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其那此人狼子野心,不比其他鼠目寸光之輩。這次若不把他打痛,北邊戰事可就要沒完沒了了,咱們就算是老虎也經不起群狼咬。而阿其那一旦得手,不僅會幫他迅速積累人望,徹底消化韃靼部,那已經跑路的東突厥怕又要聞著味道,回來撿好處了。但是,“陳進初一轉話頭,”你這次血本下得有點大。”
他毫不顧忌顧長風的黑臉,譏諷道,“你這總共就兩個良娣編製,眼下雖然用得著喬、呂兩家,可這編製自有祖宗家法來定,可不是你想加就能加的,這一許出去可就沒了。想來你也做不出事後讓那兩丫頭暴斃,再收回良娣編製的事情,那以後還有用時,拿什麽許人?”
說到這,陳進初毒舌發作,刻薄道,“好歹是個王爺,怎麽賣起自己來,這般不講究?行情一拉低,可就不好往上抬了。如果兩個軍頭的女兒都能當良娣,那正妃的檔次哪裏還提的起來?哼,三品文官家的就算頂配了!蔡嘉義那孫女倒是現成的,你就不嫌虧得慌嗎?”
顧長風跟這老東西相處十年,亦師亦友,幾經生死,知道這位當年風流的才子在洗去那身風流倜儻後,武可謀算沙場,文可經世濟民。但就因為先帝非要把這人劃拉給自己,害的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從此便收拾起錦繡文章,隻剩下一肚子的陽謀陰謀。
認自己為主,是形勢所迫,是他陳進初當時唯一的選擇。十年來,自己以國士相待,他終究也以國士報之,他這輩子算是徹底綁在自己這條船上了。但大概是太過慘烈的開局,使這老東西哪怕十年間為自己鞠躬盡瘁,耗費多少心血,白了多少華發,卻仍不肯在口頭上有半點饒人。
也罷,先帝對這老東西的恩情與托付本就是筆糊塗賬,自己這當學生的在他麵前也擺不出當主子的款,老東西既要拿自己過嘴癮,顧長風也隻好再次過濾那些個既欠揍又犯上的言語,直截了當問,“那你看呢?”
“從來許恩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沒個講究,給再多也一樣填不飽他們的胃口。“陳進初翹起二郎腿,撚起自己那幾縷美須,閑閑地說道,”喬、呂兩家都是將種子弟,妻妾成群,家裏跟兔子似的生了足有一大窩。朝廷的爵位又不用你掏錢,那麽省幹嘛?一人蔭兩子,可太學讀書,授子爵不變。至於糧草,一家六千擔。讓他們各出四千精兵,誰先到朔北關,誰就再加四千擔。那兩丫頭也是一個道理,回頭按兩家軍功計,誰家軍功大,誰家丫頭升良娣。”
要不怎麽說薑還是老的辣呢。
顧長風略一思量,便覺得老東西這招比自己高明不少,當即也不再跟他閑扯,點點頭,算是定下,便對門外揚聲道,“傳李義純。”
門口親衛動作利索,不過半柱香功夫,李義純便已站在房內了。
他是顧長風手下四大副將之一,今年不過三十二三的年紀。對於他今時、今日地位而言,實在是年輕的有點過分。他有一張北疆萬千小娘都要豔羨的好麵皮,任黃沙撕扯,依然白淨得緊,恍如京城裏頭那些從不下地的讀書人,不經半點風吹日曬。
沈義純祖籍江南道清河縣,還真是正而八經的讀書種子,其父曾任廣陽府平東縣縣令。他少年時便有神童美譽,13歲時便考中秀才,人稱“秀小郎”,既是誇其形貌、又是誇其文章。若是照著這個路子走下去,李義純一路舉人,進士,不說光耀門楣、登閣拜相這般明前景可期,最不濟也能子承父業混個縣太爺當當。
