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四年,3月16日,印度,德裏蘇丹國,坦蓋爾城。
“來了,他們來了!”
一行騎兵匆匆自北而來,進入坦蓋爾城外層層疊疊的軍營中,帶來了北方的軍情。
大約百年前,一夥突厥軍事集團自阿富汗進入印度,一路攻城略地,征服了富庶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後來又有強人在德裏自立為蘇丹,建立了諾大一個王朝,史稱德裏蘇丹國。這個坦蓋爾,就是德裏蘇丹國東部孟加拉地區的一座重要城市。
藏布河(雅魯藏布江)發源自青藏高原,向南跨過喜馬拉雅山脈流入印度,途中與自西而來的恒河交匯,然後折轉向南入海。坦蓋爾就位於這兩河交匯處的東側,由於位置重要,是由德裏蘇丹親自掌控的一座重鎮。
這一隊騎兵進入軍營後,很快被衛兵護送到中央帥帳之中,將前線將領寫的信和一份簡易地圖呈給了坦蓋爾總督阿拉烏德丁·卡爾吉。
阿拉烏德丁是被蘇丹吉亞斯丁委派過來管理這座城市及周邊地區軍政的總督,他的家族是德裏四十家大貴族中排名前列的一個,在權力中樞中位置顯赫,他本人也野心勃勃,試圖在任上做出一番事業來。
不過近年來,他和整個德裏蘇丹國都遭遇了來自外界的挑戰。
在海上,東方商人打著西洋公司的旗號,給這個傳統國度帶來了不少新東西,也帶來的不少混亂。
在西方,河中王真金收服了故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勢力後,咄咄逼人,不斷南侵,蠶食德裏蘇丹國的地盤。
在東方,元軍餘部跨越大山大山進入印度,收服了諸多小國,一路向海邊席卷過來——阿拉烏德丁作為鎮守坦蓋爾的總督,便要直麵這一路的威脅。
近來,元軍又咄咄逼人發動了攻勢,阿拉烏德丁不得不從周邊征集大軍以應對。此時他已經等待軍情多時了,對著地圖簡單一掃,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對信使問道:“這次對方來了多少,有多少莫臥兒人?”
信使喘息未定地答道:“數量極多!基拉塔人可能有好幾萬,莫臥兒人也至少有一萬!”
阿拉烏德丁心裏一顫,驚道:“竟有這麽多?!”
實際上,元軍對於德裏蘇丹國來說並非陌生人,當年蒙古大軍西征的時候,便有一路自阿富汗南下,試圖攻入印度。但彼時德裏蘇丹國正值壯年,兵強馬壯,硬是把這些同行給堵了回去。後來的察合台汗國也不死心,一直覬覦印度,多次與德裏蘇丹國摩擦,但直到被真金攻滅也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幾年前阿拉烏德丁知道元軍的威脅後,很快就探明情報,認出了他們是老對手“莫臥兒人”(蒙古在波斯語中的發音)。
一開始,元軍並未立刻進犯德裏蘇丹國的疆土,而是拿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爾撣國開刀。
爾撣國(阿薩姆王國)是來自東方的傣人建立的國度,治下民眾也多是黑發黑眼的東方人種,被印度人稱呼為“基拉塔人”。德裏蘇丹國之前也與此國交戰過,但當地人驍勇善戰,未能取勝。而元軍到來後,憑借中原磨練出的精兵和先進的火器,在當地不斷攻城略地。不僅於此,他們還發揮擅長的政治攻勢,對爾撣兵將許以豐厚報酬,將他們不斷拉攏過來,越打勢力越壯。
而當元軍雪球越滾越大,將爾撣滅國之後,就緊接著向南發動了攻勢,搶奪德裏蘇丹國的土地。
阿拉烏德丁對此並非沒有防備,早就在邊境屯駐了兵力待敵。可是,沒想到這幫新莫臥兒人跟老莫臥兒人完全不一樣!
過去跟察合台汗國對戰的時候,對方雖然弓馬嫻熟、裝備精良,但也就那樣,跟自家多年訓養的勇士半斤八兩。而麵對這些新來的元軍,過去的經驗就用不上了,對麵拿大炮一轟,火槍一放,自己這邊就穩不住陣腳了,那些衝擊迂回的戰術還沒用上就敗了。
到現在,德裏蘇丹國在東方已經節節敗退,元軍又趁著雨季未至,頂著炎熱的天氣發動了一波大規模進攻。為了抵禦他們,阿拉烏德丁把周邊兵力都集中到了這個坦蓋爾城,準備決一死戰。如果此戰再敗,那麽多半整個孟加拉地區都會落入元國之手了。
而到了今天,元軍已經突破了北方的德裏軍前哨,即將抵達坦蓋爾城了。
阿拉烏德丁仔細看了看前線報告,又在一副稍精細些的地圖上做了些標注,最後恨恨地說道:“莫臥兒人……卑鄙!”
