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雪月偷偷問袁浩:“你是不願意借給漂亮姐姐?”
袁浩湊近藍雪月低聲說:“我一晚上不睡也會有黑眼圈……”
藍雪月驚訝的看著袁浩:“袁浩,沒想到你這麽注重形象,我還以為隻有女孩子這麽注意呢。”
袁浩皺著眉說:“你說的女孩子不包括自己吧!我看你就很不注重形象……”
藍雪月不耐煩的打斷袁浩的話:“又來了!老生常談!”
袁浩笑嘻嘻的說:“藍雪月,我怎麽感覺咱倆像男女弄混了呢,你更像男孩子,我……還是男生。”
“邊去!真嘮叨!”
藍雪月瞪了一眼袁浩,不理他去搬道具,袁浩樂嗬嗬的跟在她身後去幫李亮亮了。
造型師也去幫李亮亮,袁浩一看造型師和李亮亮眉來眼去的,立刻感覺到自己成了多餘的人,他看了看正在忙碌的“大個”,硬著頭皮向他走去,走到“大個”身後,鄂溫克族人天生的敏銳讓“大個”迅速轉身麵對袁浩,袁浩嚇了一跳,結結巴巴的說:“那個……我是來看看有什麽可以幫忙的……”
“大個”喘著粗氣看了看身邊那個很重的架子說:“不知道你和我能不能搬動這個硬家夥!”
袁浩躍躍欲試的說:“試試吧!我的力氣很大!也許試著試著我們就搬過去了。”
“大個”被袁浩的莫名自信給打敗了,他笑著搖搖頭,率先找到一個適合搬運的抓手,袁浩看了看大個的著力點,估算了一下位置,很快也找到了另一個抓手。
“大個”看到袁浩手抓的位置,不禁點了點頭,這個小夥子幹活還是有經驗的,不但自己找到了平衡點,還順便把重量往自己那邊移了移,他這是對自己多有信心啊!
“大個”抓好後對袁浩喊道:“小夥子,準備好了嗎?”
“好了!”
“預備……起!”
隨著“大個”的一聲起,兩個人慢慢起身,那個最重的設備竟然被兩個人抬起來了,“大個”不禁對袁浩刮目相看,兩個人趔趔趄趄、慢慢的把設備往車上抬,李亮亮和曾攝像看到後,立刻放下手裏的東西跑去支援“大個”和袁浩,在四個人的努力下,設備最終被成功抬上車。
大個擦著脖子上的汗對袁浩說:“小夥子!不錯啊!有衝勁,和我當年有的一拚。”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被鄂溫克族誇獎對袁浩來講可是有著莫大的榮耀,袁浩驚喜的看著“大個”說:“叔叔,真的嗎?聽到你誇我,我特別開心,說實話,平時得冠軍我都沒這麽高興過!”
“大個”問袁浩:“你是不是對我很好奇?”
袁浩一愣,該來的總會來,剛才他們偷看“大個”還是被他發現了,袁浩囁嚅道:“也不是……隻是我們很少接觸鄂溫克族,不知道你們打獵是什麽樣子,也不知道你們生活狀態……”
“大個”笑了:“想知道就來問我啊,幹嘛偷偷摸摸在背後議論?其實,我們的狩獵屬於代代相承……”
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多樣的狩獵技術和經驗。除了用獵槍獵外,還采用圍獵、陷阱、槍紮、箭射、犬捉、夾子、網套、藥毒、藥炸等各種捕獵方法。而狩獵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早在鄂溫克人的孩童時代就已開始,孩子從小就隨大人出獵,12歲便可試槍,隨父兄狩獵,先學打灰鼠,再學打大獸。到十六七歲時便可單獨狩獵了,到青年時多數已成為優秀獵手。鄂溫克獵民發明製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並用來追趕各種野獸。他們還發明製作舟船。最初他們用五米多長的粗大原木刳木為舟,可乘1—2人。後來,他們利用樺樹皮製造樺皮船,可乘3個人。
除了狩獵,鄂溫克人飼養馴鹿也具有悠久的曆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裏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曆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將它們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馴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時,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鄂溫克族很喜歡唱歌。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樸的性格。他們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通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長的叫故事歌。
鄂溫克族喜歡跳舞步簡單、生動活潑的集體舞,大多數通過婦女舞蹈來表現鄂溫克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
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婦女們閑暇時喜歡模仿天鵝的各種姿態,自娛而舞,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舞蹈--天鵝舞。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斜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鬆木杆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鄂溫克族人雖無固定住所,卻有固定建築,那就是他們的倉庫。他們的倉庫極為奇特:先將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作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一間懸空的倉庫,地上斜豎一根砍有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獵物、衣服、用具等,他們從不上鎖,其他獵人可任意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牧區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圓形。夏天以葦子、柳條或樺皮圍蓋。冬季,窮苦人家仍以葦子為包蓋,富裕人家則以氈子圍蓋。靠近山區的貧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濕的“馬架子”(土坯蓋成)。
袁浩湊近藍雪月低聲說:“我一晚上不睡也會有黑眼圈……”
藍雪月驚訝的看著袁浩:“袁浩,沒想到你這麽注重形象,我還以為隻有女孩子這麽注意呢。”
袁浩皺著眉說:“你說的女孩子不包括自己吧!我看你就很不注重形象……”
藍雪月不耐煩的打斷袁浩的話:“又來了!老生常談!”
