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年,5月16日,泰湖郡,燕窩山。


    燕窩山是泰湖(衝古剌湖的新名字)之中的一座小島,島上多座山峰高聳,有大量金絲燕棲息,因此也盛產南洋常見的燕窩,故而得名。


    順帶一提,燕窩此時還隻是一種小吃,尚未上升到後世“保健”佳品的高度。那是明朝之後的事情了,論起來,跟時代背景也有很大關係。明清時期,中國處於出超狀態,海商隻要把搶手的中國貨物運到東南亞,就能從西方殖民者手中換回大量白銀,但是卻采購不了多少貨物帶回去,於是就買了當時廉價易得的燕窩,回去之後自然就大肆鼓吹它的功效好擴大銷量,幾百年下來假的也成真了。而現在的南宋,海外貿易卻基本是入超狀態,銅錢外流、大量采購海外奇珍,海商來了南洋,光是采購本地和西洋特產都不太夠,更別說還去買什麽燕子口水沾出來的草枝了呢,最多出於獵奇心理采買一些帶回去給親友嚐嚐鮮,真賣的話價格也不低,但是隻能說有價無市。


    以往,燕窩山鮮有訪客,也就過往漁船落落腳,但今天,這裏可熱鬧得很。


    在島東岸,一個連的西洋營土兵排成了標準的三行橫陣——鑒於他們手裏拿的隻是長矛,這個陣型顯得有些單薄了,其實並不合適,但是為了與未來接軌,海軍軍官們還是按操典把他們訓練成了這個樣子,反正對付些烏合之眾是夠用了——正朝著一群衣著花花綠綠、手持各種刀槍劍戟的烏合之眾踩著一二一走過去。


    這群烏合之眾看到這堵人牆走過來,那叫一個腿腳發軟、手心冒汗,但在人群中一個黑臉壯漢的嗬斥下,還是舉起五花八門的武器向這邊衝了過來——這下子,輪到土兵們腿腳發軟了。


    不過並不要緊,在這道橫陣兩邊,還各有十幾個拿著火槍的正牌海軍,他們才是這次戰鬥的真正主力。隻見他們也不列陣,隻是隨意往前走了幾步,各自舉槍瞄準對麵的烏合之眾,然後一陣劈裏啪啦之後,對麵就一下子倒下了一大片人。這下子,烏合之眾們立刻展現出了本色,往後潰逃回去,而土兵們也不腿軟了,挺起胸來更加堅定地壓了過去。


    烏合之眾見抵擋不住,隻好退回了身後的一處屯堡中。在屯堡的另一側,還有一道同樣的人牆一同壓了過來。


    見烏合之眾們退回了屯堡中,指揮作戰的黃法辛也不意外,徑直掏了一個鐵皮喇叭出來,交給旁邊的一個本地的聯絡官。後者拿起來之後,一臉黑線地對屯堡內用閩南話讀起了稿子:“顧名山顧大東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海天兵說了,隻要你放棄抵抗,此後悔過不再行海盜之事,便依然是中華好百姓,家產無憂,還可在泰湖郡商會有一個席位……”


    在屯堡之中,剛剛那個黑臉壯漢,也就是一天前還在泰湖郡叱詫風雲的大海主顧名山,正臉作不屑地側耳傾聽著外麵的勸降聲,內心那是一個天人交戰,不知道該不該信他們的鬼話。


    不過信不信都無所謂,因為岸邊不遠處,霜降號正在把幾門大炮卸下來……


    在稍微遠些的湖麵上,還有十幾艘船隻在圍觀著這一切。其中一艘掛著“周”旗的廣船上,一個老者對身邊的周行古感歎道:“這東海天兵,真是雷霆手段啊!中陣那些列陣的,那是本地土人吧?如此愚笨的土人,短短數月就能練成如此強兵,真是了不得啊!行古,這次你做得對,搭上了東海國這條線,以後我們周家的長久富貴就可期了!很好,我這個商會議員做不了幾年,將來就靠你接班了!”


    老者年紀不小,但看黑黝黝的皮膚和強勁的手腳,也曾經是常年海上討生活的。現在他的言語之中明顯帶著激動和喜悅。是啊,怎麽能不喜悅呢?東海天兵奪了衝古剌,改名泰湖郡,卻不設官置衙,而是立了“泰湖郡議事商會”,請城中豪商各派“議員”協商自治郡事,他們周家也成了其中一員,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啊!


    周行古客氣地說道:“哪裏,叔父謬讚了,我也隻是順勢而為而已,周家還是要靠叔父撐著。對了,叔父,東海天兵走後,這泰湖郡之民治刑訟諸事就要靠各家共議了,本地的規矩,還是要盡快定出來才行,這就要您多費心了。”


    “是該如此,”老者點點頭,“這衝古剌一向沒個規矩,現在成了泰湖郡,自該好好整肅了。你可是有什麽想法嗎?”


    周行古從袖中取出一本厚書,把手放在上麵說道:“那些盜竊傷奸等不法事各有約束自不必說,關鍵是,以往我們海商朝不保夕、各自搶食,全憑拳頭說話,實在非是長久之計。海上賺錢,賺多賺少那是各憑本事沒話可說,但若從別人已經賺到的錢裏麵搶奪,那就不應當了。不能因我現在發達,就肆意侵奪別家,不然將來必然會造報應的。所以,這第一條,就應當是禁絕相互侵奪,一致對外……”


    他又看了看岸上的東海軍,在大炮試著開了一炮後,顧名山果斷出來投降了。


    “焉知朝廷不會有收回自治的那一天呢?如果這一觀念深入人心,我等泰湖郡眾人互相襄助、保護自家和他家產業,那麽即使新來的官府想侵奪民間,也就不太容易了吧?”


