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王直的移民之計,建州局勢相應發生了變化,努爾哈赤和阿台兩人也都在摩拳擦掌,打算對各自的目標進行擴張。
如此一來,建州這邊又是布滿了戰爭的陰雲,在海西女真這邊,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臨近的葉赫部族。
說到葉赫部族,是原有曆史上清代滿族八大姓之一,常居於葉赫河流域,所以稱為葉赫部。
葉赫部族最有名的,就是在清朝曆史上,出現了不少的皇宮嬪妃,史上最著名的,便是慈溪太後了。
說道這裏,也有個較為著名的典故,那就是清朝興也葉赫,亡也葉赫。
這主要是努爾哈赤這個開國皇帝的皇後是葉赫那拉氏,而慈溪這個清末最後一個掌權者也是葉赫那拉氏,因此才會有“興也葉赫,亡也葉赫”的說法。
回歸正題,在承受到來自阿台的壓力之後,葉赫部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防備事宜之際,也派出了使團進行求和。
以葉赫部現在的實力,根本就不是阿台的對手,若是能夠求和,自然是萬事大吉,不過一旦要戰,那也沒有退縮的餘地。
女真部落的環境本來就惡劣,這也造就了這些部落的性格極其頑強,並且狡詐,因為隻有如此,才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之中存活下來。
這一次葉赫部位了求和,硬是將全部族最美的女子也奉獻了出來,同時還有著允諾了上萬頭牛羊。
一直以來,在女真部族裏頭,葉赫部就以盛產美女而著稱,周邊的女真部族也沒少跟其聯姻。
每一屆的葉赫部第一美女,都是各個女真部族的搶手貨,往往也是最強大的部族所爭得。
在這方麵最為著名的就是原史上的東哥,當時在十六世紀末,東哥的美貌響徹整個建州,就連努爾哈赤都為之迷倒。
不過當時努爾哈赤才剛剛出道,實力上並不強大,雖說一開始被東哥的老爹許下婚約,但最後還是被放了鴿子,將東哥許給了蒙古部。
為此,努爾哈赤在反叛大明之時,還將此作為“七大恨”中的第四恨,聲稱大明偏幫葉赫部,最終導致東哥改嫁。
最終,努爾哈赤的怒火也將整個葉赫部給燒盡,隻留下一些婦流之輩。
當然,在這一世上,由於大宋的出現,努爾哈赤的“婚姻史”倒是沒有這麽複雜。
而葉赫部族就是借助著這樣的聯姻,常年混跡在各個部族之中,得以幸存下來,並且發展成女真裏邊最大的部族之一。
對於葉赫部所提出的求和請求,阿台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先將美女給收入帳下,然後才提出了他這邊的要求。
那就是現將承諾的上萬頭牛羊兌現,然後還得要提供五千的精壯男子。
阿台此次的出擊,目的就是要捕捉更多的俘虜,用以抵消大宋對自己軍隊的抽調。
如若葉赫部能夠事先提供幾千的精壯男子,那阿台也可以免去此次的出擊,收下對方提供的上萬牛羊。
當然,這可不代表阿台會停止征伐,隻不過是不會將目標放在葉赫部這邊,到時候可以直接橫穿葉赫部的地盤,去攻擊其他的海西女真。
當葉赫部得知阿台的要求時,部族上下均是憤怒不已,這可真的是太欺負人了,不僅占盡了便宜,還想要他們的精壯族人。
若是其他的牛羊之類財產還能夠提供,這五千精壯男子,直接便將葉赫部的實力給削減了一半。
若是到時候阿台在橫穿葉赫部之時,趁機偷襲的話,那葉赫部便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直接淪為世人的笑柄了。
因此,對於阿台的要求,葉赫部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至於所送出去的美女,便算作是送給白眼狼了。