最近的一段時間裏,彷佛是為了應和東方元軍,西邊的真金部也發動了一輪猛烈的進攻,德裏蘇丹國兩麵受敵,兵力捉襟見肘,因此未能調動足夠的力量迎敵,隻能被動挨打了。
但也沒辦法,大敵臨頭,總不能就這麽跑了。他思考了一會兒,還是揮手道:“再探,再報!”
……
當日下午,元軍先鋒自藏布河上乘船而來,抵達坦蓋爾城西北,開始在河邊排兵布陣。
這次元軍南征,總兵力足有五萬之數,浩浩蕩蕩,不可能一次就全挪移過來。現在抵達的是他們的先頭部隊,人數大約八千,但較為精銳,足有一半是正牌元軍,剩下的則是之前收服的黑目仆從軍。
太傅陳嵬統攝元國西南大政後,麵對當地複雜的人種和文化局勢,重新劃分了國民等級。從元國故地一路跟過來的,無論是何出身,皆為“國人”;在蒲甘、爾撣一帶收服的樣貌與唐人相似的各族人民稱“黑目”;在征服過程中投誠的其它印度人稱“順民”;其餘被強行征服的印度人則是最底層的“役民”。之前元軍攻入爾撣的時候,黑目人曾經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但被收服之後又一轉成了元軍的左膀右臂。這次元軍總共出動了五萬,其中倒有差不多三萬是黑目軍。
以往的戰爭中,多半是黑目軍在前先戰,而數量較少的正牌元軍在後壓陣,關鍵時刻出手。但這次則有不同,為了盡快穩住陣腳,反倒是正牌元軍在前列陣待敵,而黑目軍在後修建營地,鏟子紛飛,一道道壕溝和土牆被迅速挖掘出來。
“都賣力點,把土都拍實了!”
元將王達在後方巡視督促了一圈,然後策馬向前來到主陣之中,在馬背上一躍而起,看向前方的戰場。
果不其然,德裏軍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趁著元軍人不齊的機會大舉出動,試圖先擊敗這批先頭部隊。南方的地平線上,敵軍蜂擁出營,鋪天蓋地地向北運動過來。
其中,占據了大頭的步兵行動速度較慢,一時半會兒也走不過十多公裏的距離,而騎兵行動較快,很快與前出偵察的元軍騎兵交戰,將他們驅逐了回來。
印度騎兵聲名不顯,但實際上頗為精銳。德裏蘇丹國的軍製是典型的封建采邑製,貴族們在各地廣設“伊克塔”,取土地供養騎士,培養出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正是憑借這些騎兵,他們才能征服大半個北印度地區,並將察合台汗國拒之於門外。
現在,這些封建騎兵也是阿拉烏德丁手上最大的依仗,他在坦蓋爾集結了約莫三萬的戰兵,其中有三千都是這樣的精銳。元軍之中有兩千國人騎兵,還有一千多黑目騎兵,數量與他們相仿,但裝備和配合要稍遜一籌,現在麵對成群結隊衝來的德裏騎兵無心硬抗,紛紛向後方歸陣。
而德裏騎兵趁勢逼到元軍陣前近處,一直到不足千米處才停下,然後重新整隊,虎視眈眈。
元軍除去騎兵,還有約兩千的步兵,現在分了左中右三隊各自列成空心方陣待敵。德裏騎士們對著這單薄的隊形指指點點,躍躍欲試,似乎大有一舉將他們衝散的意圖。
看他們這樣子,王達樂了,一揮手道:“還真是一幫沒見過世麵的土包子,好,先送他們點炮彈嚐嚐!”
這次元軍是乘船而來,運力相對充裕,足足運了三十六門野戰炮過來,分兩個炮陣部署在了步兵方陣兩翼。不多時,兩個炮陣便先後開火,幾十枚炮彈伴隨著巨響向對麵的德裏軍呼嘯而去。
它們隻是簡簡單單的實心鐵彈,但威力依然不容小覷,落入人群後輕鬆穿透鐵甲和血肉,觸之者無不當場倒地,不死也是一個重傷的下場。
“來了,他們來了!”
