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宋的遷都,大量產業亦是跟著遷移至華夏本土,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大宋皇家獨立實驗室以及工部的一些製造廠。
這些產業可以說是支撐著當下大宋發展的關鍵,因此在整個遷移的過程之中,這些產業都是分批進行,並且都是在偵查局的監管之下。
有了這些重型產業的注入,南京城這裏的商貿規模直接擴張了一大片,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郊區一帶亦是擴充了一番。
就在這裏處在一片忙碌建設中之時,王直收到了來自東瀛省的消息,毛海峰上奏申請對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進行收尾。
如今的東瀛省,早就已經在毛海峰的治理下,牢牢掌控在大宋手中,這裏的人也逐步適應大宋的製度,那些少數的頑固分子,早就已經被偵查局給清理了。
而隨著年齡你增長,毛海峰已經感到身體素質的下降,對於統一整個東瀛的想法,也開始熱心了起來。
特別是在看到徐謂的死去之時,毛海峰的這個想法越發激烈,他想著在有生之年,能夠幫義父徹底穩固東瀛這邊,省得以後又要出現什麽幺蛾子。
毛海峰在奏折裏分析了當前的情況,如今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也開始重視商貿,並且借著南方東瀛省的營商環境,倒也跟風賺了不少。
除此之外,為了提升軍隊實力,豐臣秀吉兩人都在極力地擴充隊伍,同時不惜花費高價從黑市裏購買大量新式武器。
這些年來,豐臣秀吉兩人都是在默默地發展著實力,為的也是防止宋軍北上。
而且豐臣秀吉兩人還暗中達成了聯盟協議,一旦宋軍有北上的情況,雙方立即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宋軍。
豐臣秀吉兩人很清楚,眼下最大的敵人,就是南邊的宋軍,跟這些相比,兩人之間的仇怨根本就不算什麽。
一旦開戰起來,無論是哪一邊受到攻擊,另一方都必須要援救,不能坐視不管。
豐臣秀吉兩人就跟唇齒的關係一樣,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都懂,因此在麵對宋軍的問題上,雙方都達成了一致。
毛海峰自然清楚北邊這兩人的心思,在偵查局的情報裏,這一切都很詳細地反饋在他這邊。
不過即便是聯盟,毛海峰還真的不把這兩個勢力放在眼裏,之前沒有動手,那是因為沒有陛下的批準,不然的話,他早就已經收拾這兩個殘餘的勢力了。
這種大戰役的發動,除非是對方主動攻擊,不然的話,必須要有王直這邊的批準,這也是毛海峰上奏的緣故。
其實之前毛海峰就沒少拍軍隊在邊境鬧事,為的就是讓豐臣秀吉兩人惱怒之下主動攻過來。
隻不過在這方麵,豐臣秀吉兩人都是老狐狸一般,一切挑釁都能忍得住,甚至連一點怨言都沒有。
在豐臣秀吉兩人看來,邊境的這些小衝突根本就算不了什麽,死幾條人命罷了,連損失都算不上。
而且豐臣秀吉兩人也很清楚,宋軍這些挑釁,無非就是為了獲得進軍的由頭罷了,他們自然不會傻到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眼看這些小伎倆沒法成功,毛海峰最後隻能是上奏,請求陛下的批準了,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在收到毛海峰的奏折之後,王直也將注意力放到了東瀛省這邊,若不是對方提醒,他都忘了這邊還有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兩個殘餘勢力了。
如今大宋疆土廣闊,很多地方還處在擴張之中,王直的注意力自然不會放在東瀛這點小領土上。
不過在跟江反明這邊取來東瀛省的相關情報之後,王直對於豐臣秀吉兩人的勢力了解了一番,倒也有些意外。
