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知淳衝進楊府,直入書房,丟下一疊文卷,笑罵道:“看看你的好弟子,遊山玩水之餘還歌以詠誌,指桑罵槐,好不痛快?撈完功績,現在閑暇之餘便開始刷起文采名聲來了。隻是苦了我和文則兄。”


    “昨日文則兄去國子監講學,有貢生當麵問他,劉持明為當世俊才,卻被貶去守道觀。如此奸諂當道,文則先生身為文壇領袖,又為持明師長,不僅沒有秉公發聲,還有落井下石之語。可憐的文則兄,被一夥貢生當麵斥為偽君子,還當眾撕毀了他的範文,顏麵掃地,晚節不保啊。”


    “唉,那二三十位帶頭的貢生,正是四郎保薦上來的三吳秀才,視劉四郎為恩主,自列為門下行走。入國子監後又跟徐文禎、夏莫言、盧介瞻等幾位四郎好友往來密切。這些人沒有當麵唾文則兄一口,我已經叫萬幸了。”


    “怎麽?他們連你這個師祖的麵子都不買?”


    “這次劉四郎提舉蘇州道觀,朝野嘩然,尤其以國子監和這些貢士最為激憤。他們對我沒有出麵為劉四郎說話已經有些意見。要不是我還是劉四郎的恩師,隻怕也要受文則兄這般斥責了。”


    “真是奇了怪了,劉四郎給他們講的什麽學,授的什麽經?《春秋公羊傳》嗎?”


    “都是一群熱血青年,當年我們也不是這般過來的嗎?”楊慎一不以為然地說道。


    “你說的倒輕巧,文則兄這些日子,可是魔怔了。拿著劉四郎的詞賦,尤其是《赤壁賦》和《嶽陽樓記》,看了一遍,讚許不已,然後又大罵一通,叫人燒掉。燒完不久,又叫人再抄錄一份,又再誦讀一遍。讀到痛心疾首時,又把劉四郎大罵一頓,再燒了抄件。聽說幫他抄錄的書辦都快要瘋掉了。”


    呂知淳在那裏天高雲淡地說道,可楊慎一卻聞到了淡淡的幸災樂禍的味道。


    “連我也頗遭非議,前日去集賢館辦事,有人在那裏故意念劉四郎的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然後在那裏嗚呼哀哉,說什麽竊居高堂的都是泥塑屍位,枵腹從公的不是被遠竄江湖,就是被冷落在幽院。這些混賬子,倒是會給自己臉上貼金啊。”


    “你那算是好的,有上百位禦史、國子監貢士和北直隸的舉人,結伴到北靖郡王府門前,一邊讀著劉四郎的這些詞賦,一邊大聲地指桑罵槐,把北靖郡王好生羞辱了一番。北靖郡王氣得半死,卻無可奈何,隻敢拿下人撒氣。”楊慎一苦笑著說道。


    “所以我說,你這弟子,要是生在亂世,絕世之奸雄。”呂知淳歎息道。


    楊慎一看了一眼好友,不動聲色道:“而今是太平盛世,四郎自然是要做一個治世之能臣。”


    呂知淳笑了笑,不再就這個問題深入下去,而是眯著眼睛說道:“上次你把我和劉四郎拉在一起,把誤會談透,一番肺腑之言後,我才發現,其實劉四郎跟我才是一路人。而且他的那些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而今的我不應該這麽早地就牽涉到這朝爭中來,應該學杜大人和劉四郎,先在地方曆練,創下一番功績來。”


    “齊賢此言,正是萬全之言。”楊慎一沉吟地說道。他覺得呂知淳說得沒錯,劉玄暫且不說,新補的三位閣老,其實位置最穩的是杜雲霖。不管朝中局勢如何變幻,誰也不敢動他。國朝那讓人焦頭爛額的財賦度支沒人願意來扛,也沒人扛得動。


    而那個死活就是榮休不了的閣老韋正禮,聖上和三宰輔都想讓他走,好把自己的人換上來。可誰有他這份威望,坐在京師內閣裏,從陝西到甘肅、從青唐到安西,從金山到熱海,國朝西北的各路牛鬼蛇神在他麵前,就跟關公像前的魊魃,不敢蹦躂。


