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引燃的烽火
海東青幾下攀上一顆槐樹,在樹枝上歌唱的幾隻鳥兒還未反應過來時,他已攀上了樹冠,從樹葉間探出身子,向遠方眺望。
“海東青,你看到什麽了?”尹秀在樹底下問道。
“山,除了山還是山。”
“廢話!我們眼下就在山裏,除了山還能看見什麽?我是問你,有沒有什麽特別的?”
“沒有,除了山還是山,全都長得一模一樣,連高低起伏都是差不多,好像是從鏡子裏映照出來的一樣。”海東青答道。
“你什麽時候講話這樣的文藝了?”
尹秀無奈地撓撓頭,“那方向呢?方向對了嗎?”
海東青聞言,將羅盤從身後的口袋裏取出來,校準了方向。
“沒錯,跟劉半仙說的一樣,我們一直在往東邊走。”
“不是東邊。”
劉半仙糾正道:“是東稍微偏一兩個刻度,但是還未到東南那一塊裏。”
“知道了。”
海東青從樹上跳下來,拍掉身上的塵土。
原本他看起來臉色已十分的蒼白,好像沒幾天就要掛掉的樣子。
可或許是“回光返照”,又或者別的原因,此刻他的神色竟比昨天要好許多,不似之前的憔悴了。
盡管感到奇怪,但海東青看起來狀態恢複了許多,馬小玉便也不再糾結。
將手裏的羅盤遞回給劉半仙,海東青認真道:“方向沒錯,就在我們的前方,大概再翻過幾個山頭。”
“還要再過幾個山頭?”
劉半仙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
這幾日他已將半輩子未曾爬過的山都爬完了,天天隻感覺腰酸腿疼,因為這上上下下的顛簸,似乎有某種得了風濕的前兆。
“不然找人背伱一趟?”海東看著他。
劉半仙聽他這樣講,似乎還真產生了這樣的心思。
他先是看向任七,結果被任七瞪了一眼,神情冰冷。
然後他又看向尹秀,尹秀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走到了馬小玉身邊,大有要攙扶她走一段路的意思。
【撲街,有異性沒人性。】
可是他再仔細一看,馬小玉沒傷沒病,走路生風,哪裏有需要攙扶的樣子?
如此,他隻能歎一口氣,轉過來看海東青。
這小年輕比自己都要瘦,叫他背豈不是要叫海東青直接交代在這裏了?
“也沒那麽遠,幾座山很快的。”尹秀安慰他道。
“你以為阿叔我怕了?”
劉半仙不服氣地挺起胸膛,“別說幾座啊,就是登頂兩趟白雲峰再下來那也是輕輕鬆鬆,汗都不流一滴啊。”
“好!”
尹秀豎起一個大拇指,“我們這些後生就該跟你這樣的前輩學一學啊。”
“你們要學的東西可還多著呢。”劉半仙道。
“好了,講完了嗎?”
馬小玉催促道:“再不快點動身的話,太陽可要落山了,到時候我們又得匆忙找個地方落腳了。”
隨著令時的改變,長白山的白晝確實已肉眼可見地縮短了。
“說得好像現在走就能到達山的那頭一樣。”
海東青嘟囔著,拿起砍刀又在前頭開路。
自他回歸以後,這開路先鋒的任務又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在前頭領路,其他人便都放心地跟在他身後,跨過一道道不明陰暗的溝壑,躲開一個個暗藏的陷坑。
等到太陽即將落山時,一行人越過林子,在一個平坦的山頭落腳。
他們將篝火放置於一處突出的岩壁底下,以免被人發現火光。
也因為岩壁底下可以避開寒冷的夜風,聚攏那火堆的熱量,所以便也成了最好的紮營場所。
到了這時候,在將那些多餘的物品和累贅放下後,沒了腳夫們的幫助,眾人身邊已沒了紮營的物資和條件。
因此每個人身邊都隻帶著兩條毛毯,一條鋪在地上,另一條則圍在身上,靠攏在火堆邊,席地而睡,借著火焰的熱量抵禦寒冷。
這會兒,除了前半夜守夜的任七外,其他人都裹著毯子躺下。
其實就是任七站在稍遠一些的地方站崗,他身上也還披著毯子。
長白山夜風裏帶來的嚴寒,已開始無差別地攻擊每個人。
“小哥,你們這些獵戶還真是辛苦啊,大冷的天裏也隻能裹著兩條毛毯睡覺。”
劉半仙感歎著,往海東青的方向蠕動幾下。
海東青頓時眉頭緊皺,嫌棄地往旁邊挪去,剛想往馬小玉那邊湊近,卻發現尹秀不知道什麽時候已攔在了他們之間。
無奈,海東青隻能幹脆坐起來,瞥了一眼劉半仙。
“裹兩張毯子?哪來的這樣天大的福分?我們這些獵戶一般也很少在山裏過夜,特別是深山。
要不是在哪些小木屋裏將就一晚,要不就是幹脆裹一張獸皮守著火堆將就一下,被凍的臉上發麻,僅此而已。”
“那不就跟我們眼下一樣?”劉半仙說道。
“怎麽一樣?”
