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德寧來之後的第三天,陶玉書收到了她那篇評論被收錄出版的稿費,仍舊是千字6塊的標準,一共18塊錢。


    寫一份稿子,賺兩遍錢,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了。


    這天晚上陶玉書學完了習,又在整理家裏的小金庫。


    今年以來,家裏的收入除了林朝陽的工資和她的助學補助,基本就是兩個人的稿費。


    其中《新華月報》轉載《牧馬人》得了51塊稿費,她的評論發了兩遍,又是36塊錢,最大頭的還是《小鞋子》的發表,一下子給家裏帶來了408塊錢的收入。


    夫妻倆這半年光是兼職收入就有495塊,四舍五入就是500塊錢。


    再加上今年工資和補助的結餘,以及去年存的錢,兩人手裏的錢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464塊6毛錢。


    這還沒算上林朝陽交給《十月》的那篇《傷痕文學的必然興起與衰落》,那個的稿費單還沒收到,包括林朝陽馬上要寫的小說的稿費,她也沒算在裏麵。


    林朝陽聽著陶玉書算賬,小說都顧不得寫了,驚訝的問道:“咱倆現在有這麽多錢了?”


    陶玉書臉上滿是笑容,但還是理智的說道:“應該是964塊6毛錢,有500塊是媽給的,以後得還給他們老兩口。”


    “那也不少了,能買房子了吧?”林朝陽突然問道。


    “買房子?”


    陶玉書愣了一下,這個年代大家都沒有買房的概念,要麽是住單位宿舍,要麽等單位分房子,除非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會想到去租個房子。


    “對啊!有錢了,買個房子。現在買房子……”


    林朝陽想說一句“白菜價”,不過想想現在的人均收入,其實也算不上白菜價。


    咱不能當狗房東,買房都是為了抗通脹。


    對,抗通脹!


    “不好買吧?”


    陶家一家9口人擠在50平米的房子裏,對比現階段大多數人的條件來說已經很好了,可人就是不知足,沒有的時候盼著有,有了又盼著要好。


    而且陶玉書覺得家裏人口多,確實是吵了點。別的倒沒什麽,可林朝陽搞創作,非常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林朝陽摸著下巴想了想,他來燕京半年多了,就沒聽說過身邊有誰家要買賣房子的,房地產這個詞如今還沒被發明出來呢。


    “確實不好買。”林朝陽也有點頭疼。


    “慢慢碰機會吧,也許以後有機會呢?”陶玉書安撫他說道。


    “嗯。”


    夫妻倆說完,陶玉書轉頭去背英語單詞,過了一會兒,她有些氣悶的說道:“這英語單詞可真難背!”


    陶玉書在學校是個優等生,哪門專業課都不差,唯獨英語總是學不好。


    用她的話說,那單詞就跟長了腳一樣,她剛背完,一轉眼,沒影兒了。


    林朝陽每每調侃她是根兒太正、苗太紅,以至於學不進去洋鬼子的話。


    看個《追捕》,她想到的是日本的戰後重建;看個《天鵝湖》,她想到的是《紅色娘子軍》。


    活該你英語不好!


    不過,自己的媳婦自己疼,林朝陽最近一直在考慮給陶玉書鼓搗一個錄音機,最好是能便攜式的,這樣她可以帶到學校去,走到哪學到哪。


    他記得那玩意這兩年已經有了,但國內很少能看到。


    林朝陽第一個想到的是找小老外阿毛幫忙,可最近根本看不到他,也不知道這小老外跑哪兒去了,所以現在他隻是有這麽個想法。


    又過了幾天,眼看著快到七月份了,陶家內的氣氛變得緊張了起來。


    教育部今年早早的就下了文件,今年的高考定在了7月7日到7月9日。


    家裏有陶玉墨這麽個高三生,到了這個階段大家自然變得小心了起來,生怕打擾了陶玉墨的學習。


    男孩三歲以後狗都嫌,陶家的兩個小孩子恰好到了這個年齡,他們倆隻要在家,就沒有安靜的時候,最近兩人沒少挨揍。


    這天傍晚,陶母和嫂子趙麗在做飯,為了不讓兩個小的打擾陶玉墨學習,大舅哥陶玉成和林朝陽帶著他們倆到外麵放風。


    陶希文七歲,陶希武四歲,到了能自己玩的年齡,林朝陽二人隻需要隔著不遠看著兩人就可以了。


    兩人聚在一起吞雲吐霧,陶玉成突然問林朝陽:“準備什麽時候跟玉書要一個?”


    “玉書還在念書,哪有時間啊!”


    “你這話說的,現在念書,以後還得上班呢。時間嘛,擠一擠總會有的。”


    大舅哥的話透著一股通達的勁兒,不過如果被陶玉書聽見了,大概會說他一句站著說話不腰疼。


    “客觀條件不允許,過兩年再說吧。”林朝陽說道。


    這天上午,林朝陽跑到中文係蹭課,蹭的是林更的《楚辭研究》。


    老先生上課精神飽滿,腰板挺直,始終昂著頭,身上穿的是很少見的中式綢衫,整潔中透著幾分飄逸,林朝陽可以想見老同誌穿著這身衣服走在燕大校園裏得多招風。


    林更講課喜歡問問題,講著講著課突然就來一句:“屈原開創楚辭,為何一開始就是巔峰?為何幾無後來者?屈原為何就幾乎等於全部楚辭?”