談判失敗,葉赫部的防禦自然是更為加緊,阿台這邊倒是沒有急著出擊,而是不斷地從朝鮮那便接收大量武器以及後勤物資。
這一次的戰役,王直定然要充分滿足阿台以及努爾哈赤的需求,雖說一直都在牽製著兩者的實力,不過在大戰跟前,他也不會自亂陣腳。
隻要阿台和努爾哈赤的戰役進展順利,王直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以及計劃中的大量人口。
而且王直也不擔心努爾哈赤兩人實力增強後會弄出什麽幺蛾子,如今的建州早就已經在大宋的經營之下,雙方的部落也都是享受著大宋優厚的保障製度。
就拿這邊的小孩,所有都被送往最近的學堂免費入學,並且提供豐盛的飲食。
不僅如此,大宋還給各個部落都提供大量種子,並派出技術人員培訓相關的耕種技術。
所有這些安排,都在逐漸改變建州人的習俗以及思想,如今這裏的人亦是逐漸以大宋子民自稱,在這方麵,努爾哈赤和阿台根本就難以阻止。
就在阿台按部就班地準備海西戰役的同時,努爾哈赤這邊亦是忙著應對進擊蒙古的事宜。
與海西女真相比,蒙古族這邊的實力就要強得多了,因此努爾哈赤並沒有急著進攻,而是要將所有的籌備都弄好。
這些年來,努爾哈赤就沒少跟蒙古族打交道,雖說沒有大的戰役,不過小矛盾卻是不斷。
在與大明通市之後,蒙古部落的生活條件改善了不少,武器亦是更新了一番,不過依舊沒有應用到火器。
在火器方麵,大明這邊的技術還是停留在老式的火槍,而且大明對於火器方麵,還是會進行限製,因此蒙古族這邊沒能普及火器。
而蒙古族最主要的戰力,便是騎兵了,在這一片大草原上,騎兵的威力比之火器要更加實用。
當然,在騎兵方麵,努爾哈赤倒是不會忌憚對方,不過自從有了大宋提供的新式武器之後,努爾哈赤的重心便放在了排兵布陣上麵。
眼下努爾哈赤的軍隊,就以火槍兵為主,炮兵為輔,而騎兵則是用作衝鋒陷陣之時才會應用到。
在這些年的小衝突裏頭,努爾哈赤的軍隊都是占著上風,因此在這一次他表現出要大戰一場之際,蒙古部這邊自是開始緊張了起來。
如此一來,建州這邊又是布滿了戰爭的陰雲,在海西女真這邊,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臨近的葉赫部族。
說到葉赫部族,是原有曆史上清代滿族八大姓之一,常居於葉赫河流域,所以稱為葉赫部。
葉赫部族最有名的,就是在清朝曆史上,出現了不少的皇宮嬪妃,史上最著名的,便是慈溪太後了。
說道這裏,也有個較為著名的典故,那就是清朝興也葉赫,亡也葉赫。
這主要是努爾哈赤這個開國皇帝的皇後是葉赫那拉氏,而慈溪這個清末最後一個掌權者也是葉赫那拉氏,因此才會有“興也葉赫,亡也葉赫”的說法。
回歸正題,在承受到來自阿台的壓力之後,葉赫部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防備事宜之際,也派出了使團進行求和。
以葉赫部現在的實力,根本就不是阿台的對手,若是能夠求和,自然是萬事大吉,不過一旦要戰,那也沒有退縮的餘地。
女真部落的環境本來就惡劣,這也造就了這些部落的性格極其頑強,並且狡詐,因為隻有如此,才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之中存活下來。
這一次葉赫部位了求和,硬是將全部族最美的女子也奉獻了出來,同時還有著允諾了上萬頭牛羊。
一直以來,在女真部族裏頭,葉赫部就以盛產美女而著稱,周邊的女真部族也沒少跟其聯姻。
每一屆的葉赫部第一美女,都是各個女真部族的搶手貨,往往也是最強大的部族所爭得。
在這方麵最為著名的就是原史上的東哥,當時在十六世紀末,東哥的美貌響徹整個建州,就連努爾哈赤都為之迷倒。
不過當時努爾哈赤才剛剛出道,實力上並不強大,雖說一開始被東哥的老爹許下婚約,但最後還是被放了鴿子,將東哥許給了蒙古部。
