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三月中旬,劉備等人到達南鄭,群臣亦從成都趕來相會。
闊別數年,孫夫人再次見到了阿鬥,此時的阿鬥已經是一個十歲的少年了,孫夫人見到阿鬥後快步走上來想要抱抱阿鬥,走到阿鬥身前時才猛然注意到阿鬥並非一個人站在路旁,旁邊還有個三十來歲的美貌婦人牽著他的手。
孫夫人目光一愣,猜測此人可能就是劉備新娶的吳夫人,沒想到她竟然也來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失落的感覺,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心情後孫夫人又擠出一絲笑意上前打招呼。這是孫夫人與吳夫人首次見麵,無論怎樣,體麵總還是要的。
吳夫人見到孫夫人站在劉備身邊,心中也不是滋味,她嫁給劉備雖然並沒有什麽感情基礎,這短短兩年裏也是聚少離多,她不指望得到劉備的愛情,但聽到劉備專程前往江陵接孫夫人,現在又見到本人竟是如此年輕貌美,心裏還是被猛地揪了一下。
見二人麵色都不太好看,劉備趕忙走了過來:“二位夫人別站著了,快快入府吧!”
二人這才回過神來,尷尬地相互笑了笑,一言不發地跟在劉備左右,孫夫人伸手想去拉阿鬥,可阿鬥還記得在幾年前孫夫人打自己手的事,再三掙脫開不讓孫夫人拉手,搞得孫夫人極為尷尬,吳夫人見此情形想笑又不敢笑,心中倒是也好受多了,就算劉備偏愛於孫夫人,至少阿鬥還是向著自己的。
四月初,蜀中的官吏和一些主要將領陸續趕到了南鄭,城北的高壇也築好了,群臣推譙周擇了一個吉日,便催促劉備登壇稱王。
眾人簇擁著劉備來到高壇前,隻見那高壇四周已有五隊人馬分五行而立,手中各執五色大旗,高壇上有一副香案,案上擺著三牲五穀等祭品,馬超和許靖分立左右,捧著王冠印綬和袞袍等物品,會場威嚴而肅穆。
劉備假意推辭,群臣再三懇求,三辭三讓的戲碼演過,劉備昂首闊步登上高台。
見劉備拾階而上,許靖將手中的冕服交給馬超,自己則從懷中取出一份奏表,麵朝許都的方向大聲誦讀了起來: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凶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後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
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栗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曆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籓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奏表反正是傳不到皇帝麵前,那就隻好燒給上天了,許靖快步走上了高台,將手中的奏表點燃後丟在香案上。
待奏表燒完,最後一縷青煙消散,馬超和許靖上前解下劉備的外套和冠冕,恭恭敬敬地為劉備戴上王冠披上袞袍,這樣劉備就算正式成為漢中王了。
穿戴整齊的劉備轉過身來向群臣致意,馬超和許靖又返回台下,率領群臣向劉備跪拜行禮,口中高喊:“臣等拜見漢中王!”
荀驥追隨劉備多年,今日見他終於登上了漢中王的王位,心中激動不已,現在劉備占據益州、涼州和大半個荊州,實力已經足以與曹操孫權抗衡,漢中王實至名歸。唯一讓荀驥不適應的是這跪拜禮,托那位偉人的福,他還從來沒有給活人下跪過。
劉備接受完群臣的跪拜後,從懷中掏出了一份奏表和兩枚印章,奏表是寫給皇帝的,向皇帝說明自己在“群僚逼迫”下不得已晉爵稱王,無法再同時擔任左將軍的官職與宜城亭侯的爵位,故而派遣使者將兩枚印章原物奉還。
當然,這也隻是做個樣子而已,畢竟此時的東漢朝廷已經處在曹操的嚴密監視下,許都更是有曹操的心腹重將夏侯惇坐鎮,這封奏表和兩枚印章是無論如何都到不了漢帝手中,隻不過這樣的政治作秀,就跟剛剛的三辭三讓一樣,沒什麽實際意義卻又不得不做。
劉備站在高台上,身著華麗的冕服,手中按著寶劍,麵對群臣的參拜,外圍還有數支精銳大軍列隊而立,不由得心潮澎湃:大丈夫,當如是也!
