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在曆史上,武清伯也於萬曆十年加封武清侯。
其實不用朱翊鏐遊說,原本這件事最大的障礙就是張居正,如今張居正已經離開京城,那武清伯升侯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可李偉性急,朱翊鏐又忽悠了他的錢……那隻得前往李太後那兒遊說去。關鍵,朱翊鏐當時主動要幫助李偉,還有另一層麵的考慮。
無論李太後怎麽不喜歡李偉,但李偉終究是她親生父親。
張居正之所以反對李偉從武清伯升到武清侯,一來是因為祖製所限不想逾越,二來是因為太討厭李偉這個人了。在他的改革途中,李偉曾多次羈絆、抗議,甚至與兒子李高、駙馬都尉許從誠合聯合起來,謀害張居正極其同黨。
所以,張居正堅決反對李偉升侯。
可李偉不死心,惦記了好多年。
因為張居正死活不鬆口,李太後也不答應。
這事兒便一直懸而未決。
在張居正生病期間,李偉看似關心,實則心裏的小九九路人皆知。
一聽說張居正要回歸故裏,立馬兒活躍起來,跑到女兒李太後那裏直言要升侯。
隻可惜李太後仍然不依。
這才被朱翊鏐抓了一個空子,當時就在李太後麵前陳說此事兒,還揚言李偉的話有一定道理。
當朱翊鏐第二次提及時,李太後依然在猶豫,但考慮的已經不是祖製的問題,而是張居正剛離開京城沒多久,就升武清伯為武清侯,本來這事兒張居正極力反對,如果答應,那是不是對張居正不尊重?
所以,李太後語重心長地道:“鏐兒,即便給你外公升侯,也不能急於一時啊。”
殊不知,這正是朱翊鏐需要的。
他自來到這個世界,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拯救張居正,除了給張居正治病,這陣子他所做的,說到底可以歸結為一點:冷卻張居正。
讓張居正不再那麽高調,不再處於萬眾矚目的光環之下,不再被人認為還是“攝政王”……
這是朱翊鏐的一個思路。
從暗推申時行擔任臨時代理首輔,到慫恿張居正回籍調養,中間還有許多小的環節,基本上都是遵循這一原則:像張居正離京時,不建議李太後和萬曆皇帝為其大張旗鼓地餞行也是基於這種考慮。
這麽做的出發點,其實也很簡單: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早已記恨在心,隻是一方麵不敢表現出來,一方麵又需要張居正。
如果,假如張居正的風頭沒有那麽強盛,或許萬曆皇帝就不會白眼狼似的清算他了。
當然,這隻是假設。
朱翊鏐現在既然參與進來這段曆史,不就是要試圖改變嗎?
恰好,武清伯李偉升侯一事,朱翊鏐覺得可以利用利用。
他對李偉可沒什麽好感,絕非真心想幫他升侯,否則也不會順手牽羊索要兩萬兩銀,更不會在李太後麵前幫助李偉陳說。
可這時候如果答應升侯,站在李太後的角度,當然需要考慮張居正的感受,以及朝中官員對張居正的看法,畢竟她還想著張居正調養半年之後能夠還朝視事呢。
麵對李太後的疑慮,朱翊鏐的心事當然沒法兒直言。
但他從另一個角度說道:“娘,外公年事已高,他想要升侯,懇請娘親好多年了,總不能讓他含恨而終吧?”
聽到“年事已高”、“含恨而終”這樣的話,李太後身子微微一顫,深深歎了口氣,感慨地道:
“這些年來,娘也很難做!一頭是張先生,他致力於改革,不能讓咱自家人給張先生擋道兒吧?一頭是你外公,他是什麽樣的人,鏐兒還不清楚?偏偏執著於祿位不肯罷休。讓娘怎麽選?隻能拒絕你外公唄,可他就是不能理解。”
“哎!”李太後又深深歎了口氣。
朱翊鏐不客氣,但也是實事求是地說道:“娘,不是孩兒瞧不起外公,他本來就是泥瓦匠出身,難道還能企圖他懂得娘親那份胸懷天下的心嗎?外公不能懂娘的心,可張先生懂啊!所以,如果這樣看的話,那娘親還是答應外公的請求吧。”
李太後依然猶豫,喃喃地道:“隻是鏐兒,這張先生剛離開京城不久,咱就背著他答應給你外公升侯,讓朝臣怎麽看?待張先生回京,又讓娘如何向張先生交代?”
