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多祿的書院生活平靜又精彩,書院外,張愛英婆媳倆的生活也一樣,平靜且精彩。
婆媳倆不僅開發出了新品,還搞了不少活動,府城晚桂坊的生意紅紅火火。
眨眼就到了年底,這是他們在府城的第一個年,也是這麽幾年,他們第一次沒有回去板橋村。
當然,在年前,該送的禮物該安排的事情都已經安排的差不多了,甚至都不用張愛英親自回去,她現在有足夠的人手去幫她把事情做好。
至於送給姻親的節禮,嗯,現在薑家大房也在府城,自然更用不著那麽複雜了,直接就送過去就行了。說來,現在兩家現在住的還挺近,真挺近的,雖然不至於成為鄰居,但也就隔了一條胡同,真的是非常方便。薑琬要回娘家的話,根本都用不著坐馬車,隻用步行個十來分鍾,可以說是轉角就到了。
其實一開始張愛英從潘林那裏購到手的房子還真不是這一套,而且薑伯年當時並不知道喬家已經置好了宅院,還委婉表示過自己手下的房產可以租給喬家住,知道喬家已經有了安排這想法才作罷。不過人家這是好意,張愛英當然還是會記下的。
後來這不是過了幾個月,府城晚桂坊生意爆好,之前的投入雖然還沒有完全收回成本,可這利潤也十分可觀。正好薑伯年附近胡同有人家出手宅院,張愛英也尋思,兩家在府城都算是沒什麽根基的,住得近
相互扶持相互照看都挺方便,而且薑伯年住的這邊地段要好得多,她就想法子騰挪了過來。
反正在那邊院子也還沒住多久,她又每個月還要往縣城跑,就不算太安定,也沒住很久,沒有那麽多不舍的情緒。這不,換過來倒是慢慢習慣了。
這個年兩家都沒有回去,薑伯年的理由很敷衍,就說薑庭安在書院的假期很緊張,他們就不浪費時間來回跑了。不想詛咒自己的兒子和身邊人,他還幹脆拿自己的身體說事,隻說自己入了冬便感了風寒,一直反反複複沒好利索,也就不回去,免得過了病氣給老人。反正這理由足夠冠冕堂皇,說得過去就行了。
至於送回家去的節禮,嗬嗬,反正是要多敷衍就有多敷衍。
祖宅那邊二房那邊有意見,那就有唄,他們不是一直都嘰嘰歪歪沒個夠嗎?反正現在薑伯年是不忍了,外人要說也就說去,他還巴不得讓大家都知道他跟那邊已經疏遠了。他現在是一點都不想跟那些人再有多麽親近的關係。
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們沒有回去,本來想著要趁過年這個日子,好好發作一下,倚老賣老敲打大房,就算不能讓他們以後都聽話,那再怎麽也能膈應一下他們的,結果直接來了個禮到人不到,氣得薑長康老兩口氣個倒仰不說,就是薑仲時和馮慧君也沒好到哪裏去。
兩人自打之前吵架之後,感情就有些不如從前
。就算事後馮慧君這個聰明女人很快反省,知道自己當時就不該那麽做,也盡力去挽回了,但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就算能收回來,那還能跟潑出去之前一模一樣嗎?裂痕再怎麽縫縫補補,也隻能遮掩不能消弭。
所以馮慧君更為期待大房的回來,她清楚地知道,要讓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更為融洽,那麽大房這個共同敵人那就必不可少——槍口一致對外的時候,人才會格外團結不是嗎?
