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昭佑抬頭,稚嫩臉上的那雙澄澈雙眼,還沒有侵染俗世複雜的謀算,就這樣直直的望著元康帝,如晨曦一樣溫暖的照進人心裏。
“兒臣聽阿姐說,小公主身子弱,須的好好的,精心養護。那手串是清淨寺了智大和尚所贈,最是辟邪納福。兒臣送給小皇妹,希望她平平安安長大。”
元康帝心頭軟了幾分,他伸手摸了摸蕭昭佑的頭,“難得你有心了!江南進貢的徽墨,出宮的時候記得帶上兩方,好好讀書習字。”
這時,謝皇後和蕭揚歡正好走到殿門口。
謝皇後笑道,“皇上倒底是心疼廉王,又給鳥雀又賞徽墨的。”
說著她轉頭對蕭揚歡笑道,“這批徽墨不比往常,說是又改進了好些。安郡王世子想討,皇上都沒舍得給!”
安郡王世子不過八歲,因著安郡王這幾年都在為元康帝辦差事,在朝堂上占了一個不錯的官職,倒是在宗親中少見的。
因此安郡王在元康帝處,倒是很得君心。
“那回頭兒臣可得把徽墨藏好了,安王世子比昭祐年紀大,昭祐可搶不過他。”蕭揚歡自然知道謝皇後話裏的意思,不過是要蕭揚歡姐弟感恩,蕭揚歡也十分配合的說著逗趣的話。
元康帝笑,“皇後,你是不知道這丫頭在先帝跟前,什麽玩意沒見過。朕記得她三四歲上,非要先帝的朱砂畫牡丹,說顏色正,好看。先帝寵她,隨她去了!”
禦用的朱砂是什麽東西,那是帝王披折子專用的。先帝寵愛孫女,給了也就給了。
更何況蕭揚歡後來代先帝執筆,龍椅也是坐過的。從前在元康帝看來倒也沒什麽,如今卻被單獨拿出來說事。
謝皇後隱含擔憂之色,元康帝此人疑心甚重,尤其宗室親族。
蕭揚歡卻是側首輕哼一聲,神色十分羞惱,“皇叔還說!兒臣那會兒不過三四歲,正是不懂事的年紀。先帝寬厚,賞了兒臣。奈何母妃規矩大,兒臣的牡丹沒了不說,反而挨了罰。若非您偷偷知會了孝賢皇後,母妃隻怕是要兒臣以死謝罪了!”
元康帝一愣,好像真的因為蕭揚歡話中提及的往事,眼底浮現一絲懷念,“皇嫂出身謝氏,對你比皇兄嚴苛,把規矩看的比命還重。那會兒,你身邊的小丫頭時常出東宮尋人救你。”
“先皇和孝賢皇後都忙,父親若是插手兒臣教養,母妃定有一番道理應對,沒準父親也要吃掛落。滿皇宮,唯有皇叔肯來一來,母妃看在皇叔的份兒上,才肯作罷。”蕭揚歡低聲道。
提及過往的人和事,元康帝和蕭揚歡都滿心酸澀和悵然。
“往事不可追,如今你養護一雙弟妹,廉王府上下都要你看著,阿難是大姑娘了!”元康帝目光微閃,“你母妃並無諡號,朕想著什麽時候給你母妃追贈一個才好。”
蕭揚歡心頭微動,父親昭哀太子是先帝賜的諡號,而母妃謝氏並無此等殊榮。眾人為了麵子上好看,倒也稱呼她為昭哀太子妃。
若是依著元康帝的建議,有了真正的諡號,獨享香火,附贈太廟倒是極好的事情。
隻是,君心難測,何況這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最是燙手。
此等好事,蕭揚歡在心頭過了一遍也就罷了。
“兒臣代母謝過皇叔。隻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母妃生前並無顯著功勞,我們姊妹年幼,與家國社稷無助,不敢冒領此等榮耀。”
元康帝麵對蕭揚歡的拒接,並無多少意外,又看向蕭昭佑,“廉王,你覺得呢?說到底,你才是承繼香火之人。”
蕭昭佑不過才六七歲,便是知道一些也不多。若是貿貿然認下,眾人除了說元康帝仁慈,厚待兄長遺孤,對蕭昭佑更是多了一層輕視的偏見。
若是拒絕,一旦言辭不妥,君王震怒,平白來的一場禍事;或者會說廉王無人教導,果然隻能是隻應聲蟲。
無論接受與否,對蕭昭佑的名望而言,都不是一種好事。
蕭揚歡和謝皇後都因為元康帝的話捏了一把汗,而蕭昭佑的沉默更是讓兩人膽顫。
立政殿前,幾位貴人之間的沉默,讓整座宮殿的宮人都緘默,詭異沉默的氣氛蔓延開來。
良久之後。
“夫子教導兒臣,雷霆雨露俱是君恩。阿姐說,我們父母具喪,能錦衣玉食的活著,全倚仗皇叔仁愛示下。皇叔讓兒臣選,兒臣年幼不知事。但作為臣子,皇叔的話是聖旨,兒臣定當遵從;作為晚輩,皇叔的話是教導,兒臣定會孝順皇叔。”蕭昭佑的童音擲地有聲,在殿前回響。
元康帝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但到底是勉強誇讚了蕭昭佑幾句。
後來從啟元殿來的內監傳話,說幾位大臣有急事尋他,便匆匆離去。
蕭昭佑在說完這些話之後,明顯感覺到了幾道異樣的眼光,到底年幼,有些困惑,“阿姐,我說的不對麽?”
