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對魯國是滿意的,此時的楚國雖然比較低調,但讓齊國有所察覺的是,楚國控製了蔡國後,開始圖謀陳國。
齊桓公可不願意讓陳國徹底倒向楚國,他必須要拉一把陳國,讓這個傳統的中原諸侯不脫離中原諸侯聯盟。
陳國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是當時周武王為表示對帝舜的尊重而建立的一個媯姓諸侯國,為春秋二王三恪其中一恪,也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
據說,當時周武王專門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分封了其父王周文王時期周國陶正遏父之子媯滿於陳邑的株野,侯爵,還將其長女嫁給媯滿,命媯滿延續帝舜宗祀,負責大周王朝舜帝奉祀。
所以,陳國一開始定都於株野,即今河南柘城。後遷至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關一帶,即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地區。
陶正,即當時掌管製作陶器的官員。
陳國被滅後,其後人以國為氏,這便是陳氏淵源,媯滿為中華姓氏中的陳氏鼻祖。
此時的陳國,西、南臨楚國,西接鄭國、許國,西南與蔡國相鄰,北鄰宋國,東鄰州來等東夷諸國。
陳國本來與楚國不相鄰,分封建國之初,與楚國隔著漢陽數十諸侯,隨著楚國相繼將黃國、胡國、沈國、焦國等諸侯吞並迫使其成為附庸,同時控製了蔡國後,中原的鄭國和陳國就暴露於楚國北上中原的必經之地。
北上中原,與齊國爭霸,是年輕氣盛又雄才大略的楚成王既定戰略目標,齊桓公更是雄才大略的春秋霸主,哪能不知?
讓楚國和齊國同時對陳國感起興趣來的導火線,卻是陳國內亂問題。
陳國有什麽內亂了?
當然是陳國公室發生了巨變。春秋時期,要說一個諸侯國家的內亂,老百姓是亂不起來的。
要亂,也就是公族內部之亂。
陳國也是。
公元前672年春,重特大消息傳至魯國:陳侯殺其世子禦寇!
此時的陳國國君是陳宣公。說起陳國的這場內亂的前因後果,與魯國還真有一丁點聯係的。
就前幾年,陳國與傳統友好鄰邦衛國聯姻,當時魯莊公為了強化與中原傳統強國衛國的聯係,主動送了一魯國公族女子給衛國當媵女。
這事本來讓衛國和陳國都很高興,魯國畢竟是一個特殊的中原諸侯,是大周王朝的宗邦諸侯。
魯國主動送媵女給衛國,衛國嫁女給陳宣公,這是陳、衛、魯三國友好的表示。
誰知魯國護送媵女的使臣公子結在送媵女途中,聽說齊侯與宋公兩位大佬在鄄地開會,擔心齊宋兩國對魯國不利,故放棄自己的外交使命,私自代表魯國參加了齊宋兩國的會議。
這下把衛國和陳國都惹毛了。
你魯國幾個意思?
難道咱衛國和陳國的事不是事,齊國和宋國的事才是事?
所以衛國和陳國當時就此事向中原諸侯聯盟盟主齊桓公作了匯報後,齊衛陳三國起兵討伐過魯國。
本意是與陳國、衛國交好,卻因公子結這一折騰,魯國反而因此與陳國有了矛盾。
魯莊公挺鬱悶。
但對陳國來講,這都不算什麽事。
真正關陳國事的,並不是魯國的那位媵女,而是衛國的那位姬夫人。
姬夫人肯定是年輕美貌的,而且她會生兒子,剛嫁過去一年就為陳宣公生了一個寶貝兒子,公子款。
說是寶貝兒子,那是陳宣公對他寶貝,寶貝到什麽程度呢?
才一個吃奶的嬰兒,陳宣公就下了決心,立公子款為世子。
但是陳國已經有了世子禦寇,怎麽辦,那就殺了禦寇唄。
有人要問了,這個陳宣公怎麽那麽狠心,居然要殺了自己親生兒子世子禦寇?
這說起來當然是有故事的。
好吧,我們把魯莊公放一放,將陳國這點事給交待一下。
這又得說四五十年前陳國的一次內亂了。
公元前707年,當了38年陳國國君的陳桓公去世。按理,應由陳國世子免繼任陳國國君。
但是陳桓公有一個強悍的弟弟公子佗,看著那把國君椅子就動了心,然後就勾結了蔡國人動了手,幹掉了陳國儲君世子免,自立為國君,這便是陳廢公。
這下把公子免的幾位兄弟給惹火了,這幾位兄弟就是二哥公子躍、三哥公子林和四弟公子杵臼。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三兄弟同心聯手,斷的不是金,而是陳廢公的頭。
三兄弟之所以能夠如此齊心,是因為在這場滅了陳廢公的行動中,三人作了盟誓:把國君之位奪過來,三兄弟輪流坐!
