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邊的兒媳婦和香香的幾個妗子忙把人拉住。
“娘,娘,花轎來了,正事要緊,咱先不跟她置氣,等回頭在跟他們家好好清算!”
香香婆婆也不是為一口氣就不顧一切的人,一看,惡狠狠的瞪了眼那門裏的婦人,整理整理衣裳,氣咻咻的走了。
“這是個什麽事?沒遇上惡婆婆,倒遇上個惡鄰居,還真是稀罕!”
旁邊同是女客的一個媳婦跟常氏吐槽。
這會除了新娘子其他人都下了車,在門口等吉時。
看著吳家的人進進出出的忙碌,鋪草氈,放火盆。
按照規矩新娘子腳是不能沾地的,所以出嫁的時候由兄弟背上花轎。
到了婆家這邊就要在地上鋪上草氈,一直到正堂拜天地的地方。
這也是窮人家的法子,大戶人家鋪的都是大紅的地毯。
火盆則是給新娘子跨的,跨過去就除掉了晦氣。
常氏就道:“可不是,以後這兩家的仇可結死了,關鍵就怕那嘴碎的往咱香香身上扯,說她不祥,還沒進門的時候就開始給婆家惹麻煩!”
這在整天就以嚼舌根子為主要娛樂活動的鄉下要是沒人這麽說才不正常。
關鍵就看婆家的反應,有的聽了就信了,這媳婦的日子可就難捱了。
有的那護短的婆婆上去就給碎嘴的兩嘴巴子,說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娘……”寧彎彎拉了常氏俯身下來在她耳邊說了幾句。
常氏看看寧彎彎愣了愣,又笑了笑,就去找那幾個男客了。
寧彎彎是讓常氏掏錢叫人去鎮上多多的買些紅綢子和鞭炮來,要壯娘家人的聲勢。
寺前村不是白沙鎮的,這個村一看整體生活水平就比寧家村好了不知道多少。
挨鎮上也近,這會嫁妝也卸完了,趕著騾車一來一回也用不了多少時間。
人走了後常氏又到了已經停下休息喝口水,同樣是在等吉時在爆發一波的鼓樂班子前,掏了些銀子給班頭,跟他交代了一會。
那班頭樂的喜笑顏開,這錢可比一場親事給的還多,自然是忙不迭的點頭應了。
吉時一樣也是之前就找人算好的,幾時幾刻下轎,幾時幾刻拜堂都是定好的。
路上不可能把點卡的那麽嚴實,趕早不趕晚,一般都是提前到了在門口等。
吉時自然也是提前告知了娘家人的。
在吉時到來前一些時候新郎和婆家安排好的婦人就會一道過來請新娘子下轎。
娘家人要攔著,要下轎錢,這錢以後自然就是媳婦的私房錢。
同樣是要你來我往一番,雙方較勁,看誰更勝一籌。
當然,雙方人也都心裏有數,少有因此誤了時辰的。
一般都是男方眼瞅著吉時要到,首先繃不住,紅包一個接一個的給,當然娘家人也不會過於貪心,也是見好就收。
當然也有娘家人貪心,始終是不滿足硬拽著新娘子不讓下轎,也有婆家人非要在這事上壓媳婦一頭,就是不給,擺出一副人都抬來了你愛下不下的樣子。
這年頭可沒有新娘子敢來一句我不嫁了回頭走人的。
遇上這樣的婆家後半輩子也隻能受著。
吳家準備的紅包挺沉的,都不是拿紅紙封的,是大紅色繡著鴛鴦的荷包,裝著鼓鼓囊囊的銅錢,足足準備了八個。
都不用費幾句話的功夫新郎就樂嗬嗬的往塞轎子裏一個。
在隨便要上兩句又塞一個,搞的常氏跟幾個娘家送親的媳婦到不好意思起來了。
更是惹的周圍看熱鬧的那是議論紛紛,惹的那些年輕媳婦是羨慕不已。
吳家這顯然是給香香姥姥家麵子,給足了人家外孫女體麵。
這幾個荷包加起來都快有一兩的銀子了。
跟別人家都是幾十文,最多上百文相差的不要太多。
也就是下轎錢給完,吉時差不多就到了的時候那幾個男客把東西買來了。
一車的紅綢子,一車的鞭炮。
這自然也引起了一陣的竊竊私語,送親的車上都貼著喜字,騾子額頭上也掛著大紅的綢花,誰也整不明白這吳家新娶的媳婦娘家人是要幹嘛。
這時就聽那男客先問了吉時到沒到,得知還沒到後立刻就招呼了喜宴上幫忙的人把紅綢子扯起來。
“這是我們自個兒掏的錢,給我們閨女避避邪祟,大家夥都搭把手,把這一塊拿紅綢子圍起來,鞭炮放起來,不要停!”
