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嬸子,柔兒和水靈她們高興的圍著她,笑的歡快,苗苗也高興,眉眼都笑彎了,這會,和水靈兩個手拉著手,蹦蹦跳跳的咯咯直笑。
屋裏剛剛的一席話,幾人都聽了去,她們高興的是見了銅錢,還有嬸子剛說的,把她們當了大孩子。
家裏狗子也過來湊起了熱鬧,圍著兩個小的,繞著她們直打轉。
福福和柔兒倆,就不遠處站著,看她們嬉笑打鬧,好不熱鬧。
家裏的雞,也被她們吵鬧的來了勁,飛的飛,跑的跑,翅膀撲騰的滿院子都是土,還有雞毛,落了滿地。
就是這樣,稍稍有點動靜,家裏養的雞呀狗呀的,就消停不下來。
福福扶額,她還想呢,想家裏再養點啥,孵個鴨子,要毛驢,如今眼前這情景,剛看了兩眼,福福腦瓜門子就大。
若是再有鴨子滿院跑,呱呱的叫,哎呦喂,還不得吵的人不得消停。
這麽一想,福福就又看了看自家院子,看來,還真得往大了擴擴,蓋個雞舍鴨舍的,也好叫它們單獨一處處養著。
如今這散養,怕是不成了。
還真是一眨眼,福福看著家裏的公雞們,早就褪了絨毛,沒了小時候的那股可愛勁,眼下一隻隻雄赳赳氣昂昂的,架勢極大,脾氣也不小,滿院子跑叫爭鬥。
不過好在,它們對家裏人,鬧騰歸鬧騰,卻是一點也不叨人,也不啄,就是滿院子跑,分幫拉派的找架打。
福福實在看不過,拉著柔兒就屋裏來。
手上的銅錢,拿在手,二百個稍稍有點分量,但在福福心上,掂了幾掂,卻是分量極重。
如今過起柴米油鹽的日子,家裏還有弟妹要養活,福福是越發感到生活的艱辛和日子的不容易。
琴棋書畫詩酒花,雖最是好年華,但到底,若無家底也無長輩撐腰,是不管飽的。
柴米油鹽,對如今的福福來說,才是最緊要的。
水靈苗苗兩個也顛顛跟著跑了回來,鬧騰的滿頭是汗,兩個小家夥臉蛋紅彤彤的,濕了額前碎發,這會,洗了手,巾子一擦幹,屋裏稍稍喘勻了氣,就端著茶水,一口氣,喝了一大碗。
“緩緩溫書吧,”福福笑,鬧騰歸鬧騰,但也是她們這個年紀該有的活潑,挺好,“今兒要學的多。”
漸漸的,讀書認字也學了有些日子,她們幾個多少入了點門,福福教書的進度,也在加快。
教她們幾個,還是輕鬆的。
她們學的認真,家去也常溫習,有空就嘀咕背誦,得閑還隨時寫寫畫畫,有時候教過一兩遍,她們自己互相討論,加上再常溫習,知識的累積很快。
而且越來越,她們幾個,學的上癮了。
劉家的那箱書,得空福福和謙益拿來翻開,柔兒她們幾個,認字雖不多,但對書卷極珍視,有空福福就念給她們聽,偶爾沒空,幾人就小心圍著書卷,認著上麵的字。
福福這會考問了功課,教了新的文章,又領著她們認了兩個大字,這會,留她們屋裏學習,福福書也翻了一卷,就下地出了屋子,關好門,院子裏轉悠著。
時光真好。
福福抬頭望天,暖暖的日頭照在臉上,柔光撒照,溫柔而暖和。
不知不覺間,真真的到了春天。
風也和煦,空氣裏去了冬日的嚴寒凜冽,多了幾分溫潤,這份春風帶來的溫潤,好似春雨的前兆,恍惚間飄來泥土的氣息。
這份難得的寧靜,福福還沒來得及細品,家裏狗子嗖的一下就從身邊往外跑,一邊跑一邊叫,急急的,福福一聽動靜就知道,這是家裏來了人。
睜開眼,趕忙,還好大門關著,狗子跑不出去,正前爪扒著柵欄,一蹬一踩的要翻過去,福福連忙抱住,摟著狗脖子,然後往外看。
家門口的小路,卻是瞧不見人。
正納悶,就聽噠噠的馬蹄聲來到近前,馬車還沒拐過彎,一瞧見那棗紅高頭大馬,福福就知道,是劉家來人了。
