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化已經將事情了解,急忙回報道:“啟稟陛下,田貴妃來了,想不經陛下通傳便直接進來,被密衛攔住,正在生氣呢。”
“你去處理一下,朕乏了。”朱由檢說完,轉身便回去準備休息。
方正化見此,立刻領會朱由檢的意思,急忙出去勸住田貴妃。
“田妃娘娘,陛下已經睡了,請回吧。”方正化語氣中帶著恭敬,但卻非常堅決,今天無論如何,田妃是見不到朱由檢的。
“陛下這麽早就睡了,是不是不舒服,讓本宮進去看看陛下。”田妃臉色微變,她剛才在這裏大吼大叫,就是想引起朱由檢的注意,在這群奴才麵前展現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可現在等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讓田秀英有點接受不了,當即想闖進去。
“娘娘,別為難奴才。”方正化恭恭敬敬的擋在田秀英身前,一點讓開的意思都沒有,這讓田秀英微微遲疑。
她可以確認朱由檢肯定知道這裏的情況,而作為朱由檢身邊的當值太監,方正化絕對得到朱由檢的指示,朱由檢竟然不願意見她,這讓田秀英有點忐忑起來。
“娘娘請回吧。”
田秀英看了眼方正化,微微遲疑之後,便不再吵鬧,帶人離開。
“陛下,田妃娘娘已經離開了。”方正化回來想朱由檢複命。
躺在床上的朱由檢微微增開眼睛,淡淡的說了一個字,“賞。”
“遵旨。”
方正化當然知道朱由檢要賞誰,輕步離開朱由檢的房間,小心的關上房門。
第二日一大早,朱由檢便起床,穿戴整齊之後,向太和殿走去。
“傳旨,午膳在乾清宮吃,讓皇後,田妃,袁妃都來。”
走到半道,朱由檢突然想到什麽,讓人安排午膳,他已經將近半個月沒有和三個老婆一起吃飯了,作為男人,也不能隻光顧著事業,還得皆顧下家人。
做男人難,做未成年的男人更難。。。。。。
“臣,有本揍!”
剛一上朝,新任兵部尚書的孫承宗便出列奏事,開啟新的一輪早朝。
“臣昨日翻閱兵部文案,發現許多地方衛所糧餉拖欠,有的衛所甚至已有半年為發放糧餉!”孫承宗的話沒有引起多大的浪花。
如今的大明缺錢,大量的錢財都扔到了遼東一帶,用來防備後金的攻勢。
地方衛所兵馬拖欠糧餉已經成為慣例,有後台的,當然優先發放,沒後台的,隻有拖著不發,實在是沒錢。
這個情況朱由檢也是知道的,而且還因此引發過兵變,不過很快便被平息罷了,這是明熹宗時候的事情了,他剛登基還不足一個月,很多事情才剛理上路子。
“多少衛所拖欠糧餉,所缺多少,可有核算?”這是大事,必須盡快解決。
大明實行軍戶製,但部分兵馬還是要靠朝廷發放糧餉,一旦官兵沒有糧餉,就沒有飯吃,結果可想而知,不反才怪。
“臣正在令人核算,不過兵部缺員,且記載混亂,可能需要數日,但臣估計,恐怕有數十萬兩缺額。。。。。。”
孫承宗的話讓眾人沉默,數十萬兩,對如今的大明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而且絕對不是一二十萬兩那麽簡單,至少五十萬兩以上的缺額,戶部根本拿不出來。
“戶部?”