想不到這兩人在東瀛北部的這點領土上,竟然還經營的不錯,不再是隻依靠著以前的銀礦資源。
豐臣秀吉兩人都利用起了東瀛這邊廉價的勞動力,進行了一番招商引資,雖說引不來大豪商,但一些小商人還是絡繹不絕的。
有著大宋東瀛省的商業基礎,這些小商人借著豐臣秀吉兩人的一些優惠政策,倒也在北部建立起了不少產業,並賺取了不少利潤。
之前還因為擔憂豐臣秀吉兩人會遭受宋軍攻擊而不敢北上投資的商人,在看到不少同行都賺取大量錢財之後,自然是蜂擁而至。
在這些商人眼裏,隻有利益才是最實在的,其他的都不算什麽,反正這麽多年來,宋軍都沒有什麽動靜,說不定這種局麵一直維持下去也說不準。
而且即便是以後發生戰爭,但到時候這些商人也賺夠了錢,早就連本帶利撈足,這筆買賣還是可以接受的。
有著這些商人的加入,豐臣秀吉兩人的領地內,也是興起了一番的產業,而他們兩人自然也收到了不菲的稅收。
在看到這個信息之時,王直確實很意外,想不到豐臣秀吉兩人的頭腦還是很不錯的,不愧是曆史上有名的人物。
而對於毛海峰求戰的申請,王直並沒有答應,畢竟豐臣秀吉兩人的軍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若是冒然北上的話,宋軍不一定能夠占得了便宜。
雖說沒有直接答應,不過王直也並沒有拒絕,而是讓毛海峰暫時穩住,他這邊先研究一番具體的戰略再說。
有了王直的回複,毛海峰雖然很鬱悶,不過也隻能是按兵不動了,對於王直的指令,他自然不敢違逆。
對於東瀛省收尾的事情,王直並不支持進軍攻擊,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隻能是智取了。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頭,王直著急了軍部的很多高層以及參謀,就東瀛省收尾的事情上,展開了一番的戰略討論。
這些高層可都是戰鬥豐富的將領,而參謀們亦是軍事學院的優越畢業生,這些人的加入,倒也提出了不少的點子。
在這個研討過程中,王直隻在旁邊傾聽,一旦聽到了好的點子,立即便讓人記錄下來,等最終比較之後,再進行決定。
這些產業可以說是支撐著當下大宋發展的關鍵,因此在整個遷移的過程之中,這些產業都是分批進行,並且都是在偵查局的監管之下。
有了這些重型產業的注入,南京城這裏的商貿規模直接擴張了一大片,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郊區一帶亦是擴充了一番。
就在這裏處在一片忙碌建設中之時,王直收到了來自東瀛省的消息,毛海峰上奏申請對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進行收尾。
如今的東瀛省,早就已經在毛海峰的治理下,牢牢掌控在大宋手中,這裏的人也逐步適應大宋的製度,那些少數的頑固分子,早就已經被偵查局給清理了。
而隨著年齡你增長,毛海峰已經感到身體素質的下降,對於統一整個東瀛的想法,也開始熱心了起來。
特別是在看到徐謂的死去之時,毛海峰的這個想法越發激烈,他想著在有生之年,能夠幫義父徹底穩固東瀛這邊,省得以後又要出現什麽幺蛾子。
毛海峰在奏折裏分析了當前的情況,如今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也開始重視商貿,並且借著南方東瀛省的營商環境,倒也跟風賺了不少。
除此之外,為了提升軍隊實力,豐臣秀吉兩人都在極力地擴充隊伍,同時不惜花費高價從黑市裏購買大量新式武器。
這些年來,豐臣秀吉兩人都是在默默地發展著實力,為的也是防止宋軍北上。
而且豐臣秀吉兩人還暗中達成了聯盟協議,一旦宋軍有北上的情況,雙方立即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宋軍。
豐臣秀吉兩人很清楚,眼下最大的敵人,就是南邊的宋軍,跟這些相比,兩人之間的仇怨根本就不算什麽。
一旦開戰起來,無論是哪一邊受到攻擊,另一方都必須要援救,不能坐視不管。
