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京城,中央邸報尚未登載這一消息,民間的小報已經遍地開花似的宣傳,並到處都能聽到吆喝聲。
“小日本投降了!”
小日本戰敗宣布投降了!”
“大明威武!泰和皇帝爺萬歲!”
“……”
吆喝累了,便三五成群的人開始慶祝,鳴放煙花炮竹。
總而言之,京城裏的官民都沸騰起來,無不歡欣鼓舞。
畢竟,雖然沒人去往前線作戰,但有不少人出錢出力,儼然參與其中,仿佛這是他們的成就。
至少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盡管現在依然有些人想不明白,泰和皇帝為何誓要與日本一戰,但經過不斷地宣傳,越來越多的人也能理解。
即便還是不能理解,那就依據一個很簡單的判斷原則:隻要是泰和皇帝支持的,一定不會錯。
所以當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時,官民都開心不已,大明有實力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小日本欺負朝鮮進而覬覦大明,大明便用實力告訴日本別癡心妄想了。
倘若以後還敢製造事端,一樣不會客氣,打到服氣為止——這就是泰和皇帝領導下的大明之底氣、之霸氣。
當然,除了慶祝這場勝利之外,有不少官民也在議論,小日本從前就是我們的藩屬國,為何不將他們像對待朝鮮那樣收了?多少都能得到些好處吧?
一番議論後,他們似乎也明白,收日本興許容易,但之後的管理很難。
畢竟,日本與朝鮮大不一樣,朝鮮與我們接壤,而日本則是孤懸海外。
況且,西邊與北邊的少數民族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呢,如此大的一片疆域控製管理實在是太難了。
還是讓他們賠償好。
而且,如果這時候收了日本,那這次出兵便相當於是入侵他國領地,咱央央大中華可不幹這種事兒。
……
田義這兩天的心情大好。
一來是為慶祝日本投降,二來眼看他就要晉升為司禮監掌印了。
如今皇上已經將陳炬為國捐軀的消息告訴了朝中大臣,這便意味著他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大內總管。
他隻要一想就覺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他這段經曆可謂神奇。
想當初身任南京司禮監掌印,當得知南京有被裁撤的風險時,他與王承勳兩人都在歎氣,感覺仕途到此為止。
尤其是他。
可沒想到竟然被皇上召見,讓他擔任北京司禮監秉筆兼東廠提督。
真個是高興壞了。
僅僅過去一年時間,陳炬出意外被日軍殺害,他再升一步,到頭了。
田義感覺走了狗屎運。
雖然公公的地位正日漸下降,皇上說了在不久的將來會退出曆史大舞台。
但這也不是朝夕之間的事兒,司禮監掌印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皇宮裏的公公、宮女以及後宮都需要管理,皇上也需要他們跑腿兒。
至少在他有生之年還會繼續為皇上皇室效勞,那他的作用便不可低估。
田義心裏頭當然開心了。
隻不過不會表現出來而已,他與陳炬的關係雖然算不上有多好,但也不是像當初馮保與張鯨那種。
他本人還是欣賞陳炬的。
穀枷</span> 陳炬之死讓他當然有些傷感。
但無論怎麽說還是高興的成分多。
現在隻等著王安回京了。
……
申時行也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與日本一戰動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持續打了八個月。
先是李成梁三個兒子李如鬆、李如柏、李如梅,加上台灣的馬棟與朝鮮的柳成龍,然後努爾哈赤去了,再然後戚繼光與李成梁也參與進去了,還有陳炬與王安也去了……
申時行曾想過,如果再搞不定,恐怕皇上就坐不住,又要禦駕親征,畢竟皇上躍躍欲試過,大家極力反對,才退而求其次派出王安。
如果皇上再離京,那他這個首輔又得壓力山大日子不好過了。
所以,他很擔心皇上離京。
現在好了,日本已經宣布投降,那皇上就不用禦駕親征了。
除了這個,還有一點也讓申時行如釋重負般輕鬆,皇上預言日本的賠償將有兩千萬兩白銀……
之前他想都不敢想。
即便被皇上召見,與王錫爵、王家屏他們議論時也仍然不敢想,覺得大明耗費一千五百萬兩銀,日本能賠款一千萬兩就很不錯了。
沒想到皇上預測兩千萬兩……皇上的預測一向很準的嘛。
那大明這場仗打下來,不是沒賠還賺了嗎?大明國庫眼下雖然充盈,但錢這玩意兒誰會嫌多呢?
