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我的學生個個都想當網紅(4)
快穿:那個炮灰我穿過顧陌智腦 作者:偶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見喜歡的愛豆被人欺負成這樣,粉絲們就憤怒了。
沒有我愛豆怎麽會有人知道你們這個破學校?不知道感恩就算了,竟然還教訓我愛豆?
你一個破老師你有什麽好得意的?你有什麽資格教訓我愛豆?
於是有些人舉起了鍵盤,以為他是至高無上的神,可以製裁所有人。
於是原身在網上被罵成了狗屎。
節目組看到了噱頭,繼續利用原身,惡意剪輯了一下原身凶學生、拉扯學生的畫麵,讓所有人都覺得,原身就是一個不愛學生虐待學生的垃圾老師。
甚至還有原身和節目組工作人員、其他明星產生衝突的畫麵。
你說這麽多人都看不慣你,明顯就是你這個老師有問題啊。
粉絲們開始施壓,讓當地趕緊把原身這個垃圾老師開了,不然就不會讓自家愛豆再繼續拍攝了,也不會給這所學校任何捐贈。
原身這個老師,在學校裏反而成了外人一般的存在,被這個節目組排擠著。
甚至就連她的學生們都覺得她做錯了,開始抵觸她,公然逃課公然在課堂上搗亂。
學生們的反應也被剪輯進去,讓矛盾在網上繼續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原身這個本就可有可無的老師,自然成了被犧牲的對象。
她被開除了,離開了學校。
原身走後,粉絲們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原身惡有惡報,他們為自己的義舉點讚。
黎雪也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接受學生們的感激時,謙虛的表示打倒惡勢力人人有責。
沒有人記得原身曾經對學校的付出,沒有人感念原身曾經的辛苦教導。
她作為一個反派人物,就這麽匆匆下場了。
一個月後,節目錄製結束,這些天真的孩子成了用完就扔掉的工具,在表演完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多悲慘後,他們也沒什麽價值了。
節目組離開了,離開的時候,為了讓觀眾知道他們這次節目意義多麽重大,拯救了這些可憐的留守兒童悲慘的童年,所以讓他們渲染悲情,使勁兒的哭,
他們利用一個月,給一群並不富裕的留守兒童帶去了幸福,結局的時候問他們幸福嗎?
孩子們拿著節目組給的台詞,說這是他們活到這麽大最快樂的時候。
然後他們哭著送走了這群帶給他們幸福的人,從此再無聯係。
原身後來打聽到,在節目組走後,很多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去學校上課。
在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多姿多彩後,那個世界就徹底的把他們拋棄,他們失落茫然了。
直到後來,因為這檔節目,這個村子火了,很多網紅來到了這裏。
經濟的發展讓許多人遠離了貧窮和苦難,正因為這部分人無法親身感受貧窮,所以產生了獵奇心理。
那些追逐利益的人便看到了商機,於是貧窮就逐漸淪為了觀賞品,公益和慈善被搞成了悲情和眼淚。
這些追逐利益的人把消費貧窮和苦難當成了一門有賺頭的生意,把貧窮和苦難無限放大,樂此不疲的將留守兒童的貧窮赤果果的揭開進行渲染。
渲染得越慘,越是有利可圖。
貧窮與苦難成了他們櫥窗裏明碼標價的商品。
窮人成了賺錢工具。
貧窮成了被消費的產品
所以這些網紅帶著糧油現金和筆、作業本來到了來雲鎮。
他們將東西發給這些老人孩子,拍下自己的善舉和這些人拿到東西時感激涕零的神情,再配上後期bgm,讓你不感動都不行。
然而事實上卻是,他們拍完視頻後,就將發的東西收走了,給這些老人孩子一點微薄的犒勞,又前往下一個村子,繼續將這些東西發給其他村子的人,然後拍視頻,拍完視頻繼續前往下一個村子……
他們利用這些貧窮人家的慘狀從粉絲手裏獲取禮物,喊著會把所有打賞的禮物全部捐給窮人,消費著這些貧窮家庭的老人孩子,然而其實並沒有做到如他們所說。
最後他們借著幫助窮人的名義,自己賺的盆滿缽滿。
而為了網紅給的那點小甜頭,那些孩子也不去學校了,他們排隊幫網紅們拍視頻。
在鏡頭麵前,他們拿著網紅給的劇本,充當了職業賣慘配合那些網紅,無限的放大自己的悲慘,穿的髒兮兮,把自己全身都抹上了泥巴,甚至裝病裝父母雙亡孤苦無依,希望能得到廣大網友的捐贈。
然而廣大網友是捐贈了,但是捐贈的錢卻一分都沒到他們手裏。
在家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也沒意識到這有什麽不對,還會慫恿孩子們從網紅手裏多撈一點。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真的來做了好事,送吃的送穿的。
然而這有什麽用?
