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林受用帶著幾位內侍過來。
“見過殿下和三位大人。王妃娘子聽聞三位大人在陪殿下品茶,特意叫小的送來太湖洞庭山的銀針茶。”
“謝過王妃娘子!”李公亮三位連忙起身,向內園方向行禮道。
重新泡上洞庭銀針,四人細抿了兩口,紛紛讚歎道:“果然好茶!色翠味甘,香氣悠然,好茶!”
從太湖洞庭銀針上,四人很快就談論到江浙地方事宜上。
“淳之在兩浙做得得心應手,而且又有漢王殿下講讀秀才的伏招和團練軍退伍軍士的後招,不僅兩浙,南直隸也盡在掌握之中。正是有了漢王殿下的深謀遠慮,才有今日這虎視天下的大勢。尤其是講讀秀才和退伍軍士這兩招,著實精妙。”
劉玄笑了笑,突然開口道:“下一步我準備改製科舉。”
三人一愣,神色變得鄭重,傾聽劉玄的解釋。
“我曾經跟恩師說過,識字讀書,不應該僅僅局限在中試做官上,這太浪費民智了。識字讀書應該成為學習謀生技能的基礎,讀書幾年後,大部分人可以去學工匠、耕種、航海、財會等等,學得一技之長,作為養家糊口的基礎。少部分聰慧上進者可以再進一步,或深造科學,或習醫循法,或從政入軍。”
“我跟永蘭、同道以及姐夫幾人深談過,準備借著這次會試大舞弊案,請他們上書痛批科舉弊端,建議大行官學。按照我的設想,我朝學政應該分三塊。第一是國民教育,所有童子,六歲可開蒙入小學。此項朝廷地方全力投入,初步每鄉設一小學,理想狀態是按某一範圍多少適齡學童來設立小學。學習五年,學國文、數學、科學。目前先以男童為主,女童後續會設立女學,分開進學。”
李桂芳、顧全、丘好問都是劉玄的同科,現在也是一時名士了,他們出麵,影響力會很大。
“數學,數字之學,好懂。隻是這科學?”
“是的,每一科格物學問的總稱,下麵分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小學所學科學乃是通識而已。”
“《鶡冠子.王鈇》中,‘龐子雲:願聞其人情物理。’乃指事物的道理。化學,顧名思義,應該是物體轉化的學問。”明國維想了想說道。
“張義說的意思極對。”
“那屬下們知道了,請殿下繼續。”
“五年小學過後,就是中學。中學分兩種,一是學一技之長。如工廠、耕種、畜牧、操船等技能,在此學習一技之長,作為以後謀生的根本。此學朝廷投資一部分,工廠商社投資一部分,總是幫他們培養人才,出些錢財也是應該的。二是深造之中學,分文武,武為見習士官軍官,文則進學更深的國文數學,以及初等物理、化學、天文和地理,還有律法。”
“中學四年,期滿可參加統考,合格者進入到大學堂深造。學研更深的數學和科學各科,以及律法、財會和醫藥等。四年期滿,成績合格者可為學者,可為工程師,可為律師,可為會計,可為醫生。也可參加每年的國考,合格者者入翰林院學習,一年後授職地方,優異者可入成均館學習,一年後授職中樞。”
三人聽完後沉默了許久,李公亮先開口道:“漢王這般籌劃,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卻提高了考取的難度。目的屬下也知道,如殿下所言,不能浪費了民智。天下多少讀書人,一年能考中舉人進士的有幾個,大部分未中,不是靠著家產撐著,早就餓死了。隻是如此一來,怕有心人會趁機生事。”
“此事勢在必行。科舉雖然選材不論寒門貴門,但終究每年成材的太少,其餘的都荒廢在那裏。大家隻要是識了字讀了書,都想著去考科舉,其餘的都沒有心思去做了。而且正是因為讀書目的非常明確,所讀的書也越來越單一,其餘的書都變成沒用的雜書,一概不讀了。於是越讀越死,越考越廢,最後反倒成了一種愚民的手段了。”
“當年神武帝要廢除科舉,行新學政,隻是當時條件不允許,隻好在隋唐科舉製度上改進,破除讀書上的壟斷,作為抑製地方豪強世家的重要手段。但他還是留下了新學政的想法,我在此基礎稍加改進了。”
“如此也好,殿下處處打著遵行神武帝遺訓,各報紙上再多加引導和造勢,也是一舉兩得。”
“不錯,”孫傳嗣話剛落音,李公亮接言道:“而今大勢在漢王,百萬雄兵枕戈待發,就借著行新政的當口,給那些有異心的人的借口,讓他們自己跳出來。正如殿下所言,晚行不如早行。”
明國維卻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殿下,我聽聞殿下叫內閣商議,繼續推新政變法,其中主要是行攤丁入畝和養廉法?”