倘若日本真被迫賠款那麽多,那大明的經濟實力又可以上升一台階,那也意味著,他這個首輔比張居正擔任首輔時還要風光還要富裕。
想想都開心。
雖然基本全是皇上的功勞,但怎麽說他也是首輔呀,總會沾光的。
皇上先是解決了危及大明江山統治的女真族,繼而又解決了覬覦大明的日本,從此大明再無後顧之憂了。
用皇上的話說,與日本戰後,就要將精力一門心思放到改革與發展上,大明指定能躋身於世界之巔。
有皇上掌舵,一切皆有可能。
想到這些,申時行又何止隻是大大鬆了一口氣?簡直揚眉吐氣,如今再也沒有人說他是“和事佬”了。
堅決擁護皇上的政策方針,讓他徹底擺脫了內外官員對他的評價。
……
朱翊鏐當然也很開心,盡管還不清楚大明到底損失了多少將士,但結果是勝利了,日本宣布投降。
自他登基以來,就一直在想著,終有一天會與日本一戰,要滅滅小日本的威風,保證亞洲的安穩。
時時刻刻都在準備中。
如今終於實現了。
雖然王安在信上也沒有說豐臣秀吉死了沒有,壓根沒提這一茬兒,但朱翊鏐想著,以王安的處事風格,應該會有一個他很期待的結果。
日本經此一戰必定元氣大傷,至少在百年之內再也不敢叫囂了吧?
這樣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有生之年,隻要日本不老實,就開打——這是朱翊鏐心裏的聲音。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本來就是靠實力說話,落後就得挨打。
……
。
“小日本投降了!”
小日本戰敗宣布投降了!”
“大明威武!泰和皇帝爺萬歲!”
“……”
吆喝累了,便三五成群的人開始慶祝,鳴放煙花炮竹。
總而言之,京城裏的官民都沸騰起來,無不歡欣鼓舞。
畢竟,雖然沒人去往前線作戰,但有不少人出錢出力,儼然參與其中,仿佛這是他們的成就。
至少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盡管現在依然有些人想不明白,泰和皇帝為何誓要與日本一戰,但經過不斷地宣傳,越來越多的人也能理解。
即便還是不能理解,那就依據一個很簡單的判斷原則:隻要是泰和皇帝支持的,一定不會錯。
所以當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時,官民都開心不已,大明有實力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小日本欺負朝鮮進而覬覦大明,大明便用實力告訴日本別癡心妄想了。
倘若以後還敢製造事端,一樣不會客氣,打到服氣為止——這就是泰和皇帝領導下的大明之底氣、之霸氣。
當然,除了慶祝這場勝利之外,有不少官民也在議論,小日本從前就是我們的藩屬國,為何不將他們像對待朝鮮那樣收了?多少都能得到些好處吧?
