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貨幣的本質是信用,隻要大家都達成共識,什麽都能當貨幣。隻要完成信用,降低交易成本就行。
在人類文明史上,貝殼、咖啡豆、胡椒粒、小木塊、糧食、香煙等等都充當過交易媒介,分門別類。
最終金銀在五花八門的貨幣競爭中勝出,它滿足幾個基本屬性,一是不容易變質,二是容易計量和分割,三是相對稀缺但又不是特別稀缺。所以金銀就完美承載了貨幣的三個功能,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
國家和銀行的誕生,同樣是基於貨幣的基本屬性和基礎功能的前提,以金銀為錨定物,印製便於攜帶降低交易成本的紙幣,但能夠隨時兌換成金銀做為重要前提。
當某種貨幣宣布放棄金本位的時候,那就可以說是要耍流氓了,尤其是作為國際貨幣存在的時候,那就是要收割全世界韭菜的節奏。
1971年美元宣布與黃金脫鉤之後,暫時還沒有任何一種貨幣實行金本位。這一次是從1944年開始實施了27年的掛鉤。
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的1871年立法實施金本位,在1876年對《國立銀行條例》進行修訂後,國立銀行券都變成不可兌現的國家信用紙幣。到了1895年獲得了甲午賠款後底氣足了,隨即在1897年修改立法再次恢複成可兌換的金本位體係。
1914年7月一戰爆發後,歐洲各國紛紛下達黃金出口禁令,1917年9月美國也禁止黃金出口,日本政府在美國宣布禁令的兩天之後也頒布了黃金出口禁止令。
對於金本位到底是野蠻的遺跡還是文明的救贖,這個問題大咖們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卻依然沒有定論。
不過對於與黃金脫鉤的主權貨幣,全世界還是有那麽一點共識的,那就是這個主權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國際地位。比如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中1盎司黃金為啥兌換35個美刀而不是250也不是290,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啥是美刀而不再是英鎊了,那就是一個全球霸主國的禪讓儀式而已。
1971年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那是因為有人真的想要遵守這個協議去占盟主的便宜,而且還不是意思意思而是真準備一直幹下去,法國這種做法逼得老大實在沒辦法了,所以隻能翻臉掀桌子。
(二)
20世紀初的日本,要說那時候他們就已經完全搞明白搞透徹了金融的複雜套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在沒搞懂的時候,他們緊跟英美的腳步,小心翼翼亦步亦趨。
一戰之後,美國率先於1919年8月解除黃金出口禁令,到了1925年,作為金本位先驅國的英國恢複並調整成金塊本位製,就是英鎊紙幣可以兌換成金塊並且黃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但是國內不再流通金幣。
畢竟大英帝國是國際金融領袖,英鎊也是此時最重要的國際流通貨幣,因此需要全球化貿易市場的各工業出口國紛紛重建金本位,恢複國際上黃金的自由流動。
然而作為金本位大家族的一員,日本卻一直折騰到1930年才恢複,這背後最主要的主觀原因不清楚,但客觀原因就倆字,倒黴。
1920年,就在美國解禁黃金出口第二年,日本國內爆發戰後經濟危機,關於解禁黃金出口與國際接軌的議程就拖到1921年才提上議事日程,但是1922年日本又發生全國銀行擠兌事件,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一個倒黴事接著一個倒黴事。
1924年6月,加藤高明內閣發布財政緊縮政策聲明,開始為“金解禁”做準備,然而立即引發海外投機資本“熱錢”湧入大舉購買日元,導致日元匯率急速走升,等到1925年英國恢複金塊本位的時候,日本還在被熱錢問題困擾,不敢貿然解禁。
跟國際熱錢鬥法一直到1927年,又爆發了昭和金融大恐慌,日本明治前期神戶八大貿易商之一,曾與三井三菱兩大財閥三分天下的鈴木商社宣告破產,這家曾經在一戰“大戰景氣”中壓倒三井和三菱躥升為日本首富家族的鈴木財閥,分崩離析,就如同21世紀的雷曼和安聯轟然崩塌時候的效應,整個日本金融圈哀嚎遍野。
不過某某跌倒,就是某某某吃飽,鈴木家族的崩塌,就是一批其它家族的獲益,悲慘的總歸是中產韭菜和滋生韭菜的糞土民眾們。