    一個三連問,77級、78級中文係快二百號人傻乎乎的瞪著大眼睛,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


    大家連課都沒聽全呢,哪裏能回答這麽有難度的問題。


    但實際上,林更並不是想讓大家回答問題,隻是為了勾起大家的好奇心,認真聽課。


    他幾個問題問完,大家果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講到動情處,老同誌情不自禁的高聲吟誦,聲音中充滿著悲涼,將大家的情緒都帶入到情境之中,然後便講起了悲秋文學的先聲,講秋風、木葉如何成為後代詩歌中反複出現的詩意意象。


    在場眾人無不被他的情緒和講課內容所打動,感受到了那來自數千年前文學的獨特魅力。


    下課的時候,陳健功嘟囔道:“真應該讓那些寫現代詩的都過來聽聽先生的課!”


    林朝陽對他的話是讚同的,現代詩看起來誰都能寫,但要寫出詩意、寫出美來,卻要比寫律詩、絕句還要難。


    因為它不講聲律、也不講對仗,這些要求其實不僅是束縛,同時也在一定之規內讓創作變得有規律可言。


    林更講楚辭,最讓人敬佩的地方就在於,他能講出楚辭的美,而這種美尚未經過格律詩嚴苛的雕琢,其實跟現代詩的創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真要是把楚辭的意蘊琢磨透,寫現代詩又會難到哪裏去。


    下午,周燕如來找林朝陽說了單行本的事。


    跟《燕京文藝》要給《牧馬人》出評論集不同,林朝陽對給《小鞋子》出單行本的事充滿了熱情。


    原因無它:給錢!


    評論集收錄的都是別人的評論文章,跟他這個原作者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單行本不一樣,小說先發表、後出版,一魚兩吃,收兩遍稿費,他能不高興?能不積極嗎?


    認識半年多了,周燕如已經習慣了林朝陽這個見錢眼開的樣子。


    不過這件事眼下還隻是個想法,需要獲得人文社那邊的認可,周燕如得到了林朝陽的支持後讓林朝陽等她的消息,林朝陽忙不迭的點頭答應。


    等唄,給錢就行。


    六月末,林朝陽總算是完成了答應杜峰的那部小說,騎著陶玉書的自行車把稿子送到了石景山腳下的軍區大院,接下來的事就是等待了。


    當然了,也不光是等待,他手頭還有一部小說要寫,就是答應《收獲》李小琳的那部小說。


    這回他還是開著王慶來的馬甲寫的,所以隻能每天白天在圖書館忙裏偷閑寫一些,進度始終快不起來,至今創作未過半。


    過了兩天,杜峰跑到了陶家來。見著林朝陽就激動的拉住了他。


    “姐夫,你那小說主人公是不是拿我當原型的?”


    林朝陽一頭霧水,“什麽意思?”


    “你的主人公啊,那個公子哥!”


    “啊!”林朝陽明白了過來。


    他有心想告訴小舅子不是,人家原著就那麽寫的。


    況且,他要是說杜峰是小說裏那個公子哥的原型,那不等於把他爸、他媽都給裝裏了嗎?


    “這個……文藝創作嘛,都是來源於生活的,這個人物是雜糅了很多人的經曆創作出來的。”


    “這樣啊?”


    杜峰聞言臉上閃過一絲失望,不過很快又高興了起來。


    不管怎麽說,那個公子哥跟他的經曆還是有那麽一點相似的,別人還沒有呢!


    “姐夫,小說我看了,寫的真是太好了,我爸看的眼睛都紅了!”


    “你小子,觀察到夠仔細的啊!”


    “嗐,我這不是關心嘛!”


    林朝陽問道:“大概什麽時候能審完?”


    杜峰搖了搖頭,“不知道,我隻知道軍區這邊兒沒什麽問題,還得往上麵報。”


    夠麻煩的!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是這麽敏感的題材。


    “你放心吧,有消息了我肯定第一個告訴你。”


    林朝陽想著給陶玉書買錄音機的事,詢問杜峰有沒有路子,他聽完林朝陽的要求一臉茫然。


    磚頭那麽大的錄音機?他可都沒見過。


    見杜峰這個小軍二代也不知道,林朝陽內心有些失望,看來是自己奢望了。


    “好長時間沒來了,晚上留家裏吃飯。”


    “那肯定的。”


    吃飯的時候陶玉成拉開杜峰的衣服掃了掃,“空著手來的?”


    杜峰無奈道:“大哥……”


    “逗你的!”陶玉成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玩笑了兩句,杜峰又問起陶玉墨高考的事。


    最近臨近高考,陶玉墨心理壓力很大,家裏人基本不在她麵前提高考的事。


    杜峰哪壺不開提哪壺,兩人沒說兩句就拌起了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我去遠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坐望敬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坐望敬亭並收藏帶我去遠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