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的後排觀眾非常少,兩張亞裔麵孔的中年男子卻在小聲討論著什麽。


    “《山楂樹之戀》的導演有一把刷子啊!”


    《鄉情》的導演胡炳榴略帶驚歎地衝著旁邊一起觀影的同伴,同為《鄉情》的導演王進說道:


    “這部電影的配樂選擇非常好,真是那個年輕導演想出來的?”


    “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是由音樂決定的,還是要靠劇情和演員的演技。”


    比起胡炳榴的驚歎,看起來也就三十出頭的王進臉上卻沒什麽表情。


    而說話的聲音雖然小,可語氣裏那股酸意是聽得出來的。


    給出了自己的結論後,他說道:


    “我覺得他這是取巧,這部戲劇情明顯非常單薄,隻有一條線,他沒有辦法,隻能靠音樂吸引觀眾。恰巧,《山楂樹》這首歌在國外也有群眾基礎。”


    胡炳榴搖搖頭,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配樂選擇體現出了導演的巧思,隻要對電影,對劇情有益處,那麽這種選擇就是正確的。”


    他覺得王進有點魔怔了,原因嘛,在於他們之前猜測是韓平的《山楂樹之戀》將他們的《鄉情》擠出了主競賽單元。


    雖然一開始,他也有點憤懣不平,但這不代表他認同王進的看法。


    他不是普通觀眾,他是個導演,雖然拍攝過的電影還沒有韓平多,也沒有韓平成功,但對電影,對行業的敏感性還是有的。


    這部電影,把《山楂樹》這首歌曲的旋律用在這裏成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這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原曲叫《烏拉爾的花楸樹》,誕生於1953年的蘇聯,是首蘇聯時期的愛情歌曲。這首歌曲描寫工廠青年生產生活和愛情,曲調悠揚潺潺,詞語意境深綿。


    這首歌惟妙惟肖,韻律起起伏伏間,流轉著濃鬱的烏拉爾風情——純真、優美、浪漫。


    選擇這首歌的時候,配樂團考慮過用原曲,不過韓平在聽過原曲後強烈要求央音配樂團隊進行改編,才有了現在這一版。


    胡炳榴也是聽過原版歌曲的,他發現改編而成的《山楂樹》太貼合這部電影的主題。


    這部電影目前而言非常成功,這種成功不僅是因為貼合主題,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歌曲,它裏麵藏的東西。


    有對那個特殊時期的思考,有關係進展的鋪墊,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雖然他沒看過劇本,但他猜測故事結局,男女主角大概率要分開。


    這是他基於對那個特殊曆史時期分析得出來的。


    當然,他也有可能會猜錯。


    總之,在胡炳榴眼裏,韓平絕對不是為了討好觀眾。


    什麽是好的文藝電影?


    思想內涵、社會問題、藝術表現力、意境、情感共鳴、審美享受,胡炳榴在這部電影裏都看到了,那麽這就是一部合格且符合他胃口的文藝片。


    因此,他和王進聯合執導的電影被韓平的電影擠下來,他是服氣的。


    況且,給他最大的驚喜還是劉曉麗。


    這個年代,導演選角,更加鍾愛圓臉,肉鼻頭的女演員。


    就比如《鄉情》的女主角。


    胡炳榴覺得他更符合心目中的農村姑娘。


    可是在看了劉曉麗的表演後,他發現自己淺薄了。


    原來女演員不一定要選樸實的,漂亮的女演員也能有非常出色的演技。


    而且漂亮的女演員似乎對電影還有某種加成。


    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會選擇田翠翠那樣的女演員嗎?


    胡炳榴不太自信,他猶豫了。


    “老王,你覺得這部電影的剪輯怎麽樣?”


    “還隻看了個開頭,能看出什麽剪輯水平。”王進嘟囔道。


    別看他表麵上對韓平的這部電影不屑一顧,實際上,這部電影的剪輯讓他覺得很舒服。


    這個年代的導演剪輯電影喜歡犯一個毛病是剪輯的鏡頭平庸、節奏混亂。


    所謂鏡頭平庸,就是背景顯得虛假,人物呆板,缺乏靈動和激越的渾然天成的風韻與格調?。


    這些導演和剪輯師都有責任,明明有更好的鏡頭,但導演和剪輯師選擇了更差的一個。


    所謂節奏混亂,就是角色對白和人物形象沒有被很好地建立起來,敘事風格散漫,影響了電影的整體質量?。


    他和胡炳榴都明白其中的問題,但他們拍攝的《鄉情》剪輯過後,還是出了問題。


    一開始,大家的想法很多,恨不得將各自的想法全都運用到鏡頭中。


    可念頭多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原本正常的劇本,拍攝也是按照劇本進行,可剪輯過後,劇本的味道卻全變了。


    他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時間的電影,在後期製作完成後,反而變成了一部平庸之作。