這不是在做慈善,反而是在摧毀山村下一代的期望。
短時間內可以改善老人孩子的物質生活,他們吃得好了,穿的暖了,他們得到了幸福。
然而當你把目光放遠了去看,你能看到這些孩子還有什麽將來可言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尤其是這些沒有任何資本可以肆無忌憚的普通孩子。
讀書是下層階級出人頭地、翻身改變自身階級的唯一機會了,當他們放棄了這個唯一的機會,他們的一輩子也僅此而已了。
而網紅們送了東西拍了照片就走,倒是幹脆利落。
可在這樣的熏陶下,孩子就會想,既然賣慘、既然窮就可以得到吃的穿的,為什麽要努力?
所以他們形成慣性思維,覺得隻要我慘我可憐就可以得到別人的施舍。
所以他們開始輟學,開始賣弄自己的悲慘,開始裝可憐博取同情,從別人手裏獲取物質的好處,並且已經逐漸將別人的饋贈看成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的貧窮被過度和透支消費了,甚至他們習慣了接受別人的施舍和饋贈,已經把我窮那麽別人就該幫我當成了是天經地義的事了,對別人的幫助和饋贈他們已經失去了感激之心,也忘記了自己的將來和幸福,始終需要自己努力去打拚。
他們越來越麻木,慢慢接受了一個被施舍的角色。
沒有我愛豆怎麽會有人知道你們這個破學校?不知道感恩就算了,竟然還教訓我愛豆?
你一個破老師你有什麽好得意的?你有什麽資格教訓我愛豆?
於是有些人舉起了鍵盤,以為他是至高無上的神,可以製裁所有人。
於是原身在網上被罵成了狗屎。
節目組看到了噱頭,繼續利用原身,惡意剪輯了一下原身凶學生、拉扯學生的畫麵,讓所有人都覺得,原身就是一個不愛學生虐待學生的垃圾老師。
甚至還有原身和節目組工作人員、其他明星產生衝突的畫麵。
你說這麽多人都看不慣你,明顯就是你這個老師有問題啊。
粉絲們開始施壓,讓當地趕緊把原身這個垃圾老師開了,不然就不會讓自家愛豆再繼續拍攝了,也不會給這所學校任何捐贈。
原身這個老師,在學校裏反而成了外人一般的存在,被這個節目組排擠著。
甚至就連她的學生們都覺得她做錯了,開始抵觸她,公然逃課公然在課堂上搗亂。
學生們的反應也被剪輯進去,讓矛盾在網上繼續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原身這個本就可有可無的老師,自然成了被犧牲的對象。
她被開除了,離開了學校。
原身走後,粉絲們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原身惡有惡報,他們為自己的義舉點讚。
黎雪也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接受學生們的感激時,謙虛的表示打倒惡勢力人人有責。
沒有人記得原身曾經對學校的付出,沒有人感念原身曾經的辛苦教導。
她作為一個反派人物,就這麽匆匆下場了。
一個月後,節目錄製結束,這些天真的孩子成了用完就扔掉的工具,在表演完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多悲慘後,他們也沒什麽價值了。
節目組離開了,離開的時候,為了讓觀眾知道他們這次節目意義多麽重大,拯救了這些可憐的留守兒童悲慘的童年,所以讓他們渲染悲情,使勁兒的哭,
他們利用一個月,給一群並不富裕的留守兒童帶去了幸福,結局的時候問他們幸福嗎?
