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具體是什麽身份申景禛不知道,不過王寧的意思就是大明皇帝的意思,這點申景禛非常清楚。
經過一夜騷亂之後,漢城再次恢複平靜。
“逆賊李倧謀逆奪位,其罪當誅,今以畏罪自殺,以謝先祖······”
“光海君之孫李尪,乃朝鮮王室正統,即日起為朝鮮王······”
“申景禛領兵鏟除逆賊,匡扶王室,且智勇無雙,當為大院君!”
“將軍沈器遠舉兵反正,誅殺逆賊,當為一等大將軍!”
“大臣崔鳴吉舉兵反正,誅殺逆賊,當為一等大臣!”
“王李尪,即日啟程,前往大明京師,叩謝大明皇帝派兵阻建奴,解救朝鮮,······”
剛剛坐上王位不足一天,年僅六歲的朝鮮王李尪,在一等大臣崔鳴吉的陪同下登上海船,前往大明。
申景禛等人的意思很簡單,李尪必須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才能名正言順,也隻有這樣,申景禛等人才能假借李尪的名號統治朝鮮。
此時大院君申景禛已經掌控朝鮮的軍政大權。
“王兄,李尪已經啟程前往大明叩拜大明皇帝陛下,您看,還有什麽不妥之處?”掌握朝鮮軍政大權的申景禛,剛回到大院君的府邸,便來尋王寧。
王寧微微沉聲後道:“現在還有兩件事要做。”
“王兄請說,”申景禛雖然是朝鮮的大院君,可在大明麵前,他根本不算什麽,大明能夠扶持他,也能夠扶持別人來取代他。
王寧開口道:“第一,派出部分朝勇軍,將朝鮮其他地方完全掌控。”
“好,”申景禛急忙點頭道:“等下我便讓沈器遠親自帶兵出發。”
王寧點點頭,繼續道:“第二,倭寇狼子野心,窺竊朝鮮多時,且和建奴來往甚密,與我大明為敵,不可不防。”
申景禛聽了王寧的話後道:“王兄,你也知道我們朝鮮不善戰,前有建奴,後有倭寇,獨木難支,你看······”
聽了申景禛的話,王寧眉頭緊皺,派兵進入朝鮮這種大事,可不是他一個小小的東廠密探有資格插手的。
在申景禛麵前,王寧也就狐假虎威,完全是個花架子,在大明,他根本沒有什麽話語權。
“此事你們該上書給大明朝廷,至於朝廷派不派兵,那就得看你們的誠意了。”
申景禛埋頭思索起來,王寧口中所謂的誠意值得他深思。
朝鮮發生政變之事很快傳到京師,朝野一片議論之聲。
如果是以前的大明,自己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關注朝鮮的事情。
可現在不一樣,雖然陝北叛亂還未平息,建奴也沒有消停。
但是牽扯大明很大一部分精力的西南叛亂已經平定,如今的大明一片欣欣向榮之勢,不少人已經恢複信心。
“朝鮮王李倧本身雖是叛逆出身,不算朝鮮王室正統,但其受到先帝冊封,就這樣被殺,我大明臉麵何存?”來宗道率先表態。
周延儒沉聲道:“據臣所知,發動叛亂者乃前朝鮮王光海君之孫,亦是朝鮮王室正統,如今起兵誅殺李倧,也是名正言順。”
“但李倧王位得到先帝冊封。”來宗道咬著這點不放,得到大明冊封就是正統。
“行了,”朱由檢無語的看著這些大明的頂梁柱為了所謂的正統爭論不休,根本沒有抓住重點。
朱由檢沉聲道:“李倧是不是朝鮮王室正統,李尪又是不是正統,和我們有什麽關係?他們給大明帶來什麽實質的好處了?”
“陛下,不是正統,且可順應天命,繼承大統。”黃道周急忙反駁,儒家講究的是君臣父子,講究的是天地正道,在黃道周看來,正統就是順應天命。
“一派胡言,”朱由檢冷笑道:“華夏五千年曆史,你告訴朕,那個王朝是正統?那個王朝不是正統?”