趕忙,福福衝屋裏喊了聲,剛叫出口,益哥就最先跑了出來,手上拿著狗繩子,正一邊跑一邊拆開狗繩,嘴裏叫她姐,“來人了?”益哥一到跟前,拴了狗子,就一把抱起它,堵著狗子嘴,拿著狗繩,就跑去屋後。
苗苗她們也出來了,一擁跑到跟前,瞧見了要到門口的馬車,車上是杏枝,手上挎著個籃子,車夫一停好,杏枝就笑著下來,“福福姑娘,我來了。”
“杏枝姐,”福福笑著打招呼,見了人,高興的,拉著苗苗她們,因為之前都見過,也算相熟,一一打過招呼之後,福福上前拉著人,屋裏來,“我可算把你給盼來了。”
這話不假。
自打前兩天送了餃子,這幾日,福福每天可都是盼著人來。
多少知道還會再來往,可到底什麽時候,福福心裏也沒準,今兒見杏枝來了,福福的一顆心,就踏實了許多。
杏枝一手提著籃子,一手親昵的跨著她,“設宴過了這幾日,上下都忙了,好一通收拾,也是今兒,得了空,我家夫人就叫我過來,一來看看姑娘,二來也是過來幫忙傳個話。”
益哥從屋後出來,見了麵,打過招呼,福福讓他叫劉家的車夫進屋,喝口水,益哥陪著。
家裏就益哥一個男子,若是來了男客,甭管大小,都得益哥招呼。
福福話剛落,杏枝就笑著搖頭,拉過益哥不叫他著忙,然後和福福解釋,“姑娘,我來就和姑娘說幾句話,老太太跟前還有的事,我也要趕著回去傳話,不能多待的。”
說完,又看著益哥,“小公子不必張羅,幾位姑娘也不用忙活,”柔兒她們見家裏來了人,早就屋裏忙著燒水沏茶,杏枝就趕忙攔著,“我這次來傳個話,不能多待,等過些時日得空了,就過來和姑娘們多待個半日,說說話。”
既然杏枝這麽說了,福福知道不是客套,想來是真真不能多待,見柔兒苗苗她們呆呆看著她,手上的雖停了活計但也沒放下,就笑著點點頭,囑咐她們,“你們屋後幫忙瞧一瞧,家裏狗子拴著,可別不留神跑出來。”
杏枝怕狗,加上又有話說,福福就打發她們出去看著,然後領著杏枝西屋來。
“打擾你們讀書了吧?”杏枝一進來看到炕上的書桌,桌上攤著筆墨和書卷,就笑著湊近瞧了瞧,眼裏帶著羨慕,“姑娘們可真好,炕上一坐,看看書,練練字,卻是難得的自在。”
杏枝是劉家丫頭,雖在劉家夫人跟前長大,又偶爾幫老夫人辦事,但到底,是人家丫頭,不認得幾個字。
福福笑著搖頭,“杏枝姐來的正好,我剛出屋子姐姐就來了,可趕巧了。”
杏枝也跟著笑,然後胳膊上的籃子放在炕上,掀開遮蓋的紗布,露出籃子裏的東西,東西不多,隻一封信和一個錢袋子,兩樣一拿出來,福福一愣,看向杏枝。
杏枝先把信遞了過來,“福福姑娘,是這樣的,這次家裏老夫人壽宴三日,姑娘頭一日做的壽桃,我家夫人瞧了喜歡。”
“這不,眼瞅著我家夫人娘家舅母過壽,就這個二月中,還有個十來日,我家夫人就想起姑娘來。”
“一大早呢,就特意讓我過來問問姑娘,說是想到了日子,請姑娘去趟縣裏,幫忙做上一鍋壽桃,表表我家夫人的孝心。”
“本想著做好了帶過去也成,”杏枝一句句說起來,“但尋思天不是熱了,也怕東西存不住,提前做了帶過去不新鮮,就想著到時候有勞姑娘跟著去趟縣裏。”
“我家夫人說了,姑娘隻管跟著去就是,一應需要的,隻要姑娘開口說一聲,都不叫姑娘操心。”
“我家夫人還說,說姑娘若是一個人忙不過來,可以兩三個人隨著,一處過去。”
“這個,”杏枝叫福福看信,“是我家夫人寫給姑娘的,還有這個,”杏枝又把錢袋子遞了遞,“是二兩碎銀和幾個銅錢,我家夫人說這些姑娘先留下,等到了日子,一應準備好了,該是還會有賞錢。”
二兩碎銀?還有銅錢?