朱翊鏐道:“娘,張先生像娘親一樣胸懷天下,他一定理解娘的苦衷。娘此舉不過也是為了盡一份孝心,張先生雖也有偏執的一麵,但他肯定能理解。”
李太後想了想,又問:“鏐兒覺得這麽做合理?”
朱翊鏐笑了笑:“娘,其實外公早說了,沒什麽理不理的,要找理都能找到,隻不過是娘親和皇兄的一句話而已。給外公升侯這件事,原本也不是什麽大事嘛。”
李太後的態度稍有所緩和,又問道:“不知內閣幾位閣臣怎麽看?”
“娘,隻要你透個信兒,他們還能怎麽看?當然照辦唄。”
“那張先生為什麽就能堅持呢?”
朱翊鏐道:“娘,本朝,甚至可以說曆朝曆代,隻有一位張先生。張先生可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梁啟超先生可謂是中國承前啟後的一代巨擘,他評價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大政治家”,絕非信口胡謅,肯定是有依據的。
李太後終於點了點頭,說道:“那好吧,我讓你皇兄給內閣傳口諭,加封你外公為武清侯。”
朱翊鏐掏心掏肺地道:“娘,說句不好聽的,外公還能活幾年?就滿足他這個心願吧。”
“嗯。”李太後總算釋懷。
確實,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武清伯李偉將於萬曆十四年,即公元1586年,也就是四年之後去世。
依老國丈的身份,從武清伯升到武清侯,雖然有違祖製,但正如李偉自己所說,也能找到依據,可升可不升,不過是李太後或萬曆皇帝一句話的事兒,其他朝臣最多不過私下裏嘀咕兩句。
原本的曆史本就如此。
這樣,李太後答應了武清伯升侯。
諭旨傳到內閣時,以申時行為首幾位閣臣自然沒話說,依旨而行。
隻是,正如李太後擔心的那樣,幾位閣臣,包括朝臣都想著:張居正剛離開京城不久,就一反張居正之前的堅持,決定升武清伯為武清侯……難道是要傳達什麽樣的信號不成?
政治風向標,當官兒的沒有誰不關心,一時間圍繞此事議論如潮。
表麵上看是加封武清伯為武清侯,但已經沒有幾個人關心這件事的本身了,而是紛紛聯想到張居正以及他的政治地位。
李偉不管那些,他高興,將朱翊鏐吹到天。
朱翊鏐當然更高興。
……
。
其實不用朱翊鏐遊說,原本這件事最大的障礙就是張居正,如今張居正已經離開京城,那武清伯升侯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可李偉性急,朱翊鏐又忽悠了他的錢……那隻得前往李太後那兒遊說去。關鍵,朱翊鏐當時主動要幫助李偉,還有另一層麵的考慮。
無論李太後怎麽不喜歡李偉,但李偉終究是她親生父親。
張居正之所以反對李偉從武清伯升到武清侯,一來是因為祖製所限不想逾越,二來是因為太討厭李偉這個人了。在他的改革途中,李偉曾多次羈絆、抗議,甚至與兒子李高、駙馬都尉許從誠合聯合起來,謀害張居正極其同黨。
所以,張居正堅決反對李偉升侯。
可李偉不死心,惦記了好多年。
因為張居正死活不鬆口,李太後也不答應。
這事兒便一直懸而未決。
在張居正生病期間,李偉看似關心,實則心裏的小九九路人皆知。
一聽說張居正要回歸故裏,立馬兒活躍起來,跑到女兒李太後那裏直言要升侯。
隻可惜李太後仍然不依。
這才被朱翊鏐抓了一個空子,當時就在李太後麵前陳說此事兒,還揚言李偉的話有一定道理。
當朱翊鏐第二次提及時,李太後依然在猶豫,但考慮的已經不是祖製的問題,而是張居正剛離開京城沒多久,就升武清伯為武清侯,本來這事兒張居正極力反對,如果答應,那是不是對張居正不尊重?
所以,李太後語重心長地道:“鏐兒,即便給你外公升侯,也不能急於一時啊。”
殊不知,這正是朱翊鏐需要的。
他自來到這個世界,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拯救張居正,除了給張居正治病,這陣子他所做的,說到底可以歸結為一點:冷卻張居正。
讓張居正不再那麽高調,不再處於萬眾矚目的光環之下,不再被人認為還是“攝政王”……
這是朱翊鏐的一個思路。
從暗推申時行擔任臨時代理首輔,到慫恿張居正回籍調養,中間還有許多小的環節,基本上都是遵循這一原則:像張居正離京時,不建議李太後和萬曆皇帝為其大張旗鼓地餞行也是基於這種考慮。
這麽做的出發點,其實也很簡單: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早已記恨在心,隻是一方麵不敢表現出來,一方麵又需要張居正。
如果,假如張居正的風頭沒有那麽強盛,或許萬曆皇帝就不會白眼狼似的清算他了。
當然,這隻是假設。
朱翊鏐現在既然參與進來這段曆史,不就是要試圖改變嗎?