海東青摸了摸手裏的毯子。
這張毯子是用機器織出來的,用的是最粗糙,廉價的布料,在市麵上賣的很便宜。
然而在過去,他卻沒什麽機會擁有這樣一張毯子。
狩獵過不少的野獸,獐子麅子,偶爾也有山豬,甚至還有老虎,然而那些野獸的皮子海東青一張都沒能留下來,都被他賣了換錢,以此填飽肚子。
他被人叫做“老獵戶”,是因為他狩獵的年歲不短,打過的獵物不少,但到頭來終究還是窮的叮當響,每年的秋冬都要到碼頭上做苦力,一日停歇不得。
隻不過日子雖苦,海東青卻不像其他獵戶那樣,到頭來沒馴服山林,反而被那厚重的群山壓彎了脊梁,灰暗了神采。
海東青由始至終都隻是一副模樣,既跟山林鬥爭,也投入山林的懷抱,既看重錢,也沒那麽在乎錢。
他是長白山獵戶裏在山裏過夜最多的人,時常隻披著一張殘破的獸皮,望著火光度過長夜。
“小木屋?在深山裏還有這樣的東西?”
馬小玉也不由地好奇,一張口從嘴裏噴出來的水汽便撲到尹秀的臉上,叫他視線模糊起來。
<divss="contentadv">“就像那些在沙漠裏探險的人,返程時會將一部分物資留在某個地方,以供後來者使用一樣。”
尹秀解釋道:“這是一種相互幫助的不成文約定,沒有規定誰一定要做,怎麽去做,隻是很多人都會遵守。”
“差不多。”
海東青點頭,“那些木屋,其實更應該說是棚子,但是四麵都有遮擋,裏頭備有柴火,爐灶,鹽巴,有些時候甚至還有一點幹糧。
獵戶遇到急事,難事,走投無路了便會去到這些木屋裏,在那裏度過一天半夜的。
也因為受到了這些木屋的幫助,因此日後他們想起來,也會願意往裏放一些東西,以期望能幫到別人,這是長白山獵戶的傳承。”
“這還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尹秀感歎著,往馬小玉那邊又擠過去一點,然而馬小玉不知道什麽時候也坐了起來,使得尹秀一張臉撞到她腿上。
“怎麽了?你也有什麽感慨了?”尹秀不解道。
“不是什麽感慨?我是想問,那裏是不是就是獵戶的小屋?”
馬小玉指著遠處的山頭。
此刻她們在岩壁底下,大半的天空和視野都被岩壁所遮擋,馬小玉所指的方向正是從岩壁的縫隙探出去的。
尹秀抬頭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不由地也瞪大了眼睛。
隻見在黑暗的群山之中,突然有了一點光亮,看起來像是星星。
然而星星正高掛在天上,沒有落入凡間。
如此的話,那便隻能是火光,熊熊燃燒的火光。
“那是獵人的小屋嗎?”馬小玉再次問道。
“依我看,是獵人的小屋著火了才對。”尹秀呢喃道。
海東青卻是眉頭緊皺,“跟你們兩個說的沒關係,那東西不是什麽獵人的屋子,可是我也……”
“是烽火台。”
任七已經走了過來,沒理會幾人的驚訝,自顧自蹲在篝火邊,伸出手去取暖。
“烽火台?”
