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年,7月25日,立秋13日,滄州,樂陵縣。


    清剿完一幫匪徒後,耶律古乃帶領手下回到了滄州大營之中,見到了大營主帥塔察兒。他把剛才繳獲的一批證件往這位大王那一遞,心懷憂慮地說道:“又是東海國派來的賊人,這一路上光我就抓了三撥了,他們究竟派了多少海寇出來?東海賊如此猖狂,已經肆虐到滄州這麽遠的地方了。大王,咱們還是得快點進軍才行啊。”


    塔察兒已經鬢發斑白,但依然精神矍鑠,放下茶杯,罵咧咧地說道:“他奶奶的,你小子跟我催,忽必烈也跟我催,但現在滄州那幫子天殺的連糧草都供應不上,還走個屁的走?……罷了,我已經命高麗軍拔營先行了,先讓他們過河探探,沒事的話明天我們就走。他奶奶的,還是冬天出兵舒坦,現在這鬼時節熱得要死,還到處是河水跑不暢快。你要是有功夫,就去打些草穀回來!”


    耶律古乃無奈,隻得領命退下去了。


    耶律古乃雖然親自帶兵出去剿匪,看上去很勞碌命,但他的真實身份可了不得——他可是當代的“遼王”,後世所稱的“東遼國”國主,大蒙古國體係下數得著的幾個王爵之一!


    這次李璮叛亂,山東戰況接連告急,忽必烈沒有辦法,隻得將鎮守遼東的斡赤金部親王塔察兒調入關內,率部南下加入戰局。而遼東的另外兩個附庸勢力,東遼國和高麗國,由於臣服於蒙古人,自然也受塔察兒節製加入了這次的南征行動中。


    說到遼東的這三方勢力,那真是錯綜複雜。


    首先是高麗。高麗國這三十年來與蒙古人一直打打停停,雖然怎麽也打不過,但蒙古人一來就認慫,走了再跳反,中間千裏山路路途遙遙,遠在草原的蒙古人也拿他們沒什麽好辦法。直到蒙哥即位後下決心解決高麗問題,派了大軍在高麗常駐,高麗君臣在江華島躲了幾年受不了後,才終於決定投降,派王子入質,徹底臣服於大蒙古國。


    說起這個王禃,此人也有些意思,按後世的說法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患者。他原來入朝為質,是極為苦悶和驚懼的,但是後來正好遇上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爭位,當時他果斷地選擇支持忽必烈(不果斷也沒辦法,他那時候在忽必烈控製之下的燕京,怎麽敢不支持?),讓忽必烈頗為欣賞,在奪位成功後對他多加褒獎。再後來高麗老國王去世,忽必烈又派兵將王禃護送回高麗,擊敗了國內試圖爭位的弟弟,登上了高麗國王的寶座。


    人心就是這樣的,若是你在地上撿了一百塊,那麽說不定隨手就花出去了,但若這一百塊是你辛苦搬磚了一天賺的,那麽花起來便格外珍惜。王禃此人就是這麽個情況,若是事情沒什麽變故,他平穩地做了幾年人質回去繼位,那麽這位子就相當於撿來的,他對蒙古人不但不會有什麽好觀感,反而這段做人質的痛苦經曆會成為人生中的苦膽,提醒他時時與蒙古人作對。但造化弄人,他支持了忽必烈,後麵忽必烈做出的回報舉動,就被他視為是自己賺來的,自然對此格外珍惜,不願輕易浪費了自己賺來的王位和與忽必烈的良好關係,成為了忽必烈的一條忠犬。


    現在朝廷征李璮,他主動請命出擊,這次就遣了數千高麗兵,前往中原為蒙軍助戰。曆史上,後來元朝征日,他又主動動員高麗的人力物力去支持遠征軍。甚至連名字都改了,原先他叫王倎,後來繼位後更名為禃以示對忽必烈的尊敬,不得不說是做得一條好舔狗。也正是因為王禃的這樣的舉動,最終引發了高麗國內武家勢力的反對,造反將他廢黜;而這個事件又進一步引發了忽必烈的激烈反應,他奈何不了日本的神風,難道還奈何不了有陸路可通的高麗不成?於是大軍盡出,進入高麗,扶持王禃複位,不臣的武家被一掃而空,從此高麗便恭順而平穩地完全臣服在了元朝腳下,直到明季才得以解放。看來,忽必烈也是一個愛狗的好主子。