“陛下,朝代更替,乃是天命如此,大明便是如今的正統。”黃道周認為朝代更替就是天意如此。
朱由檢冷笑道:“這麽說天道要大明滅亡,大明便要滅亡了?”
“臣,絕無此意,大明順應天道,陛下乃天地正統······”黃道周這才反應過來,上麵坐著的可不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而是冷血霸道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哼,”朱由檢冷哼一聲道:“外族屠戮中原百姓時,天道何在?天災肆掠,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時,天道何在?”
“天道?如今天下災荒連連,叛亂四起,難道也是天道所為?”朱由檢看著黃道周,“如今大明民不聊生,如此天道,要之何用。”
聽到朱由檢這種驚天言論,內閣大臣皆滿臉驚恐的看著朱由檢。
他們可以不信佛拜神,但帝王不能,自古以來,帝王都是順應天命,帶天理國。
“好了,”朱由檢沒有興趣和這幫子沒有見識的老古董講天地真理,“誰做朝鮮王合適,不是看他正不正統,而是看誰做朝鮮王對大明有利。”
“據朕所知,李倧此人野心不小,”朱由檢沉聲道:“此人一方麵借大明之勢抵擋建奴和倭寇,一方麵又大明敬而遠之,大明一直以來為朝鮮付出諸多,可曾得到什麽好處?”
“記住,”朱由檢冷聲道:“大明將士的血,隻能為大明流,外邦,其心終究不在大明。”
朱由檢覺得得好好調教一下這些大臣,必須將他們那種什麽大國正統,什麽天朝上國,什麽恩澤四方,什麽以德報怨這些危險的毛病改掉。
“朝鮮新王李尪已經啟程起來大明,”朱由檢懶得聽這些沒見識的大臣意見,直接下令道:“禮部負責接待。”
朱由檢點名道:“周延儒,”
“臣在,”周延儒急忙上前。
朱由檢看著周延儒道:“李尪不過六歲孩童,不必在其身上浪費太多時間,主要是隨同的崔鳴吉。”
“你要想辦法讓崔鳴吉答應大明幾點要求,大明便可冊封李尪為朝鮮王。”
“請皇上明示,”周延儒急忙詢問具體內容。
經過一夜騷亂之後,漢城再次恢複平靜。
“逆賊李倧謀逆奪位,其罪當誅,今以畏罪自殺,以謝先祖······”
“光海君之孫李尪,乃朝鮮王室正統,即日起為朝鮮王······”
“申景禛領兵鏟除逆賊,匡扶王室,且智勇無雙,當為大院君!”
“將軍沈器遠舉兵反正,誅殺逆賊,當為一等大將軍!”
“大臣崔鳴吉舉兵反正,誅殺逆賊,當為一等大臣!”
“王李尪,即日啟程,前往大明京師,叩謝大明皇帝派兵阻建奴,解救朝鮮,······”
剛剛坐上王位不足一天,年僅六歲的朝鮮王李尪,在一等大臣崔鳴吉的陪同下登上海船,前往大明。
申景禛等人的意思很簡單,李尪必須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才能名正言順,也隻有這樣,申景禛等人才能假借李尪的名號統治朝鮮。
此時大院君申景禛已經掌控朝鮮的軍政大權。
“王兄,李尪已經啟程前往大明叩拜大明皇帝陛下,您看,還有什麽不妥之處?”掌握朝鮮軍政大權的申景禛,剛回到大院君的府邸,便來尋王寧。
王寧微微沉聲後道:“現在還有兩件事要做。”
“王兄請說,”申景禛雖然是朝鮮的大院君,可在大明麵前,他根本不算什麽,大明能夠扶持他,也能夠扶持別人來取代他。
王寧開口道:“第一,派出部分朝勇軍,將朝鮮其他地方完全掌控。”
“好,”申景禛急忙點頭道:“等下我便讓沈器遠親自帶兵出發。”
王寧點點頭,繼續道:“第二,倭寇狼子野心,窺竊朝鮮多時,且和建奴來往甚密,與我大明為敵,不可不防。”
申景禛聽了王寧的話後道:“王兄,你也知道我們朝鮮不善戰,前有建奴,後有倭寇,獨木難支,你看······”
