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的事宜在經曆了好幾個月之後,也逐漸趨於成熟,等到時機差不多之際,大宋這才真正放出消息,宣布遷都的具體細節。
當這個消息通過邸報傳達開來時,已是經曆了幾個月熱議的民眾,卻是沒能引起過激反應,畢竟該吵的早就吵膩味了。
而且這次是官方正式宣布,並且還是刊登在大宋邸報上麵,如此板上釘釘的事情,吵鬧隻是徒勞。
因此在新一期的邸報出來之時,大家夥都是關注其中的細節,想知道以後的去處該是何方,而官府又會是如何對他們進行安置。
此次的方案,是由徐謂的小組進行製定,經過幾次修訂之後,才最終刊登。
按照方案的細節,這一次遷都的目的地,便是起初所選的基隆城,當然,現有的基隆城必須得進行擴建。
至於遷移的民眾,全都按照自願的方式,想要跟著搬遷的,到時候官府會根據每一戶的人口,為其免費提供相應的府院。
當然,想要享受免費的府院,基隆城這邊原有的房子,必須得充公,不然的話,都得花錢購置。
這一次搬遷的運費,皆由官方負責,而且在遷移期間,還會發放定額的食物。
當遷移的通知出來後,接下來便是一個月的報名期限,等到最後統計完報名之後,便是進行分批遷移。
而這段時間裏頭,夷洲那邊的基隆城,則是同時開啟擴建工程,大批墾荒團的勞力被抽調出來,臨時組建建設團隊,快速開展施工事宜。
就在整個首裏城陷入緊張的遷移氛圍時,有那麽一批人卻是急著往夷洲趕來,想要在基隆城這邊分一杯羹。
隻不過等到這些人到達目的地之時,卻發現這裏的一切資源,全部都動不了了。
基隆城的官府早就已經接到指令,基隆城以及城外方圓幾十裏的地域,除了官方之外,全都禁止開發。
如此一來,整個基隆城所覆蓋的區域,便全部都被嚴控,再往外便是還未開發的山頭。
這些等候多時的豪商們,此刻的心裏陰影可想而知,本來還想著會大賺一筆,想不到是這樣的結局。
與這些豪商失望不同的是,西邊的大明則是另一番反應,當收到大宋想要將帝都遷到夷洲之時,大明上下均是一片警惕。
特別是大明皇宮,年幼的萬曆才剛剛登基,因此所有事情皆是由剛升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主導。
在聯合宮裏的馮保將高拱擠走之後,張居正這個大明幾百年裏最為出色的內閣首輔,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不過才剛剛上來,便出現了大宋遷都的事情,張居正對於此事自然是極其關注,畢竟眼下隻有大宋,才是大明的真正對手。
夷洲本就是與大明隔海相望,是離這邊最近的島嶼,大宋帝都遷移,其背後的意圖自然不好說。
張居正很快便起草奏折,對大宋遷都之事,進行詳細分析,其中還道出幾種可能性的趨勢。
以張居正的分析,大宋的遷都,表麵上說的是因為首裏城太過小,限製了帝都的發展,不過背地裏的意圖,可能要著眼於大明這邊的戰略。
雖說一直以來大宋與大明兩國之間並沒有大的衝突,但並不代表雙方不會相互顧忌,相反大明這邊都在戒備著對方。
在大明的這幾百年間,雖說有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以及南邊蠻夷時不時的動亂,但這些都沒讓大明真正的顧忌,全當作是細微末節,根本就鬧不出什麽來。
不過大宋可就不同了,短短十來年,就已經成為東海的霸主,而且商貿繁榮,地盤還在不斷地擴充。
若不是因為自家水師實力上不了台麵,大明早就已經主動出擊,將大宋給滅了。
大宋這一次的遷都,則是令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張,為此張居正還派出使者,對此事進行協商。
大明的使者團去的快,回的也很快,整個過程都不到十天,而帶回來的消息,也就隻有一個,那便是遷都是大宋自家的事,他國不得幹涉。