於是,陳國原來的國君嫡長繼承製,就成了不倫不類的陳國版本兄弟輪流製。
於是,二哥公子躍先當國君,即陳厲公。陳厲公去世後,是三哥公子林上,即陳莊公。
陳莊公去世後,是四弟公子杵臼上,即陳宣公。
根據三兄弟的盟誓精神,三兄弟過足了國君之癮後,接下來就是二哥陳厲公的嫡長子繼位,然後再輪流到三哥的嫡長子和四弟的嫡長子。
這種不倫不類的繼承製既不符合周禮,也不符合更早的商禮,反正就是陳國的一個怪胎。
陳宣公是四弟,現在是國君,他認為這實在不象話,於是有意背棄兄弟盟誓精神。
在陳宣公的操控下,二哥陳厲公之子公子完失去了陳國世子之位,而由陳宣公嫡長子公子禦寇任世子。
為了安慰公子完,陳宣公任命公子完為陳國執政上卿。
但是陳宣公對公子完仍舊非常忌憚。
公子禦寇雖然被任命為世子,但他本人與公子完本就是堂兄弟,而且公子禦寇一直對公子完這位大哥非常敬重,認為公子完此人德才兼備,又為陳國執政上卿,處理政務能力突出,所以私下裏兩人關係非常鐵。
當然,他倆與另外一位堂兄弟的關係也非常鐵,那便是陳莊公嫡子公子顓孫,此時為陳國大夫。
公子完、公子顓孫、公子禦寇三人經常在一起談論時局,商議國事,喝酒吹牛。
有一次,公子禦寇與公子完、公子顓孫喝了一頓酒後,感慨道:
“其實世子之位理應屬於兄長完,禦寇無德無才,怎敢貪國君之位?待君父百年以後,禦寇定將國君之位還給兄長完。”
公子完聽後當然表示拒絕,公子禦寇也算是陳國一位賢公子,此時又是世子,自己怎麽可以接受呢?
就這樣,兩人互相推辭,同時更加互相欣賞敬重。
這本是好事,但是兩人的這些話,以及平時頻繁的交往,觸動了陳宣公敏感的神經:
禦寇啊禦寇,好你個不孝子,寡人處心積慮廢除當年兄弟盟約,圖的是讓自己的子孫享有陳國。
你小子與公子完關係交好本沒什麽問題,但居然想要把陳國讓給公子完,那就別怪寡人狠心了。
這時,衛國公主姬夫人為陳宣公生了兒子。
陳宣公就立即行動了,他就找了一個世子對祖宗大不敬之類的借口殺了公子禦寇,宣布立公子款為世子。
齊桓公可不願意讓陳國徹底倒向楚國,他必須要拉一把陳國,讓這個傳統的中原諸侯不脫離中原諸侯聯盟。
陳國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是當時周武王為表示對帝舜的尊重而建立的一個媯姓諸侯國,為春秋二王三恪其中一恪,也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
據說,當時周武王專門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分封了其父王周文王時期周國陶正遏父之子媯滿於陳邑的株野,侯爵,還將其長女嫁給媯滿,命媯滿延續帝舜宗祀,負責大周王朝舜帝奉祀。
所以,陳國一開始定都於株野,即今河南柘城。後遷至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關一帶,即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地區。
陶正,即當時掌管製作陶器的官員。
陳國被滅後,其後人以國為氏,這便是陳氏淵源,媯滿為中華姓氏中的陳氏鼻祖。
此時的陳國,西、南臨楚國,西接鄭國、許國,西南與蔡國相鄰,北鄰宋國,東鄰州來等東夷諸國。
陳國本來與楚國不相鄰,分封建國之初,與楚國隔著漢陽數十諸侯,隨著楚國相繼將黃國、胡國、沈國、焦國等諸侯吞並迫使其成為附庸,同時控製了蔡國後,中原的鄭國和陳國就暴露於楚國北上中原的必經之地。
北上中原,與齊國爭霸,是年輕氣盛又雄才大略的楚成王既定戰略目標,齊桓公更是雄才大略的春秋霸主,哪能不知?
讓楚國和齊國同時對陳國感起興趣來的導火線,卻是陳國內亂問題。
陳國有什麽內亂了?
當然是陳國公室發生了巨變。春秋時期,要說一個諸侯國家的內亂,老百姓是亂不起來的。
要亂,也就是公族內部之亂。
陳國也是。
公元前672年春,重特大消息傳至魯國:陳侯殺其世子禦寇!
此時的陳國國君是陳宣公。說起陳國的這場內亂的前因後果,與魯國還真有一丁點聯係的。
就前幾年,陳國與傳統友好鄰邦衛國聯姻,當時魯莊公為了強化與中原傳統強國衛國的聯係,主動送了一魯國公族女子給衛國當媵女。
這事本來讓衛國和陳國都很高興,魯國畢竟是一個特殊的中原諸侯,是大周王朝的宗邦諸侯。
魯國主動送媵女給衛國,衛國嫁女給陳宣公,這是陳、衛、魯三國友好的表示。
誰知魯國護送媵女的使臣公子結在送媵女途中,聽說齊侯與宋公兩位大佬在鄄地開會,擔心齊宋兩國對魯國不利,故放棄自己的外交使命,私自代表魯國參加了齊宋兩國的會議。
這下把衛國和陳國都惹毛了。
你魯國幾個意思?