朱由檢雖然也知道戶部如今的情況,不過還是開口詢問。
信任戶部尚書範景文出生官宦之家,身受良好的教育,品行端正,不受委托,不受饋贈,曆史上也是評價頗高,有人稱其為“不二公”,便可看出範景文正直,不徇私枉法。
而且曆史上崇禎皇帝自縊之後,範景文便留下遺書,跳井自殺,可謂是當時少有的忠臣之一,範景文能擔任戶部尚書,也是朱由檢破格提拔的原因。
“啟奏陛下,”範景文如今不過四十來歲,正直年壯,身帶一股儒雅真值之氣,“臣接手戶部,便令人開始清查戶部賬本,不過戶部陳年舊賬繁多,一時半會恐怕難以查閱清查。”
隨後,範景文臉色難堪的道:“臣查閱庫存,庫內僅存白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十二兩,糧草二十二萬六千餘石。。。。。。”
聽了範景文的話,滿朝文武終於有所反應,他們知道大明國庫空虛,可沒想到空虛到這種程度,國庫內隻有十三萬多白銀,能幹嘛。
不過現在已經算是年底,再想想北邊的情況,再想想各地災情,算了,不想了。。。。。。
“兵部,速速核查所有拖欠糧餉衛所和人數,隨後由內庫補上。。。。。不可漏了一人。”朱由檢可不想兵變的事情發生,大明現在需要的是安定,局部混亂朱由檢還能接受,要是各地都發生叛亂,恐怕朱由檢也無法將改革進行下去。
“臣遵旨!”
孫承宗聽了朱由檢的話,臉露喜色,他知道現在隻有皇帝的內庫能拿出這筆錢來,要知道如今錦衣衛還在抄魏黨的家,每日都有無數錢財運往內庫。
眼紅的人不少,這可是一筆巨富,他們都知道,魏黨這些年不知道搜刮了多少錢財,如今全部落入朱由檢的口袋中。
“陛下,慶陽府受災嚴重,請陛下下旨救災。”聽了朱由檢從內庫拿錢給兵部,戶部尚書範景文眼睛一亮,急忙開口要錢。
讓朱由檢下旨救災,可戶部沒錢沒糧,這些錢從哪裏出,當然是富裕的內庫,皇帝的私庫。
“大概需要多少錢糧。”朱由檢沒好氣的瞪了眼趁火打劫的範景文,但也隻能硬質頭皮接下此事,誰叫他剛才應下了兵部的事情。
隻管軍隊,不管百姓,怎麽也說不過去,而且救災應該排在首位,這才是明君,朱由檢也沒辦法,不小心陷了進去。
“臣算了下,大概需要二十萬兩白銀。”範景文說道這裏,小心的看了眼朱由檢,這不是小數目。
“準了。”朱由檢無奈的將此事接了下來。
就在此時,工部尚書徐光啟急忙開口道:“陛下,工部修建陵園還差八萬兩,還拖欠工匠糧餉三萬兩。。。。。。”
“你去處理一下,朕乏了。”朱由檢說完,轉身便回去準備休息。
方正化見此,立刻領會朱由檢的意思,急忙出去勸住田貴妃。
“田妃娘娘,陛下已經睡了,請回吧。”方正化語氣中帶著恭敬,但卻非常堅決,今天無論如何,田妃是見不到朱由檢的。
“陛下這麽早就睡了,是不是不舒服,讓本宮進去看看陛下。”田妃臉色微變,她剛才在這裏大吼大叫,就是想引起朱由檢的注意,在這群奴才麵前展現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可現在等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讓田秀英有點接受不了,當即想闖進去。
“娘娘,別為難奴才。”方正化恭恭敬敬的擋在田秀英身前,一點讓開的意思都沒有,這讓田秀英微微遲疑。
她可以確認朱由檢肯定知道這裏的情況,而作為朱由檢身邊的當值太監,方正化絕對得到朱由檢的指示,朱由檢竟然不願意見她,這讓田秀英有點忐忑起來。
“娘娘請回吧。”
田秀英看了眼方正化,微微遲疑之後,便不再吵鬧,帶人離開。
“陛下,田妃娘娘已經離開了。”方正化回來想朱由檢複命。
躺在床上的朱由檢微微增開眼睛,淡淡的說了一個字,“賞。”
“遵旨。”
方正化當然知道朱由檢要賞誰,輕步離開朱由檢的房間,小心的關上房門。
第二日一大早,朱由檢便起床,穿戴整齊之後,向太和殿走去。
“傳旨,午膳在乾清宮吃,讓皇後,田妃,袁妃都來。”
走到半道,朱由檢突然想到什麽,讓人安排午膳,他已經將近半個月沒有和三個老婆一起吃飯了,作為男人,也不能隻光顧著事業,還得皆顧下家人。
做男人難,做未成年的男人更難。。。。。。
“臣,有本揍!”