    西北韋禮公、關東劉奉國,國朝的兩位羊角鎮撫使*可不是白叫的。


    正是那一次麵談,劉玄點破了這些玄機,使得呂知淳思路一轉,知道自己有些急功近利了,反倒不妥了。


    “你有何打算?”楊慎一問道。


    “改土歸流!”呂知淳一臉正色道。


    楊慎一愣住了,他滿臉詫異道:“這可是件大事,前周年間花了三四百年,才辦好了一半。齊賢,你要是辦好了自當流芳百世,閣老宰輔都不在話下。辦砸了,禍及西南,你呂齊賢就要留下萬古罵名了。”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複遺臭萬載邪!”呂知淳淡淡地說道,“楊兄莫要擔心,我鎮撫過五溪蠻。而鎮撫五溪蠻的要害手段之一就是變相的改土歸流,此間關竅我也是熟知的。我琢磨過,前周三四百年的改土歸流不是白費功夫的。”


    “雖然湖南行省西邊、貴州、四川南部、雲嶺是土司林立,流官政令難行。但是你仔細一想,這些地方上有威望、能夠振臂一呼應者如雲的宣慰司幾乎沒有了。都已經或被剿,或被推恩,或被分化,變成了大大小小數百個宣慰司。隻要我掌握好火候,邊打邊拉,恩威並施,不讓他們勾連成一片,定有收獲。”


    說到這裏,呂知淳狡黠地一笑:“再說了,我會拉著李純臣、李良輔這兩兄弟去的。李純臣,凶悍狡詐,湘西、貴州、川南的苗人無不畏懼其威。李良輔,他將五溪蠻北四部化為施州、峽州三縣。現在又在湘西整飭,日見成效。”


    “我看你拉著這兩位,就是算準了萬一有什麽事,劉四郎不會坐視自己的親舅不管。”楊慎一毫不客氣地說道。


    呂知淳不以為恥地說道:“我最佩服劉四郎這打仗的本事,就跟他的詩詞文采一般,幾近到了獨步天下的境界。有他兜著底,我也膽壯些。”


    “你這個當師叔的。唉,也好,你能跟劉四郎解開芥蒂,我也覺得欣慰。隻是你要是也出了京師,能幫我的人就不多了。”楊慎一歎息道。


    等楊慎一送呂知淳出去後回轉來,楊翯已經在書房裏等著。


    “三郎,我跟你呂師叔的談話,你都聽到了?”


    “聽到了。隻是父親,呂師叔可不是那麽輕易退讓的人啊。”


    “形勢比人強啊。再這樣過幾年,說不定劉四郎的官階能竄到他前頭去,你呂師叔不想著些出路不行啊。京師裏,聖上跟三位宰輔為首的舊臣派的爭鬥一時半會沒得結果,他隻能另想他法了。趁著正值壯年,好好奮發幾年,力圖在知天命時能積功入閣。”


    “呂師叔能這般想,也算是解了父親一個難題。”楊翯說道。確實,呂知淳與劉玄不再暗鬥,楊慎一不知多高興。


    “唉,隻是此後的路更加艱難了。”


    “父親為何這般說?”


    “為父從遼陽城回京已有兩年了,早不複當初的指點江山,隻爭朝夕。有時候想想,我想做的事,成了幾件?要不是春震兄、劉四郎等人幫襯,隻怕厘清吏治都還未開始。反倒是劉四郎,步步為營,想做的事幾乎都做成了。”


    “父親,你此言怎講?”楊翯忍不住開口問道。


    “劉四郎十五歲言及要中進士,結果十七歲中了狀元。立軍功、遷官階不說了,扶複勳爵世家、開禁火器、編練新軍、增設北洋水師,件件居然都讓他辦成了。我也是前幾日突然想起,當年劉四郎在門下讀書,與我閑聊時提及過這些事。隻是當時他玩笑口氣,我也不當回事。現在記起,如芒在背。”


    楊翯忍不住嚇了一跳,“四郎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我怎麽一點都察覺不到?”


    “為父都是偶然間才察覺到的,你怎麽能察覺到。大奸似忠,大佞似信。我的這弟子,我已經琢磨不透了。”


    *從京師位置看,西北、關東像是大秦朝的兩隻羊角,腦門是正北的陰山漠北行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山海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鄫並收藏紅樓之山海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