恰好,武清伯李偉升侯一事,朱翊鏐覺得可以利用利用。
他對李偉可沒什麽好感,絕非真心想幫他升侯,否則也不會順手牽羊索要兩萬兩銀,更不會在李太後麵前幫助李偉陳說。
可這時候如果答應升侯,站在李太後的角度,當然需要考慮張居正的感受,以及朝中官員對張居正的看法,畢竟她還想著張居正調養半年之後能夠還朝視事呢。
麵對李太後的疑慮,朱翊鏐的心事當然沒法兒直言。
但他從另一個角度說道:“娘,外公年事已高,他想要升侯,懇請娘親好多年了,總不能讓他含恨而終吧?”
聽到“年事已高”、“含恨而終”這樣的話,李太後身子微微一顫,深深歎了口氣,感慨地道:
“這些年來,娘也很難做!一頭是張先生,他致力於改革,不能讓咱自家人給張先生擋道兒吧?一頭是你外公,他是什麽樣的人,鏐兒還不清楚?偏偏執著於祿位不肯罷休。讓娘怎麽選?隻能拒絕你外公唄,可他就是不能理解。”
“哎!”李太後又深深歎了口氣。
朱翊鏐不客氣,但也是實事求是地說道:“娘,不是孩兒瞧不起外公,他本來就是泥瓦匠出身,難道還能企圖他懂得娘親那份胸懷天下的心嗎?外公不能懂娘的心,可張先生懂啊!所以,如果這樣看的話,那娘親還是答應外公的請求吧。”
李太後依然猶豫,喃喃地道:“隻是鏐兒,這張先生剛離開京城不久,咱就背著他答應給你外公升侯,讓朝臣怎麽看?待張先生回京,又讓娘如何向張先生交代?”
朱翊鏐道:“娘,張先生像娘親一樣胸懷天下,他一定理解娘的苦衷。娘此舉不過也是為了盡一份孝心,張先生雖也有偏執的一麵,但他肯定能理解。”
李太後想了想,又問:“鏐兒覺得這麽做合理?”
朱翊鏐笑了笑:“娘,其實外公早說了,沒什麽理不理的,要找理都能找到,隻不過是娘親和皇兄的一句話而已。給外公升侯這件事,原本也不是什麽大事嘛。”
李太後的態度稍有所緩和,又問道:“不知內閣幾位閣臣怎麽看?”
“娘,隻要你透個信兒,他們還能怎麽看?當然照辦唄。”
“那張先生為什麽就能堅持呢?”
朱翊鏐道:“娘,本朝,甚至可以說曆朝曆代,隻有一位張先生。張先生可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梁啟超先生可謂是中國承前啟後的一代巨擘,他評價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大政治家”,絕非信口胡謅,肯定是有依據的。
李太後終於點了點頭,說道:“那好吧,我讓你皇兄給內閣傳口諭,加封你外公為武清侯。”
朱翊鏐掏心掏肺地道:“娘,說句不好聽的,外公還能活幾年?就滿足他這個心願吧。”
“嗯。”李太後總算釋懷。
確實,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武清伯李偉將於萬曆十四年,即公元1586年,也就是四年之後去世。
依老國丈的身份,從武清伯升到武清侯,雖然有違祖製,但正如李偉自己所說,也能找到依據,可升可不升,不過是李太後或萬曆皇帝一句話的事兒,其他朝臣最多不過私下裏嘀咕兩句。
原本的曆史本就如此。
這樣,李太後答應了武清伯升侯。
諭旨傳到內閣時,以申時行為首幾位閣臣自然沒話說,依旨而行。
隻是,正如李太後擔心的那樣,幾位閣臣,包括朝臣都想著:張居正剛離開京城不久,就一反張居正之前的堅持,決定升武清伯為武清侯……難道是要傳達什麽樣的信號不成?
政治風向標,當官兒的沒有誰不關心,一時間圍繞此事議論如潮。
表麵上看是加封武清伯為武清侯,但已經沒有幾個人關心這件事的本身了,而是紛紛聯想到張居正以及他的政治地位。
李偉不管那些,他高興,將朱翊鏐吹到天。
朱翊鏐當然更高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