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插天而起,常年香火繚繞。
一年四季,不管何種季節,都有各路名門貴族不遠萬裏來到這梵淨山,自山腳一路虔誠而上,不畏那山岩險峻,隻為求香拜佛,以佑平安昌樂。
今日,梵淨山卻為一人,斷了香火。
方丈惠華大師親自率領眾內門弟子,下山迎接一位中原貴客,凡是今日前來上香求佛的,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市井百姓,一律皆被勸回。
惠華大師已至鮐背之年九載,再過一載,便達期頤圓滿,可稱百歲活佛。
此時惠華大師已經率領眾內門弟子來到了山腳下,惠華大師雖年近期頤,卻仍是容光煥發,絲毫不顯老態,手中提著一杆金光禪杖,身上披著與赤腳小和尚一樣的金襴衣,胸前繡著吉祥海雲相卍字,步伐輕而穩,來到山腳下踏前兩步站定,眾內門弟子跟隨其後。
一道金光閃過,一高一低兩道人影出現在眾人眼前,在遠處望山隻覺山高,來到這近前方覺山雄,整座梵淨山上,五裏一亭,十裏一堂,自山腳三十裏一直延伸到雲霧山巔。
繞是以李義的眼界,也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讚歎一句:大氣!
惠華大師見到李義出現在麵前,紅潤的臉上浮現出一抹慈祥微笑,雙手合十,低眉微拜:“阿彌陀佛!貧僧惠華,參見小劍神!”
一直平靜如水的小和尚見李義沒有動靜,輕輕用胳膊碰了他一下,隨後雙手合十朝老僧微微點頭:“師父!”
李義聞言,也不敢妄自尊大,忙學著小和尚的樣子雙手合十,恭敬回拜:“方丈大師叫我李義便好。”
惠華大師聞言,嗬嗬笑道:“李義小友不僅是英雄少年,而且還謙遜有加,不愧是蘭芷施主那位奇女子的後人,你身上,有蘭芷施主的風度。”
李義聞言,渾身一震,漆黑眸子一凝,望向那一襲金襴衣,手持金光禪杖的惠華大師,語氣略有些哽咽:“方丈見過我娘親?”
惠華大師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了片刻,轉身向梵淨山上走去,蒼老而平靜的聲音悠悠響起:“還請李義小友隨我上山,有些事,有些東西,光靠一張嘴,是說不明白的。”
眾弟子讓出一條路,待惠華大師走過後,並未立即跟上,而是雙手合十立在原地,靜靜等待李義先行。
赤腳小和尚朝李義微微一點頭:“請!”
李義點頭回應,提著手中秋佩,跟隨惠華大師上了山,身後是小和尚和眾內門弟子。
如在山下所見那般,五裏一亭,十裏一堂,勾欄相繞,盤山而旋,一路走去,大小佛堂不下千座,都供奉著各路菩薩明王,皆是恢宏大氣,佛容肅嚴。
一路拾階而上,約莫過了一個時辰,方才堪堪來到山巔,梵淨山不似三十六峰,可攀登跳躍而上。
佛門聖地,即使是那四玄天強者,也必須如凡人般,一步步走上去,否則,則是對佛祖的大不敬,會遭到梵淨山乃至所有佛教名山的聯合討伐。
梵淨山山巔,說是山巔,但其活動範圍,卻較之神劍峰還要大上一些,主佛堂占地十數裏,竟直直削去了半個山巔。
佛堂之內是一尊釋迦摩尼六丈金身,麵容肅嚴,做攤掌之勢,其前則是一尊三足香鼎,供上香之用,再往前便是數百張金黃坐禪墊,供早課讀經之用。
佛堂外有數座香爐,爐內常年焚香。
除此之外,還有一座佛鍾。
佛鍾需數名弟子共同拉動錘木才能擊響,每日早晚兩課,擊鍾而誦經。
主佛堂內,隻有內門弟子方可來此誦經,至於其他各佛堂,弟子香客,皆可上香跪拜。
在各個佛堂之間,零零散散修築了一些供居住的廂房,主佛堂與離其最近的大日如來佛堂之間,便有三座廂房,一座是惠華大師的住所,一座是赤腳小和尚的住所。
此時,第三座廂房房門打開,從裏麵走出一位小姑娘,小姑娘身著一襲寬大僧袍,遮住了半截小手,水汪汪的大眼睛望向熱鬧山巔,小臉上滿是好奇。
那小姑娘輕輕關上廂房門,躡手躡腳的朝山巔走去,邊走邊留意有沒有人發現自己。
“李義小友,很多年前,具體是多少年,老僧年紀大了,也記不得了,還往小友莫要見怪,當年初入山海的劍神大人攜蘭芷施主來到我梵淨山,在我佛前立下了三則誓願。”惠華大師雖看不出老態,但畢竟已近期頤之年,記憶衰退,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則是中原一統,天下太平
第二則是平安昌樂,求佛送子
至於第三則,則是望子成龍,破界羅天!”這前兩則,是劍神大人與蘭芷施主共同立下,至於第三則,則是劍神大人一人之意,事後,蘭芷施主曾托給老僧一言:“寧要子安,不要子仙。”
老僧見蘭芷施主一片誠心,贈予了二字。
曰:“秋佩”
“寓意謙謙君子,紉秋蘭而佩之,但今日一見小劍神,怕是要遠勝這二字贈語,小劍神誌在高山,這二字,早已經擋不住小劍神的鋒芒,但出家人不打誑語,數年前,許諾便是緣,此番邀小劍神前來,便是要還了這個緣,老僧也好安心圓滿!”
