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31日,柏林電影節的入圍名單刊登在香江《明報》。


    次日,2月1號國內媒體收到消息。


    隔天,各類報紙上開始刊登韓平電影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消息。


    受此影響,國內媒體迅速躁動起來。


    他們開足馬力,開始報道相關消息。


    《華語電影豐收年?柏林國際電影節入圍名單公布!》


    《內地電影閃耀柏林國際電影節!》


    《山楂樹之戀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韓平導演能否拿獎》


    《柏林入圍電影片單權威發布,華語電影能否再創輝煌?》


    《山楂樹之戀獨家內幕流出,韓導說:拿獎概率很大!》


    除了讚揚韓平和《山楂樹之戀》的新聞,還有為民眾科普的。


    畢竟這年代資訊不發達,並不是所有電影觀眾知道這些個國外電影節。


    於是乎,《細說柏林國際電影節》


    《歐洲三大》


    《世界電影節輝煌史》等新聞陸陸續續和讀者見麵。


    這下,國內的觀眾和讀者方才意識到,原來這個什麽柏林國際電影節這麽牛,韓平和他的電影能入圍主競賽單元是為國爭光啊!


    要是韓導的電影能在國外獲獎,說不定要舉國歡慶的。


    雖然也有官媒報紙不停地在給讀者科普主競賽單元不是某部電影入圍就能拿獎,每年入圍的電影有二十多部,對手更是來自世界各地,全都是國際上名聲斐然的大導演。


    《山楂樹之戀》隻是入圍,能否拿獎,拿的又是什麽獎都還是個未知數。


    但是普通的讀者和韓平的影迷可不在乎這些。


    對他們來說,國內導演,也就是韓平的這部《山楂樹之戀》入圍就是勝利。


    國內多少年沒有導演和電影入圍歐洲三大了?


    所以韓導就是牛!


    韓導的電影就是長誌氣!


    也是國內被迫封閉了十幾年,國內的群眾迫切得到國際認可。


    所以這會兒,韓平的電影入圍歐洲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真就是頭等大事。


    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就這個年代來說,一點都不比後世國足首進世界杯差。


    同樣是全民關注,全民討論。


    對全國人民來說,你可以不認識別的導演和演員,可必須知道韓平和他的這部《山楂樹之戀》。


    這讓不少國內導演羨慕不已,他們怎麽就沒趕上這種好時候呢。


    相比之下,《鄉情》和《三個和尚》的導演感到委屈。


    同樣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為什麽他們就沒能得到關注呢?


    其實這也是有道理的,一來他們沒有韓平有名氣,韓平的名氣也是通過兩部電影建立起來的。二來,他們的電影一部之前是上映過的,另一部隻是動畫短片,觀眾想支持都沒有渠道。


    更重要的是……國內的普通群眾真的太缺乏一個宣泄的渠道了。


    他們或許不懂電影行業的彎彎繞繞,他們隻知道韓平為國爭了光,就這麽簡單。


    民眾們其實是很單純的,哪怕隻是入圍,他們也感覺腰杆子硬氣了不少。


    至少讓他們在和老外聊電影的時候,不至於感到尷尬。


    雖說不是誰都能和老外見麵,但民族自信心還是需要的,是不是。


    陳愷歌和張義謀兩人更是興奮得不知所措,早在媒體曝光前,他們就知道了這個消息。韓平不隻是告訴他們電影入圍的消息,還告訴他們倆,可以跟著韓平一起坐飛機去柏林。


    柏林啊,作為電影人,哦,還是學習中的電影人,能去一趟柏林參加國際電影節,是多麽高的榮譽啊!


    新聞曝光後,兩人立刻成了學校裏被眾人圍堵的對象,誰讓他們全程參與了電影的拍攝,不問他們問誰。


    “義謀,陳愷歌,韓導他人怎麽樣?”


    張義謀答道:“韓導人年輕,帥氣,還沒有架子。最重要的是,韓導非常樂於教導我們倆。”


    說完,他又看向陳愷歌,陳凱歌附和道:“義謀說得沒錯,我們在拍攝中有問題都可以問韓導,韓導不僅不會感到不耐煩,還會耐心地為我們講解,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


    田狀狀、顧常衛等人羨慕的不行,他們能進個劇組實習已經是謝天謝地。就算進入劇組,也沒有人教,全憑天賦,哪裏像陳愷歌和張義謀,簡直就像書裏的主角一樣。


    都是北電的學生,為什麽差別那麽大呢?


    田狀狀看著陳愷歌,神情更是複雜。


    他還記得去年自己還和陳愷歌一起罵韓平呢,結果轉眼間,這小子叛變了不說,還和韓平搭上了關係。


    真是不當人子啊!


    想到這裏,田狀狀裝作隨口一問,“愷歌,韓導的電影既然入圍了,會不會去柏林呢?”