剛一上朝,新任兵部尚書的孫承宗便出列奏事,開啟新的一輪早朝。
“臣昨日翻閱兵部文案,發現許多地方衛所糧餉拖欠,有的衛所甚至已有半年為發放糧餉!”孫承宗的話沒有引起多大的浪花。
如今的大明缺錢,大量的錢財都扔到了遼東一帶,用來防備後金的攻勢。
地方衛所兵馬拖欠糧餉已經成為慣例,有後台的,當然優先發放,沒後台的,隻有拖著不發,實在是沒錢。
這個情況朱由檢也是知道的,而且還因此引發過兵變,不過很快便被平息罷了,這是明熹宗時候的事情了,他剛登基還不足一個月,很多事情才剛理上路子。
“多少衛所拖欠糧餉,所缺多少,可有核算?”這是大事,必須盡快解決。
大明實行軍戶製,但部分兵馬還是要靠朝廷發放糧餉,一旦官兵沒有糧餉,就沒有飯吃,結果可想而知,不反才怪。
“臣正在令人核算,不過兵部缺員,且記載混亂,可能需要數日,但臣估計,恐怕有數十萬兩缺額。。。。。。”
孫承宗的話讓眾人沉默,數十萬兩,對如今的大明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而且絕對不是一二十萬兩那麽簡單,至少五十萬兩以上的缺額,戶部根本拿不出來。
“戶部?”
朱由檢雖然也知道戶部如今的情況,不過還是開口詢問。
信任戶部尚書範景文出生官宦之家,身受良好的教育,品行端正,不受委托,不受饋贈,曆史上也是評價頗高,有人稱其為“不二公”,便可看出範景文正直,不徇私枉法。
而且曆史上崇禎皇帝自縊之後,範景文便留下遺書,跳井自殺,可謂是當時少有的忠臣之一,範景文能擔任戶部尚書,也是朱由檢破格提拔的原因。
“啟奏陛下,”範景文如今不過四十來歲,正直年壯,身帶一股儒雅真值之氣,“臣接手戶部,便令人開始清查戶部賬本,不過戶部陳年舊賬繁多,一時半會恐怕難以查閱清查。”
隨後,範景文臉色難堪的道:“臣查閱庫存,庫內僅存白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十二兩,糧草二十二萬六千餘石。。。。。。”
聽了範景文的話,滿朝文武終於有所反應,他們知道大明國庫空虛,可沒想到空虛到這種程度,國庫內隻有十三萬多白銀,能幹嘛。
不過現在已經算是年底,再想想北邊的情況,再想想各地災情,算了,不想了。。。。。。
“兵部,速速核查所有拖欠糧餉衛所和人數,隨後由內庫補上。。。。。不可漏了一人。”朱由檢可不想兵變的事情發生,大明現在需要的是安定,局部混亂朱由檢還能接受,要是各地都發生叛亂,恐怕朱由檢也無法將改革進行下去。
“臣遵旨!”
孫承宗聽了朱由檢的話,臉露喜色,他知道現在隻有皇帝的內庫能拿出這筆錢來,要知道如今錦衣衛還在抄魏黨的家,每日都有無數錢財運往內庫。
眼紅的人不少,這可是一筆巨富,他們都知道,魏黨這些年不知道搜刮了多少錢財,如今全部落入朱由檢的口袋中。
“陛下,慶陽府受災嚴重,請陛下下旨救災。”聽了朱由檢從內庫拿錢給兵部,戶部尚書範景文眼睛一亮,急忙開口要錢。
讓朱由檢下旨救災,可戶部沒錢沒糧,這些錢從哪裏出,當然是富裕的內庫,皇帝的私庫。
“大概需要多少錢糧。”朱由檢沒好氣的瞪了眼趁火打劫的範景文,但也隻能硬質頭皮接下此事,誰叫他剛才應下了兵部的事情。
隻管軍隊,不管百姓,怎麽也說不過去,而且救災應該排在首位,這才是明君,朱由檢也沒辦法,不小心陷了進去。
“臣算了下,大概需要二十萬兩白銀。”範景文說道這裏,小心的看了眼朱由檢,這不是小數目。
“準了。”朱由檢無奈的將此事接了下來。
就在此時,工部尚書徐光啟急忙開口道:“陛下,工部修建陵園還差八萬兩,還拖欠工匠糧餉三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