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奏陛下,南直屬三十八名四品以上官員,皆以入京,等候陛下安置。。。。。。”
內閣首輔韓爌第一個啟奏。
韓爌等人於昨天全部回到京師,不但正是解散南朝廷,也將南朝廷四品以上官員全部帶了回來。
而這些官員,都是吏部登記在冊的,等著皇帝重新安排工作。
“宣他們進殿。。。。。”
這些官員雖然大部分都沒有實權,但階位高啊,朱由檢不可能將他們降級留用吧。
而且其中也有幾個人才,朱由檢是不會放過的。
“參見皇上!”
三十多人進殿,為首之人白發蒼蒼,朱由檢見此人,微微挑眉,此人的身份可不簡單。
“袁老速速請起,諸位卿家也起來吧。”
為首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袁可立,大明四朝元老的存在。
“啟奏陛下,臣年事已高,老眼昏花,力不從心。。。。。請皇上恩準,老臣請辭。。。。。。”袁可立的確太累了,本來在南京安享晚年,沒想到朱由檢來這麽一出,被逼著北上。
要不是袁可立身體還算可以,恐怕都到不了京師,就掛在路上了。
今天說什麽,袁可立都鐵了心要辭官。
“這。。。。。”朱由檢有點為難,袁可立可是個大人物,威名赫赫,朱由檢還想好好利用一下這個袁可立,像這樣的大佬級人物不多了。
“陛下,”此時韓爌也站出來,滿臉真誠的道:“袁老年事已高,一路隨臣北上,甚是辛苦,還請陛下恩準袁老回家休養幾日。”
“哎,”朱由檢歎了口氣,“朕本想好生請教袁老治國之道,可袁老。。。。。。哎,既然如此,朕準袁老之奏。”
“傳旨,”朱由檢立刻讓人擬旨,“封袁可立為大明太師。。。。。。。賜京師府邸一座,白銀千兩。。。。。。”
“謝陛下。。。。。。”袁可立巍顫顫的跪地謝恩。
朱由檢急忙讓人扶袁可立起來,“袁老好生在京師休息,朕若遇國之難事,也好向袁老請教。”
送走袁可立,朱由檢再看下南京來的三十七名四品以上官員,本來南京朝廷不止這麽點四品官員的,不過有一部分直接調任地方。
畢竟地方上剛建立賦稅使司和提邢使司,需要大批官員。
“你等劃歸官職不變,留在京師等候安置,入位吧。。。。。。”
本來朱由檢還想見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楊嗣昌,不過想想還是算了,現在比較是朝會,別太讓楊嗣昌出風頭了,免得以後不好調教。
楊嗣昌已經是四品主事,而他的父親楊鶴,如今是陝西三邊總督,二品大員,朱由檢覺得還是讓楊嗣昌稍微沉澱一下好點,免得樹大招風。
“陛下,臣有本奏!”戶部尚書範景文昨日返回京師,連夜寫好奏折,今天他要有大舉動。
朱由檢看了眼滿臉堅定的範景文,心中一凸,示意王承恩將範景文的奏折拿上來。
範景文將朱由檢接了奏折,急忙道:“臣聽聞陛下有意開海禁,擴增大明水師,掃清大明海域海盜,整頓大明海域。”
朱由檢微微點頭道:“不錯,大明海域乃大明之地,如今海盜橫行,紅夷犯邊,威脅大明沿海百姓。朕不願大明百姓遭受這等欺淩,欲興水師,保沿海百姓安危。”
“臣讚同陛下此策,”範景文誠懇的道:“水師羸弱,難以保大明百姓安危,當有所增強。”
“然,臣以為,”範景文繼續道:“在開海禁之前,需保證大明水師有足夠力量禦敵於外,增強水師,則需大量軍士,還需大量新式戰船,新式火炮。。。。。。”
“而這些,都需要大量錢糧方可,”範景文真誠的對朱由檢和滿朝文武道:“如今大明北有建奴犯邊,西又逆賊作亂,南又多有災害,東有海盜紅夷,以大明如今的稅賦,不足以支持水師擴建。。。。。。”
“範卿家之意,當如何?”朱由檢深深的看了範景文一眼,這家夥真會做鋪墊。
範景文毫不遲疑的道:“這正是今日臣所奏之事,臣以為,要想快速增強水師,則需投入大量錢糧,而大明錢糧不足,則唯有加派賦稅。。。。。。”
“加派賦稅。。。。。”
“陛下,”首輔韓爌急忙站出來道:“萬不可加派賦稅,如今大明年年天災,各地百姓早已苦不堪言,若再加賦稅,恐會引起百姓恐慌。。。。。。”
督查院左都禦史施邦曜也出列道:“臣附議,若開海禁以加派賦稅為前提,臣請陛下,繼續施行海禁。。。。。。”
“臣附議!”