    “當然會了,這可是和全世界電影精英交流的好機會,韓導又怎麽會錯過。”陳愷歌不假思索道。


    田狀狀又問:“韓導會帶著整個劇組去柏林嗎?”


    “韓導說了,廠裏經費緊張,負擔不起那麽多人。”這回換做張義謀來回答,就比如他在燕影廠的師傅就挺想去,可惜師傅有另一部電影要拍,隻能遺憾錯過。


    “果然。”


    田狀狀都快壓不住嘴角了,他說:“愷歌,義謀,你們不要灰心喪氣,也不要怨恨韓導。你們還年輕,以後自己拍了電影,未嚐沒有去歐洲參加三大電影的機會。”


    “田哥說得對,這回去不了還有下次。”


    “最重要的是學到了知識。”


    “名利隻是過眼雲煙。”


    “不要灰心喪氣。”


    其他人聞言,馬上醒悟過來,跟著田狀狀一起安慰兩人。


    陳愷歌哭笑不得,“你們安慰我倆幹嘛。”


    “這……”


    眾人麵麵相覷,為什麽安慰你倆,心裏沒數嗎?


    張義謀掃視一圈眾人,心裏已經明白過來:“其實韓導已經邀請了我倆去柏林。”


    “什麽?”


    眾人大驚。


    陳愷歌點點頭,“沒錯。我們隻是一直沒說而已。”


    田狀狀等人一時之間有些茫然,電影入圍柏林電影節也就罷了,結果現在這兩人告訴他,韓平導演親自邀請他們和劇組一起去柏林?


    這……這誰能接受啊!


    憑什麽啊!


    韓平為什麽對他們這麽好,年齡差距這麽大,也不可能是私生子啊!


    不少人心裏都想不通,想不通啊!


    此時,韓平正在和朱霖逛友誼商店。


    他馬上就要去柏林參加電影節,身上沒有套說得過去的西裝也不行。


    韓平本人其實不介意,奈何領導們希望他穿著正式一些。


    用領導的話來說,華夏現在已經改革開放了,和過去不同了,方方麵麵都在同世界接軌。


    話都說到這,韓平還能說什麽,隻能按照上麵說的來。


    於是乎,便有了他和朱霖這次友誼商店之行。


    友誼商店是物資供應短缺時代的特殊產物。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就有了專為特權階層和外國人服務的“小白樺商店”。在一切向“蘇聯老大哥”看齊的年代,咱們國家也把這種“特供製度”學了回來。


    從1951年起,在國內的幾個大城市中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高級國營消費品店。這些商店中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了友誼商店,作為與外國來賓共建友誼的象征。


    1979年,為了方便物資進口、擴大經營範圍,國內開始實行外匯留成製度,這讓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能獲得一定比例的外匯。


    但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實行統一的人民幣市場,外匯是禁止在國內流通的。因此,為了方便外籍人士在華消費,國內開始發行了專為外籍人士設計的“外匯券”。


    從那時起,人民幣與外匯券同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雙貨幣製度”形成了。很多外國人當時都管外匯券叫“旅遊貨幣”。


    這種兌換券與人民幣等值,共有7種麵額9種版別,分別為1979年版的壹佰圓、伍拾圓、拾圓、伍圓、壹圓、伍角、壹角券。


    根據相關規定,外籍人士在入境時,需將所持外幣在國內銀行兌換成外匯券,並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


    當時,因為用外匯券可以買到用人民幣無法買到的緊缺商品,所以外匯券被認為是“特權”貨幣。


    漸漸地,有人從海外親友那裏得到一些外匯券,或者把手頭外匯賣給國家,會返還一定數額的外匯券。在這種背景下,友誼商店開始有限製地向老百姓開放,外匯券則成為人們進入“友誼”的特殊通行證。


    恰巧,韓平手裏就有不少外匯。


    兩人來到友誼商店後,直奔服裝區。


    說起來,八十年代初期,無論城市和農村,大部分人的著裝,都是自己扯點料子,拿到裁縫去做的,雖然款式不是那麽新穎,但穿上還是很合體,畢竟是量體裁衣。


    最先進入我國的一種叫“的確良”的麵料,做襯衫很受歡迎。由於受經濟條件的限製,做整件襯衫比較昂貴,曾一度流行一段假領子(襯領)。說白了就是無袖短身,隻是為了去突出一個襯衫的領子。能擁有一二件穿在身上,自我感覺也算有頭有臉了。


    隨後,又興起一段“港衫”熱。大概來自香江那邊,紗質的麵料,很輕快,夏天穿在身上也不粘身,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一種“t恤衫”,隻不過那時還沒有這個名堂。


    至於西裝……其實要到八十年代末,西裝熱來潮。


    換一種說法,眼下友誼商店裏買西裝的國人並不多,買的也多是在燕京旅遊和出差的華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80我的導演生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園築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園築夢並收藏1980我的導演生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