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不棄知道自己在夢裏,夢中的房子,上回見過。
比起上回火光熊熊、殺聲震天、血色滿地的慘狀,這次十分安靜,地上也幹幹淨淨的,整個大宅靜得就像是新的一樣。
觸眼所及的每一處小徑、亭台、回廊、樓閣,都十分陌生,然而他就是止不住一味往前走。
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聽到一陣嬰兒啼哭。
循著聲音穿過門洞,誰知門洞背後竟是一處破舊的廟宇,屋頂至少塌了一半,到處殘垣敗瓦。
一個門洞,區隔兩個世界。
廟宇裏不光有嬰兒的啼哭,還有女子說話的聲音。
一位正當妙齡的少婦,躺臥在破褥子上,下身淌血,染紅了雪白裏裙,她的臉色蒼白如雪,兩手顫顫巍巍地,將初生嬰兒高舉:
“蒼天為證,我必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聲音淒厲,仿如發自地獄。徐不棄大驚之下,驟然從夢中蘇醒,手不經意地往額頭一抹,滿手掌的冷汗。
他呆坐半天,才回過神來往外走,一出門,剛好與回來的譚伯英迎頭撞上。譚伯英盯著徐不棄的臉直看,感到奇怪:“小子,你病啦?”
“沒啊。”
“你的臉色發青,還說沒有?”說著,譚伯英伸手探了探他的額頭,又給徐不棄把了一下脈:
“無甚異狀,就是心跳得快了些。”
徐不棄恍然大悟:“我方才做噩夢,不過醒來後就全忘了。”後麵半句是臨時起意,不知怎地,就脫口而出。
好在譚伯英沒興趣追問,隻說:“夢做不得真,何況是噩夢,忘了是好事。”
“可我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譚伯英笑著搖頭:“未必,不過說來話長。簡單來說,夢有兩種,醒來後還能清楚記住的,稱之為顯夢,醒來後什麽都不記得的,則是隱夢。人做隱夢的多,做顯夢的少。”
“看來我做的是隱夢咯?”
“不,是顯夢。凡人,隻要睡著了都會做夢,隱夢者根本不記得自己做過夢,所以但凡醒後知道自己做過夢的,俱為顯夢。”
“哦?”徐不棄馬上把已經跨出門外的一隻腳收回來,趕緊挨著譚伯英坐下:“我見識粗陋,還請師兄多加指教。”
譚伯英也不藏私,指點起來:“夢不分種類,都是由現實反映至靈體所致。也許是白日裏幹活太累,也許是幹了什麽心裏其實不想幹的事,也許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有所預感,也有可能這個現實,不是你的現實,而是別人的現實,或是經過催眠,或是某種元素引發,從而經由氣門進入你的靈體。”
徐不棄聽了猛地一拍大腿:“有理!”他追著問:“若夢見他人現實,該如何排解?”
“依情況而定。若是被催眠,會連續做夢,解鈴還需係鈴人,必須找出催眠者;若是被某些元素偶爾引發,隻會夢見一次兩次,其後自然好了,不必理會。”
徐不棄的眼珠子軲轆軲轆一通亂轉,語帶猶豫:“若是夢見他人悲慘境遇,該怎麽辦?”
“這不該問我啊,該問做夢之人。”譚伯英爽快地說:“不過,你不是不記得夢中內容了嗎?”
“哎這……”徐不棄假裝衣服染塵,一邊拍一邊站起來:“就是好奇,多嘴問兩句。天色不早了,我去把白鹿趕回圈舍裏。”
譚伯英一臉我懶得拆穿你的樣子:“行,去吧,我來燒飯,今天庫房送來花生與蠶豆,正好配我去年釀下的酒。”
一晃第二天清晨,天才蒙蒙亮,徐不棄就起來了。他心裏惦記著掌教姥姥親自授課,一整宿都沒睡好,睡睡醒醒,以至於早上爬起來的時候,渾身難受。
群山裏的清晨,即便是夏天,還是有些沁涼,顯得溪水尤其冰冷。
趁還早,徐不棄打算燒壺熱水洗臉,不料在洗漱架子上,銅盆裏早已盛好清水,伸手一試,溫得正好,再往旁邊一看,昨日收到的道服被收拾得一點折痕都沒有,挺括整潔地掛於衣架上。
最後伸頭往屋外一瞧,譚伯英正劈柴呢。斧刃破風的嗚嗚聲,木樁被砍成兩半的劈啪之聲,不絕於耳。