看杏枝遞來的錢袋子,銅錢該是也不少。
過去做個壽桃,一兩日工夫,就二兩多銀子,真真的不少。
福福拆信一看,劉家夫人信上隻幾句,話雖不多,但意思和體麵到了,就收起信,本想推托一番,但轉念一想,推托就顯得小家子氣了。
謝過杏枝姐,然後笑著把錢袋接過,再把夫人的信收好,抬頭看向杏枝姐,點點頭,“姐姐請放心,夫人所說,我定會放在心上,好好準備。”
杏枝也跟著笑,“有姑娘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二月十六的正日子,我家夫人初十回娘家,十五了過去舅家,”杏枝拉著福福手,說著打算,“因為要過去縣裏準備,姑娘要是得空,我十五一早跟著馬車過來接上姑娘,然後陪姑娘去縣裏。”
“我家夫人說,縣裏的幾日都叫我陪著姑娘,姑娘要是有啥事,隻管和我說,我有在呀,姑娘盡管放心,隻專心做壽桃,旁的一應都打擾不了。”
“就和家裏一樣,”杏枝繼續說,“我家夫人想的周到,說姑娘過去縣裏,就給姑娘專門尋一處就近的院子,獨門獨灶的,姑娘帶人過去,吃住兩天,也都方便。”
福福聽了高興,也感激劉夫人想的周到。
“若是姑娘應了,我就回去給我家夫人傳個話,”杏枝下了炕,要往外走,一邊走一邊拉著福福手,“姑娘是不知道,現在我忙的很,我跟著我家夫人準備壽禮,還要隔三差五跑去縣裏傳話,真真的連個歇腳的工夫都倒不出來。”
“杏枝姐辦事利落,”福福笑,跟著出了門,“得夫人和老夫人歡喜,姐姐該高興才是。”
大門口車夫把馬車轉過彎,益哥在門外和車夫一處站著,不遠處還有三五個村裏的老爺們,細細一看,還有張家的兄弟倆,偷偷摸摸的也往這邊看。
杏枝把籃子放在車上,也沒看村子裏的人,和她們說了話,就坐上馬車和福福她們擺手,然後衝車夫一點頭,人就沿著出村的小路,回去了。
他們跟車走了幾步,杏枝馬車直擺手,叫他們不要跟,福福就拉著苗苗他們停在門外不遠處,一直看著人拐過彎,下了山坡,進了溝路,瞧不見人影車身,這才回過頭。
還好,剛吵鬧了幾句,下院嬸子和老叔身上還扛著柴火和木頭,都沒來得及放下,直接扛在肩頭小跑著就上來了。
擠過人群,氣喘籲籲的東西一放下,就左看看右看看,拉了這個拉那個,“怎麽了?我和你老叔上山砍個木頭,這會工夫,怎麽就圍了這麽多人?”
嬸子滿頭是汗,身上掛滿了灰塵和木頭沫,頭上和臉上也有細細的枝子,這會一手拉著福福一手摟著水靈這,問完了話,還沒等福福開口,邊上嘴快的兩個婆子就念叨上了。
“哎呦,秀梅秀梅,你這急性子,又護短的,好事好事,”一個婆子扯了把嬸子衣袖,吐沫星子滿天飛的說了起來,“剛走了輛馬車,是劉家得啊。”
“就是之前來過的,說是劉家的丫頭,叫杏枝?還是叫啥的?”