難道咱衛國和陳國的事不是事,齊國和宋國的事才是事?
所以衛國和陳國當時就此事向中原諸侯聯盟盟主齊桓公作了匯報後,齊衛陳三國起兵討伐過魯國。
本意是與陳國、衛國交好,卻因公子結這一折騰,魯國反而因此與陳國有了矛盾。
魯莊公挺鬱悶。
但對陳國來講,這都不算什麽事。
真正關陳國事的,並不是魯國的那位媵女,而是衛國的那位姬夫人。
姬夫人肯定是年輕美貌的,而且她會生兒子,剛嫁過去一年就為陳宣公生了一個寶貝兒子,公子款。
說是寶貝兒子,那是陳宣公對他寶貝,寶貝到什麽程度呢?
才一個吃奶的嬰兒,陳宣公就下了決心,立公子款為世子。
但是陳國已經有了世子禦寇,怎麽辦,那就殺了禦寇唄。
有人要問了,這個陳宣公怎麽那麽狠心,居然要殺了自己親生兒子世子禦寇?
這說起來當然是有故事的。
好吧,我們把魯莊公放一放,將陳國這點事給交待一下。
這又得說四五十年前陳國的一次內亂了。
公元前707年,當了38年陳國國君的陳桓公去世。按理,應由陳國世子免繼任陳國國君。
但是陳桓公有一個強悍的弟弟公子佗,看著那把國君椅子就動了心,然後就勾結了蔡國人動了手,幹掉了陳國儲君世子免,自立為國君,這便是陳廢公。
這下把公子免的幾位兄弟給惹火了,這幾位兄弟就是二哥公子躍、三哥公子林和四弟公子杵臼。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三兄弟同心聯手,斷的不是金,而是陳廢公的頭。
三兄弟之所以能夠如此齊心,是因為在這場滅了陳廢公的行動中,三人作了盟誓:把國君之位奪過來,三兄弟輪流坐!
於是,陳國原來的國君嫡長繼承製,就成了不倫不類的陳國版本兄弟輪流製。
於是,二哥公子躍先當國君,即陳厲公。陳厲公去世後,是三哥公子林上,即陳莊公。
陳莊公去世後,是四弟公子杵臼上,即陳宣公。
根據三兄弟的盟誓精神,三兄弟過足了國君之癮後,接下來就是二哥陳厲公的嫡長子繼位,然後再輪流到三哥的嫡長子和四弟的嫡長子。
這種不倫不類的繼承製既不符合周禮,也不符合更早的商禮,反正就是陳國的一個怪胎。
陳宣公是四弟,現在是國君,他認為這實在不象話,於是有意背棄兄弟盟誓精神。
在陳宣公的操控下,二哥陳厲公之子公子完失去了陳國世子之位,而由陳宣公嫡長子公子禦寇任世子。
為了安慰公子完,陳宣公任命公子完為陳國執政上卿。
但是陳宣公對公子完仍舊非常忌憚。
公子禦寇雖然被任命為世子,但他本人與公子完本就是堂兄弟,而且公子禦寇一直對公子完這位大哥非常敬重,認為公子完此人德才兼備,又為陳國執政上卿,處理政務能力突出,所以私下裏兩人關係非常鐵。
當然,他倆與另外一位堂兄弟的關係也非常鐵,那便是陳莊公嫡子公子顓孫,此時為陳國大夫。
公子完、公子顓孫、公子禦寇三人經常在一起談論時局,商議國事,喝酒吹牛。
有一次,公子禦寇與公子完、公子顓孫喝了一頓酒後,感慨道:
“其實世子之位理應屬於兄長完,禦寇無德無才,怎敢貪國君之位?待君父百年以後,禦寇定將國君之位還給兄長完。”
公子完聽後當然表示拒絕,公子禦寇也算是陳國一位賢公子,此時又是世子,自己怎麽可以接受呢?
就這樣,兩人互相推辭,同時更加互相欣賞敬重。
這本是好事,但是兩人的這些話,以及平時頻繁的交往,觸動了陳宣公敏感的神經:
禦寇啊禦寇,好你個不孝子,寡人處心積慮廢除當年兄弟盟約,圖的是讓自己的子孫享有陳國。
你小子與公子完關係交好本沒什麽問題,但居然想要把陳國讓給公子完,那就別怪寡人狠心了。
這時,衛國公主姬夫人為陳宣公生了兒子。
陳宣公就立即行動了,他就找了一個世子對祖宗大不敬之類的借口殺了公子禦寇,宣布立公子款為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