“臣附議!”
“。。。。。。”
朱由檢坐在龍椅上,平靜的看著這些大臣表演,韓爌、範景文、施邦曜等人一回京,朝堂大臣的身板立刻挺直了很多。
這種情況早就在朱由檢的預料之中,也不是開海禁對韓爌、範景文等人有多大的利益衝突,而是大明目前的情況,不允許大明在海上投入太多資源。
開海禁,增加水師力量,可不是小打小鬧,每年投入水師的錢糧,絕對不是小數目。
正如範景文所說,要開海禁,必須要有新的賦稅收入,否則大明根本支撐不起這麽巨大的消耗。
“戶部,說說大明今年的賦稅。”朱由檢將目光再次移到範景文身上。
範景文絲毫沒有被一聲聲反對所影響,毫不遲延的回答道:“天啟七年,夏,收麥四百三十八萬八十二石六鬥九升八盒。。。。。。”
“秋,收米二千一百四十九萬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鬥一升。。。。。。。。”
“絲綿折捐二十萬六千二百八十二匹三丈一尺三寸。。。。。。”
“棉布。。。。。”
“馬料。。。。。”
“。。。。。。”
範景文這個戶部尚書當得沒話說,今年的賦稅整理得明明白白,多達十八個稅目,竟然全部記在腦袋中,而且非常精確。
明朝實行兩稅法,就是夏收麥,秋收米,不種地的就收相應的實物,比如絲綿,棉布,馬料、朱砂等。
內閣首輔韓爌第一個啟奏。
韓爌等人於昨天全部回到京師,不但正是解散南朝廷,也將南朝廷四品以上官員全部帶了回來。
而這些官員,都是吏部登記在冊的,等著皇帝重新安排工作。
“宣他們進殿。。。。。”
這些官員雖然大部分都沒有實權,但階位高啊,朱由檢不可能將他們降級留用吧。
而且其中也有幾個人才,朱由檢是不會放過的。
“參見皇上!”
三十多人進殿,為首之人白發蒼蒼,朱由檢見此人,微微挑眉,此人的身份可不簡單。
“袁老速速請起,諸位卿家也起來吧。”
為首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袁可立,大明四朝元老的存在。
“啟奏陛下,臣年事已高,老眼昏花,力不從心。。。。。請皇上恩準,老臣請辭。。。。。。”袁可立的確太累了,本來在南京安享晚年,沒想到朱由檢來這麽一出,被逼著北上。
要不是袁可立身體還算可以,恐怕都到不了京師,就掛在路上了。
今天說什麽,袁可立都鐵了心要辭官。
“這。。。。。”朱由檢有點為難,袁可立可是個大人物,威名赫赫,朱由檢還想好好利用一下這個袁可立,像這樣的大佬級人物不多了。
“陛下,”此時韓爌也站出來,滿臉真誠的道:“袁老年事已高,一路隨臣北上,甚是辛苦,還請陛下恩準袁老回家休養幾日。”
“哎,”朱由檢歎了口氣,“朕本想好生請教袁老治國之道,可袁老。。。。。。哎,既然如此,朕準袁老之奏。”
“傳旨,”朱由檢立刻讓人擬旨,“封袁可立為大明太師。。。。。。。賜京師府邸一座,白銀千兩。。。。。。”
“謝陛下。。。。。。”袁可立巍顫顫的跪地謝恩。
朱由檢急忙讓人扶袁可立起來,“袁老好生在京師休息,朕若遇國之難事,也好向袁老請教。”
送走袁可立,朱由檢再看下南京來的三十七名四品以上官員,本來南京朝廷不止這麽點四品官員的,不過有一部分直接調任地方。
畢竟地方上剛建立賦稅使司和提邢使司,需要大批官員。
“你等劃歸官職不變,留在京師等候安置,入位吧。。。。。。”