為此,努爾哈赤在反叛大明之時,還將此作為“七大恨”中的第四恨,聲稱大明偏幫葉赫部,最終導致東哥改嫁。
最終,努爾哈赤的怒火也將整個葉赫部給燒盡,隻留下一些婦流之輩。
當然,在這一世上,由於大宋的出現,努爾哈赤的“婚姻史”倒是沒有這麽複雜。
而葉赫部族就是借助著這樣的聯姻,常年混跡在各個部族之中,得以幸存下來,並且發展成女真裏邊最大的部族之一。
對於葉赫部所提出的求和請求,阿台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先將美女給收入帳下,然後才提出了他這邊的要求。
那就是現將承諾的上萬頭牛羊兌現,然後還得要提供五千的精壯男子。
阿台此次的出擊,目的就是要捕捉更多的俘虜,用以抵消大宋對自己軍隊的抽調。
如若葉赫部能夠事先提供幾千的精壯男子,那阿台也可以免去此次的出擊,收下對方提供的上萬牛羊。
當然,這可不代表阿台會停止征伐,隻不過是不會將目標放在葉赫部這邊,到時候可以直接橫穿葉赫部的地盤,去攻擊其他的海西女真。
當葉赫部得知阿台的要求時,部族上下均是憤怒不已,這可真的是太欺負人了,不僅占盡了便宜,還想要他們的精壯族人。
若是其他的牛羊之類財產還能夠提供,這五千精壯男子,直接便將葉赫部的實力給削減了一半。
若是到時候阿台在橫穿葉赫部之時,趁機偷襲的話,那葉赫部便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直接淪為世人的笑柄了。
因此,對於阿台的要求,葉赫部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至於所送出去的美女,便算作是送給白眼狼了。
談判失敗,葉赫部的防禦自然是更為加緊,阿台這邊倒是沒有急著出擊,而是不斷地從朝鮮那便接收大量武器以及後勤物資。
這一次的戰役,王直定然要充分滿足阿台以及努爾哈赤的需求,雖說一直都在牽製著兩者的實力,不過在大戰跟前,他也不會自亂陣腳。
隻要阿台和努爾哈赤的戰役進展順利,王直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以及計劃中的大量人口。
而且王直也不擔心努爾哈赤兩人實力增強後會弄出什麽幺蛾子,如今的建州早就已經在大宋的經營之下,雙方的部落也都是享受著大宋優厚的保障製度。
就拿這邊的小孩,所有都被送往最近的學堂免費入學,並且提供豐盛的飲食。
不僅如此,大宋還給各個部落都提供大量種子,並派出技術人員培訓相關的耕種技術。
所有這些安排,都在逐漸改變建州人的習俗以及思想,如今這裏的人亦是逐漸以大宋子民自稱,在這方麵,努爾哈赤和阿台根本就難以阻止。
就在阿台按部就班地準備海西戰役的同時,努爾哈赤這邊亦是忙著應對進擊蒙古的事宜。
與海西女真相比,蒙古族這邊的實力就要強得多了,因此努爾哈赤並沒有急著進攻,而是要將所有的籌備都弄好。
這些年來,努爾哈赤就沒少跟蒙古族打交道,雖說沒有大的戰役,不過小矛盾卻是不斷。
在與大明通市之後,蒙古部落的生活條件改善了不少,武器亦是更新了一番,不過依舊沒有應用到火器。
在火器方麵,大明這邊的技術還是停留在老式的火槍,而且大明對於火器方麵,還是會進行限製,因此蒙古族這邊沒能普及火器。
而蒙古族最主要的戰力,便是騎兵了,在這一片大草原上,騎兵的威力比之火器要更加實用。
當然,在騎兵方麵,努爾哈赤倒是不會忌憚對方,不過自從有了大宋提供的新式武器之後,努爾哈赤的重心便放在了排兵布陣上麵。
眼下努爾哈赤的軍隊,就以火槍兵為主,炮兵為輔,而騎兵則是用作衝鋒陷陣之時才會應用到。
在這些年的小衝突裏頭,努爾哈赤的軍隊都是占著上風,因此在這一次他表現出要大戰一場之際,蒙古部這邊自是開始緊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