    在高麗問題上,塔察兒扮演的角色也是相當耐人尋味的。塔察兒是成吉思汗的三弟斡赤金之後,封地位於大興安嶺以東,是蒙古東道諸王之長,德高望重。塔察兒在蒙古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是擁立蒙哥汗,後又擁立忽必烈汗,促使帝國世係傳承從窩闊台係轉移到了托雷係手中,本人也是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論起在大東亞地區的蒙古本部內的權威,他恐怕是忽必烈之下的第二人,即使是忽必烈也不敢忤逆的存在。


    不過正如中原王朝當了皇帝就要削藩一樣,蒙哥、忽必烈一麵對塔察兒極為敬重,但另一麵也對這個權勢滔天的叔父格外警惕。而且他們家確實是有前科的,當年他的祖父斡赤金曾經在窩闊台汗死後試圖奪位,之後被繼位的貴由汗處死,塔察兒就是那時因年幼才被扶上王位的。自此之後的蒙古大汗,都害怕他這一係勢力過大會威脅中央。雖然當初成吉思汗分封之時,委任斡赤金部主掌“遼東高麗軍國重事”,但大汗很少真正授予他們這個職責,相反卻暗暗限製他們在遼東的擴張。


    蒙哥征高麗的時候,調動的主要是東遼國、漢地和大興安嶺西側的合撒兒部(成吉思汗長弟,這一係後來發展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的力量,唯獨不讓就在遼東的塔察兒部參加,反而將他們調到關內作戰,生怕塔察兒趁機控製住高麗做大。後來連塔察兒申請與高麗建立互市,忽必烈都不肯,提防之心可見一斑。


    東遼國的情況也類似。東遼國是契丹人耶律留哥所建,從成立的一開始就與蒙古人有密切的關係,遼王之位傳承到耶律古乃這裏已經是第四代了(曆史沒變的話,這就是最後一代)。理論上他們應受塔察兒節製,但曆屆大汗都很注重拉攏東遼國主,避免他們與塔察兒太過親近。像是古乃的父親耶律石剌,蒙哥曾經特別為他在金符、素金符、銀符三級榮譽勳章係統之上新增了一個“虎符”級別,可顯榮寵備至。東遼雖然是王國級別,但真實實力還不如大些的漢地世侯,如此拉攏,顯然是為了防備與之為鄰的塔察兒。


    在真實的曆史上,塔察兒的後人乃顏還真就叛亂了,不知道是大汗們的擔心成真了還是他們的擔心促成了這個事件……


    實際上,塔察兒本人也真不是個省油的燈。朝廷不讓他在家門口擴張,他便向外結交外援,而且這外援來頭還真不小,便是益都的李璮!他娶了李璮的妹妹,兩家可是有姻親關係的,中統元年的時候,塔察兒又趁著擁立之功,從忽必烈那裏要了益都行省作為供應本部財賦的份地,從此兩家可以說親上加親了。當初郝經給忽必烈分析天下局勢的時候,就曾經把塔察兒與李璮並列,指稱他們是“在於背脅”的潛在威脅。雖然今年塔察兒並未響應李璮造反,還給忽必烈去信表了忠心,但有這層關係在,忽必烈仍然不得不對他有所防備,調動諸路大軍征討李璮的時候,獨獨就把塔察兒落在了後麵。


    然而,濟南戰局的變化最終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十幾萬大軍被困,忽必烈左支右絀,無計可施。在真定、順天一帶抽調兵力,又從其它地方反複騰挪,隻能湊出兩萬左右的機動兵力,也不少了,但對上東海軍還是凶多吉少。最後,實在是沒辦法了,隻能將塔察兒再度請了出來。不必說,為了請動他出動,也是暗中讓渡了一些利益的,比如允許他在遼東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現在讓他節製東遼國和高麗出征就是明證。


    忽必烈自己的朝廷官軍為右路軍,從河間路出發,穩紮穩打,直驅濟南;塔察兒率領的軍隊為左路軍,更靠近海岸線,朝北清河河口處的濱棣路進發,試圖封閉河口,阻止東海海軍的支援。這兵分兩路不可避免地攤薄了力量,但沒辦法,要是合兵一處的話,兵員加上調動的民夫恐怕得有十萬人了,單一路線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補給。如果進行得順利得話,他們可以占據清河北岸,與濟南相對,同時封閉河口,讓河上的戰船成為無根之萍。不管能不能成,至少得努力努力,不能坐以待斃不是?