“是的,本王的意思是前唐前周等朝,都是以田地和丁口為根基來確定田賦丁稅。但種種原因,田地和丁口的真實數字,在曆朝曆代都是一筆糊塗賬。既然如此,我就不管丁口了,隻盯著田地來。人口青壯有腳,可能會四下跑動。但田地沒腳,跑不掉的。朝廷集中人力物力,花三五年時間,把全國田地真實數字搞清楚。然後以田地納賦,逐漸免除丁稅。”
明國維臉色不由一變,驚歎道:“要是漢王殿下明詔天下,廢免丁稅,天下百姓將視殿下為千古明君。”
“明君不明君的,本王不在意。關鍵是這麽做有大好處。首先本王要大行工商,要的是青壯勞動力。要是再收丁口稅,百姓們會用各種法子藏匿人丁。而且丁稅的基礎之一是百姓的住所、職業等都固定不動,否則就是大麻煩事。可此後工商大行,要的就是大生產、大貿易,需要人口流動。今天在明州做絲綢,明年可能在湖北做茶葉。所以廢除丁稅,利遠大於弊。工商一興,所收的稅遠勝丁稅數十數百倍。”
“其次,本王喜歡以利相驅。可以通過調整田賦,讓種地慢慢地變得利薄,迫使百姓官紳不要有錢就去買地,把錢變成了死錢。本王就是要通過田賦推動那些地主鄉紳們,去投資獲利更豐厚的工商,把他們手裏的錢變成活錢。朝廷官府不僅要抽血,更要大力造血。讓錢變成活錢,就是大力造血。大興工商,就是大力造血。”
“殿下良苦用心屬下們知道,就是怕有些老古董會以民以食為天,無農不穩來抨擊殿下新政。”
“見過殿下和三位大人。王妃娘子聽聞三位大人在陪殿下品茶,特意叫小的送來太湖洞庭山的銀針茶。”
“謝過王妃娘子!”李公亮三位連忙起身,向內園方向行禮道。
重新泡上洞庭銀針,四人細抿了兩口,紛紛讚歎道:“果然好茶!色翠味甘,香氣悠然,好茶!”
從太湖洞庭銀針上,四人很快就談論到江浙地方事宜上。
“淳之在兩浙做得得心應手,而且又有漢王殿下講讀秀才的伏招和團練軍退伍軍士的後招,不僅兩浙,南直隸也盡在掌握之中。正是有了漢王殿下的深謀遠慮,才有今日這虎視天下的大勢。尤其是講讀秀才和退伍軍士這兩招,著實精妙。”
劉玄笑了笑,突然開口道:“下一步我準備改製科舉。”
三人一愣,神色變得鄭重,傾聽劉玄的解釋。
“我曾經跟恩師說過,識字讀書,不應該僅僅局限在中試做官上,這太浪費民智了。識字讀書應該成為學習謀生技能的基礎,讀書幾年後,大部分人可以去學工匠、耕種、航海、財會等等,學得一技之長,作為養家糊口的基礎。少部分聰慧上進者可以再進一步,或深造科學,或習醫循法,或從政入軍。”
“我跟永蘭、同道以及姐夫幾人深談過,準備借著這次會試大舞弊案,請他們上書痛批科舉弊端,建議大行官學。按照我的設想,我朝學政應該分三塊。第一是國民教育,所有童子,六歲可開蒙入小學。此項朝廷地方全力投入,初步每鄉設一小學,理想狀態是按某一範圍多少適齡學童來設立小學。學習五年,學國文、數學、科學。目前先以男童為主,女童後續會設立女學,分開進學。”
李桂芳、顧全、丘好問都是劉玄的同科,現在也是一時名士了,他們出麵,影響力會很大。
“數學,數字之學,好懂。隻是這科學?”