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已經成為日本的必選題,到底是滿洲地區、華北地區還是長江中下遊的江浙滬地區,三選一。
倒黴的不僅僅是天災,還是被算計了,算計日本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而且美國用的也就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寬鬆緊縮、擴表縮表,用了一兩百年的套路仍然挺好用的。這個後麵會講到。
(三)
同時期的中國,也是經曆著劇變與動蕩的階段。
仍然從幣製角度去看,民國成立後的1914年頒布條例,發行單枚重量7錢2分的“袁大頭”銀元,取代當時中國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各國銀元,以每枚袁大頭為一元計價,同步發行小麵額的一種鎳幣和五種銅幣,以方便流通。
從1914年到1929年,官方稱謂“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的袁大頭,總計發行了7.5億枚,但是此時中國各地軍閥林立,除了官方之外,全國各地軍閥都能鑄造袁大頭,並且隨著護法運動、二次革命、複辟運動、再造共和,一堆亂事,各地割據的軍閥紛紛印刷紙幣並且強製流通,這都不是啥稀罕事。
尤其是當時的東北地區,日俄勢力仍然存在並擁有巨大影響力,1914年的時候,流通在“北滿地區”哈爾濱一個城市的俄國貨幣就達到4000萬盧布,中東路沿線更是達到了6000萬盧布,占到沙俄貨幣總發行量的1/16以上。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俄國貨幣崩盤,日本朝鮮銀行趁虛而入發行“金票”試圖取而代之,到了1919年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行以中國大銀元為本位的“哈大洋券”,不久後張左林籌建東三省銀行,躋身成為發幣行之一。
“哈大洋券”作為一種銀元本位的地方性貨幣,在東北地區一直存在到1932年,九一八事變第二年日本扶持傀儡偽滿洲國並成立偽滿銀行,取代並清理了這個紙幣。
基於銀本位的關內外貨幣,總體來說還是穩定的,雖然這種穩定是建立在發行鈔票的銀行必須要有充足白銀儲備保障自由兌換的基礎之上,雖然嚴格意義上說這並不是完全的主權信用貨幣。
貨幣的本質是信用,隻要大家都達成共識,什麽都能當貨幣。隻要完成信用,降低交易成本就行。
在人類文明史上,貝殼、咖啡豆、胡椒粒、小木塊、糧食、香煙等等都充當過交易媒介,分門別類。
最終金銀在五花八門的貨幣競爭中勝出,它滿足幾個基本屬性,一是不容易變質,二是容易計量和分割,三是相對稀缺但又不是特別稀缺。所以金銀就完美承載了貨幣的三個功能,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
國家和銀行的誕生,同樣是基於貨幣的基本屬性和基礎功能的前提,以金銀為錨定物,印製便於攜帶降低交易成本的紙幣,但能夠隨時兌換成金銀做為重要前提。
當某種貨幣宣布放棄金本位的時候,那就可以說是要耍流氓了,尤其是作為國際貨幣存在的時候,那就是要收割全世界韭菜的節奏。
1971年美元宣布與黃金脫鉤之後,暫時還沒有任何一種貨幣實行金本位。這一次是從1944年開始實施了27年的掛鉤。
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的1871年立法實施金本位,在1876年對《國立銀行條例》進行修訂後,國立銀行券都變成不可兌現的國家信用紙幣。到了1895年獲得了甲午賠款後底氣足了,隨即在1897年修改立法再次恢複成可兌換的金本位體係。
1914年7月一戰爆發後,歐洲各國紛紛下達黃金出口禁令,1917年9月美國也禁止黃金出口,日本政府在美國宣布禁令的兩天之後也頒布了黃金出口禁止令。
對於金本位到底是野蠻的遺跡還是文明的救贖,這個問題大咖們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卻依然沒有定論。
不過對於與黃金脫鉤的主權貨幣,全世界還是有那麽一點共識的,那就是這個主權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國際地位。比如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中1盎司黃金為啥兌換35個美刀而不是250也不是290,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啥是美刀而不再是英鎊了,那就是一個全球霸主國的禪讓儀式而已。