    塔察兒從本部帶來了八千餘人,加上東遼國約五千兵、高麗國五千兵,沿途又征召了一些漢軍,總兵力幾乎有三萬。其中騎兵過萬,皆是遼東長大、精於騎射的好手,足以在任何一場大戰之中獨擋一麵。不過,騎兵多並不意味著行動迅捷,相反因為需要大量補給,隻能規劃糧路一點點前進——除非不要臉了,在自己的國土上開搶。呃,塔察兒倒是多半不介意這麽做,但忽必烈知道他的脾性,一早就三令五申讓他克製,所以隻能按部就班了。


    這樣一支大軍浩浩蕩蕩從榆關入關,吃空了沿途不少州縣所剩無幾的存糧,今日總算是挨到滄州了。但滄州之前供應前線掏空了不少糧倉,現今又被冒險者們劫掠焦頭爛額,能供給這支新部隊的糧草實在不多,他們的腳步因此就被拖住了。


    如今右路軍已經到了高唐州,離北清河隻有百裏了,所以後方也接連催促塔察兒的左路軍行動。沒辦法,既要讓馬兒跑,又不給吃草,那就隻能讓馬便宜行事,自己找吃的了。


    耶律古乃回到自己的營帳中,擂起聚將鼓把自己部下的千夫長召集了起來,吩咐道:“大王有令,我們得給大軍打打草穀,我們來劃定次序分了地盤,你們速速召集部下去吧!”


    聽他這麽一說,千夫長們頓時麵露喜色,這可是大大的肥差啊。於是他們立刻展現出了驚人的高效率,幾人一商量,便飛一般地出營點兵出征了。契丹騎兵也是史上有名的輕騎兵,雖然現在沒當年那般氣勢了,但是打草穀這樣的任務還是很勝任的。


    耶律古乃對南征這麽上心,也是因為關切到他自己的利益。他的家族作為東遼國的統治者,早就知道故蘇州地區(後世大連)的天威餘孽的存在(當初東遼國部分人不滿耶律留哥附庸於蒙古,試圖重建大遼榮光,起兵叛亂,自稱皇帝,建元“天威”,旋即被剿滅,史稱後遼)。但是由於遼東地廣人稀、契丹族又屢遭劫難人丁稀少,他們也沒真造東遼國的反,反而去找女真人和高麗人的麻煩,所以耶律家一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去管他們,隻是暗中查探動靜,雙方隔得遠遠的,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今年以來,這幫子反賊開始蠢蠢欲動起來,據內線回報,說是他們是受了山東造反的東海賊的鼓動,也想做點事業出來,這還了得?


    本來耶律古乃是想發兵先發製人先去蘇州剿匪的,但是無奈動手之前就接到了朝廷的征召,隻能收拾兵力入關了。但這也不失為釜底抽薪的一個好辦法,隻要去南邊把罪魁禍首東海國剿滅了,那幫子餘孽不就成無根之萍了?


    在東遼官兵的努力下,塔察兒大軍收集到了不少糧草,拔營慢慢向南動了起來,渡過馬頰河,進入濱棣路的棣州地,向更南邊的土河(漢商河的故道,因黃河泛濫而混亂,後世演化為徒駭河)進發,準備征討盤踞在濱州地的東海賊。


    到了濱棣路,大軍的行動更加困難,因為這裏東海軍肆虐的情況更加嚴重。


    由於忽必烈的一道命令,濱棣路的所有居民在名義上已經被征為兵了,所以借著這個台階,東海軍成功突破了下限,在濱棣路大肆劫掠。他們在冒險者們的幫助下,將本地“民兵”一片片地俘虜,運回本土,為各項建設添磚加瓦。所以現在的濱棣路可謂千裏無人,白日狼犬橫行,田地大部拋荒,軍隊在這裏極難找到補給,隻能依賴滄州方向的後勤運輸,如同進入了絕地一般。


    見到這樣的場景,不僅打頭陣的高麗軍震驚了,打草穀的耶律古乃震驚了,就連塔察兒也震驚了:這全麵劫掠,不應該是我們的專長嗎?怎麽他們做得比我們還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255再鑄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修改兩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修改兩次並收藏1255再鑄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