一行騎兵匆匆自北而來,進入坦蓋爾城外層層疊疊的軍營中,帶來了北方的軍情。
大約百年前,一夥突厥軍事集團自阿富汗進入印度,一路攻城略地,征服了富庶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後來又有強人在德裏自立為蘇丹,建立了諾大一個王朝,史稱德裏蘇丹國。這個坦蓋爾,就是德裏蘇丹國東部孟加拉地區的一座重要城市。
藏布河(雅魯藏布江)發源自青藏高原,向南跨過喜馬拉雅山脈流入印度,途中與自西而來的恒河交匯,然後折轉向南入海。坦蓋爾就位於這兩河交匯處的東側,由於位置重要,是由德裏蘇丹親自掌控的一座重鎮。
這一隊騎兵進入軍營後,很快被衛兵護送到中央帥帳之中,將前線將領寫的信和一份簡易地圖呈給了坦蓋爾總督阿拉烏德丁·卡爾吉。
阿拉烏德丁是被蘇丹吉亞斯丁委派過來管理這座城市及周邊地區軍政的總督,他的家族是德裏四十家大貴族中排名前列的一個,在權力中樞中位置顯赫,他本人也野心勃勃,試圖在任上做出一番事業來。
不過近年來,他和整個德裏蘇丹國都遭遇了來自外界的挑戰。
在海上,東方商人打著西洋公司的旗號,給這個傳統國度帶來了不少新東西,也帶來的不少混亂。
在西方,河中王真金收服了故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勢力後,咄咄逼人,不斷南侵,蠶食德裏蘇丹國的地盤。
在東方,元軍餘部跨越大山大山進入印度,收服了諸多小國,一路向海邊席卷過來——阿拉烏德丁作為鎮守坦蓋爾的總督,便要直麵這一路的威脅。
近來,元軍又咄咄逼人發動了攻勢,阿拉烏德丁不得不從周邊征集大軍以應對。此時他已經等待軍情多時了,對著地圖簡單一掃,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對信使問道:“這次對方來了多少,有多少莫臥兒人?”
信使喘息未定地答道:“數量極多!基拉塔人可能有好幾萬,莫臥兒人也至少有一萬!”
阿拉烏德丁心裏一顫,驚道:“竟有這麽多?!”
實際上,元軍對於德裏蘇丹國來說並非陌生人,當年蒙古大軍西征的時候,便有一路自阿富汗南下,試圖攻入印度。但彼時德裏蘇丹國正值壯年,兵強馬壯,硬是把這些同行給堵了回去。後來的察合台汗國也不死心,一直覬覦印度,多次與德裏蘇丹國摩擦,但直到被真金攻滅也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幾年前阿拉烏德丁知道元軍的威脅後,很快就探明情報,認出了他們是老對手“莫臥兒人”(蒙古在波斯語中的發音)。
一開始,元軍並未立刻進犯德裏蘇丹國的疆土,而是拿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爾撣國開刀。
爾撣國(阿薩姆王國)是來自東方的傣人建立的國度,治下民眾也多是黑發黑眼的東方人種,被印度人稱呼為“基拉塔人”。德裏蘇丹國之前也與此國交戰過,但當地人驍勇善戰,未能取勝。而元軍到來後,憑借中原磨練出的精兵和先進的火器,在當地不斷攻城略地。不僅於此,他們還發揮擅長的政治攻勢,對爾撣兵將許以豐厚報酬,將他們不斷拉攏過來,越打勢力越壯。
而當元軍雪球越滾越大,將爾撣滅國之後,就緊接著向南發動了攻勢,搶奪德裏蘇丹國的土地。
阿拉烏德丁對此並非沒有防備,早就在邊境屯駐了兵力待敵。可是,沒想到這幫新莫臥兒人跟老莫臥兒人完全不一樣!
過去跟察合台汗國對戰的時候,對方雖然弓馬嫻熟、裝備精良,但也就那樣,跟自家多年訓養的勇士半斤八兩。而麵對這些新來的元軍,過去的經驗就用不上了,對麵拿大炮一轟,火槍一放,自己這邊就穩不住陣腳了,那些衝擊迂回的戰術還沒用上就敗了。
到現在,德裏蘇丹國在東方已經節節敗退,元軍又趁著雨季未至,頂著炎熱的天氣發動了一波大規模進攻。為了抵禦他們,阿拉烏德丁把周邊兵力都集中到了這個坦蓋爾城,準備決一死戰。如果此戰再敗,那麽多半整個孟加拉地區都會落入元國之手了。
而到了今天,元軍已經突破了北方的德裏軍前哨,即將抵達坦蓋爾城了。
阿拉烏德丁仔細看了看前線報告,又在一副稍精細些的地圖上做了些標注,最後恨恨地說道:“莫臥兒人……卑鄙!”
