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知白的構想,自然有規則作為依托。


    如今朝廷雖實行海禁,然而限的僅是民間貿易,朝貢是允許的。


    所謂朝貢,並非小國單方麵的上貢,而是正常的官方貿易往來。


    故而,可以讓黃如琢打著朝貢貿易的旗號,率船隊返回。


    畢竟,帶學者回去,和帶貿易船隊,去的時間差不多,不多帶些人豈不是浪費?


    還能借機增加航海人員的經驗。


    贏麻了屬於是!


    此次投資規模頗大,陸知白自然要多拉些人入夥,來分擔成本與風險。


    而黃如琢給學生講述著渤泥國的風土人情,不知不覺已至中午飯點。


    於是眾人一同在食堂用餐,與學生們吃的一樣。


    這夥食,令黃如琢大為震驚。


    這大學不但管飯,膳食竟還如此之好,每個人都能隨意挑選多種菜肴。


    近一半的菜品中,皆有肉食。


    唯一的要求是,吃多少打多少,禁止浪費。


    陸知白笑道:“三萬貫的經費呢,不抓緊用,可要貶值啦。”


    黃如琢眨了眨眼,滿臉的茫然不解。


    朱橚在一旁發笑,隨後,眉頭一皺,感慨道:


    “這貶值,簡直如同春雨一般,待到察覺衣裳濕透時,已經遲了……”


    用過飯後。


    陸知白將黃如琢交予朱橚接待,任由他們去哪裏玩。


    而他自己匆匆趕回辦公室,寫商業計劃,組織船隊下南洋。


    陸知白也在思索,該如何向老朱陳說此事。


    朱元璋可是大力支持海禁的。


    老朱知曉海外貿易能夠帶來財富,可一旦允許海上船來船往,就會引得一些倭寇與海盜趁機侵擾沿海。


    他們搶掠一番便逃之夭夭,與蒙古人如出一轍,令人想問候他們祖宗八十代。


    況且,海上環境比起大漠更為惡劣,很難把他們連根鏟除。


    即便抵禦倭寇取得些許成效,卻也隻是治標不治本,往往隻是反擊戰。


    所以老朱索性一刀切,直接施行海禁,嚴禁片板下海,以防沿海有人與倭寇勾結。


    可在陸知白看來,這一樣是治標不治本啊。哪怕官方能貿易,整體也賺不了幾個錢。


    弊端遠大於益處。


    海禁之害於明朝尚輕,待到清朝,演變為閉關鎖國,簡直是離大譜,開曆史倒車。


    大明、大清,真當自己是在玩萬年不變的單機遊戲嗎?


    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其他國家會變異!


    迅猛發展之後,攜堅船利炮,忽然來襲。


    遭遇降維打擊,這片土地,自然隻有喪權辱國的結果,黑暗降臨……


    這種事,斷然不能再次發生!


    然而。


    想要勸說老朱放寬海禁政策,言辭和道理沒有多大用,真正有用的還是堅實的經濟基礎。


    首先要有強大的船隊,才能拉起強大的海軍力量,直搗倭寇巢穴。


    當大明在東海擁有絕對的控製權,倭寇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而想要組建這樣的船隊與強大水師,說到底了還是資金。


    想要獲取資金,就得從各個方麵逐漸積攢……


    所以此次下南洋之行,勢在必行!


    陸知白下定決心,不管朱元璋對此什麽態度,他也絕不會改變初衷。


    下午。


    陸知白返回府邸,見到黃如琢,與他說了些事。


    黃如琢聽聞要帶貿易船隊回去,沉思片刻後,便應承下來,說道:


    “我來時乃是一個小船隊,所幸運氣還好,未遇海盜。倘若規模龐大,必須配備火炮,否則極易被盯上!”


    陸知白點頭說:“你願意便好,其餘事宜我自會協調妥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後,我帶著大明走向昌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穿越後,我帶著大明走向昌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