隻是天不從人願,沈父不知怎的,因為錯判了一樁案子,竟然牽連甚廣,最後還擔了個“不體報效皇恩,反罔顧生民性命”的罪責。沈家變賣家產,好一番上下打點,卻也無甚效果,最後隻落得個全家充軍的下場。
充軍之路遙遙,還沒走到北疆地頭,李義純老父就又氣又病,死在半路他鄉。
李義純這當兒子的,好容易與母親、妹妹一起用一張破席埋掉了父親,還來不及嚎哭,便又被押解的官差催促著北行。
一路行,一路難。當慣了夫人的母親受不了這等磋磨,留下一句“對不住我兒”便上吊死了。徒留下十四歲長子,用那雙隻握過筆、翻過書的細嫩小手,帶著妹妹麵對未卜的前程。
至於後麵的日子,除了李義純自己,怕就沒人知道底細了——其中多少艱難曲折,多少九死一生,更不足為外人道也。總之,這個“秀小郎”不僅帶著妹妹活著走到了滿是風沙的北疆,還從給官軍打雜幹起,入了行伍,立了功,嫁了妹妹,當上了小頭目。
而待到顧長風整頓邊軍時,李義純已從一個充軍的罪人家屬,變成了一個手下足有七八十號兄弟的百夫長。顧長風也是在一次次的整軍作戰中發現,這個綽號“李書生”的年輕百夫長,不僅自己殺起人來幹淨利索,所帶領的小隊每次也都比一同作戰的其他小隊殺敵多出三成,更難能可貴的是,自己小隊的傷亡比其他小隊少三成。
這樣的人才,怎能任其埋沒?兵都是練出來的,仗都是打出來的,名將也都是在一次次的血與火中淬煉出來的。年輕不是問題,身份不是問題,沒本事才是最大的問題——就連顧長風自己,又何嚐不是從宮中那個有父皇庇護的瘦弱少年,曆經無數次生死一線,才成長為十萬鐵騎的真正統帥?
顧長風給了沈義純施展的舞台,沈義純也不負所望,以一次次實打實的軍功換來一步步的升遷,其戰績足以令其他資曆更深的老將閉嘴。
在三年前與東突厥的戰事中,李義純率五千輕騎,追亡逐北近千裏,且戰且擾且殺,逼得突厥王庭把淄重、糧草,甚至最後連女人都給扔下了,一路倉皇往西北逃竄。而他在草原上以兩千突厥人頭築造的京觀,至今仍是草原各部落連放牧都要繞道的膽寒所在。
他毫不顧忌顧長風的黑臉,譏諷道,“你這總共就兩個良娣編製,眼下雖然用得著喬、呂兩家,可這編製自有祖宗家法來定,可不是你想加就能加的,這一許出去可就沒了。想來你也做不出事後讓那兩丫頭暴斃,再收回良娣編製的事情,那以後還有用時,拿什麽許人?”
說到這,陳進初毒舌發作,刻薄道,“好歹是個王爺,怎麽賣起自己來,這般不講究?行情一拉低,可就不好往上抬了。如果兩個軍頭的女兒都能當良娣,那正妃的檔次哪裏還提的起來?哼,三品文官家的就算頂配了!蔡嘉義那孫女倒是現成的,你就不嫌虧得慌嗎?”
顧長風跟這老東西相處十年,亦師亦友,幾經生死,知道這位當年風流的才子在洗去那身風流倜儻後,武可謀算沙場,文可經世濟民。但就因為先帝非要把這人劃拉給自己,害的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從此便收拾起錦繡文章,隻剩下一肚子的陽謀陰謀。
認自己為主,是形勢所迫,是他陳進初當時唯一的選擇。十年來,自己以國士相待,他終究也以國士報之,他這輩子算是徹底綁在自己這條船上了。但大概是太過慘烈的開局,使這老東西哪怕十年間為自己鞠躬盡瘁,耗費多少心血,白了多少華發,卻仍不肯在口頭上有半點饒人。
也罷,先帝對這老東西的恩情與托付本就是筆糊塗賬,自己這當學生的在他麵前也擺不出當主子的款,老東西既要拿自己過嘴癮,顧長風也隻好再次過濾那些個既欠揍又犯上的言語,直截了當問,“那你看呢?”