1971年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那是因為有人真的想要遵守這個協議去占盟主的便宜,而且還不是意思意思而是真準備一直幹下去,法國這種做法逼得老大實在沒辦法了,所以隻能翻臉掀桌子。
(二)
20世紀初的日本,要說那時候他們就已經完全搞明白搞透徹了金融的複雜套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在沒搞懂的時候,他們緊跟英美的腳步,小心翼翼亦步亦趨。
一戰之後,美國率先於1919年8月解除黃金出口禁令,到了1925年,作為金本位先驅國的英國恢複並調整成金塊本位製,就是英鎊紙幣可以兌換成金塊並且黃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但是國內不再流通金幣。
畢竟大英帝國是國際金融領袖,英鎊也是此時最重要的國際流通貨幣,因此需要全球化貿易市場的各工業出口國紛紛重建金本位,恢複國際上黃金的自由流動。
然而作為金本位大家族的一員,日本卻一直折騰到1930年才恢複,這背後最主要的主觀原因不清楚,但客觀原因就倆字,倒黴。
1920年,就在美國解禁黃金出口第二年,日本國內爆發戰後經濟危機,關於解禁黃金出口與國際接軌的議程就拖到1921年才提上議事日程,但是1922年日本又發生全國銀行擠兌事件,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一個倒黴事接著一個倒黴事。
1924年6月,加藤高明內閣發布財政緊縮政策聲明,開始為“金解禁”做準備,然而立即引發海外投機資本“熱錢”湧入大舉購買日元,導致日元匯率急速走升,等到1925年英國恢複金塊本位的時候,日本還在被熱錢問題困擾,不敢貿然解禁。
跟國際熱錢鬥法一直到1927年,又爆發了昭和金融大恐慌,日本明治前期神戶八大貿易商之一,曾與三井三菱兩大財閥三分天下的鈴木商社宣告破產,這家曾經在一戰“大戰景氣”中壓倒三井和三菱躥升為日本首富家族的鈴木財閥,分崩離析,就如同21世紀的雷曼和安聯轟然崩塌時候的效應,整個日本金融圈哀嚎遍野。
不過某某跌倒,就是某某某吃飽,鈴木家族的崩塌,就是一批其它家族的獲益,悲慘的總歸是中產韭菜和滋生韭菜的糞土民眾們。
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已經成為日本的必選題,到底是滿洲地區、華北地區還是長江中下遊的江浙滬地區,三選一。
倒黴的不僅僅是天災,還是被算計了,算計日本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而且美國用的也就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寬鬆緊縮、擴表縮表,用了一兩百年的套路仍然挺好用的。這個後麵會講到。
(三)
同時期的中國,也是經曆著劇變與動蕩的階段。
仍然從幣製角度去看,民國成立後的1914年頒布條例,發行單枚重量7錢2分的“袁大頭”銀元,取代當時中國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各國銀元,以每枚袁大頭為一元計價,同步發行小麵額的一種鎳幣和五種銅幣,以方便流通。
從1914年到1929年,官方稱謂“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的袁大頭,總計發行了7.5億枚,但是此時中國各地軍閥林立,除了官方之外,全國各地軍閥都能鑄造袁大頭,並且隨著護法運動、二次革命、複辟運動、再造共和,一堆亂事,各地割據的軍閥紛紛印刷紙幣並且強製流通,這都不是啥稀罕事。
尤其是當時的東北地區,日俄勢力仍然存在並擁有巨大影響力,1914年的時候,流通在“北滿地區”哈爾濱一個城市的俄國貨幣就達到4000萬盧布,中東路沿線更是達到了6000萬盧布,占到沙俄貨幣總發行量的1/16以上。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俄國貨幣崩盤,日本朝鮮銀行趁虛而入發行“金票”試圖取而代之,到了1919年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行以中國大銀元為本位的“哈大洋券”,不久後張左林籌建東三省銀行,躋身成為發幣行之一。
“哈大洋券”作為一種銀元本位的地方性貨幣,在東北地區一直存在到1932年,九一八事變第二年日本扶持傀儡偽滿洲國並成立偽滿銀行,取代並清理了這個紙幣。
基於銀本位的關內外貨幣,總體來說還是穩定的,雖然這種穩定是建立在發行鈔票的銀行必須要有充足白銀儲備保障自由兌換的基礎之上,雖然嚴格意義上說這並不是完全的主權信用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