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夏看著他們的背影直到消失,又望向即將落山的太陽以及田野間開始三三兩兩相伴著往家走的人群。
努力甩掉腦袋裏那絲不舍的情緒,調整下包袱,她打算還是去找老大娘,看看她還能不能收留自己一晚。
這個打算剛剛從心底升起,馮時夏的腳步隨之一頓。
總覺得哪裏不對勁,有什麽地方被自己忽略了……
三三兩兩?
回家?
對呢,馮時夏輕嘲自己,“傻子啊——”
家是什麽啊,家不僅是那幢房子,還有家人啊。
老大娘肯定也有家人的啊,雖然白天自己並沒有見到,但從她家牆邊堆放的那幾捆柴來看,她應該不是一個人生活的。
她腿腳不太方便,不太可能獨自打上那麽大的幾捆柴,家裏應有老伴或者其他青壯勞力才對。
所以,麵對這些人,尚且不說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會如何,還會不會像老大娘一樣和藹。
難道自己要在一群人麵前進行臥地表演嗎?不然,還有什麽招數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借宿請求呢?
撒潑打滾人家也看不懂呢。
死乞白賴地不走更可能招來一頓揍。
根本就沒法辦到啊,真的無處可去了啊……
馮時夏頹然地倚靠在近旁的一顆鬆樹上,往逐漸幽深的樹林裏側看去。
這地方該怎麽過夜?
找個山洞?
可是這麽靠近村莊的地方又怎會有山洞這種東西。
誰會有家不回,反而來這裏挖個山洞睡呢?
想是這樣想,馮時夏還是在周圍大致轉了轉。
果然,從山裏一路走出來自己也都沒見著什麽山洞,更別說這兒了,連塊大點的石頭都難見著。
這也太艱難了……
馮時夏覺得額頭的傷口又開始抽痛起來,這裏真的就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嗎?
她原地又轉了一個圈,四周隻有無法回應她的樹和草。
這到底是為什麽?
自己這麽拚命、這樣堅持,就想找到一個方向,能繼續走下去,可是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嘲笑自己的天真。
她神情麻木地退出樹林,索性回到下午和小家夥一起澆水的地旁,頓也不頓就地坐下了。
看著那阡陌之上偕老扶幼相伴而行的場景,家啊……
其實馮時夏跟父母的相處一點都不像家人。每當看到或者聽到別人說起和家人的親密無間時,她都在心底默默地想,是這樣嗎?家人都是這樣的嗎?他們都會這樣做嗎?
然而她跟家裏人的關係可以用生疏和冷漠二詞來概括。
她跟父母從小有的就隻是學習上的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其他溝通幾乎為零。等到漸漸長大,馮時夏才明白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的。
她是不同的。
在她日漸成熟的年齡裏,這種不同越發像給他們注入了一種奇妙的化學試劑,連日常對話甚至隻是單獨呆在一個空間一會,彼此都會像同極性磁鐵相遇,產生的隻有無法言說的排斥反應。
那片刻,周身的空氣都幾乎被凝結了,簡單一個呼吸的動作都要難幾分。每每這時他們都隻能慌亂地自我掩飾。
後來,那種隔閡連掩飾都掩飾不了了。
彼此也都曾想拾起一些被忽略的東西,可是長期被冷漠占據的心靈,根本無法自然而然地變成能溝通的關係,無論做點什麽都是徒勞且尷尬。
一年到頭沒有幾個電話,哪怕年節,甚至在很多大家不遠萬裏想要團圓的日子裏,馮時夏也寧願一個人。
沒有嬉笑怒罵,沒有體貼關懷,有的隻是無盡的沉默,在時間和空間裏蔓延……
那個地方,不像家,那些人,不像家人。
隻是熟悉的陌生人。
不,都不能算做熟悉吧。
彼此連喜好都不清楚,連對方一年到頭到底在忙乎什麽也並不在意的——那種關係。
馮時夏不知道為什麽一切在自己身上會變成這樣。她也曾反省,是不是因為自己性格太過冷漠的關係,可是在每一段與他人相處的細節裏,得到的反饋並不是這樣。
他們亦是如此。
他們也擁有甚廣的朋友圈,甚至對朋友的了解和關心遠遠超過了與自己這個女兒的關係,這真是挺可笑的。
一年又一年,哪怕馮時夏已經到了能結婚生子的年紀,一切並沒有改善。
