固,愈具攻擊性。
“種內攻擊比友誼和愛要早幾百萬年之久,在地球的長久紀元中,曾有過真正凶猛而有攻擊性的動物。幾乎今日的爬蟲都有強的攻擊性……個體結隻在某些硬骨魚、鳥和哺乳動物中有,也就是說,在第三紀之前,以團體姿態出現的動物並不存在。這樣說來,沒有‘愛’這種東西,種內攻擊也能存在,但反過來說,沒有一種愛是沒有攻擊性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最具經驗之談。勾肩搭背,搞來搞去就是拳腳相向,而且振振有辭,從振振有辭當中,我們可以聽出來,原來互相攻擊的部分早在勾肩搭背的時候就知道了,“我不想說就是了”。
勞倫茲在漫長觀察的敘述之後,開始談到人類本身。“有些人認為同種攻擊是對人類的一種汙辱。人們都樂意將自己看做是宇宙的中心,認為自己不屬於自然,而是從自然分立出來的特殊的高等生物。很多人對這個謬見戀戀不舍,而無視於一個人曾說過的最智慧的警語,即齊隆(chilon)所說的‘認識你自己’,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蘇格拉底說的。到底是什麽因素使人們聽不進這句話?
“障礙有三,而且全是由強烈情緒引發的。
“第一,人們認為可以借助人類的悟性,輕易將之克服;
“第二,雖然有不利的後果,但至少是光榮的;
“第三,從文化曆史的角度來看,是可了解的,因此是可原諒的,卻是最難祛除的。
“三個都與人類最危險的特質有密切的關係,俗話說,這個特質在陷落之前會有一段光彩,那就是——驕傲。
“第一個障礙是最原始的。人類抑製自己對自己的進化根源做了解,因此阻礙了自我了解。
“第二個障礙,是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行為是遵循自然因果律的事實。……這種態度的產生,無疑是因為希望擁有自由意誌,認為我們的動作並不是偶然因素決定的,而是較高層的意誌決定的。
“第三個障礙,至少在西方文化是有的——是唯心論哲學的天性。人類將萬物二分為內在與外在,前者照唯心論的看法是無價值的,後者是包含在人類思想內,價值隻依附思想而存在。這種劃分正投合人類崇高的自傲心理。……‘唯心論’與‘實在論’這兩個名詞本來是象征哲學上的態度,但是現在已經應用到道德的價值判斷。
“人們所以駭怕原因上的探討,可能是怕領悟到宇宙現象的原因後,發現人類的自由意誌隻不過是一種錯覺下的產物罷了。其實,我的意誌就如我的存在,不容否認。更深一層領悟到我自己的行為是受一連串生理原因的控製後,至少並不能改變‘我將要做’這件事實,隻是可能會改變‘我所要做的’。
“假如人們認定人類的行為,尤其是社會行為,絕不僅僅是由理性和文化傳統就能決定,它們還要順從本能行為的一切法則。對這些法則,我們從動物本能行為的研究得到不少知識。……人類社會非常像老鼠,在自己的族群裏是個愛社交且和平的生物,但是對待那些不屬於自己團體的同類種族,就完全換成一副魔鬼嘴臉。……老鼠在達到過分擁擠的情況時會自動停止繁殖,然而人類沒有一個可行的辦法來阻止人口膨脹。”
勞倫茲還論述了青春期現象,說明了人人都必須經曆青春期和其後一小段時期的危險階段,並且特別提到他建議命名的“攻擊性熱情”。
“事實上,攻擊性熱情是自發性攻擊的特殊形式。……有強烈情緒的任何人,都可以親身體驗到隨著攻擊性熱情而來的主觀現象:身體從上而下打著顫,兩臂外側亦如此,氣勢高昂地漠視一切束縛。在這特殊時刻,準備放棄一切,唯獨去迎接那個被認為是神聖的任務。一切障礙都不足為懼,而且不幸地,禁止傷害或殺死同胞的本能抑製力也大大地喪失了。此時,一切理性思考、批評、合理的爭論都沉默下來。它們不僅顯得勢力單薄,而且是卑賤和不光榮的。人們在參與凶惡事件的時候,也會有正直的感覺,甚至感受到這種正直感的快樂,就像諺語說的:‘當旗幟飄揚,一切正氣都在號角聲中’。”
勞倫茲歸納了四個可以刺激攻擊性熱情的情況。
一,社會團體裏的個體認為被外界所威脅。他們會描繪出威脅者,而他們效勞的團體,從運動俱樂部到國家民族,直至科學真理,公正清廉的主張;
二,令人憎惡的敵人出現,而且這個敵人威脅了上述“價值”;
三,領袖形象,任何政治集會都少不了大幅領袖像,甚至反法西斯的黨也不能缺;
四,參與的個數多,而且全部都被同一種感情所鼓動。
想來我們都很熟悉上麵的描述吧?一九六六年炎熱的夏天。
勞倫茲認為控製本能行為模式的必要條件是,對釋放它的刺激情境有充分的認識。對文化大革命的情境的認識,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受騙了,可見是沒有認識;有說是理想,可是此理想要消滅彼理想。我想,所謂“充分”,首先要看這個情境究竟是束縛還是釋放我們的攻擊本能,並達到一種喪失常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