“從來許恩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沒個講究,給再多也一樣填不飽他們的胃口。“陳進初翹起二郎腿,撚起自己那幾縷美須,閑閑地說道,”喬、呂兩家都是將種子弟,妻妾成群,家裏跟兔子似的生了足有一大窩。朝廷的爵位又不用你掏錢,那麽省幹嘛?一人蔭兩子,可太學讀書,授子爵不變。至於糧草,一家六千擔。讓他們各出四千精兵,誰先到朔北關,誰就再加四千擔。那兩丫頭也是一個道理,回頭按兩家軍功計,誰家軍功大,誰家丫頭升良娣。”
要不怎麽說薑還是老的辣呢。
顧長風略一思量,便覺得老東西這招比自己高明不少,當即也不再跟他閑扯,點點頭,算是定下,便對門外揚聲道,“傳李義純。”
門口親衛動作利索,不過半柱香功夫,李義純便已站在房內了。
他是顧長風手下四大副將之一,今年不過三十二三的年紀。對於他今時、今日地位而言,實在是年輕的有點過分。他有一張北疆萬千小娘都要豔羨的好麵皮,任黃沙撕扯,依然白淨得緊,恍如京城裏頭那些從不下地的讀書人,不經半點風吹日曬。
沈義純祖籍江南道清河縣,還真是正而八經的讀書種子,其父曾任廣陽府平東縣縣令。他少年時便有神童美譽,13歲時便考中秀才,人稱“秀小郎”,既是誇其形貌、又是誇其文章。若是照著這個路子走下去,李義純一路舉人,進士,不說光耀門楣、登閣拜相這般明前景可期,最不濟也能子承父業混個縣太爺當當。
隻是天不從人願,沈父不知怎的,因為錯判了一樁案子,竟然牽連甚廣,最後還擔了個“不體報效皇恩,反罔顧生民性命”的罪責。沈家變賣家產,好一番上下打點,卻也無甚效果,最後隻落得個全家充軍的下場。
充軍之路遙遙,還沒走到北疆地頭,李義純老父就又氣又病,死在半路他鄉。
李義純這當兒子的,好容易與母親、妹妹一起用一張破席埋掉了父親,還來不及嚎哭,便又被押解的官差催促著北行。
一路行,一路難。當慣了夫人的母親受不了這等磋磨,留下一句“對不住我兒”便上吊死了。徒留下十四歲長子,用那雙隻握過筆、翻過書的細嫩小手,帶著妹妹麵對未卜的前程。
至於後麵的日子,除了李義純自己,怕就沒人知道底細了——其中多少艱難曲折,多少九死一生,更不足為外人道也。總之,這個“秀小郎”不僅帶著妹妹活著走到了滿是風沙的北疆,還從給官軍打雜幹起,入了行伍,立了功,嫁了妹妹,當上了小頭目。
而待到顧長風整頓邊軍時,李義純已從一個充軍的罪人家屬,變成了一個手下足有七八十號兄弟的百夫長。顧長風也是在一次次的整軍作戰中發現,這個綽號“李書生”的年輕百夫長,不僅自己殺起人來幹淨利索,所帶領的小隊每次也都比一同作戰的其他小隊殺敵多出三成,更難能可貴的是,自己小隊的傷亡比其他小隊少三成。
這樣的人才,怎能任其埋沒?兵都是練出來的,仗都是打出來的,名將也都是在一次次的血與火中淬煉出來的。年輕不是問題,身份不是問題,沒本事才是最大的問題——就連顧長風自己,又何嚐不是從宮中那個有父皇庇護的瘦弱少年,曆經無數次生死一線,才成長為十萬鐵騎的真正統帥?
顧長風給了沈義純施展的舞台,沈義純也不負所望,以一次次實打實的軍功換來一步步的升遷,其戰績足以令其他資曆更深的老將閉嘴。
在三年前與東突厥的戰事中,李義純率五千輕騎,追亡逐北近千裏,且戰且擾且殺,逼得突厥王庭把淄重、糧草,甚至最後連女人都給扔下了,一路倉皇往西北逃竄。而他在草原上以兩千突厥人頭築造的京觀,至今仍是草原各部落連放牧都要繞道的膽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