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炬與王安乘坐的船隻也被打得不像樣了,已經開始下沉。
日本戰艦靠近,確定船上的人沒有還手之力後,便上船逞威。
王安衝兩名近侍使了個眼色,示意她們不要輕舉妄動。
這時候沒法反擊,即便出手,此刻還在大海中呢,往哪兒逃?
心想,隻要日軍上來是抓人,而不是殺人,那就隨他們抓去。
先保住性命再說,然後再看看能不能尋求一個脫身的機會。
待朝鮮飛球隊趕來時,戰鬥已經結束了,海上也已經恢複了平靜。
他們知道來晚了,隻得往朝鮮方向飛回以降落。
而待戚繼光、李成梁派來的人查看時,也沒有發現任何動靜,仿佛海上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一場戰役。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查看的人還是聽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
而且李昖也很快派人送來信兒。
這讓戚繼光、李成梁他們都是一驚非小,陳炬與王安兩位大公公都來,卻在途中遭遇日軍襲擊被抓走了嗎?
若真是這樣,那接下來不好辦呀。
日軍若以陳炬、王安做要挾,他們豈不是很快陷入被動的境地?
盡管他們也不知道王安在京城有多紅,但知道王安一飛衝天似的一路升到司禮監秉筆,才與皇上年紀相仿。
且皇上先派來陳炬後派來王安,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王安更勝一籌?
即便王安沒來,隻有陳炬一人也不能出事兒呀,陳炬可是代表皇上。
搞得一下子都緊張起來了,當務之急也隻有趕緊與日軍交涉。
正準備派人去,卻見王安帶著兩名近侍出現在他們麵前。
這讓戚繼光與李成梁特別開心。
可不開心的是陳炬卻沒有出現。
“王公公果然來日本了哈,陳公公呢?”作為總指揮,李成梁忙問道。
“很不幸,陳公公他,他……”王安情緒低落,餘下的話他說不出口了。
李成梁大吃一驚,神情高度緊張地道:“怎會這樣?”
王安搖了搖頭,感慨道:“陳公公太硬氣,被日軍殺了。”
頓時引來一陣哀默。
戚繼光與李成梁更是緊握拳頭。
原來陳炬與王安都被日軍抓走,明眼人一看陳炬就是頭目;而王安因為年紀輕並不起眼,引發的關注自然小。
這也正合王安的心意。
這時候日軍隻把他當作陳炬的小隨從,再好不過,危險小了很多。
當然,這也合陳炬的心意。
陳炬希望日軍將王安當作他的小隨從,這樣便不會太為難王安。
至於陳炬自己,他想著如果用他來換取王安的安全,他非常願意。
畢竟他清楚自己年事已高,而王安不僅年輕,還被皇上尤為器重,他可以回不去京城,但王安不可以。
既然日軍將他當作大頭目,那他自然認了。如此一來,陳炬便是最先接受日軍審問的人,他坦然接受。
並且,不僅坦然接受審問,王安都還沒有機會阻止,陳炬便自報家門,說自己是大明皇帝派來督軍的大公公。
還當麵揭露日軍的狼子野心,狠狠地將日本人罵了一大通。
罵他們是這次戰役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是他們侵略,想建立什麽大亞洲共榮圈,這場戰役便不會發生。
穀</span> 這等於是自殺行為。
最後的結局自然很悲催了。
而王安則借助兩名近侍逃了出來。
除了兩名近侍的手段高,之所以成功出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軍以為他身份低微,所以並沒有在他身上投入太多的關注。
這為他們的出逃提供了一定便利。
“陳公公是為了保我而死。”
王安情緒低落地說道,盡管陳炬沒有機會在被殺前與他對話,但王安心知肚明,陳炬亮明自己的身份除了骨氣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為了保住他,讓日軍的怒氣發泄在陳炬一個人身上,而忽視他這個年輕人。
事實證明陳炬確實將日軍的注意力都拉過去了,王安被忽略。
這才讓王安有機會逃出來。
所以他才說陳炬是為了保他而死。
如果將他的身份也告訴日軍,最後十有八九同樣活不成了。
“王公公這時候怎會與陳公公一道來日本呢?”李成梁又問道。
“我是奉萬歲爺之命而來,可萬歲爺擔心我年輕,所以又讓陳公公陪同,卻不料發生了這樣的事兒……”
接著,王安又將皇上的旨意簡單說出來,繼而他又歉意地說道:
“雖然這是萬歲爺的旨意,陳公公自己也想來日本看看,但這終究是一場戰爭,風險還是很大,我不該請他來。”
又是一頓默哀。
陳炬是什麽人,李成梁太清楚,畢竟在遼東待了那麽長時間。
在李成梁的眼裏,陳炬既醇厚又耿直,說陳炬硬氣,說他為了保王安犧牲自己,這不正是他的性格寫照嗎?