孩子們拿著節目組給的台詞,說這是他們活到這麽大最快樂的時候。
然後他們哭著送走了這群帶給他們幸福的人,從此再無聯係。
原身後來打聽到,在節目組走後,很多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去學校上課。
在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多姿多彩後,那個世界就徹底的把他們拋棄,他們失落茫然了。
直到後來,因為這檔節目,這個村子火了,很多網紅來到了這裏。
經濟的發展讓許多人遠離了貧窮和苦難,正因為這部分人無法親身感受貧窮,所以產生了獵奇心理。
那些追逐利益的人便看到了商機,於是貧窮就逐漸淪為了觀賞品,公益和慈善被搞成了悲情和眼淚。
這些追逐利益的人把消費貧窮和苦難當成了一門有賺頭的生意,把貧窮和苦難無限放大,樂此不疲的將留守兒童的貧窮赤果果的揭開進行渲染。
渲染得越慘,越是有利可圖。
貧窮與苦難成了他們櫥窗裏明碼標價的商品。
窮人成了賺錢工具。
貧窮成了被消費的產品
所以這些網紅帶著糧油現金和筆、作業本來到了來雲鎮。
他們將東西發給這些老人孩子,拍下自己的善舉和這些人拿到東西時感激涕零的神情,再配上後期bgm,讓你不感動都不行。
然而事實上卻是,他們拍完視頻後,就將發的東西收走了,給這些老人孩子一點微薄的犒勞,又前往下一個村子,繼續將這些東西發給其他村子的人,然後拍視頻,拍完視頻繼續前往下一個村子……
他們利用這些貧窮人家的慘狀從粉絲手裏獲取禮物,喊著會把所有打賞的禮物全部捐給窮人,消費著這些貧窮家庭的老人孩子,然而其實並沒有做到如他們所說。
最後他們借著幫助窮人的名義,自己賺的盆滿缽滿。
而為了網紅給的那點小甜頭,那些孩子也不去學校了,他們排隊幫網紅們拍視頻。
在鏡頭麵前,他們拿著網紅給的劇本,充當了職業賣慘配合那些網紅,無限的放大自己的悲慘,穿的髒兮兮,把自己全身都抹上了泥巴,甚至裝病裝父母雙亡孤苦無依,希望能得到廣大網友的捐贈。
然而廣大網友是捐贈了,但是捐贈的錢卻一分都沒到他們手裏。
在家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也沒意識到這有什麽不對,還會慫恿孩子們從網紅手裏多撈一點。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真的來做了好事,送吃的送穿的。
然而這有什麽用?
這不是在做慈善,反而是在摧毀山村下一代的期望。
短時間內可以改善老人孩子的物質生活,他們吃得好了,穿的暖了,他們得到了幸福。
然而當你把目光放遠了去看,你能看到這些孩子還有什麽將來可言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尤其是這些沒有任何資本可以肆無忌憚的普通孩子。
讀書是下層階級出人頭地、翻身改變自身階級的唯一機會了,當他們放棄了這個唯一的機會,他們的一輩子也僅此而已了。
而網紅們送了東西拍了照片就走,倒是幹脆利落。
可在這樣的熏陶下,孩子就會想,既然賣慘、既然窮就可以得到吃的穿的,為什麽要努力?
所以他們形成慣性思維,覺得隻要我慘我可憐就可以得到別人的施舍。
所以他們開始輟學,開始賣弄自己的悲慘,開始裝可憐博取同情,從別人手裏獲取物質的好處,並且已經逐漸將別人的饋贈看成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的貧窮被過度和透支消費了,甚至他們習慣了接受別人的施舍和饋贈,已經把我窮那麽別人就該幫我當成了是天經地義的事了,對別人的幫助和饋贈他們已經失去了感激之心,也忘記了自己的將來和幸福,始終需要自己努力去打拚。
他們越來越麻木,慢慢接受了一個被施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