劉半仙愣了愣,“那玩意不是隻在城池邊上才有嗎?邊塞也有,一座連一座的。”
“這裏就是邊境。”
任七看向外邊,“而且也是一座連著一座。”
幾人聽任七這樣說,立即先後走到外頭,往外邊看去。
隻見在黑夜裏,就在他們要去的方向上,十幾個山頭都燃起了火光,一團團的,好像真是有人依次點燃了烽火。
烽火在古時候是一種通報信息的手段,一旦有敵人來襲,便立即會有士兵去烽火台上點燃煙火。
據說火焰之大,煙霧之濃,以至於幾十裏外的觀察哨都能一下看到它,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
隻要一座烽火台被引燃,在它數十裏內的其他烽火台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先後引燃。
然後這來自邊境,代表著戰爭與災厄的火焰便會迅速從起點開始,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傳遍全國,最後到達京師。
隻不過如今是電報和火車,輪船的時代。
烽火台即便是在更久遠的年代,在過去的幾百年裏,也早已被所謂的飛鴿傳書,千裏加急所取代了。
“那是一種信號,還有警告。”任七說道。
“警告?”尹秀問道。
“沒錯。”
任七那冷到發白的臉終於因為篝火的熱量而回複了一些。
“我聽說過,在長白山,朝廷未建立之前,就已經有土著留下烽火台了,據說是商代的遺跡。
後來皇族來這裏祭祀,又將那些烽火台當做古跡,把它看做是山神的象征,將它們重新修複了。
也許本身它沒什麽意義,因為如今已不像過去了,玉京想知道一個地方的狀況,不可能通過烽火來傳遞信號。
然而此刻在這山裏,這樣的火光卻頗有意義,它應該是某種集結,戒備的信號,也是一種對外來者的警告。”
“白蓮教已經到達行宮周圍了嗎?”劉半仙擔憂道。
尹秀搖頭,“應該不是白蓮教,反而是恭親王的兵馬才對。”
“你是說朝廷的軍隊?是他們點燃了烽火台。”
劉半仙愣了愣,隨即也反應過來,確實隻能是朝廷的兵馬做的。
因為白蓮教和尹秀他們一行人一樣,某種程度上都是“偷偷摸摸”進入了長白群山,犯的是殺頭的死罪。
隻不過白蓮教光是成為教徒就足以被朝廷處以極刑,更別說他們幹的那些事情,就是把九族都拉出來也不夠殺的。
尹秀他們則是自信能夠智取,絕不會落到朝廷的手裏。
因此他們兩方人似乎都忘記了一點,那就是長白山是朝廷的地盤,官軍是主人,而他們這些人才是犯了禁,越了雷池的闖入者。
“如此,就好像主人回了家,點燃燈火,以此警告我們這些闖入者離開一樣呀。”
劉半仙摸著下巴,“可是他們怎麽這麽快便摸到了行宮的所在?”
“大概是白蓮教裏有他們的臥底吧。”
任七不以為意,“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白蓮教裏有朝廷的人,大內高手裏也有白蓮教的探子。曾經有幾個文武大員,官至三品的,結果後來才被查出來是白蓮教的護教法王。
越是龐大的組織,出叛徒,被放進去眼線的概率也就越大,越容易。”
“還好我們隻是幾個人而已。”
劉半仙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要是我們中也出了個叛徒,那可就難搞咯。”
“現在不是講這個的時候吧?”尹秀無奈道。
其實尹秀原本想過,白蓮教或許已到了行宮的周圍,並且拉開了一張巨大的網子等著他們。
然而他們低估了官軍的行動速度。
那隻至少有五千人的大軍,或許本身在搜索能力上就不是他們能比的,又或者就像任七說的那樣,“恭親王”隨時掌握著白蓮教內部最新的狀況,以至於能比別的勢力更快行動,到達行宮的周圍。
這一下,所有人的睡意都消散一空,隻是看著那些宣告著權勢和力量的烽火,說不出話來。
官軍以一種傲慢,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鄙夷著他們這些從山外闖進來的人。
並且似乎已準備好了兵刃與手段來對付他們。
海東青又躺回地上,眯著眼睛看那些山頭上的烽火,不知怎麽的,那些烽火在他的眼裏連成一條線,隱隱像是指路的燈火。
海東青幾下攀上一顆槐樹,在樹枝上歌唱的幾隻鳥兒還未反應過來時,他已攀上了樹冠,從樹葉間探出身子,向遠方眺望。
“海東青,你看到什麽了?”尹秀在樹底下問道。
“山,除了山還是山。”
“廢話!我們眼下就在山裏,除了山還能看見什麽?我是問你,有沒有什麽特別的?”