相反,馮時夏覺得自己的內心對所謂家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並且越加淡漠。
她不懂對方,無法體會旁人所謂的“家人的愛”,也覺得自己同樣不懂愛人。
這或多或少也影響了馮時夏在情感上的態度。
她是懼怕的,抵抗的,對於組建家庭這件事情來說。
她並不認為自己能在一個自己根本都無法了解的領域做得很好。
所以,哪怕時間漸漸過去,身邊的同齡人一個又一個地走入婚姻,甚至已經開始為人父母,她仍舊堅持著“就這樣一個人也可以”,並不理睬身旁的流言蜚語。
她,馮時夏,是沒有親情的人,是被愛遺忘的人,是沒有家的人……
從未得到過愛的人,也並不需要愛。
也許自己本就不是被期待的那個,也許自己並非必要卻來到人世間,也許一切都隻是一場錯誤而已……
曾經也有很多次,馮時夏不斷地這樣回答自己,因為沒有人告訴她答案。
在受傷的時候,在艱難的時候,在不知所措的時候,她也曾覺得就那樣結束也並沒有什麽不好。
那些生命裏存在過或者流淌過的,沒有什麽是必須被銘記的,也沒有什麽是不能割舍的。
對她來說,結束也許比那樣無謂地固守來得更加有意義。
如果生命也是一個守恒的公式,或許自己的離開還能給別人一個機會。
這是馮時夏內心底一直的想法。
她偷偷地抱著這種念頭,日子也一天天地過去,沒人能窺見自己的那點不同。
每一次的人際往來,她與別人並無不同。隻是當每次交集過去,那些關係都被會她關進回憶和曾經裏。
而那個地方,是被自己放逐的地方。
她的遺忘總是來得比別人快,這種特別也讓她更為心安理得地做著那個在相互關係裏先告別的人。
在她的記憶裏,關於自己的,也沒有幾個畫麵。關於別人的,除了某些特別的時間或事件點,其他人事都會漸漸在成長的日子裏模糊褪去。
甚至不可思議地,似乎連老天都在配合著她的遺忘表演,那些關於過去和回憶的證據都會逐漸湮滅,消失無蹤,就那樣自然而然地一步步抹去自己存在的痕跡。
努力甩掉腦袋裏那絲不舍的情緒,調整下包袱,她打算還是去找老大娘,看看她還能不能收留自己一晚。
這個打算剛剛從心底升起,馮時夏的腳步隨之一頓。
總覺得哪裏不對勁,有什麽地方被自己忽略了……
三三兩兩?
回家?
對呢,馮時夏輕嘲自己,“傻子啊——”
家是什麽啊,家不僅是那幢房子,還有家人啊。
老大娘肯定也有家人的啊,雖然白天自己並沒有見到,但從她家牆邊堆放的那幾捆柴來看,她應該不是一個人生活的。
她腿腳不太方便,不太可能獨自打上那麽大的幾捆柴,家裏應有老伴或者其他青壯勞力才對。
所以,麵對這些人,尚且不說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會如何,還會不會像老大娘一樣和藹。
難道自己要在一群人麵前進行臥地表演嗎?不然,還有什麽招數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借宿請求呢?
撒潑打滾人家也看不懂呢。
死乞白賴地不走更可能招來一頓揍。
根本就沒法辦到啊,真的無處可去了啊……
馮時夏頹然地倚靠在近旁的一顆鬆樹上,往逐漸幽深的樹林裏側看去。
這地方該怎麽過夜?
找個山洞?
可是這麽靠近村莊的地方又怎會有山洞這種東西。
誰會有家不回,反而來這裏挖個山洞睡呢?
想是這樣想,馮時夏還是在周圍大致轉了轉。
果然,從山裏一路走出來自己也都沒見著什麽山洞,更別說這兒了,連塊大點的石頭都難見著。
這也太艱難了……
馮時夏覺得額頭的傷口又開始抽痛起來,這裏真的就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嗎?
她原地又轉了一個圈,四周隻有無法回應她的樹和草。
這到底是為什麽?
自己這麽拚命、這樣堅持,就想找到一個方向,能繼續走下去,可是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嘲笑自己的天真。
她神情麻木地退出樹林,索性回到下午和小家夥一起澆水的地旁,頓也不頓就地坐下了。
看著那阡陌之上偕老扶幼相伴而行的場景,家啊……
其實馮時夏跟父母的相處一點都不像家人。每當看到或者聽到別人說起和家人的親密無間時,她都在心底默默地想,是這樣嗎?家人都是這樣的嗎?他們都會這樣做嗎?
