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二年步入正軌。


    泰和元年可謂不平凡的一年。


    不平凡到皇帝都不能在宮中,隻能在遼東這邊過年。


    不過,朱翊鏐還是十分欣慰。


    雖然他不能回京,但一切改革都井然有序地按照他的設想前進。


    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百姓都有自己的田地了,全國各地都有流民乞丐都大大減少。


    這便意味著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正在逐步被弱化乃至被祛除。


    朱翊鏐還是相信並始終不渝地堅持那個原則,隻要天下百姓有飯吃,不造反,就不怕其他階層的人跳出來,比如皇親國戚與地主士紳階級。


    百姓是國家統治的基礎。


    在朱翊鏐看來,大明並不是被大清打敗的,是大明的根兒爛了。


    明末已是朽木,不堪一擊,即便沒有大清入關,也會被其他勢力摧毀,然後像所有朝代一樣退出曆史舞台。


    而實際上,大明被大清打敗,不正是因為農民軍風起雲湧的起義嗎?


    明末一方麵要提防大清,一方麵要對付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源正是因為統治根基不穩,農民都反了嘛。


    才會給了大清以可乘之機。


    根基都不穩,即便沒有大清,大明同樣會走向末路。


    所以說百姓是國家的統治基礎。


    隻要百姓的日子有盼頭,不跟著起哄,其他階層的人根本跳不起來。


    哪怕有人跳,沒有百姓的支持,也成不了氣候,注定以失敗告終。


    朱翊鏐堅決推行土地改革,就是要讓天下百姓有田地,日子有盼頭。


    這樣,統治基礎便穩了。


    再推行其它方麵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自然而然就小得多了。


    事實證明也正如此。


    就拿逐步切斷對皇室宗親的無償補給這一項政策來說,皇室宗親的反對意見再大,又能如何?


    皇室宗親群體雖大,可一來手中沒有軍權,二來沒有百姓支持,他們最多隻是磨磨嘴皮子叫囂兩聲。


    斷不敢跳起來與朝廷叫板。


    況且無條件供養皇室宗親的弊端沒有人不清楚,皇室宗親自己也清楚。


    隻是因為對他們掣肘太多,讓他們幾乎失去了生活能力而已。


    逐步切斷對皇室宗親無償供給的同時,對他們的諸多限製也逐步廢除。


    常人能幹什麽,他們也能幹什麽。


    包括參加科舉,包括入仕為官。


    在這樣政策的加持之下,若還要跳起來反對,就想被人像豬一樣養著,那就對不起了,不介意殺一儆百,便如同女真族哈達部一樣自食其果。


    泰和元年,所有官員的待遇,也都翻了一番不止,而且六天一休沐。


    積極性無疑得到提高。


    因為依然堅持考成法,官員們的辦事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但朱翊鏐清楚,這還遠遠不夠。


    因為政治清明了一些,官員們的灰色收入跟著大大減少。


    這樣,對許多官員而言,其收入或許是縮水,而不是增加。


    這一點,朱翊鏐心裏有數。


    單靠一個官員的薪俸如何養活一個家?大明的家庭通常情況,有一個人為官,三妻四妾、家仆都望著,靠他一個人養活這一大家子。


    所以大明的官員許多都不靠薪俸過日子,而是來自於下級的“饋贈”。


    靠薪俸確實也過不下去。


    這是短時間內還無法改變的現實。


    因為這個時代的婦女地位低下,不能拋頭露麵,她們還沒有得到解放,除繁衍後代做家務,其它方麵幾乎沒有貢獻——這才是最難改變的地方。


    對皇室宗親的改革,與提高天下婦女的地位相比,又算得了什麽?


    但不管怎麽說,大明還是朝著朱翊鏐期待的方向一步一步發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想要一口吃個大胖子也不現實,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進。


    任重道遠。原來活在哪個世界,想要有一番大作為,都不簡單。


    朱翊鏐可算是體會到了。


    即便是當了皇帝也不容易,難怪都喜歡穿越來帶個係統加持呢。


    不過日子還是很期待的。


    泰和元年,成功晉級為三個孩子的爹,眼下徐文穎肚中的一個也快了。


    越來越多的人對他這個皇帝也越來越信任了,現在再也沒有人把他與之前那個不靠譜的潞王建議在一起了,仿佛他們壓根兒就是兩個人。


    盡管事實上也是兩個人。


    但這是通過他的努力,一步一步將官民的觀念扭轉過來的。


    倘若沒有信任,終將一事無成。


    倘若沒有信任,他哪敢跑來遼東這邊,一待就是一年不走?


    鄭妙謹信任他,申時行信任他,其他官員也越來越信任他……


    這才保證在京城那邊他沒有後顧之憂,不怕京城的朝局亂了套。


    倘若鄭妙謹不信任他,三天兩頭就要他回來,他如何有心思坐鎮遼東?


    倘若申時行不信任他,將朝局搞得烏煙瘴氣,他又哪敢長時間坐鎮遼東?


    倘若天下官員不信任他,一個個妖言惑眾不努力,那也不叫事兒。


    一個人再厲害,力量終究渺小。


    必須要靠大家,所有勁兒都往一處使才行——這就是民心官心的重要性。


    皇帝的威權並不是要時刻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不易親近的感覺,而是要讓人感覺這個皇帝可信、值得尊敬。


    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將天下官員與天下百姓的心擰到一起。


    朱翊鏐很是欣慰,他感覺自己越來越向這個目標靠近了。


    信任他的人尊重他的人越來越多。


    對他的態度明顯有了改變。


    申時行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想當初申時行的處事風格可是“和事佬”,上下不得罪,盡量折中和解。


    但現在申時行一個勁兒地挺他,對他頒發的每一項政策都表示讚成。


    申時行對他態度的改變是有一個過程的,也代表著朝中許多官員的心態。


    這是朱翊鏐的感覺。


    像馮保這些親近的人也看出來了朝中許多官員對他這個皇帝態度的改變。


    剛登基即位的那會兒,朝臣可沒有那麽好說話,說什麽便是什麽。


    這都是努力用成績征服那些人的。


    沒有成績便沒有信任與尊重。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負大明不負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光並收藏不負大明不負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