另一個婆子直點頭,接著說,“是是是,是杏枝,來了,又來了,這不,你們兩口子不趕巧,人剛走。”
“前後腳,坐著那大馬車,哎呦,那馬可好了,板車也大,哎呦,坐著馬車來的,又坐著馬車回去的。”
趕著開口的老太太嘖嘖的時候,一個媳婦接著和嬸子說了起來,“還提著個籃子,也不知道裏麵是啥?福福,這籃子裏是啥東西啊?我老遠看著,還用塊布遮著,籃子也不大,瞧著也裝不了多少東西。”
那媳婦納悶,剛問出口,福福也終於擠出了人群,一手水靈一手苗苗,柔兒在嬸子跟前,正拽著放下的柴火,福福剛要過去幫忙,老叔就過來了,這會,老叔肩上的木頭已經放回家裏,這會又上來拿嬸子的。
屋裏剛剛的一席話,幾人都聽了去,她們高興的是見了銅錢,還有嬸子剛說的,把她們當了大孩子。
家裏狗子也過來湊起了熱鬧,圍著兩個小的,繞著她們直打轉。
福福和柔兒倆,就不遠處站著,看她們嬉笑打鬧,好不熱鬧。
家裏的雞,也被她們吵鬧的來了勁,飛的飛,跑的跑,翅膀撲騰的滿院子都是土,還有雞毛,落了滿地。
就是這樣,稍稍有點動靜,家裏養的雞呀狗呀的,就消停不下來。
福福扶額,她還想呢,想家裏再養點啥,孵個鴨子,要毛驢,如今眼前這情景,剛看了兩眼,福福腦瓜門子就大。
若是再有鴨子滿院跑,呱呱的叫,哎呦喂,還不得吵的人不得消停。
這麽一想,福福就又看了看自家院子,看來,還真得往大了擴擴,蓋個雞舍鴨舍的,也好叫它們單獨一處處養著。
如今這散養,怕是不成了。
還真是一眨眼,福福看著家裏的公雞們,早就褪了絨毛,沒了小時候的那股可愛勁,眼下一隻隻雄赳赳氣昂昂的,架勢極大,脾氣也不小,滿院子跑叫爭鬥。
不過好在,它們對家裏人,鬧騰歸鬧騰,卻是一點也不叨人,也不啄,就是滿院子跑,分幫拉派的找架打。
福福實在看不過,拉著柔兒就屋裏來。
手上的銅錢,拿在手,二百個稍稍有點分量,但在福福心上,掂了幾掂,卻是分量極重。
如今過起柴米油鹽的日子,家裏還有弟妹要養活,福福是越發感到生活的艱辛和日子的不容易。
琴棋書畫詩酒花,雖最是好年華,但到底,若無家底也無長輩撐腰,是不管飽的。
柴米油鹽,對如今的福福來說,才是最緊要的。
水靈苗苗兩個也顛顛跟著跑了回來,鬧騰的滿頭是汗,兩個小家夥臉蛋紅彤彤的,濕了額前碎發,這會,洗了手,巾子一擦幹,屋裏稍稍喘勻了氣,就端著茶水,一口氣,喝了一大碗。
“緩緩溫書吧,”福福笑,鬧騰歸鬧騰,但也是她們這個年紀該有的活潑,挺好,“今兒要學的多。”
漸漸的,讀書認字也學了有些日子,她們幾個多少入了點門,福福教書的進度,也在加快。
教她們幾個,還是輕鬆的。
她們學的認真,家去也常溫習,有空就嘀咕背誦,得閑還隨時寫寫畫畫,有時候教過一兩遍,她們自己互相討論,加上再常溫習,知識的累積很快。
而且越來越,她們幾個,學的上癮了。
劉家的那箱書,得空福福和謙益拿來翻開,柔兒她們幾個,認字雖不多,但對書卷極珍視,有空福福就念給她們聽,偶爾沒空,幾人就小心圍著書卷,認著上麵的字。
福福這會考問了功課,教了新的文章,又領著她們認了兩個大字,這會,留她們屋裏學習,福福書也翻了一卷,就下地出了屋子,關好門,院子裏轉悠著。
時光真好。
福福抬頭望天,暖暖的日頭照在臉上,柔光撒照,溫柔而暖和。
不知不覺間,真真的到了春天。
風也和煦,空氣裏去了冬日的嚴寒凜冽,多了幾分溫潤,這份春風帶來的溫潤,好似春雨的前兆,恍惚間飄來泥土的氣息。
這份難得的寧靜,福福還沒來得及細品,家裏狗子嗖的一下就從身邊往外跑,一邊跑一邊叫,急急的,福福一聽動靜就知道,這是家裏來了人。
睜開眼,趕忙,還好大門關著,狗子跑不出去,正前爪扒著柵欄,一蹬一踩的要翻過去,福福連忙抱住,摟著狗脖子,然後往外看。