本來朱由檢還想見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楊嗣昌,不過想想還是算了,現在比較是朝會,別太讓楊嗣昌出風頭了,免得以後不好調教。
楊嗣昌已經是四品主事,而他的父親楊鶴,如今是陝西三邊總督,二品大員,朱由檢覺得還是讓楊嗣昌稍微沉澱一下好點,免得樹大招風。
“陛下,臣有本奏!”戶部尚書範景文昨日返回京師,連夜寫好奏折,今天他要有大舉動。
朱由檢看了眼滿臉堅定的範景文,心中一凸,示意王承恩將範景文的奏折拿上來。
範景文將朱由檢接了奏折,急忙道:“臣聽聞陛下有意開海禁,擴增大明水師,掃清大明海域海盜,整頓大明海域。”
朱由檢微微點頭道:“不錯,大明海域乃大明之地,如今海盜橫行,紅夷犯邊,威脅大明沿海百姓。朕不願大明百姓遭受這等欺淩,欲興水師,保沿海百姓安危。”
“臣讚同陛下此策,”範景文誠懇的道:“水師羸弱,難以保大明百姓安危,當有所增強。”
“然,臣以為,”範景文繼續道:“在開海禁之前,需保證大明水師有足夠力量禦敵於外,增強水師,則需大量軍士,還需大量新式戰船,新式火炮。。。。。。”
“而這些,都需要大量錢糧方可,”範景文真誠的對朱由檢和滿朝文武道:“如今大明北有建奴犯邊,西又逆賊作亂,南又多有災害,東有海盜紅夷,以大明如今的稅賦,不足以支持水師擴建。。。。。。”
“範卿家之意,當如何?”朱由檢深深的看了範景文一眼,這家夥真會做鋪墊。
範景文毫不遲疑的道:“這正是今日臣所奏之事,臣以為,要想快速增強水師,則需投入大量錢糧,而大明錢糧不足,則唯有加派賦稅。。。。。。”
“加派賦稅。。。。。”
“陛下,”首輔韓爌急忙站出來道:“萬不可加派賦稅,如今大明年年天災,各地百姓早已苦不堪言,若再加賦稅,恐會引起百姓恐慌。。。。。。”
督查院左都禦史施邦曜也出列道:“臣附議,若開海禁以加派賦稅為前提,臣請陛下,繼續施行海禁。。。。。。”
“臣附議!”
“臣附議!”
“。。。。。。”
朱由檢坐在龍椅上,平靜的看著這些大臣表演,韓爌、範景文、施邦曜等人一回京,朝堂大臣的身板立刻挺直了很多。
這種情況早就在朱由檢的預料之中,也不是開海禁對韓爌、範景文等人有多大的利益衝突,而是大明目前的情況,不允許大明在海上投入太多資源。
開海禁,增加水師力量,可不是小打小鬧,每年投入水師的錢糧,絕對不是小數目。
正如範景文所說,要開海禁,必須要有新的賦稅收入,否則大明根本支撐不起這麽巨大的消耗。
“戶部,說說大明今年的賦稅。”朱由檢將目光再次移到範景文身上。
範景文絲毫沒有被一聲聲反對所影響,毫不遲延的回答道:“天啟七年,夏,收麥四百三十八萬八十二石六鬥九升八盒。。。。。。”
“秋,收米二千一百四十九萬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鬥一升。。。。。。。。”
“絲綿折捐二十萬六千二百八十二匹三丈一尺三寸。。。。。。”
“棉布。。。。。”
“馬料。。。。。”
“。。。。。。”
範景文這個戶部尚書當得沒話說,今年的賦稅整理得明明白白,多達十八個稅目,竟然全部記在腦袋中,而且非常精確。
明朝實行兩稅法,就是夏收麥,秋收米,不種地的就收相應的實物,比如絲綿,棉布,馬料、朱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