沉默良久後。
李成梁擔憂地道:“陳公公代表皇上而來,如何向皇上交代?”
王安回道:“此情無需你們操心,我回京後自會與萬歲爺交代。”
李成梁微微鬆了一口氣,盡管他與王安沒有什麽交情,但也知道王安眼下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
既然王安承諾回京與皇上交代,那李成梁自然不用操心了。
“我們立即組織,為陳公公報仇。”李成梁義憤填膺地道。
“李總兵且慢,可否先聽我一言?”王安忙道。
“王公公請說。”
“一定要為陳公公報仇,但眼下最重要的事不是報仇,而是要保證朝鮮海峽同樣日本海島的安全性,倘若日軍切斷這條線路,那麽物資供應是大問題,我們必須爭取主動。”
王安冷靜地道,這個問題其實在來時遭遇日軍襲擊的時候就想過了。
來日本作戰,必須保證海上通航的安全,不然戰鬥無法持續下去。
戚繼光與李成梁都點頭認可。
確實,自從李成梁領兵也來到日本海島,海上通航的安全恐怕難以保證。
加上日本接二連三遭遇打擊,想必這時也學精了,知道不能與大明朝鮮聯軍正麵交鋒,而選擇切斷海上交通,這樣他們就可以打一場持久戰了。
而大明朝鮮聯軍跨海客場作戰,指定堅持不長久,心想倘若將海上交通切斷了,那他們是不是勝券在握?
……
,
日本戰艦靠近,確定船上的人沒有還手之力後,便上船逞威。
王安衝兩名近侍使了個眼色,示意她們不要輕舉妄動。
這時候沒法反擊,即便出手,此刻還在大海中呢,往哪兒逃?
心想,隻要日軍上來是抓人,而不是殺人,那就隨他們抓去。
先保住性命再說,然後再看看能不能尋求一個脫身的機會。
待朝鮮飛球隊趕來時,戰鬥已經結束了,海上也已經恢複了平靜。
他們知道來晚了,隻得往朝鮮方向飛回以降落。
而待戚繼光、李成梁派來的人查看時,也沒有發現任何動靜,仿佛海上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一場戰役。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查看的人還是聽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
而且李昖也很快派人送來信兒。
這讓戚繼光、李成梁他們都是一驚非小,陳炬與王安兩位大公公都來,卻在途中遭遇日軍襲擊被抓走了嗎?
若真是這樣,那接下來不好辦呀。
日軍若以陳炬、王安做要挾,他們豈不是很快陷入被動的境地?
盡管他們也不知道王安在京城有多紅,但知道王安一飛衝天似的一路升到司禮監秉筆,才與皇上年紀相仿。
且皇上先派來陳炬後派來王安,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王安更勝一籌?
即便王安沒來,隻有陳炬一人也不能出事兒呀,陳炬可是代表皇上。
搞得一下子都緊張起來了,當務之急也隻有趕緊與日軍交涉。
正準備派人去,卻見王安帶著兩名近侍出現在他們麵前。
這讓戚繼光與李成梁特別開心。
可不開心的是陳炬卻沒有出現。
“王公公果然來日本了哈,陳公公呢?”作為總指揮,李成梁忙問道。
“很不幸,陳公公他,他……”王安情緒低落,餘下的話他說不出口了。
李成梁大吃一驚,神情高度緊張地道:“怎會這樣?”