這個消息一出來,大明整個官場都蹦了起來,大量言官紛紛上書,要求出兵征討,一定得好好教訓對方,好知道大明上國的厲害。
這樣的言論,在這些年基本上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往往都是在大宋開展某一個項目之時,大明的言官便借機刷一刷存在感。
不過這些言論,還有無數的奏折,全都是以石沉大海為結局,大家夥都清楚,這個仗打不打,不在於大明,因為他們連海都出不去。
明眼人都知道,大明也就隻能在自己這片一畝三分地上叫囂,出了海後,便如泥牛入海,根本就翻不起一絲的浪花。
因此,對於大明的叫囂,大宋這邊根本就不予理會,而且也懶的理會,所有人都在忙著遷都的事情。
看到事情已成定局,張居正並沒有繼續糾纏,而是將南方的軍事力量做了一些調整,繼續加強江浙一帶的防備,以防大宋的侵襲。
現今大明南方的倭亂早已清除,原先的軍隊倒是可以進行調動,這也導致大明如今的防備逐漸形成北部以及東部兩個軍團。
本來張居正還想著將戚繼光的軍隊調回江浙,不過最後還是算了,畢竟對麵的大宋一直都沒有實質性的衝突。
至於北部的蒙古部落,雖說如今已經和議,但經常會發生一些小衝突,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平息。
而且戚繼光這些年也打出了威名,若是沒有這個戰神威懾,說不準蒙古部落還會鬧出什麽幺蛾子。
在布置好江浙一帶的防備之後,張居正也將注意力給抽了出來,他現下還有著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這才是大明接下來最為關鍵的一步。
早年還沒成為真正的大臣之前,張居正有段時間辭職出遊,將整個大明都遊了個遍,也就是這個經曆,使他看清了整個大明官場的真麵目。
張居正這些年都有著一個念想,那就是在真正掌權之後,一定要將大明官場上下,好好地進行整治一番,如今正是他大展身手之際。
當這個消息通過邸報傳達開來時,已是經曆了幾個月熱議的民眾,卻是沒能引起過激反應,畢竟該吵的早就吵膩味了。
而且這次是官方正式宣布,並且還是刊登在大宋邸報上麵,如此板上釘釘的事情,吵鬧隻是徒勞。
因此在新一期的邸報出來之時,大家夥都是關注其中的細節,想知道以後的去處該是何方,而官府又會是如何對他們進行安置。
此次的方案,是由徐謂的小組進行製定,經過幾次修訂之後,才最終刊登。
按照方案的細節,這一次遷都的目的地,便是起初所選的基隆城,當然,現有的基隆城必須得進行擴建。
至於遷移的民眾,全都按照自願的方式,想要跟著搬遷的,到時候官府會根據每一戶的人口,為其免費提供相應的府院。
當然,想要享受免費的府院,基隆城這邊原有的房子,必須得充公,不然的話,都得花錢購置。
這一次搬遷的運費,皆由官方負責,而且在遷移期間,還會發放定額的食物。
當遷移的通知出來後,接下來便是一個月的報名期限,等到最後統計完報名之後,便是進行分批遷移。
而這段時間裏頭,夷洲那邊的基隆城,則是同時開啟擴建工程,大批墾荒團的勞力被抽調出來,臨時組建建設團隊,快速開展施工事宜。
就在整個首裏城陷入緊張的遷移氛圍時,有那麽一批人卻是急著往夷洲趕來,想要在基隆城這邊分一杯羹。
隻不過等到這些人到達目的地之時,卻發現這裏的一切資源,全部都動不了了。
基隆城的官府早就已經接到指令,基隆城以及城外方圓幾十裏的地域,除了官方之外,全都禁止開發。
如此一來,整個基隆城所覆蓋的區域,便全部都被嚴控,再往外便是還未開發的山頭。
這些等候多時的豪商們,此刻的心裏陰影可想而知,本來還想著會大賺一筆,想不到是這樣的結局。
與這些豪商失望不同的是,西邊的大明則是另一番反應,當收到大宋想要將帝都遷到夷洲之時,大明上下均是一片警惕。