“沒有,除了山還是山,全都長得一模一樣,連高低起伏都是差不多,好像是從鏡子裏映照出來的一樣。”海東青答道。
“你什麽時候講話這樣的文藝了?”
尹秀無奈地撓撓頭,“那方向呢?方向對了嗎?”
海東青聞言,將羅盤從身後的口袋裏取出來,校準了方向。
“沒錯,跟劉半仙說的一樣,我們一直在往東邊走。”
“不是東邊。”
劉半仙糾正道:“是東稍微偏一兩個刻度,但是還未到東南那一塊裏。”
“知道了。”
海東青從樹上跳下來,拍掉身上的塵土。
原本他看起來臉色已十分的蒼白,好像沒幾天就要掛掉的樣子。
可或許是“回光返照”,又或者別的原因,此刻他的神色竟比昨天要好許多,不似之前的憔悴了。
盡管感到奇怪,但海東青看起來狀態恢複了許多,馬小玉便也不再糾結。
將手裏的羅盤遞回給劉半仙,海東青認真道:“方向沒錯,就在我們的前方,大概再翻過幾個山頭。”
“還要再過幾個山頭?”
劉半仙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
這幾日他已將半輩子未曾爬過的山都爬完了,天天隻感覺腰酸腿疼,因為這上上下下的顛簸,似乎有某種得了風濕的前兆。
“不然找人背伱一趟?”海東看著他。
劉半仙聽他這樣講,似乎還真產生了這樣的心思。
他先是看向任七,結果被任七瞪了一眼,神情冰冷。
然後他又看向尹秀,尹秀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走到了馬小玉身邊,大有要攙扶她走一段路的意思。
【撲街,有異性沒人性。】
可是他再仔細一看,馬小玉沒傷沒病,走路生風,哪裏有需要攙扶的樣子?
如此,他隻能歎一口氣,轉過來看海東青。
這小年輕比自己都要瘦,叫他背豈不是要叫海東青直接交代在這裏了?
“也沒那麽遠,幾座山很快的。”尹秀安慰他道。
“你以為阿叔我怕了?”
劉半仙不服氣地挺起胸膛,“別說幾座啊,就是登頂兩趟白雲峰再下來那也是輕輕鬆鬆,汗都不流一滴啊。”
“好!”
尹秀豎起一個大拇指,“我們這些後生就該跟你這樣的前輩學一學啊。”
“你們要學的東西可還多著呢。”劉半仙道。
“好了,講完了嗎?”
馬小玉催促道:“再不快點動身的話,太陽可要落山了,到時候我們又得匆忙找個地方落腳了。”
隨著令時的改變,長白山的白晝確實已肉眼可見地縮短了。
“說得好像現在走就能到達山的那頭一樣。”
海東青嘟囔著,拿起砍刀又在前頭開路。
自他回歸以後,這開路先鋒的任務又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在前頭領路,其他人便都放心地跟在他身後,跨過一道道不明陰暗的溝壑,躲開一個個暗藏的陷坑。
等到太陽即將落山時,一行人越過林子,在一個平坦的山頭落腳。
他們將篝火放置於一處突出的岩壁底下,以免被人發現火光。
也因為岩壁底下可以避開寒冷的夜風,聚攏那火堆的熱量,所以便也成了最好的紮營場所。
到了這時候,在將那些多餘的物品和累贅放下後,沒了腳夫們的幫助,眾人身邊已沒了紮營的物資和條件。
因此每個人身邊都隻帶著兩條毛毯,一條鋪在地上,另一條則圍在身上,靠攏在火堆邊,席地而睡,借著火焰的熱量抵禦寒冷。
這會兒,除了前半夜守夜的任七外,其他人都裹著毯子躺下。
其實就是任七站在稍遠一些的地方站崗,他身上也還披著毯子。
長白山夜風裏帶來的嚴寒,已開始無差別地攻擊每個人。
“小哥,你們這些獵戶還真是辛苦啊,大冷的天裏也隻能裹著兩條毛毯睡覺。”
劉半仙感歎著,往海東青的方向蠕動幾下。
海東青頓時眉頭緊皺,嫌棄地往旁邊挪去,剛想往馬小玉那邊湊近,卻發現尹秀不知道什麽時候已攔在了他們之間。
無奈,海東青隻能幹脆坐起來,瞥了一眼劉半仙。
“裹兩張毯子?哪來的這樣天大的福分?我們這些獵戶一般也很少在山裏過夜,特別是深山。
要不是在哪些小木屋裏將就一晚,要不就是幹脆裹一張獸皮守著火堆將就一下,被凍的臉上發麻,僅此而已。”
“那不就跟我們眼下一樣?”劉半仙說道。
“怎麽一樣?”