可惜這打算又落空了,再想到自己娘家那邊傳來的信息——對了,之前在府城被薑伯年趕走的那家人,主事的就是馮慧君的親大伯。
本來他們一家子住著薑伯年祖母的免費大宅院,就省了一大筆錢,平素自家也有點產業,再有馮慧君以及幾個出嫁女的支撐,這一家子供養著幾個讀書人,哪怕沒能進去青山書院,那也是相當滋潤過得舒舒服服的。結果這一下子,免費大宅院沒了,出嫁女的補貼大頭馮慧君這邊更是直接也斷供了——這又不得不說,馮慧君之所以會跟薑仲時起罅隙,也是因著這一波,薑仲時才發現她每月貼補給娘家那麽多東西。盡管對自己娘那麽做,薑仲時沒有太大的感覺,畢竟要不是她娘貼補娘家引得老祖母不喜,進而導致他爹娘都對大哥不喜,那也不能便宜他這個老二得到這些家產。甚至早在成親的時候他就該被掃地出
去管理一些旁枝末節的東西了。可事情真落到自己頭上,發現本來屬於自己的財產竟然被敗家婆娘倒騰去貼補娘家,這哪能忍?大吵一架不算完,之後那是瞪大了雙眼,夫妻之間哪還有基本的信任,而馮慧君挽回自家丈夫還不夠,又怎麽可能在這時候還頂風作案去給娘家補貼。
扯遠了,總之就是,這馮大伯沒了這些收入,靠著自家產業雖然也還能支撐,但這一下子不是就捉襟見肘了嘛。原本還能和平共處的,現在一大家子矛盾也不斷。偏偏在這時,還看著晚桂坊生意那麽好,得知薑家大房不隻入住了他們的房子(不要懷疑,無恥之輩就是這麽無恥,明明是他們侵占別人的私產,這住的久了占便宜久了,就把別人的東西當成自己的了),薑家大房的兒子和女婿還都考入青山書院,那叫個風風光光,他們怎麽能受得了?
一家子吵吵嚷嚷,又繼續給包括馮慧君在內的所有出嫁女寫信,主要對象還是馮慧君。
種種累積之下,馮慧君早就設想好了要為難大房的一百零八計都不為過,結果可好,人家根本都不回來。別人是一拳打在棉花上,她這是連棉花都沒得打。
能不叫她慪氣麽?
人一慪氣,腦子缺了理智的弦,就容易做出些不理智的事情來。
哪怕被警告過,知道不能再亂編排大房莫須有的事,可是言談舉止之間,仍舊帶出些許埋
怨。
她自以為自己做得很好,隻是作為一家人,替老爺子老夫人說兩句話,都沒說大房不孝什麽的,隻說老人想念他們,這難道也不行嗎?
可是她的神態早已經出賣了她。而且,什麽事情都是可一可二卻難再三的,外界早就對薑家兩房有各種揣測,畢竟正經人家哪會把嫡長子敢出門讓次子主事的?又有之前那些事的積累,她這樣的表現,再結合薑仲時在外流露出來的同樣神情,大家便都知道這薑家這兩房確實是出問題了。
婆媳倆不僅開發出了新品,還搞了不少活動,府城晚桂坊的生意紅紅火火。
眨眼就到了年底,這是他們在府城的第一個年,也是這麽幾年,他們第一次沒有回去板橋村。
當然,在年前,該送的禮物該安排的事情都已經安排的差不多了,甚至都不用張愛英親自回去,她現在有足夠的人手去幫她把事情做好。
至於送給姻親的節禮,嗯,現在薑家大房也在府城,自然更用不著那麽複雜了,直接就送過去就行了。說來,現在兩家現在住的還挺近,真挺近的,雖然不至於成為鄰居,但也就隔了一條胡同,真的是非常方便。薑琬要回娘家的話,根本都用不著坐馬車,隻用步行個十來分鍾,可以說是轉角就到了。
其實一開始張愛英從潘林那裏購到手的房子還真不是這一套,而且薑伯年當時並不知道喬家已經置好了宅院,還委婉表示過自己手下的房產可以租給喬家住,知道喬家已經有了安排這想法才作罷。不過人家這是好意,張愛英當然還是會記下的。
後來這不是過了幾個月,府城晚桂坊生意爆好,之前的投入雖然還沒有完全收回成本,可這利潤也十分可觀。正好薑伯年附近胡同有人家出手宅院,張愛英也尋思,兩家在府城都算是沒什麽根基的,住得近
相互扶持相互照看都挺方便,而且薑伯年住的這邊地段要好得多,她就想法子騰挪了過來。
反正在那邊院子也還沒住多久,她又每個月還要往縣城跑,就不算太安定,也沒住很久,沒有那麽多不舍的情緒。這不,換過來倒是慢慢習慣了。
這個年兩家都沒有回去,薑伯年的理由很敷衍,就說薑庭安在書院的假期很緊張,他們就不浪費時間來回跑了。不想詛咒自己的兒子和身邊人,他還幹脆拿自己的身體說事,隻說自己入了冬便感了風寒,一直反反複複沒好利索,也就不回去,免得過了病氣給老人。反正這理由足夠冠冕堂皇,說得過去就行了。
至於送回家去的節禮,嗬嗬,反正是要多敷衍就有多敷衍。
祖宅那邊二房那邊有意見,那就有唄,他們不是一直都嘰嘰歪歪沒個夠嗎?反正現在薑伯年是不忍了,外人要說也就說去,他還巴不得讓大家都知道他跟那邊已經疏遠了。他現在是一點都不想跟那些人再有多麽親近的關係。
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們沒有回去,本來想著要趁過年這個日子,好好發作一下,倚老賣老敲打大房,就算不能讓他們以後都聽話,那再怎麽也能膈應一下他們的,結果直接來了個禮到人不到,氣得薑長康老兩口氣個倒仰不說,就是薑仲時和馮慧君也沒好到哪裏去。
兩人自打之前吵架之後,感情就有些不如從前
。就算事後馮慧君這個聰明女人很快反省,知道自己當時就不該那麽做,也盡力去挽回了,但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就算能收回來,那還能跟潑出去之前一模一樣嗎?裂痕再怎麽縫縫補補,也隻能遮掩不能消弭。
所以馮慧君更為期待大房的回來,她清楚地知道,要讓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更為融洽,那麽大房這個共同敵人那就必不可少——槍口一致對外的時候,人才會格外團結不是嗎?