袁浩笑嘻嘻的說:“藍雪月,我怎麽感覺咱倆像男女弄混了呢,你更像男孩子,我……還是男生。”
“邊去!真嘮叨!”
藍雪月瞪了一眼袁浩,不理他去搬道具,袁浩樂嗬嗬的跟在她身後去幫李亮亮了。
造型師也去幫李亮亮,袁浩一看造型師和李亮亮眉來眼去的,立刻感覺到自己成了多餘的人,他看了看正在忙碌的“大個”,硬著頭皮向他走去,走到“大個”身後,鄂溫克族人天生的敏銳讓“大個”迅速轉身麵對袁浩,袁浩嚇了一跳,結結巴巴的說:“那個……我是來看看有什麽可以幫忙的……”
“大個”喘著粗氣看了看身邊那個很重的架子說:“不知道你和我能不能搬動這個硬家夥!”
袁浩躍躍欲試的說:“試試吧!我的力氣很大!也許試著試著我們就搬過去了。”
“大個”被袁浩的莫名自信給打敗了,他笑著搖搖頭,率先找到一個適合搬運的抓手,袁浩看了看大個的著力點,估算了一下位置,很快也找到了另一個抓手。
“大個”看到袁浩手抓的位置,不禁點了點頭,這個小夥子幹活還是有經驗的,不但自己找到了平衡點,還順便把重量往自己那邊移了移,他這是對自己多有信心啊!
“大個”抓好後對袁浩喊道:“小夥子,準備好了嗎?”
“好了!”
“預備……起!”
隨著“大個”的一聲起,兩個人慢慢起身,那個最重的設備竟然被兩個人抬起來了,“大個”不禁對袁浩刮目相看,兩個人趔趔趄趄、慢慢的把設備往車上抬,李亮亮和曾攝像看到後,立刻放下手裏的東西跑去支援“大個”和袁浩,在四個人的努力下,設備最終被成功抬上車。
大個擦著脖子上的汗對袁浩說:“小夥子!不錯啊!有衝勁,和我當年有的一拚。”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被鄂溫克族誇獎對袁浩來講可是有著莫大的榮耀,袁浩驚喜的看著“大個”說:“叔叔,真的嗎?聽到你誇我,我特別開心,說實話,平時得冠軍我都沒這麽高興過!”
“大個”問袁浩:“你是不是對我很好奇?”
袁浩一愣,該來的總會來,剛才他們偷看“大個”還是被他發現了,袁浩囁嚅道:“也不是……隻是我們很少接觸鄂溫克族,不知道你們打獵是什麽樣子,也不知道你們生活狀態……”
“大個”笑了:“想知道就來問我啊,幹嘛偷偷摸摸在背後議論?其實,我們的狩獵屬於代代相承……”
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多樣的狩獵技術和經驗。除了用獵槍獵外,還采用圍獵、陷阱、槍紮、箭射、犬捉、夾子、網套、藥毒、藥炸等各種捕獵方法。而狩獵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早在鄂溫克人的孩童時代就已開始,孩子從小就隨大人出獵,12歲便可試槍,隨父兄狩獵,先學打灰鼠,再學打大獸。到十六七歲時便可單獨狩獵了,到青年時多數已成為優秀獵手。鄂溫克獵民發明製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並用來追趕各種野獸。他們還發明製作舟船。最初他們用五米多長的粗大原木刳木為舟,可乘1—2人。後來,他們利用樺樹皮製造樺皮船,可乘3個人。
除了狩獵,鄂溫克人飼養馴鹿也具有悠久的曆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裏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曆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將它們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馴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時,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鄂溫克族很喜歡唱歌。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樸的性格。他們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通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長的叫故事歌。
鄂溫克族喜歡跳舞步簡單、生動活潑的集體舞,大多數通過婦女舞蹈來表現鄂溫克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
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婦女們閑暇時喜歡模仿天鵝的各種姿態,自娛而舞,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舞蹈--天鵝舞。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斜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鬆木杆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鄂溫克族人雖無固定住所,卻有固定建築,那就是他們的倉庫。他們的倉庫極為奇特:先將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作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一間懸空的倉庫,地上斜豎一根砍有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獵物、衣服、用具等,他們從不上鎖,其他獵人可任意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牧區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圓形。夏天以葦子、柳條或樺皮圍蓋。冬季,窮苦人家仍以葦子為包蓋,富裕人家則以氈子圍蓋。靠近山區的貧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濕的“馬架子”(土坯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