闊別數年,孫夫人再次見到了阿鬥,此時的阿鬥已經是一個十歲的少年了,孫夫人見到阿鬥後快步走上來想要抱抱阿鬥,走到阿鬥身前時才猛然注意到阿鬥並非一個人站在路旁,旁邊還有個三十來歲的美貌婦人牽著他的手。
孫夫人目光一愣,猜測此人可能就是劉備新娶的吳夫人,沒想到她竟然也來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失落的感覺,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心情後孫夫人又擠出一絲笑意上前打招呼。這是孫夫人與吳夫人首次見麵,無論怎樣,體麵總還是要的。
吳夫人見到孫夫人站在劉備身邊,心中也不是滋味,她嫁給劉備雖然並沒有什麽感情基礎,這短短兩年裏也是聚少離多,她不指望得到劉備的愛情,但聽到劉備專程前往江陵接孫夫人,現在又見到本人竟是如此年輕貌美,心裏還是被猛地揪了一下。
見二人麵色都不太好看,劉備趕忙走了過來:“二位夫人別站著了,快快入府吧!”
二人這才回過神來,尷尬地相互笑了笑,一言不發地跟在劉備左右,孫夫人伸手想去拉阿鬥,可阿鬥還記得在幾年前孫夫人打自己手的事,再三掙脫開不讓孫夫人拉手,搞得孫夫人極為尷尬,吳夫人見此情形想笑又不敢笑,心中倒是也好受多了,就算劉備偏愛於孫夫人,至少阿鬥還是向著自己的。
四月初,蜀中的官吏和一些主要將領陸續趕到了南鄭,城北的高壇也築好了,群臣推譙周擇了一個吉日,便催促劉備登壇稱王。
眾人簇擁著劉備來到高壇前,隻見那高壇四周已有五隊人馬分五行而立,手中各執五色大旗,高壇上有一副香案,案上擺著三牲五穀等祭品,馬超和許靖分立左右,捧著王冠印綬和袞袍等物品,會場威嚴而肅穆。
劉備假意推辭,群臣再三懇求,三辭三讓的戲碼演過,劉備昂首闊步登上高台。
見劉備拾階而上,許靖將手中的冕服交給馬超,自己則從懷中取出一份奏表,麵朝許都的方向大聲誦讀了起來: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凶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後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
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栗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曆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籓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奏表反正是傳不到皇帝麵前,那就隻好燒給上天了,許靖快步走上了高台,將手中的奏表點燃後丟在香案上。
待奏表燒完,最後一縷青煙消散,馬超和許靖上前解下劉備的外套和冠冕,恭恭敬敬地為劉備戴上王冠披上袞袍,這樣劉備就算正式成為漢中王了。
穿戴整齊的劉備轉過身來向群臣致意,馬超和許靖又返回台下,率領群臣向劉備跪拜行禮,口中高喊:“臣等拜見漢中王!”
荀驥追隨劉備多年,今日見他終於登上了漢中王的王位,心中激動不已,現在劉備占據益州、涼州和大半個荊州,實力已經足以與曹操孫權抗衡,漢中王實至名歸。唯一讓荀驥不適應的是這跪拜禮,托那位偉人的福,他還從來沒有給活人下跪過。
劉備接受完群臣的跪拜後,從懷中掏出了一份奏表和兩枚印章,奏表是寫給皇帝的,向皇帝說明自己在“群僚逼迫”下不得已晉爵稱王,無法再同時擔任左將軍的官職與宜城亭侯的爵位,故而派遣使者將兩枚印章原物奉還。
當然,這也隻是做個樣子而已,畢竟此時的東漢朝廷已經處在曹操的嚴密監視下,許都更是有曹操的心腹重將夏侯惇坐鎮,這封奏表和兩枚印章是無論如何都到不了漢帝手中,隻不過這樣的政治作秀,就跟剛剛的三辭三讓一樣,沒什麽實際意義卻又不得不做。
劉備站在高台上,身著華麗的冕服,手中按著寶劍,麵對群臣的參拜,外圍還有數支精銳大軍列隊而立,不由得心潮澎湃:大丈夫,當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