蕭揚歡沉默的上前牽著他的手,幾人進了內殿,謝皇後遣退所有宮人,對著年幼的三姐弟無不擔憂道,“太過鋒芒畢露了。”
“兒臣從未親自教導過他什麽,他的夫子也是皇叔首肯賜下的。”蕭揚歡的臉上掛著淺淺的笑容,“娘娘,皇叔為何會這樣?”
謝皇後被問得蒙了些,元康帝是心眼沒那麽大,但是這一年多來,對三個孤兒太過警惕,是有什麽特殊的緣故麽?
但願別是她想的那個緣故!
想到這裏,謝皇後有些落寞。元康帝和她夫妻一場,二人彼此間恭敬有餘,恩愛不足。內廷又是多事之地,內寵不斷,做皇後已經夠費神,別的她也不想。
但是她不想,謝家不行。
已經是後族的謝家,若是新任皇帝身上沒有流淌謝家的血脈,那麽對謝家而言,是如同李家和寧家一樣的下場。
想到這裏,她深吸一口氣,有些事情,必須弄清楚了,比如皇嗣為何會接連夭折。
謝皇後留了蕭揚歡幾人吃了午飯,幾人預備著離宮之時。
啟元殿的內侍又尋了來,這次確實帶著元康帝的口諭。
“兒臣聽阿姐說,小公主身子弱,須的好好的,精心養護。那手串是清淨寺了智大和尚所贈,最是辟邪納福。兒臣送給小皇妹,希望她平平安安長大。”
元康帝心頭軟了幾分,他伸手摸了摸蕭昭佑的頭,“難得你有心了!江南進貢的徽墨,出宮的時候記得帶上兩方,好好讀書習字。”
這時,謝皇後和蕭揚歡正好走到殿門口。
謝皇後笑道,“皇上倒底是心疼廉王,又給鳥雀又賞徽墨的。”
說著她轉頭對蕭揚歡笑道,“這批徽墨不比往常,說是又改進了好些。安郡王世子想討,皇上都沒舍得給!”
安郡王世子不過八歲,因著安郡王這幾年都在為元康帝辦差事,在朝堂上占了一個不錯的官職,倒是在宗親中少見的。
因此安郡王在元康帝處,倒是很得君心。
“那回頭兒臣可得把徽墨藏好了,安王世子比昭祐年紀大,昭祐可搶不過他。”蕭揚歡自然知道謝皇後話裏的意思,不過是要蕭揚歡姐弟感恩,蕭揚歡也十分配合的說著逗趣的話。
元康帝笑,“皇後,你是不知道這丫頭在先帝跟前,什麽玩意沒見過。朕記得她三四歲上,非要先帝的朱砂畫牡丹,說顏色正,好看。先帝寵她,隨她去了!”
禦用的朱砂是什麽東西,那是帝王披折子專用的。先帝寵愛孫女,給了也就給了。
更何況蕭揚歡後來代先帝執筆,龍椅也是坐過的。從前在元康帝看來倒也沒什麽,如今卻被單獨拿出來說事。
謝皇後隱含擔憂之色,元康帝此人疑心甚重,尤其宗室親族。
蕭揚歡卻是側首輕哼一聲,神色十分羞惱,“皇叔還說!兒臣那會兒不過三四歲,正是不懂事的年紀。先帝寬厚,賞了兒臣。奈何母妃規矩大,兒臣的牡丹沒了不說,反而挨了罰。若非您偷偷知會了孝賢皇後,母妃隻怕是要兒臣以死謝罪了!”