王安搖了搖頭,感慨道:“陳公公太硬氣,被日軍殺了。”
頓時引來一陣哀默。
戚繼光與李成梁更是緊握拳頭。
原來陳炬與王安都被日軍抓走,明眼人一看陳炬就是頭目;而王安因為年紀輕並不起眼,引發的關注自然小。
這也正合王安的心意。
這時候日軍隻把他當作陳炬的小隨從,再好不過,危險小了很多。
當然,這也合陳炬的心意。
陳炬希望日軍將王安當作他的小隨從,這樣便不會太為難王安。
至於陳炬自己,他想著如果用他來換取王安的安全,他非常願意。
畢竟他清楚自己年事已高,而王安不僅年輕,還被皇上尤為器重,他可以回不去京城,但王安不可以。
既然日軍將他當作大頭目,那他自然認了。如此一來,陳炬便是最先接受日軍審問的人,他坦然接受。
並且,不僅坦然接受審問,王安都還沒有機會阻止,陳炬便自報家門,說自己是大明皇帝派來督軍的大公公。
還當麵揭露日軍的狼子野心,狠狠地將日本人罵了一大通。
罵他們是這次戰役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是他們侵略,想建立什麽大亞洲共榮圈,這場戰役便不會發生。
穀</span> 這等於是自殺行為。
最後的結局自然很悲催了。
而王安則借助兩名近侍逃了出來。
除了兩名近侍的手段高,之所以成功出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軍以為他身份低微,所以並沒有在他身上投入太多的關注。
這為他們的出逃提供了一定便利。
“陳公公是為了保我而死。”
王安情緒低落地說道,盡管陳炬沒有機會在被殺前與他對話,但王安心知肚明,陳炬亮明自己的身份除了骨氣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為了保住他,讓日軍的怒氣發泄在陳炬一個人身上,而忽視他這個年輕人。
事實證明陳炬確實將日軍的注意力都拉過去了,王安被忽略。
這才讓王安有機會逃出來。
所以他才說陳炬是為了保他而死。
如果將他的身份也告訴日軍,最後十有八九同樣活不成了。
“王公公這時候怎會與陳公公一道來日本呢?”李成梁又問道。
“我是奉萬歲爺之命而來,可萬歲爺擔心我年輕,所以又讓陳公公陪同,卻不料發生了這樣的事兒……”
接著,王安又將皇上的旨意簡單說出來,繼而他又歉意地說道:
“雖然這是萬歲爺的旨意,陳公公自己也想來日本看看,但這終究是一場戰爭,風險還是很大,我不該請他來。”
又是一頓默哀。
陳炬是什麽人,李成梁太清楚,畢竟在遼東待了那麽長時間。
在李成梁的眼裏,陳炬既醇厚又耿直,說陳炬硬氣,說他為了保王安犧牲自己,這不正是他的性格寫照嗎?
沉默良久後。
李成梁擔憂地道:“陳公公代表皇上而來,如何向皇上交代?”
王安回道:“此情無需你們操心,我回京後自會與萬歲爺交代。”
李成梁微微鬆了一口氣,盡管他與王安沒有什麽交情,但也知道王安眼下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
既然王安承諾回京與皇上交代,那李成梁自然不用操心了。
“我們立即組織,為陳公公報仇。”李成梁義憤填膺地道。
“李總兵且慢,可否先聽我一言?”王安忙道。
“王公公請說。”
“一定要為陳公公報仇,但眼下最重要的事不是報仇,而是要保證朝鮮海峽同樣日本海島的安全性,倘若日軍切斷這條線路,那麽物資供應是大問題,我們必須爭取主動。”
王安冷靜地道,這個問題其實在來時遭遇日軍襲擊的時候就想過了。
來日本作戰,必須保證海上通航的安全,不然戰鬥無法持續下去。
戚繼光與李成梁都點頭認可。
確實,自從李成梁領兵也來到日本海島,海上通航的安全恐怕難以保證。
加上日本接二連三遭遇打擊,想必這時也學精了,知道不能與大明朝鮮聯軍正麵交鋒,而選擇切斷海上交通,這樣他們就可以打一場持久戰了。
而大明朝鮮聯軍跨海客場作戰,指定堅持不長久,心想倘若將海上交通切斷了,那他們是不是勝券在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