特別是大明皇宮,年幼的萬曆才剛剛登基,因此所有事情皆是由剛升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主導。
在聯合宮裏的馮保將高拱擠走之後,張居正這個大明幾百年裏最為出色的內閣首輔,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不過才剛剛上來,便出現了大宋遷都的事情,張居正對於此事自然是極其關注,畢竟眼下隻有大宋,才是大明的真正對手。
夷洲本就是與大明隔海相望,是離這邊最近的島嶼,大宋帝都遷移,其背後的意圖自然不好說。
張居正很快便起草奏折,對大宋遷都之事,進行詳細分析,其中還道出幾種可能性的趨勢。
以張居正的分析,大宋的遷都,表麵上說的是因為首裏城太過小,限製了帝都的發展,不過背地裏的意圖,可能要著眼於大明這邊的戰略。
雖說一直以來大宋與大明兩國之間並沒有大的衝突,但並不代表雙方不會相互顧忌,相反大明這邊都在戒備著對方。
在大明的這幾百年間,雖說有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以及南邊蠻夷時不時的動亂,但這些都沒讓大明真正的顧忌,全當作是細微末節,根本就鬧不出什麽來。
不過大宋可就不同了,短短十來年,就已經成為東海的霸主,而且商貿繁榮,地盤還在不斷地擴充。
若不是因為自家水師實力上不了台麵,大明早就已經主動出擊,將大宋給滅了。
大宋這一次的遷都,則是令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張,為此張居正還派出使者,對此事進行協商。
大明的使者團去的快,回的也很快,整個過程都不到十天,而帶回來的消息,也就隻有一個,那便是遷都是大宋自家的事,他國不得幹涉。
這個消息一出來,大明整個官場都蹦了起來,大量言官紛紛上書,要求出兵征討,一定得好好教訓對方,好知道大明上國的厲害。
這樣的言論,在這些年基本上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往往都是在大宋開展某一個項目之時,大明的言官便借機刷一刷存在感。
不過這些言論,還有無數的奏折,全都是以石沉大海為結局,大家夥都清楚,這個仗打不打,不在於大明,因為他們連海都出不去。
明眼人都知道,大明也就隻能在自己這片一畝三分地上叫囂,出了海後,便如泥牛入海,根本就翻不起一絲的浪花。
因此,對於大明的叫囂,大宋這邊根本就不予理會,而且也懶的理會,所有人都在忙著遷都的事情。
看到事情已成定局,張居正並沒有繼續糾纏,而是將南方的軍事力量做了一些調整,繼續加強江浙一帶的防備,以防大宋的侵襲。
現今大明南方的倭亂早已清除,原先的軍隊倒是可以進行調動,這也導致大明如今的防備逐漸形成北部以及東部兩個軍團。
本來張居正還想著將戚繼光的軍隊調回江浙,不過最後還是算了,畢竟對麵的大宋一直都沒有實質性的衝突。
至於北部的蒙古部落,雖說如今已經和議,但經常會發生一些小衝突,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平息。
而且戚繼光這些年也打出了威名,若是沒有這個戰神威懾,說不準蒙古部落還會鬧出什麽幺蛾子。
在布置好江浙一帶的防備之後,張居正也將注意力給抽了出來,他現下還有著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這才是大明接下來最為關鍵的一步。
早年還沒成為真正的大臣之前,張居正有段時間辭職出遊,將整個大明都遊了個遍,也就是這個經曆,使他看清了整個大明官場的真麵目。
張居正這些年都有著一個念想,那就是在真正掌權之後,一定要將大明官場上下,好好地進行整治一番,如今正是他大展身手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