聽了申景禛的話,王寧眉頭緊皺,派兵進入朝鮮這種大事,可不是他一個小小的東廠密探有資格插手的。
在申景禛麵前,王寧也就狐假虎威,完全是個花架子,在大明,他根本沒有什麽話語權。
“此事你們該上書給大明朝廷,至於朝廷派不派兵,那就得看你們的誠意了。”
申景禛埋頭思索起來,王寧口中所謂的誠意值得他深思。
朝鮮發生政變之事很快傳到京師,朝野一片議論之聲。
如果是以前的大明,自己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關注朝鮮的事情。
可現在不一樣,雖然陝北叛亂還未平息,建奴也沒有消停。
但是牽扯大明很大一部分精力的西南叛亂已經平定,如今的大明一片欣欣向榮之勢,不少人已經恢複信心。
“朝鮮王李倧本身雖是叛逆出身,不算朝鮮王室正統,但其受到先帝冊封,就這樣被殺,我大明臉麵何存?”來宗道率先表態。
周延儒沉聲道:“據臣所知,發動叛亂者乃前朝鮮王光海君之孫,亦是朝鮮王室正統,如今起兵誅殺李倧,也是名正言順。”
“但李倧王位得到先帝冊封。”來宗道咬著這點不放,得到大明冊封就是正統。
“行了,”朱由檢無語的看著這些大明的頂梁柱為了所謂的正統爭論不休,根本沒有抓住重點。
朱由檢沉聲道:“李倧是不是朝鮮王室正統,李尪又是不是正統,和我們有什麽關係?他們給大明帶來什麽實質的好處了?”
“陛下,不是正統,且可順應天命,繼承大統。”黃道周急忙反駁,儒家講究的是君臣父子,講究的是天地正道,在黃道周看來,正統就是順應天命。
“一派胡言,”朱由檢冷笑道:“華夏五千年曆史,你告訴朕,那個王朝是正統?那個王朝不是正統?”
“陛下,朝代更替,乃是天命如此,大明便是如今的正統。”黃道周認為朝代更替就是天意如此。
朱由檢冷笑道:“這麽說天道要大明滅亡,大明便要滅亡了?”
“臣,絕無此意,大明順應天道,陛下乃天地正統······”黃道周這才反應過來,上麵坐著的可不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而是冷血霸道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哼,”朱由檢冷哼一聲道:“外族屠戮中原百姓時,天道何在?天災肆掠,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時,天道何在?”
“天道?如今天下災荒連連,叛亂四起,難道也是天道所為?”朱由檢看著黃道周,“如今大明民不聊生,如此天道,要之何用。”
聽到朱由檢這種驚天言論,內閣大臣皆滿臉驚恐的看著朱由檢。
他們可以不信佛拜神,但帝王不能,自古以來,帝王都是順應天命,帶天理國。
“好了,”朱由檢沒有興趣和這幫子沒有見識的老古董講天地真理,“誰做朝鮮王合適,不是看他正不正統,而是看誰做朝鮮王對大明有利。”
“據朕所知,李倧此人野心不小,”朱由檢沉聲道:“此人一方麵借大明之勢抵擋建奴和倭寇,一方麵又大明敬而遠之,大明一直以來為朝鮮付出諸多,可曾得到什麽好處?”
“記住,”朱由檢冷聲道:“大明將士的血,隻能為大明流,外邦,其心終究不在大明。”
朱由檢覺得得好好調教一下這些大臣,必須將他們那種什麽大國正統,什麽天朝上國,什麽恩澤四方,什麽以德報怨這些危險的毛病改掉。
“朝鮮新王李尪已經啟程起來大明,”朱由檢懶得聽這些沒見識的大臣意見,直接下令道:“禮部負責接待。”
朱由檢點名道:“周延儒,”
“臣在,”周延儒急忙上前。
朱由檢看著周延儒道:“李尪不過六歲孩童,不必在其身上浪費太多時間,主要是隨同的崔鳴吉。”
“你要想辦法讓崔鳴吉答應大明幾點要求,大明便可冊封李尪為朝鮮王。”
“請皇上明示,”周延儒急忙詢問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