可惜這打算又落空了,再想到自己娘家那邊傳來的信息——對了,之前在府城被薑伯年趕走的那家人,主事的就是馮慧君的親大伯。
本來他們一家子住著薑伯年祖母的免費大宅院,就省了一大筆錢,平素自家也有點產業,再有馮慧君以及幾個出嫁女的支撐,這一家子供養著幾個讀書人,哪怕沒能進去青山書院,那也是相當滋潤過得舒舒服服的。結果這一下子,免費大宅院沒了,出嫁女的補貼大頭馮慧君這邊更是直接也斷供了——這又不得不說,馮慧君之所以會跟薑仲時起罅隙,也是因著這一波,薑仲時才發現她每月貼補給娘家那麽多東西。盡管對自己娘那麽做,薑仲時沒有太大的感覺,畢竟要不是她娘貼補娘家引得老祖母不喜,進而導致他爹娘都對大哥不喜,那也不能便宜他這個老二得到這些家產。甚至早在成親的時候他就該被掃地出
去管理一些旁枝末節的東西了。可事情真落到自己頭上,發現本來屬於自己的財產竟然被敗家婆娘倒騰去貼補娘家,這哪能忍?大吵一架不算完,之後那是瞪大了雙眼,夫妻之間哪還有基本的信任,而馮慧君挽回自家丈夫還不夠,又怎麽可能在這時候還頂風作案去給娘家補貼。
扯遠了,總之就是,這馮大伯沒了這些收入,靠著自家產業雖然也還能支撐,但這一下子不是就捉襟見肘了嘛。原本還能和平共處的,現在一大家子矛盾也不斷。偏偏在這時,還看著晚桂坊生意那麽好,得知薑家大房不隻入住了他們的房子(不要懷疑,無恥之輩就是這麽無恥,明明是他們侵占別人的私產,這住的久了占便宜久了,就把別人的東西當成自己的了),薑家大房的兒子和女婿還都考入青山書院,那叫個風風光光,他們怎麽能受得了?
一家子吵吵嚷嚷,又繼續給包括馮慧君在內的所有出嫁女寫信,主要對象還是馮慧君。
種種累積之下,馮慧君早就設想好了要為難大房的一百零八計都不為過,結果可好,人家根本都不回來。別人是一拳打在棉花上,她這是連棉花都沒得打。
能不叫她慪氣麽?
人一慪氣,腦子缺了理智的弦,就容易做出些不理智的事情來。
哪怕被警告過,知道不能再亂編排大房莫須有的事,可是言談舉止之間,仍舊帶出些許埋
怨。
她自以為自己做得很好,隻是作為一家人,替老爺子老夫人說兩句話,都沒說大房不孝什麽的,隻說老人想念他們,這難道也不行嗎?
可是她的神態早已經出賣了她。而且,什麽事情都是可一可二卻難再三的,外界早就對薑家兩房有各種揣測,畢竟正經人家哪會把嫡長子敢出門讓次子主事的?又有之前那些事的積累,她這樣的表現,再結合薑仲時在外流露出來的同樣神情,大家便都知道這薑家這兩房確實是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