家門口的小路,卻是瞧不見人。
正納悶,就聽噠噠的馬蹄聲來到近前,馬車還沒拐過彎,一瞧見那棗紅高頭大馬,福福就知道,是劉家來人了。
趕忙,福福衝屋裏喊了聲,剛叫出口,益哥就最先跑了出來,手上拿著狗繩子,正一邊跑一邊拆開狗繩,嘴裏叫她姐,“來人了?”益哥一到跟前,拴了狗子,就一把抱起它,堵著狗子嘴,拿著狗繩,就跑去屋後。
苗苗她們也出來了,一擁跑到跟前,瞧見了要到門口的馬車,車上是杏枝,手上挎著個籃子,車夫一停好,杏枝就笑著下來,“福福姑娘,我來了。”
“杏枝姐,”福福笑著打招呼,見了人,高興的,拉著苗苗她們,因為之前都見過,也算相熟,一一打過招呼之後,福福上前拉著人,屋裏來,“我可算把你給盼來了。”
這話不假。
自打前兩天送了餃子,這幾日,福福每天可都是盼著人來。
多少知道還會再來往,可到底什麽時候,福福心裏也沒準,今兒見杏枝來了,福福的一顆心,就踏實了許多。
杏枝一手提著籃子,一手親昵的跨著她,“設宴過了這幾日,上下都忙了,好一通收拾,也是今兒,得了空,我家夫人就叫我過來,一來看看姑娘,二來也是過來幫忙傳個話。”
益哥從屋後出來,見了麵,打過招呼,福福讓他叫劉家的車夫進屋,喝口水,益哥陪著。
家裏就益哥一個男子,若是來了男客,甭管大小,都得益哥招呼。
福福話剛落,杏枝就笑著搖頭,拉過益哥不叫他著忙,然後和福福解釋,“姑娘,我來就和姑娘說幾句話,老太太跟前還有的事,我也要趕著回去傳話,不能多待的。”
說完,又看著益哥,“小公子不必張羅,幾位姑娘也不用忙活,”柔兒她們見家裏來了人,早就屋裏忙著燒水沏茶,杏枝就趕忙攔著,“我這次來傳個話,不能多待,等過些時日得空了,就過來和姑娘們多待個半日,說說話。”
既然杏枝這麽說了,福福知道不是客套,想來是真真不能多待,見柔兒苗苗她們呆呆看著她,手上的雖停了活計但也沒放下,就笑著點點頭,囑咐她們,“你們屋後幫忙瞧一瞧,家裏狗子拴著,可別不留神跑出來。”
杏枝怕狗,加上又有話說,福福就打發她們出去看著,然後領著杏枝西屋來。
“打擾你們讀書了吧?”杏枝一進來看到炕上的書桌,桌上攤著筆墨和書卷,就笑著湊近瞧了瞧,眼裏帶著羨慕,“姑娘們可真好,炕上一坐,看看書,練練字,卻是難得的自在。”
杏枝是劉家丫頭,雖在劉家夫人跟前長大,又偶爾幫老夫人辦事,但到底,是人家丫頭,不認得幾個字。
福福笑著搖頭,“杏枝姐來的正好,我剛出屋子姐姐就來了,可趕巧了。”
杏枝也跟著笑,然後胳膊上的籃子放在炕上,掀開遮蓋的紗布,露出籃子裏的東西,東西不多,隻一封信和一個錢袋子,兩樣一拿出來,福福一愣,看向杏枝。
杏枝先把信遞了過來,“福福姑娘,是這樣的,這次家裏老夫人壽宴三日,姑娘頭一日做的壽桃,我家夫人瞧了喜歡。”
“這不,眼瞅著我家夫人娘家舅母過壽,就這個二月中,還有個十來日,我家夫人就想起姑娘來。”
“一大早呢,就特意讓我過來問問姑娘,說是想到了日子,請姑娘去趟縣裏,幫忙做上一鍋壽桃,表表我家夫人的孝心。”
“本想著做好了帶過去也成,”杏枝一句句說起來,“但尋思天不是熱了,也怕東西存不住,提前做了帶過去不新鮮,就想著到時候有勞姑娘跟著去趟縣裏。”
“我家夫人說了,姑娘隻管跟著去就是,一應需要的,隻要姑娘開口說一聲,都不叫姑娘操心。”
“我家夫人還說,說姑娘若是一個人忙不過來,可以兩三個人隨著,一處過去。”
“這個,”杏枝叫福福看信,“是我家夫人寫給姑娘的,還有這個,”杏枝又把錢袋子遞了遞,“是二兩碎銀和幾個銅錢,我家夫人說這些姑娘先留下,等到了日子,一應準備好了,該是還會有賞錢。”
二兩碎銀?還有銅錢?