林地裏素來隻有他們二人,不消問,定是譚伯英為他做的,徐不棄但覺鼻子微酸,不知怎地,他竟從譚伯英寬闊的背影裏,找到被父親關愛的感覺。
這是從未有過的。
但同時也很疑惑,譚伯英怎麽知道自己今天要起個大早,穿上道服?莫非昨天與衛思齊的對話被聽去了?那也不至於為他備好一切,迎接掌門那回就沒有。
他快速地打理好自己,正想吃點林地裏的果子當早餐,一轉頭,又看見了桌上的花生粥,粥白而稠,上撒著微末蔥花,再配上爽脆花生,一看便十分開胃。
徐不棄想起來了,昨夜臨睡前,曾看見譚伯英特意浸了點米,原來……
正好譚伯英提了捆木柴進來,指著花生粥道:“趁熱吃。姥姥講課,最恨遲到,第二討厭衣裝不整不潔,可馬虎不得。”
譚伯英放下柴捆後,走進自己房裏,不知道在翻什麽,悉悉索索的。
徐不棄一邊吃,一邊聽聲音。不一會兒,譚伯英拿出一本書送他,徐不棄接過一看,似乎是一本經書。
譚伯英見他不明所以,因而指點道:“姥姥今天講吐納之法,要點全在此書內。她講的時候,你留神配合著看,管教事倍功半。”
徐不棄聽了,自然要謝謝他,誰知話尚未出口,譚伯英已接著說下去:“我聽同梅說,新來弟子們的武學根基不錯,你沒有武功,因此隻能靠這書幫補一下,真正學到多少,還是得靠悟性高低。”
啊,原來……
徐不棄不服氣的說:“我也學過吐納,少說也十幾年了。”
譚伯英搖頭:“你那點本事我怎會不清楚。微末之流,不夠塞牙縫的,欲證大道,你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和譚伯英比道行,徐不棄不能不服氣,但若與那幫官家子弟相比,他始終不信,別的就算了,練了十幾年的吐納,豈會不如?
徐不棄把心思暗藏在心裏,跟著衛思齊進入經堂,分別於蒲團上盤腿坐下後,他的眼神漂移,暗自觀望打量。
先不說經堂裝飾得跟雪洞似的,光光的兩麵牆壁,橫豎沒一星半點裝飾,且眾人眼前還隔著兩三層白綾紗幔,整個堂子看下來,也就底下坐著的半黃不黃的蒲團,以及四方紅木柱子算有點顏色。
就是身邊一眾人,徐不棄仔細聽他們說話、動作間,呼吸吞吐,並非發自丹田,雖不粗重,亦非綿長輕薄。
徐不棄兩下比較,認定了在坐眾人在吐納一門上絕不如他,不由得意輕笑起來。
比起上回火光熊熊、殺聲震天、血色滿地的慘狀,這次十分安靜,地上也幹幹淨淨的,整個大宅靜得就像是新的一樣。
觸眼所及的每一處小徑、亭台、回廊、樓閣,都十分陌生,然而他就是止不住一味往前走。
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聽到一陣嬰兒啼哭。
循著聲音穿過門洞,誰知門洞背後竟是一處破舊的廟宇,屋頂至少塌了一半,到處殘垣敗瓦。
一個門洞,區隔兩個世界。
廟宇裏不光有嬰兒的啼哭,還有女子說話的聲音。
一位正當妙齡的少婦,躺臥在破褥子上,下身淌血,染紅了雪白裏裙,她的臉色蒼白如雪,兩手顫顫巍巍地,將初生嬰兒高舉:
“蒼天為證,我必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聲音淒厲,仿如發自地獄。徐不棄大驚之下,驟然從夢中蘇醒,手不經意地往額頭一抹,滿手掌的冷汗。
他呆坐半天,才回過神來往外走,一出門,剛好與回來的譚伯英迎頭撞上。譚伯英盯著徐不棄的臉直看,感到奇怪:“小子,你病啦?”
“沒啊。”
“你的臉色發青,還說沒有?”說著,譚伯英伸手探了探他的額頭,又給徐不棄把了一下脈:
“無甚異狀,就是心跳得快了些。”
徐不棄恍然大悟:“我方才做噩夢,不過醒來後就全忘了。”後麵半句是臨時起意,不知怎地,就脫口而出。
好在譚伯英沒興趣追問,隻說:“夢做不得真,何況是噩夢,忘了是好事。”
“可我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譚伯英笑著搖頭:“未必,不過說來話長。簡單來說,夢有兩種,醒來後還能清楚記住的,稱之為顯夢,醒來後什麽都不記得的,則是隱夢。人做隱夢的多,做顯夢的少。”
“看來我做的是隱夢咯?”