那邊嗩呐也吹起來,鑼鼓也敲起來,熱鬧的整個村子就沒有聽不見的。
這娘家人厲害呀!
看熱鬧的紛紛咋舌,瞧這手筆,你老劉家不是能耐淨給人家找不自在嗎?
人家娘家人也不是好惹的,這一大街的紅綢子,這喜慶,把白事的晦氣那是衝的一幹二淨。
還有那鞭炮,這是打算放上多久啊?
這怕是把那家老太太的屍體都能氣的從棺材裏爬起來!
而且他們這一帶成親還不是拜了堂吃了酒就結束了。
親戚朋友那是頭天就要接到家裏來,到成親的第二天一個個的在拿車送回去才完事。
人家要是有錢,嗩呐照著三天吹,鞭炮照著三天放,那叫排場!
人家要是不撤,就照著三天辦,這後邊發喪的可就搞笑了。
大邙朝發喪的習俗是放炮,一次就咚的一聲響一下的那種,進行到哪個階段的時候有固定的幾下的響聲。
數著幾聲就知道這喪禮到哪一步了,待客待到那一撥了,該不該你這一類的客人坐席了。
鞭炮歡快,在大邙朝是專門喜事上用的,生孩子,房子上大梁,成親定親什麽的。
這是要聽著歡快的鞭炮聲,還有嗩呐吹的那這年代特有的婚禮進行曲的聲音發喪出殯的節奏。
一番的鬧騰後隨著一聲:“吉時到!新娘下轎!”
新娘子被媒人從轎裏扶了出來。
“新娘跨火盆,紅紅火火把日子過!”
媒人那是幹慣了這樣的活計的,穩穩的扶著新娘,走的快慢也按著拜堂的時辰決定。
等新娘子一進堂屋,婆婆就端了貼著喜字的簸箕把裝在裏邊的糖果往院子裏撒。
看熱鬧的鄉裏鄉親等的就是這時候,頓時一陣瘋搶,寧彎彎跟幾個族裏壓車的孩子也混在裏麵,搶的那叫一個開心。
“娘,娘,花轎來了,正事要緊,咱先不跟她置氣,等回頭在跟他們家好好清算!”
香香婆婆也不是為一口氣就不顧一切的人,一看,惡狠狠的瞪了眼那門裏的婦人,整理整理衣裳,氣咻咻的走了。
“這是個什麽事?沒遇上惡婆婆,倒遇上個惡鄰居,還真是稀罕!”
旁邊同是女客的一個媳婦跟常氏吐槽。
這會除了新娘子其他人都下了車,在門口等吉時。
看著吳家的人進進出出的忙碌,鋪草氈,放火盆。
按照規矩新娘子腳是不能沾地的,所以出嫁的時候由兄弟背上花轎。
到了婆家這邊就要在地上鋪上草氈,一直到正堂拜天地的地方。
這也是窮人家的法子,大戶人家鋪的都是大紅的地毯。
火盆則是給新娘子跨的,跨過去就除掉了晦氣。
常氏就道:“可不是,以後這兩家的仇可結死了,關鍵就怕那嘴碎的往咱香香身上扯,說她不祥,還沒進門的時候就開始給婆家惹麻煩!”