“娘親她,可曾留下什麽?”聽完這一切,李義抬頭望天,努力不使自己的眼淚流下來。
“這個,老僧也不知曉,隻是當年蘭芷施主在梵淨山住下期間,每日早晚,便要立於這佛鍾前靜望,這佛鍾表上,刻的是《大藏經》,至於蘭芷施主為何每日如此,老僧也未敢多問。”惠華大師雙手合十,朝李義拜了一拜。
見李義望著那佛鍾出神,惠華大師輕輕揮手,帶著一眾內門弟子散去,很快,山上便隻剩李義一人。
僧袍小姑娘還未走到山巔,便看到有人從山巔上下來,四處望望,慌忙躲到附近一座香爐後,香爐剛好掩住她小小的身子。
待人群經過,這才放心的輕吐一口氣。
李義望著那尊佛鍾怔怔出神,平時要數名弟子拉撞木才能撞響的佛鍾,在此刻,卻無風自動。
鍾聲陣陣,莊重威嚴
自山巔,籠罩方圓千裏
響徹雲天
一年四季,不管何種季節,都有各路名門貴族不遠萬裏來到這梵淨山,自山腳一路虔誠而上,不畏那山岩險峻,隻為求香拜佛,以佑平安昌樂。
今日,梵淨山卻為一人,斷了香火。
方丈惠華大師親自率領眾內門弟子,下山迎接一位中原貴客,凡是今日前來上香求佛的,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市井百姓,一律皆被勸回。
惠華大師已至鮐背之年九載,再過一載,便達期頤圓滿,可稱百歲活佛。
此時惠華大師已經率領眾內門弟子來到了山腳下,惠華大師雖年近期頤,卻仍是容光煥發,絲毫不顯老態,手中提著一杆金光禪杖,身上披著與赤腳小和尚一樣的金襴衣,胸前繡著吉祥海雲相卍字,步伐輕而穩,來到山腳下踏前兩步站定,眾內門弟子跟隨其後。
一道金光閃過,一高一低兩道人影出現在眾人眼前,在遠處望山隻覺山高,來到這近前方覺山雄,整座梵淨山上,五裏一亭,十裏一堂,自山腳三十裏一直延伸到雲霧山巔。
繞是以李義的眼界,也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讚歎一句:大氣!
惠華大師見到李義出現在麵前,紅潤的臉上浮現出一抹慈祥微笑,雙手合十,低眉微拜:“阿彌陀佛!貧僧惠華,參見小劍神!”
一直平靜如水的小和尚見李義沒有動靜,輕輕用胳膊碰了他一下,隨後雙手合十朝老僧微微點頭:“師父!”
李義聞言,也不敢妄自尊大,忙學著小和尚的樣子雙手合十,恭敬回拜:“方丈大師叫我李義便好。”
惠華大師聞言,嗬嗬笑道:“李義小友不僅是英雄少年,而且還謙遜有加,不愧是蘭芷施主那位奇女子的後人,你身上,有蘭芷施主的風度。”
李義聞言,渾身一震,漆黑眸子一凝,望向那一襲金襴衣,手持金光禪杖的惠華大師,語氣略有些哽咽:“方丈見過我娘親?”