看杏枝遞來的錢袋子,銅錢該是也不少。
過去做個壽桃,一兩日工夫,就二兩多銀子,真真的不少。
福福拆信一看,劉家夫人信上隻幾句,話雖不多,但意思和體麵到了,就收起信,本想推托一番,但轉念一想,推托就顯得小家子氣了。
謝過杏枝姐,然後笑著把錢袋接過,再把夫人的信收好,抬頭看向杏枝姐,點點頭,“姐姐請放心,夫人所說,我定會放在心上,好好準備。”
杏枝也跟著笑,“有姑娘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二月十六的正日子,我家夫人初十回娘家,十五了過去舅家,”杏枝拉著福福手,說著打算,“因為要過去縣裏準備,姑娘要是得空,我十五一早跟著馬車過來接上姑娘,然後陪姑娘去縣裏。”
“我家夫人說,縣裏的幾日都叫我陪著姑娘,姑娘要是有啥事,隻管和我說,我有在呀,姑娘盡管放心,隻專心做壽桃,旁的一應都打擾不了。”
“就和家裏一樣,”杏枝繼續說,“我家夫人想的周到,說姑娘過去縣裏,就給姑娘專門尋一處就近的院子,獨門獨灶的,姑娘帶人過去,吃住兩天,也都方便。”
福福聽了高興,也感激劉夫人想的周到。
“若是姑娘應了,我就回去給我家夫人傳個話,”杏枝下了炕,要往外走,一邊走一邊拉著福福手,“姑娘是不知道,現在我忙的很,我跟著我家夫人準備壽禮,還要隔三差五跑去縣裏傳話,真真的連個歇腳的工夫都倒不出來。”
“杏枝姐辦事利落,”福福笑,跟著出了門,“得夫人和老夫人歡喜,姐姐該高興才是。”
大門口車夫把馬車轉過彎,益哥在門外和車夫一處站著,不遠處還有三五個村裏的老爺們,細細一看,還有張家的兄弟倆,偷偷摸摸的也往這邊看。
杏枝把籃子放在車上,也沒看村子裏的人,和她們說了話,就坐上馬車和福福她們擺手,然後衝車夫一點頭,人就沿著出村的小路,回去了。
他們跟車走了幾步,杏枝馬車直擺手,叫他們不要跟,福福就拉著苗苗他們停在門外不遠處,一直看著人拐過彎,下了山坡,進了溝路,瞧不見人影車身,這才回過頭。
還好,剛吵鬧了幾句,下院嬸子和老叔身上還扛著柴火和木頭,都沒來得及放下,直接扛在肩頭小跑著就上來了。
擠過人群,氣喘籲籲的東西一放下,就左看看右看看,拉了這個拉那個,“怎麽了?我和你老叔上山砍個木頭,這會工夫,怎麽就圍了這麽多人?”
嬸子滿頭是汗,身上掛滿了灰塵和木頭沫,頭上和臉上也有細細的枝子,這會一手拉著福福一手摟著水靈這,問完了話,還沒等福福開口,邊上嘴快的兩個婆子就念叨上了。
“哎呦,秀梅秀梅,你這急性子,又護短的,好事好事,”一個婆子扯了把嬸子衣袖,吐沫星子滿天飛的說了起來,“剛走了輛馬車,是劉家得啊。”
“就是之前來過的,說是劉家的丫頭,叫杏枝?還是叫啥的?”
另一個婆子直點頭,接著說,“是是是,是杏枝,來了,又來了,這不,你們兩口子不趕巧,人剛走。”
“前後腳,坐著那大馬車,哎呦,那馬可好了,板車也大,哎呦,坐著馬車來的,又坐著馬車回去的。”
趕著開口的老太太嘖嘖的時候,一個媳婦接著和嬸子說了起來,“還提著個籃子,也不知道裏麵是啥?福福,這籃子裏是啥東西啊?我老遠看著,還用塊布遮著,籃子也不大,瞧著也裝不了多少東西。”
那媳婦納悶,剛問出口,福福也終於擠出了人群,一手水靈一手苗苗,柔兒在嬸子跟前,正拽著放下的柴火,福福剛要過去幫忙,老叔就過來了,這會,老叔肩上的木頭已經放回家裏,這會又上來拿嬸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