豐臣秀吉兩人就跟唇齒的關係一樣,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都懂,因此在麵對宋軍的問題上,雙方都達成了一致。
毛海峰自然清楚北邊這兩人的心思,在偵查局的情報裏,這一切都很詳細地反饋在他這邊。
不過即便是聯盟,毛海峰還真的不把這兩個勢力放在眼裏,之前沒有動手,那是因為沒有陛下的批準,不然的話,他早就已經收拾這兩個殘餘的勢力了。
這種大戰役的發動,除非是對方主動攻擊,不然的話,必須要有王直這邊的批準,這也是毛海峰上奏的緣故。
其實之前毛海峰就沒少拍軍隊在邊境鬧事,為的就是讓豐臣秀吉兩人惱怒之下主動攻過來。
隻不過在這方麵,豐臣秀吉兩人都是老狐狸一般,一切挑釁都能忍得住,甚至連一點怨言都沒有。
在豐臣秀吉兩人看來,邊境的這些小衝突根本就算不了什麽,死幾條人命罷了,連損失都算不上。
而且豐臣秀吉兩人也很清楚,宋軍這些挑釁,無非就是為了獲得進軍的由頭罷了,他們自然不會傻到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眼看這些小伎倆沒法成功,毛海峰最後隻能是上奏,請求陛下的批準了,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在收到毛海峰的奏折之後,王直也將注意力放到了東瀛省這邊,若不是對方提醒,他都忘了這邊還有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兩個殘餘勢力了。
如今大宋疆土廣闊,很多地方還處在擴張之中,王直的注意力自然不會放在東瀛這點小領土上。
不過在跟江反明這邊取來東瀛省的相關情報之後,王直對於豐臣秀吉兩人的勢力了解了一番,倒也有些意外。
想不到這兩人在東瀛北部的這點領土上,竟然還經營的不錯,不再是隻依靠著以前的銀礦資源。
豐臣秀吉兩人都利用起了東瀛這邊廉價的勞動力,進行了一番招商引資,雖說引不來大豪商,但一些小商人還是絡繹不絕的。
有著大宋東瀛省的商業基礎,這些小商人借著豐臣秀吉兩人的一些優惠政策,倒也在北部建立起了不少產業,並賺取了不少利潤。
之前還因為擔憂豐臣秀吉兩人會遭受宋軍攻擊而不敢北上投資的商人,在看到不少同行都賺取大量錢財之後,自然是蜂擁而至。
在這些商人眼裏,隻有利益才是最實在的,其他的都不算什麽,反正這麽多年來,宋軍都沒有什麽動靜,說不定這種局麵一直維持下去也說不準。
而且即便是以後發生戰爭,但到時候這些商人也賺夠了錢,早就連本帶利撈足,這筆買賣還是可以接受的。
有著這些商人的加入,豐臣秀吉兩人的領地內,也是興起了一番的產業,而他們兩人自然也收到了不菲的稅收。
在看到這個信息之時,王直確實很意外,想不到豐臣秀吉兩人的頭腦還是很不錯的,不愧是曆史上有名的人物。
而對於毛海峰求戰的申請,王直並沒有答應,畢竟豐臣秀吉兩人的軍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若是冒然北上的話,宋軍不一定能夠占得了便宜。
雖說沒有直接答應,不過王直也並沒有拒絕,而是讓毛海峰暫時穩住,他這邊先研究一番具體的戰略再說。
有了王直的回複,毛海峰雖然很鬱悶,不過也隻能是按兵不動了,對於王直的指令,他自然不敢違逆。
對於東瀛省收尾的事情,王直並不支持進軍攻擊,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隻能是智取了。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頭,王直著急了軍部的很多高層以及參謀,就東瀛省收尾的事情上,展開了一番的戰略討論。
這些高層可都是戰鬥豐富的將領,而參謀們亦是軍事學院的優越畢業生,這些人的加入,倒也提出了不少的點子。
在這個研討過程中,王直隻在旁邊傾聽,一旦聽到了好的點子,立即便讓人記錄下來,等最終比較之後,再進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