惠華大師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了片刻,轉身向梵淨山上走去,蒼老而平靜的聲音悠悠響起:“還請李義小友隨我上山,有些事,有些東西,光靠一張嘴,是說不明白的。”
眾弟子讓出一條路,待惠華大師走過後,並未立即跟上,而是雙手合十立在原地,靜靜等待李義先行。
赤腳小和尚朝李義微微一點頭:“請!”
李義點頭回應,提著手中秋佩,跟隨惠華大師上了山,身後是小和尚和眾內門弟子。
如在山下所見那般,五裏一亭,十裏一堂,勾欄相繞,盤山而旋,一路走去,大小佛堂不下千座,都供奉著各路菩薩明王,皆是恢宏大氣,佛容肅嚴。
一路拾階而上,約莫過了一個時辰,方才堪堪來到山巔,梵淨山不似三十六峰,可攀登跳躍而上。
佛門聖地,即使是那四玄天強者,也必須如凡人般,一步步走上去,否則,則是對佛祖的大不敬,會遭到梵淨山乃至所有佛教名山的聯合討伐。
梵淨山山巔,說是山巔,但其活動範圍,卻較之神劍峰還要大上一些,主佛堂占地十數裏,竟直直削去了半個山巔。
佛堂之內是一尊釋迦摩尼六丈金身,麵容肅嚴,做攤掌之勢,其前則是一尊三足香鼎,供上香之用,再往前便是數百張金黃坐禪墊,供早課讀經之用。
佛堂外有數座香爐,爐內常年焚香。
除此之外,還有一座佛鍾。
佛鍾需數名弟子共同拉動錘木才能擊響,每日早晚兩課,擊鍾而誦經。
主佛堂內,隻有內門弟子方可來此誦經,至於其他各佛堂,弟子香客,皆可上香跪拜。
在各個佛堂之間,零零散散修築了一些供居住的廂房,主佛堂與離其最近的大日如來佛堂之間,便有三座廂房,一座是惠華大師的住所,一座是赤腳小和尚的住所。
此時,第三座廂房房門打開,從裏麵走出一位小姑娘,小姑娘身著一襲寬大僧袍,遮住了半截小手,水汪汪的大眼睛望向熱鬧山巔,小臉上滿是好奇。
那小姑娘輕輕關上廂房門,躡手躡腳的朝山巔走去,邊走邊留意有沒有人發現自己。
“李義小友,很多年前,具體是多少年,老僧年紀大了,也記不得了,還往小友莫要見怪,當年初入山海的劍神大人攜蘭芷施主來到我梵淨山,在我佛前立下了三則誓願。”惠華大師雖看不出老態,但畢竟已近期頤之年,記憶衰退,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則是中原一統,天下太平
第二則是平安昌樂,求佛送子
至於第三則,則是望子成龍,破界羅天!”這前兩則,是劍神大人與蘭芷施主共同立下,至於第三則,則是劍神大人一人之意,事後,蘭芷施主曾托給老僧一言:“寧要子安,不要子仙。”
老僧見蘭芷施主一片誠心,贈予了二字。
曰:“秋佩”
“寓意謙謙君子,紉秋蘭而佩之,但今日一見小劍神,怕是要遠勝這二字贈語,小劍神誌在高山,這二字,早已經擋不住小劍神的鋒芒,但出家人不打誑語,數年前,許諾便是緣,此番邀小劍神前來,便是要還了這個緣,老僧也好安心圓滿!”
“娘親她,可曾留下什麽?”聽完這一切,李義抬頭望天,努力不使自己的眼淚流下來。
“這個,老僧也不知曉,隻是當年蘭芷施主在梵淨山住下期間,每日早晚,便要立於這佛鍾前靜望,這佛鍾表上,刻的是《大藏經》,至於蘭芷施主為何每日如此,老僧也未敢多問。”惠華大師雙手合十,朝李義拜了一拜。
見李義望著那佛鍾出神,惠華大師輕輕揮手,帶著一眾內門弟子散去,很快,山上便隻剩李義一人。
僧袍小姑娘還未走到山巔,便看到有人從山巔上下來,四處望望,慌忙躲到附近一座香爐後,香爐剛好掩住她小小的身子。
待人群經過,這才放心的輕吐一口氣。
李義望著那尊佛鍾怔怔出神,平時要數名弟子拉撞木才能撞響的佛鍾,在此刻,卻無風自動。
鍾聲陣陣,莊重威嚴
自山巔,籠罩方圓千裏
響徹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