一番議論後,他們似乎也明白,收日本興許容易,但之後的管理很難。
畢竟,日本與朝鮮大不一樣,朝鮮與我們接壤,而日本則是孤懸海外。
況且,西邊與北邊的少數民族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呢,如此大的一片疆域控製管理實在是太難了。
還是讓他們賠償好。
而且,如果這時候收了日本,那這次出兵便相當於是入侵他國領地,咱央央大中華可不幹這種事兒。
……
田義這兩天的心情大好。
一來是為慶祝日本投降,二來眼看他就要晉升為司禮監掌印了。
如今皇上已經將陳炬為國捐軀的消息告訴了朝中大臣,這便意味著他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大內總管。
他隻要一想就覺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他這段經曆可謂神奇。
想當初身任南京司禮監掌印,當得知南京有被裁撤的風險時,他與王承勳兩人都在歎氣,感覺仕途到此為止。
尤其是他。
可沒想到竟然被皇上召見,讓他擔任北京司禮監秉筆兼東廠提督。
真個是高興壞了。
僅僅過去一年時間,陳炬出意外被日軍殺害,他再升一步,到頭了。
田義感覺走了狗屎運。
雖然公公的地位正日漸下降,皇上說了在不久的將來會退出曆史大舞台。
但這也不是朝夕之間的事兒,司禮監掌印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皇宮裏的公公、宮女以及後宮都需要管理,皇上也需要他們跑腿兒。
至少在他有生之年還會繼續為皇上皇室效勞,那他的作用便不可低估。
田義心裏頭當然開心了。
隻不過不會表現出來而已,他與陳炬的關係雖然算不上有多好,但也不是像當初馮保與張鯨那種。
他本人還是欣賞陳炬的。
穀枷</span> 陳炬之死讓他當然有些傷感。
但無論怎麽說還是高興的成分多。
現在隻等著王安回京了。
……
申時行也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與日本一戰動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持續打了八個月。
先是李成梁三個兒子李如鬆、李如柏、李如梅,加上台灣的馬棟與朝鮮的柳成龍,然後努爾哈赤去了,再然後戚繼光與李成梁也參與進去了,還有陳炬與王安也去了……
申時行曾想過,如果再搞不定,恐怕皇上就坐不住,又要禦駕親征,畢竟皇上躍躍欲試過,大家極力反對,才退而求其次派出王安。
如果皇上再離京,那他這個首輔又得壓力山大日子不好過了。
所以,他很擔心皇上離京。
現在好了,日本已經宣布投降,那皇上就不用禦駕親征了。
除了這個,還有一點也讓申時行如釋重負般輕鬆,皇上預言日本的賠償將有兩千萬兩白銀……
之前他想都不敢想。
即便被皇上召見,與王錫爵、王家屏他們議論時也仍然不敢想,覺得大明耗費一千五百萬兩銀,日本能賠款一千萬兩就很不錯了。
沒想到皇上預測兩千萬兩……皇上的預測一向很準的嘛。
那大明這場仗打下來,不是沒賠還賺了嗎?大明國庫眼下雖然充盈,但錢這玩意兒誰會嫌多呢?
倘若日本真被迫賠款那麽多,那大明的經濟實力又可以上升一台階,那也意味著,他這個首輔比張居正擔任首輔時還要風光還要富裕。
想想都開心。
雖然基本全是皇上的功勞,但怎麽說他也是首輔呀,總會沾光的。
皇上先是解決了危及大明江山統治的女真族,繼而又解決了覬覦大明的日本,從此大明再無後顧之憂了。
用皇上的話說,與日本戰後,就要將精力一門心思放到改革與發展上,大明指定能躋身於世界之巔。
有皇上掌舵,一切皆有可能。
想到這些,申時行又何止隻是大大鬆了一口氣?簡直揚眉吐氣,如今再也沒有人說他是“和事佬”了。
堅決擁護皇上的政策方針,讓他徹底擺脫了內外官員對他的評價。
……
朱翊鏐當然也很開心,盡管還不清楚大明到底損失了多少將士,但結果是勝利了,日本宣布投降。
自他登基以來,就一直在想著,終有一天會與日本一戰,要滅滅小日本的威風,保證亞洲的安穩。
時時刻刻都在準備中。
如今終於實現了。
雖然王安在信上也沒有說豐臣秀吉死了沒有,壓根沒提這一茬兒,但朱翊鏐想著,以王安的處事風格,應該會有一個他很期待的結果。
日本經此一戰必定元氣大傷,至少在百年之內再也不敢叫囂了吧?
這樣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有生之年,隻要日本不老實,就開打——這是朱翊鏐心裏的聲音。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本來就是靠實力說話,落後就得挨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