元康帝一愣,好像真的因為蕭揚歡話中提及的往事,眼底浮現一絲懷念,“皇嫂出身謝氏,對你比皇兄嚴苛,把規矩看的比命還重。那會兒,你身邊的小丫頭時常出東宮尋人救你。”
“先皇和孝賢皇後都忙,父親若是插手兒臣教養,母妃定有一番道理應對,沒準父親也要吃掛落。滿皇宮,唯有皇叔肯來一來,母妃看在皇叔的份兒上,才肯作罷。”蕭揚歡低聲道。
提及過往的人和事,元康帝和蕭揚歡都滿心酸澀和悵然。
“往事不可追,如今你養護一雙弟妹,廉王府上下都要你看著,阿難是大姑娘了!”元康帝目光微閃,“你母妃並無諡號,朕想著什麽時候給你母妃追贈一個才好。”
蕭揚歡心頭微動,父親昭哀太子是先帝賜的諡號,而母妃謝氏並無此等殊榮。眾人為了麵子上好看,倒也稱呼她為昭哀太子妃。
若是依著元康帝的建議,有了真正的諡號,獨享香火,附贈太廟倒是極好的事情。
隻是,君心難測,何況這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最是燙手。
此等好事,蕭揚歡在心頭過了一遍也就罷了。
“兒臣代母謝過皇叔。隻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母妃生前並無顯著功勞,我們姊妹年幼,與家國社稷無助,不敢冒領此等榮耀。”
元康帝麵對蕭揚歡的拒接,並無多少意外,又看向蕭昭佑,“廉王,你覺得呢?說到底,你才是承繼香火之人。”
蕭昭佑不過才六七歲,便是知道一些也不多。若是貿貿然認下,眾人除了說元康帝仁慈,厚待兄長遺孤,對蕭昭佑更是多了一層輕視的偏見。
若是拒絕,一旦言辭不妥,君王震怒,平白來的一場禍事;或者會說廉王無人教導,果然隻能是隻應聲蟲。
無論接受與否,對蕭昭佑的名望而言,都不是一種好事。
蕭揚歡和謝皇後都因為元康帝的話捏了一把汗,而蕭昭佑的沉默更是讓兩人膽顫。
立政殿前,幾位貴人之間的沉默,讓整座宮殿的宮人都緘默,詭異沉默的氣氛蔓延開來。
良久之後。
“夫子教導兒臣,雷霆雨露俱是君恩。阿姐說,我們父母具喪,能錦衣玉食的活著,全倚仗皇叔仁愛示下。皇叔讓兒臣選,兒臣年幼不知事。但作為臣子,皇叔的話是聖旨,兒臣定當遵從;作為晚輩,皇叔的話是教導,兒臣定會孝順皇叔。”蕭昭佑的童音擲地有聲,在殿前回響。
元康帝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但到底是勉強誇讚了蕭昭佑幾句。
後來從啟元殿來的內監傳話,說幾位大臣有急事尋他,便匆匆離去。
蕭昭佑在說完這些話之後,明顯感覺到了幾道異樣的眼光,到底年幼,有些困惑,“阿姐,我說的不對麽?”
蕭揚歡沉默的上前牽著他的手,幾人進了內殿,謝皇後遣退所有宮人,對著年幼的三姐弟無不擔憂道,“太過鋒芒畢露了。”
“兒臣從未親自教導過他什麽,他的夫子也是皇叔首肯賜下的。”蕭揚歡的臉上掛著淺淺的笑容,“娘娘,皇叔為何會這樣?”
謝皇後被問得蒙了些,元康帝是心眼沒那麽大,但是這一年多來,對三個孤兒太過警惕,是有什麽特殊的緣故麽?
但願別是她想的那個緣故!
想到這裏,謝皇後有些落寞。元康帝和她夫妻一場,二人彼此間恭敬有餘,恩愛不足。內廷又是多事之地,內寵不斷,做皇後已經夠費神,別的她也不想。
但是她不想,謝家不行。
已經是後族的謝家,若是新任皇帝身上沒有流淌謝家的血脈,那麽對謝家而言,是如同李家和寧家一樣的下場。
想到這裏,她深吸一口氣,有些事情,必須弄清楚了,比如皇嗣為何會接連夭折。
謝皇後留了蕭揚歡幾人吃了午飯,幾人預備著離宮之時。
啟元殿的內侍又尋了來,這次確實帶著元康帝的口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