    ……


    在過去的幾天裏,東海海軍又完成了一次令人眼花繚亂的絢麗操作。


    5月8日,跋涉千(海)裏來到半島北岸的遠洋艦隊與輕鬆行軍的遠征隊在龍牙犀角會師,隨後不費吹灰之力,攻陷了位於海邊不遠處的龍牙犀角城。


    龍牙犀角就是後世的北大年,周邊沃野百裏、物產豐富,也是半島北岸一個相當富庶的邦國和著名的口岸,海軍在這裏捉住了統治該城的“羅鄭魯魯王”,並取得了一大筆賠款。


    本來,東海海軍進攻這座城市,隻是出於懲戒的目的,好以武力震懾周邊勢力,讓他們不要起與西洋郡作對的心思,並沒有長久占領的意圖。但是在與章愷匯合後,經他的勸說,艦隊改變了計劃,將此地的舊統治者一網打盡——他們仍然沒有長久占領的意圖,但是把當地豪商(大部分是唐商,但也有少量西洋商人)組織了起來,讓他們組成商會對此地施行自治,並且強迫他們加入了“東海關稅同盟”。


    此後,艦隊又調頭北上,來到了衝古剌附近的海域,在當地內應的指引下,毀滅了收稅收得正爽的陳、顧兩個大海盜的船隊,並且摧毀了他們在湖口設立的基地和稅卡,隨後在本地豪商的夾道歡迎下進入了衝古剌城。


    再之後,又如法炮製,將衝古剌的女王一家“請”了出來。他們倒還算配合,因為配合的話,他們至少能去大宋申請“內附”,在大宋富貴傳家,但如果敢反抗的話,就要和羅鄭魯魯一家一樣作為“藐視天朝”的代表去天牢裏喝茶了。


    之後,東海人在衝古剌地區的操作要比之前精細一些。首先,他們給此地改了個名字叫作“泰湖郡”,轄區包括周邊幾個大湖和附近的平原地帶,衝古剌城自然也就變成了“泰湖城”。他們並沒有在此地施行統治的能力,暫時也沒有這個打算,依然把城中豪商組織了起來組建商會,就連陳顧二家也沒趕盡殺絕,都一起拉了進來——今天就是來拉他們的,隻是顧名山不識好歹,居然在燕窩山的私家屯堡負隅頑抗,事後狠狠敲了他一筆軍費。


    隻是,泰湖郡同樣需要加入東海關稅同盟。


    加入東海關稅同盟的意思,並不是說東海人要在這裏收稅。恰恰相反,遠洋艦隊忍住了賺一大筆快錢的誘惑,在此地宣布同盟在龍牙半島的政策是“西征東免”,也就是說,隻在西岸征收關稅,而在東岸,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全部免稅。如果有人膽敢自行收稅或者劫掠,所有關稅同盟的成員都應該群起而攻之!


    這樣的政策,果然引發了本地坐商和即將離港的海商們的歡迎。不收稅?那當然歡迎啦!至於西岸收稅……反正我們隻在東岸買賣,西岸的事與我何幹?


    而東海人也並沒有虧損什麽,畢竟他們現在就連在西岸也沒收稅呢……但不管怎麽說,在東收或是在西收實際上都是一樣的,能收到的稅隻取決於過往商旅的承受力,而不是稅卡的數量,即使東岸商人名義上不交稅,稅額也會以各種方式傳導到他們手裏。但從成本上來說,西岸收稅無疑要省多了,隻需要控製西洋城和龍牙門兩個口岸即可,而東岸發達的口岸要比西岸多得多,實在是顧不過來。


    當然,這也有一個小缺點,即隻能對東西之間的貨物交流收稅,對本地生產的貨物,比如重要的香料或黃蠟,卻收不到稅。現在來看,後者相比前者規模很小,問題不大,並且,這些特產不止龍牙半島能產,南洋其它地方也產,如果對之收稅抬高了成本把商人逼去了別的地方,長遠來看肯定不是好事。除非有能力控製整個南洋,那才可以考慮對本地特產收稅,但要是有那閑工夫的話,為什麽不幹脆回去控製泉州外海,那樣直接卡市場的脖子,收稅成本不是低多了?


    至於讓本地自治,這雖然不如直接控製來得踏實,但東海人也沒有直接控製的力量,之前不是還根本不打算動這裏的嗎?所以實際上並沒有損失。再說了,就算直接控製,能幹點什麽呢,從本地收稅還是征兵?如果有那樣的力量的話,還不如把他們派去印度更富裕的地方賺錢呢。讓唐商們自治,反正是肉爛在鍋裏,還能吸引更多的人對本地進行開發,如果產出多了、貿易更發達了,也會間接對西洋郡的收入產生助益。


    這麽大一個龍牙半島,隻靠東海人自己開發,得花費多大力氣和時間才能開發出來?群策群力才是正道啊。


    他們甚至都沒有宣布這裏是“東海國”的領土,隻是曖昧地改了名字,放到一個可以靈活解釋的“關稅同盟”裏。因為要是領土的話,本土的法律和政策在這裏會不會不夠“靈活”?本地人是不是得獲得等同於東海國民和公民的待遇?一旦成了領土,很多事情就不方便了,還是回去等大會決定吧。


    於是,就這樣,在幹幹脆脆地完成了兩場武力征服之後,遠洋艦隊裝載上馬匹,乘著已經大起的南風北上了,拍拍屁股把這一大亂攤子扔給了隨後目瞪口呆趕過來的朱龍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255再鑄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修改兩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修改兩次並收藏1255再鑄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