最近的一段時間裏,彷佛是為了應和東方元軍,西邊的真金部也發動了一輪猛烈的進攻,德裏蘇丹國兩麵受敵,兵力捉襟見肘,因此未能調動足夠的力量迎敵,隻能被動挨打了。
但也沒辦法,大敵臨頭,總不能就這麽跑了。他思考了一會兒,還是揮手道:“再探,再報!”
……
當日下午,元軍先鋒自藏布河上乘船而來,抵達坦蓋爾城西北,開始在河邊排兵布陣。
這次元軍南征,總兵力足有五萬之數,浩浩蕩蕩,不可能一次就全挪移過來。現在抵達的是他們的先頭部隊,人數大約八千,但較為精銳,足有一半是正牌元軍,剩下的則是之前收服的黑目仆從軍。
太傅陳嵬統攝元國西南大政後,麵對當地複雜的人種和文化局勢,重新劃分了國民等級。從元國故地一路跟過來的,無論是何出身,皆為“國人”;在蒲甘、爾撣一帶收服的樣貌與唐人相似的各族人民稱“黑目”;在征服過程中投誠的其它印度人稱“順民”;其餘被強行征服的印度人則是最底層的“役民”。之前元軍攻入爾撣的時候,黑目人曾經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但被收服之後又一轉成了元軍的左膀右臂。這次元軍總共出動了五萬,其中倒有差不多三萬是黑目軍。
以往的戰爭中,多半是黑目軍在前先戰,而數量較少的正牌元軍在後壓陣,關鍵時刻出手。但這次則有不同,為了盡快穩住陣腳,反倒是正牌元軍在前列陣待敵,而黑目軍在後修建營地,鏟子紛飛,一道道壕溝和土牆被迅速挖掘出來。
“都賣力點,把土都拍實了!”
元將王達在後方巡視督促了一圈,然後策馬向前來到主陣之中,在馬背上一躍而起,看向前方的戰場。
果不其然,德裏軍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趁著元軍人不齊的機會大舉出動,試圖先擊敗這批先頭部隊。南方的地平線上,敵軍蜂擁出營,鋪天蓋地地向北運動過來。
其中,占據了大頭的步兵行動速度較慢,一時半會兒也走不過十多公裏的距離,而騎兵行動較快,很快與前出偵察的元軍騎兵交戰,將他們驅逐了回來。
印度騎兵聲名不顯,但實際上頗為精銳。德裏蘇丹國的軍製是典型的封建采邑製,貴族們在各地廣設“伊克塔”,取土地供養騎士,培養出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正是憑借這些騎兵,他們才能征服大半個北印度地區,並將察合台汗國拒之於門外。
現在,這些封建騎兵也是阿拉烏德丁手上最大的依仗,他在坦蓋爾集結了約莫三萬的戰兵,其中有三千都是這樣的精銳。元軍之中有兩千國人騎兵,還有一千多黑目騎兵,數量與他們相仿,但裝備和配合要稍遜一籌,現在麵對成群結隊衝來的德裏騎兵無心硬抗,紛紛向後方歸陣。
而德裏騎兵趁勢逼到元軍陣前近處,一直到不足千米處才停下,然後重新整隊,虎視眈眈。
元軍除去騎兵,還有約兩千的步兵,現在分了左中右三隊各自列成空心方陣待敵。德裏騎士們對著這單薄的隊形指指點點,躍躍欲試,似乎大有一舉將他們衝散的意圖。
看他們這樣子,王達樂了,一揮手道:“還真是一幫沒見過世麵的土包子,好,先送他們點炮彈嚐嚐!”
這次元軍是乘船而來,運力相對充裕,足足運了三十六門野戰炮過來,分兩個炮陣部署在了步兵方陣兩翼。不多時,兩個炮陣便先後開火,幾十枚炮彈伴隨著巨響向對麵的德裏軍呼嘯而去。
它們隻是簡簡單單的實心鐵彈,但威力依然不容小覷,落入人群後輕鬆穿透鐵甲和血肉,觸之者無不當場倒地,不死也是一個重傷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