    而這,也就是王進喜歡《山楂樹之戀》剪輯的原因。


    敘事雖然顯得平鋪直敘,沒有什麽高潮,但也沒有糟點,也沒有那麽多彎彎繞繞,觀眾都能看得懂。


    這對一個年輕導演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沉默半晌後,王進小聲道:“後期我不知道,至少前期這十幾分鍾,導演的處理很完美。”


    隻要維持這個節奏,先無關劇情如何發展,至少在整體節奏上麵來,它是完整的。


    胡炳榴點點頭,他也是這麽想的。


    他現在越發覺得自己敗得不冤,就這十幾分鍾,他就看到了自己和韓平之間的差距。


    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華夏電影。


    此時此刻,在場的諸多影評人產生了這種想法。


    無論國內國外。


    作為專業的電影人,好電影他們可以誇,但本質上過來觀看,還是抱著挑刺的想法而來。


    硬要挑刺的話,任何電影或多或少都有毛病,但這沒有任何意義。


    就目前為止的十幾分鍾,無論是配樂,還是男女主的演技,亦或是這些已經發生了的劇情,都讓他們看到了一種很新的東西。


    不是拍攝技巧,而是一種風格。


    至少這十幾分鍾的觀影,讓他們覺得這部電影有種《羅馬假日》的味道,很特別,也很讓人驚喜。


    總的來說,《山楂樹之戀》這部電影很不錯。


    真的很不錯。


    ……


    而接下來的故事,與電影的整體氣質一樣。


    電影中描寫靜秋“走資派”的家庭,還有她為了留校所經曆的一些事情,韓平沒有選擇所謂的揭露“黑暗”,相反,他處理的恰到好處。


    靜秋回到家,想到再也看不到老三時,露出了難過的表情。


    在看到母親在學校時長被人批評時,她的心裏無比難受。


    回到家裏,她也閑不下來,要和弟弟妹妹還有母親一起粘信封貼補家用。


    靜秋的母親在忙碌的同時,嘴裏還嘮叨著對靜秋爭取留校任教的叮囑。


    電影中,關於靜秋家裏的描述極為特別。


    有別於在張隊長家咱住時的歡樂氣氛,靜秋回到自己家後,氣氛反而變得壓抑起來。


    家,本來是溫暖的,充滿愛的。


    但靜秋家不同,他的父親掛著“走資派”的帽子,還在勞動改造,靜秋的弟弟妹妹年紀小,不懂事,靜秋和靜秋媽媽兩人做事情反而變得謹小慎微,說話都不敢大聲,給觀眾一種“夾著尾巴做人”的感覺。


    這種處理方式,也讓靜秋這個角色更加合理。


    韓平是怎麽刻畫靜秋這個角色的呢?


    為了讓劉曉麗表現出那種“自卑”。


    他從走路姿勢,到言談舉止,都專門為劉曉麗量身打造,很好的刻畫出靜秋那種處處小心翼翼的感覺。


    就是這種不大不小的反差,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和在鄉下采風時完全不同的靜秋。


    在鄉下時,雖然辛苦,但能看到她的笑容。


    而回到縣城的靜秋,畏首畏尾,活像一個鵪鶉。


    她的笑容不見了,整個人也充滿了不自信和木訥,甚至是自卑。


    正是角色要求的這種不自信和木訥,要求劉曉麗更多的運用眼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所以在整個縣城裏的戲份中,靜秋給觀眾的感覺,就像是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支配著。她活的非常壓抑,在家裏要麵對母親和母親的寄托,在外,則要麵對自己的身份。


    電影在這一段中,再也沒有了在鄉下時的背景音樂。


    隻有人聲和物體的碰撞聲。


    在縣城,靜秋的活動範圍也變得很少,幾乎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又和在鄉下時有了鮮明的對比。


    同時色調的處理也更加隱喻。


    比如鄉下的天空是湛藍色的,而縣城的天空卻顯得灰暗許多。


    在鄉下時,服裝要隨意一些。而在縣城,隨處可見的都是藍色的卡其布工裝。


    而為了讓觀眾意識到這種差別,同時也在裏麵添加那“苦中帶甜”的滋味,就連老三的出現,也都被韓平安排在了晚上。


    在星光暗淡的黑夜中,一盞昏黃的路燈下,老三穿著藍色工裝,安靜的在路燈下等著靜秋。


    而當靜秋走進了象征著點亮自己內心的光芒之中時,她才會褪去那種自卑與怯懦,臉上重新煥發光彩,帶著那甜蜜的笑容。


    看到這一幕,觀眾們也和靜秋一樣,不自覺地露出了笑容。


    很簡單的拍攝手法。


    同樣簡單的人物內心描寫。


    可偏偏有了之前的做對比,在這個寂靜的夜晚,靜秋露出笑容後,整個人都變得鮮活起來。


    多麽純淨的笑容啊!


    又是多麽美麗的笑容啊!


    靜秋的這個絕美的笑容,讓不少觀眾內心發出了感歎。


    劉曉麗也很激動,這一刻,她甚至想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80我的導演生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園築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園築夢並收藏1980我的導演生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