然而她跟家裏人的關係可以用生疏和冷漠二詞來概括。
她跟父母從小有的就隻是學習上的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其他溝通幾乎為零。等到漸漸長大,馮時夏才明白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的。
她是不同的。
在她日漸成熟的年齡裏,這種不同越發像給他們注入了一種奇妙的化學試劑,連日常對話甚至隻是單獨呆在一個空間一會,彼此都會像同極性磁鐵相遇,產生的隻有無法言說的排斥反應。
那片刻,周身的空氣都幾乎被凝結了,簡單一個呼吸的動作都要難幾分。每每這時他們都隻能慌亂地自我掩飾。
後來,那種隔閡連掩飾都掩飾不了了。
彼此也都曾想拾起一些被忽略的東西,可是長期被冷漠占據的心靈,根本無法自然而然地變成能溝通的關係,無論做點什麽都是徒勞且尷尬。
一年到頭沒有幾個電話,哪怕年節,甚至在很多大家不遠萬裏想要團圓的日子裏,馮時夏也寧願一個人。
沒有嬉笑怒罵,沒有體貼關懷,有的隻是無盡的沉默,在時間和空間裏蔓延……
那個地方,不像家,那些人,不像家人。
隻是熟悉的陌生人。
不,都不能算做熟悉吧。
彼此連喜好都不清楚,連對方一年到頭到底在忙乎什麽也並不在意的——那種關係。
馮時夏不知道為什麽一切在自己身上會變成這樣。她也曾反省,是不是因為自己性格太過冷漠的關係,可是在每一段與他人相處的細節裏,得到的反饋並不是這樣。
他們亦是如此。
他們也擁有甚廣的朋友圈,甚至對朋友的了解和關心遠遠超過了與自己這個女兒的關係,這真是挺可笑的。
一年又一年,哪怕馮時夏已經到了能結婚生子的年紀,一切並沒有改善。
相反,馮時夏覺得自己的內心對所謂家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並且越加淡漠。
她不懂對方,無法體會旁人所謂的“家人的愛”,也覺得自己同樣不懂愛人。
這或多或少也影響了馮時夏在情感上的態度。
她是懼怕的,抵抗的,對於組建家庭這件事情來說。
她並不認為自己能在一個自己根本都無法了解的領域做得很好。
所以,哪怕時間漸漸過去,身邊的同齡人一個又一個地走入婚姻,甚至已經開始為人父母,她仍舊堅持著“就這樣一個人也可以”,並不理睬身旁的流言蜚語。
她,馮時夏,是沒有親情的人,是被愛遺忘的人,是沒有家的人……
從未得到過愛的人,也並不需要愛。
也許自己本就不是被期待的那個,也許自己並非必要卻來到人世間,也許一切都隻是一場錯誤而已……
曾經也有很多次,馮時夏不斷地這樣回答自己,因為沒有人告訴她答案。
在受傷的時候,在艱難的時候,在不知所措的時候,她也曾覺得就那樣結束也並沒有什麽不好。
那些生命裏存在過或者流淌過的,沒有什麽是必須被銘記的,也沒有什麽是不能割舍的。
對她來說,結束也許比那樣無謂地固守來得更加有意義。
如果生命也是一個守恒的公式,或許自己的離開還能給別人一個機會。
這是馮時夏內心底一直的想法。
她偷偷地抱著這種念頭,日子也一天天地過去,沒人能窺見自己的那點不同。
每一次的人際往來,她與別人並無不同。隻是當每次交集過去,那些關係都被會她關進回憶和曾經裏。
而那個地方,是被自己放逐的地方。
她的遺忘總是來得比別人快,這種特別也讓她更為心安理得地做著那個在相互關係裏先告別的人。
在她的記憶裏,關於自己的,也沒有幾個畫麵。關於別人的,除了某些特別的時間或事件點,其他人事都會漸漸在成長的日子裏模糊褪去。
甚至不可思議地,似乎連老天都在配合著她的遺忘表演,那些關於過去和回憶的證據都會逐漸湮滅,消失無蹤,就那樣自然而然地一步步抹去自己存在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