這在整天就以嚼舌根子為主要娛樂活動的鄉下要是沒人這麽說才不正常。
關鍵就看婆家的反應,有的聽了就信了,這媳婦的日子可就難捱了。
有的那護短的婆婆上去就給碎嘴的兩嘴巴子,說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娘……”寧彎彎拉了常氏俯身下來在她耳邊說了幾句。
常氏看看寧彎彎愣了愣,又笑了笑,就去找那幾個男客了。
寧彎彎是讓常氏掏錢叫人去鎮上多多的買些紅綢子和鞭炮來,要壯娘家人的聲勢。
寺前村不是白沙鎮的,這個村一看整體生活水平就比寧家村好了不知道多少。
挨鎮上也近,這會嫁妝也卸完了,趕著騾車一來一回也用不了多少時間。
人走了後常氏又到了已經停下休息喝口水,同樣是在等吉時在爆發一波的鼓樂班子前,掏了些銀子給班頭,跟他交代了一會。
那班頭樂的喜笑顏開,這錢可比一場親事給的還多,自然是忙不迭的點頭應了。
吉時一樣也是之前就找人算好的,幾時幾刻下轎,幾時幾刻拜堂都是定好的。
路上不可能把點卡的那麽嚴實,趕早不趕晚,一般都是提前到了在門口等。
吉時自然也是提前告知了娘家人的。
在吉時到來前一些時候新郎和婆家安排好的婦人就會一道過來請新娘子下轎。
娘家人要攔著,要下轎錢,這錢以後自然就是媳婦的私房錢。
同樣是要你來我往一番,雙方較勁,看誰更勝一籌。
當然,雙方人也都心裏有數,少有因此誤了時辰的。
一般都是男方眼瞅著吉時要到,首先繃不住,紅包一個接一個的給,當然娘家人也不會過於貪心,也是見好就收。
當然也有娘家人貪心,始終是不滿足硬拽著新娘子不讓下轎,也有婆家人非要在這事上壓媳婦一頭,就是不給,擺出一副人都抬來了你愛下不下的樣子。
這年頭可沒有新娘子敢來一句我不嫁了回頭走人的。
遇上這樣的婆家後半輩子也隻能受著。
吳家準備的紅包挺沉的,都不是拿紅紙封的,是大紅色繡著鴛鴦的荷包,裝著鼓鼓囊囊的銅錢,足足準備了八個。
都不用費幾句話的功夫新郎就樂嗬嗬的往塞轎子裏一個。
在隨便要上兩句又塞一個,搞的常氏跟幾個娘家送親的媳婦到不好意思起來了。
更是惹的周圍看熱鬧的那是議論紛紛,惹的那些年輕媳婦是羨慕不已。
吳家這顯然是給香香姥姥家麵子,給足了人家外孫女體麵。
這幾個荷包加起來都快有一兩的銀子了。
跟別人家都是幾十文,最多上百文相差的不要太多。
也就是下轎錢給完,吉時差不多就到了的時候那幾個男客把東西買來了。
一車的紅綢子,一車的鞭炮。
這自然也引起了一陣的竊竊私語,送親的車上都貼著喜字,騾子額頭上也掛著大紅的綢花,誰也整不明白這吳家新娶的媳婦娘家人是要幹嘛。
這時就聽那男客先問了吉時到沒到,得知還沒到後立刻就招呼了喜宴上幫忙的人把紅綢子扯起來。
“這是我們自個兒掏的錢,給我們閨女避避邪祟,大家夥都搭把手,把這一塊拿紅綢子圍起來,鞭炮放起來,不要停!”
那邊嗩呐也吹起來,鑼鼓也敲起來,熱鬧的整個村子就沒有聽不見的。
這娘家人厲害呀!
看熱鬧的紛紛咋舌,瞧這手筆,你老劉家不是能耐淨給人家找不自在嗎?
人家娘家人也不是好惹的,這一大街的紅綢子,這喜慶,把白事的晦氣那是衝的一幹二淨。
還有那鞭炮,這是打算放上多久啊?
這怕是把那家老太太的屍體都能氣的從棺材裏爬起來!
而且他們這一帶成親還不是拜了堂吃了酒就結束了。
親戚朋友那是頭天就要接到家裏來,到成親的第二天一個個的在拿車送回去才完事。
人家要是有錢,嗩呐照著三天吹,鞭炮照著三天放,那叫排場!
人家要是不撤,就照著三天辦,這後邊發喪的可就搞笑了。
大邙朝發喪的習俗是放炮,一次就咚的一聲響一下的那種,進行到哪個階段的時候有固定的幾下的響聲。
數著幾聲就知道這喪禮到哪一步了,待客待到那一撥了,該不該你這一類的客人坐席了。
鞭炮歡快,在大邙朝是專門喜事上用的,生孩子,房子上大梁,成親定親什麽的。
這是要聽著歡快的鞭炮聲,還有嗩呐吹的那這年代特有的婚禮進行曲的聲音發喪出殯的節奏。
一番的鬧騰後隨著一聲:“吉時到!新娘下轎!”
新娘子被媒人從轎裏扶了出來。
“新娘跨火盆,紅紅火火把日子過!”
媒人那是幹慣了這樣的活計的,穩穩的扶著新娘,走的快慢也按著拜堂的時辰決定。
等新娘子一進堂屋,婆婆就端了貼著喜字的簸箕把裝在裏邊的糖果往院子裏撒。
看熱鬧的鄉裏鄉親等的就是這時候,頓時一陣瘋搶,寧彎彎跟幾個族裏壓車的孩子也混在裏麵,搶的那叫一個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