“是的,每一科格物學問的總稱,下麵分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小學所學科學乃是通識而已。”
“《鶡冠子.王鈇》中,‘龐子雲:願聞其人情物理。’乃指事物的道理。化學,顧名思義,應該是物體轉化的學問。”明國維想了想說道。
“張義說的意思極對。”
“那屬下們知道了,請殿下繼續。”
“五年小學過後,就是中學。中學分兩種,一是學一技之長。如工廠、耕種、畜牧、操船等技能,在此學習一技之長,作為以後謀生的根本。此學朝廷投資一部分,工廠商社投資一部分,總是幫他們培養人才,出些錢財也是應該的。二是深造之中學,分文武,武為見習士官軍官,文則進學更深的國文數學,以及初等物理、化學、天文和地理,還有律法。”
“中學四年,期滿可參加統考,合格者進入到大學堂深造。學研更深的數學和科學各科,以及律法、財會和醫藥等。四年期滿,成績合格者可為學者,可為工程師,可為律師,可為會計,可為醫生。也可參加每年的國考,合格者者入翰林院學習,一年後授職地方,優異者可入成均館學習,一年後授職中樞。”
三人聽完後沉默了許久,李公亮先開口道:“漢王這般籌劃,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卻提高了考取的難度。目的屬下也知道,如殿下所言,不能浪費了民智。天下多少讀書人,一年能考中舉人進士的有幾個,大部分未中,不是靠著家產撐著,早就餓死了。隻是如此一來,怕有心人會趁機生事。”
“此事勢在必行。科舉雖然選材不論寒門貴門,但終究每年成材的太少,其餘的都荒廢在那裏。大家隻要是識了字讀了書,都想著去考科舉,其餘的都沒有心思去做了。而且正是因為讀書目的非常明確,所讀的書也越來越單一,其餘的書都變成沒用的雜書,一概不讀了。於是越讀越死,越考越廢,最後反倒成了一種愚民的手段了。”
“當年神武帝要廢除科舉,行新學政,隻是當時條件不允許,隻好在隋唐科舉製度上改進,破除讀書上的壟斷,作為抑製地方豪強世家的重要手段。但他還是留下了新學政的想法,我在此基礎稍加改進了。”
“如此也好,殿下處處打著遵行神武帝遺訓,各報紙上再多加引導和造勢,也是一舉兩得。”
“不錯,”孫傳嗣話剛落音,李公亮接言道:“而今大勢在漢王,百萬雄兵枕戈待發,就借著行新政的當口,給那些有異心的人的借口,讓他們自己跳出來。正如殿下所言,晚行不如早行。”
明國維卻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殿下,我聽聞殿下叫內閣商議,繼續推新政變法,其中主要是行攤丁入畝和養廉法?”
“是的,本王的意思是前唐前周等朝,都是以田地和丁口為根基來確定田賦丁稅。但種種原因,田地和丁口的真實數字,在曆朝曆代都是一筆糊塗賬。既然如此,我就不管丁口了,隻盯著田地來。人口青壯有腳,可能會四下跑動。但田地沒腳,跑不掉的。朝廷集中人力物力,花三五年時間,把全國田地真實數字搞清楚。然後以田地納賦,逐漸免除丁稅。”
明國維臉色不由一變,驚歎道:“要是漢王殿下明詔天下,廢免丁稅,天下百姓將視殿下為千古明君。”
“明君不明君的,本王不在意。關鍵是這麽做有大好處。首先本王要大行工商,要的是青壯勞動力。要是再收丁口稅,百姓們會用各種法子藏匿人丁。而且丁稅的基礎之一是百姓的住所、職業等都固定不動,否則就是大麻煩事。可此後工商大行,要的就是大生產、大貿易,需要人口流動。今天在明州做絲綢,明年可能在湖北做茶葉。所以廢除丁稅,利遠大於弊。工商一興,所收的稅遠勝丁稅數十數百倍。”
“其次,本王喜歡以利相驅。可以通過調整田賦,讓種地慢慢地變得利薄,迫使百姓官紳不要有錢就去買地,把錢變成了死錢。本王就是要通過田賦推動那些地主鄉紳們,去投資獲利更豐厚的工商,把他們手裏的錢變成活錢。朝廷官府不僅要抽血,更要大力造血。讓錢變成活錢,就是大力造血。大興工商,就是大力造血。”
“殿下良苦用心屬下們知道,就是怕有些老古董會以民以食為天,無農不穩來抨擊殿下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