“不,是顯夢。凡人,隻要睡著了都會做夢,隱夢者根本不記得自己做過夢,所以但凡醒後知道自己做過夢的,俱為顯夢。”
“哦?”徐不棄馬上把已經跨出門外的一隻腳收回來,趕緊挨著譚伯英坐下:“我見識粗陋,還請師兄多加指教。”
譚伯英也不藏私,指點起來:“夢不分種類,都是由現實反映至靈體所致。也許是白日裏幹活太累,也許是幹了什麽心裏其實不想幹的事,也許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有所預感,也有可能這個現實,不是你的現實,而是別人的現實,或是經過催眠,或是某種元素引發,從而經由氣門進入你的靈體。”
徐不棄聽了猛地一拍大腿:“有理!”他追著問:“若夢見他人現實,該如何排解?”
“依情況而定。若是被催眠,會連續做夢,解鈴還需係鈴人,必須找出催眠者;若是被某些元素偶爾引發,隻會夢見一次兩次,其後自然好了,不必理會。”
徐不棄的眼珠子軲轆軲轆一通亂轉,語帶猶豫:“若是夢見他人悲慘境遇,該怎麽辦?”
“這不該問我啊,該問做夢之人。”譚伯英爽快地說:“不過,你不是不記得夢中內容了嗎?”
“哎這……”徐不棄假裝衣服染塵,一邊拍一邊站起來:“就是好奇,多嘴問兩句。天色不早了,我去把白鹿趕回圈舍裏。”
譚伯英一臉我懶得拆穿你的樣子:“行,去吧,我來燒飯,今天庫房送來花生與蠶豆,正好配我去年釀下的酒。”
一晃第二天清晨,天才蒙蒙亮,徐不棄就起來了。他心裏惦記著掌教姥姥親自授課,一整宿都沒睡好,睡睡醒醒,以至於早上爬起來的時候,渾身難受。
群山裏的清晨,即便是夏天,還是有些沁涼,顯得溪水尤其冰冷。
趁還早,徐不棄打算燒壺熱水洗臉,不料在洗漱架子上,銅盆裏早已盛好清水,伸手一試,溫得正好,再往旁邊一看,昨日收到的道服被收拾得一點折痕都沒有,挺括整潔地掛於衣架上。
最後伸頭往屋外一瞧,譚伯英正劈柴呢。斧刃破風的嗚嗚聲,木樁被砍成兩半的劈啪之聲,不絕於耳。
林地裏素來隻有他們二人,不消問,定是譚伯英為他做的,徐不棄但覺鼻子微酸,不知怎地,他竟從譚伯英寬闊的背影裏,找到被父親關愛的感覺。
這是從未有過的。
但同時也很疑惑,譚伯英怎麽知道自己今天要起個大早,穿上道服?莫非昨天與衛思齊的對話被聽去了?那也不至於為他備好一切,迎接掌門那回就沒有。
他快速地打理好自己,正想吃點林地裏的果子當早餐,一轉頭,又看見了桌上的花生粥,粥白而稠,上撒著微末蔥花,再配上爽脆花生,一看便十分開胃。
徐不棄想起來了,昨夜臨睡前,曾看見譚伯英特意浸了點米,原來……
正好譚伯英提了捆木柴進來,指著花生粥道:“趁熱吃。姥姥講課,最恨遲到,第二討厭衣裝不整不潔,可馬虎不得。”
譚伯英放下柴捆後,走進自己房裏,不知道在翻什麽,悉悉索索的。
徐不棄一邊吃,一邊聽聲音。不一會兒,譚伯英拿出一本書送他,徐不棄接過一看,似乎是一本經書。
譚伯英見他不明所以,因而指點道:“姥姥今天講吐納之法,要點全在此書內。她講的時候,你留神配合著看,管教事倍功半。”
徐不棄聽了,自然要謝謝他,誰知話尚未出口,譚伯英已接著說下去:“我聽同梅說,新來弟子們的武學根基不錯,你沒有武功,因此隻能靠這書幫補一下,真正學到多少,還是得靠悟性高低。”
啊,原來……
徐不棄不服氣的說:“我也學過吐納,少說也十幾年了。”
譚伯英搖頭:“你那點本事我怎會不清楚。微末之流,不夠塞牙縫的,欲證大道,你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和譚伯英比道行,徐不棄不能不服氣,但若與那幫官家子弟相比,他始終不信,別的就算了,練了十幾年的吐納,豈會不如?
徐不棄把心思暗藏在心裏,跟著衛思齊進入經堂,分別於蒲團上盤腿坐下後,他的眼神漂移,暗自觀望打量。
先不說經堂裝飾得跟雪洞似的,光光的兩麵牆壁,橫豎沒一星半點裝飾,且眾人眼前還隔著兩三層白綾紗幔,整個堂子看下來,也就底下坐著的半黃不黃的蒲團,以及四方紅木柱子算有點顏色。
就是身邊一眾人,徐不棄仔細聽他們說話、動作間,呼吸吞吐,並非發自丹田,雖不粗重,亦非綿長輕薄。
徐不棄兩下比較,認定了在坐眾人在吐納一門上絕不如他,不由得意輕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