海東青摸了摸手裏的毯子。
這張毯子是用機器織出來的,用的是最粗糙,廉價的布料,在市麵上賣的很便宜。
然而在過去,他卻沒什麽機會擁有這樣一張毯子。
狩獵過不少的野獸,獐子麅子,偶爾也有山豬,甚至還有老虎,然而那些野獸的皮子海東青一張都沒能留下來,都被他賣了換錢,以此填飽肚子。
他被人叫做“老獵戶”,是因為他狩獵的年歲不短,打過的獵物不少,但到頭來終究還是窮的叮當響,每年的秋冬都要到碼頭上做苦力,一日停歇不得。
隻不過日子雖苦,海東青卻不像其他獵戶那樣,到頭來沒馴服山林,反而被那厚重的群山壓彎了脊梁,灰暗了神采。
海東青由始至終都隻是一副模樣,既跟山林鬥爭,也投入山林的懷抱,既看重錢,也沒那麽在乎錢。
他是長白山獵戶裏在山裏過夜最多的人,時常隻披著一張殘破的獸皮,望著火光度過長夜。
“小木屋?在深山裏還有這樣的東西?”
馬小玉也不由地好奇,一張口從嘴裏噴出來的水汽便撲到尹秀的臉上,叫他視線模糊起來。
<divss="contentadv">“就像那些在沙漠裏探險的人,返程時會將一部分物資留在某個地方,以供後來者使用一樣。”
尹秀解釋道:“這是一種相互幫助的不成文約定,沒有規定誰一定要做,怎麽去做,隻是很多人都會遵守。”
“差不多。”
海東青點頭,“那些木屋,其實更應該說是棚子,但是四麵都有遮擋,裏頭備有柴火,爐灶,鹽巴,有些時候甚至還有一點幹糧。
獵戶遇到急事,難事,走投無路了便會去到這些木屋裏,在那裏度過一天半夜的。
也因為受到了這些木屋的幫助,因此日後他們想起來,也會願意往裏放一些東西,以期望能幫到別人,這是長白山獵戶的傳承。”
“這還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尹秀感歎著,往馬小玉那邊又擠過去一點,然而馬小玉不知道什麽時候也坐了起來,使得尹秀一張臉撞到她腿上。
“怎麽了?你也有什麽感慨了?”尹秀不解道。
“不是什麽感慨?我是想問,那裏是不是就是獵戶的小屋?”
馬小玉指著遠處的山頭。
此刻她們在岩壁底下,大半的天空和視野都被岩壁所遮擋,馬小玉所指的方向正是從岩壁的縫隙探出去的。
尹秀抬頭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不由地也瞪大了眼睛。
隻見在黑暗的群山之中,突然有了一點光亮,看起來像是星星。
然而星星正高掛在天上,沒有落入凡間。
如此的話,那便隻能是火光,熊熊燃燒的火光。
“那是獵人的小屋嗎?”馬小玉再次問道。
“依我看,是獵人的小屋著火了才對。”尹秀呢喃道。
海東青卻是眉頭緊皺,“跟你們兩個說的沒關係,那東西不是什麽獵人的屋子,可是我也……”
“是烽火台。”
任七已經走了過來,沒理會幾人的驚訝,自顧自蹲在篝火邊,伸出手去取暖。
“烽火台?”
劉半仙愣了愣,“那玩意不是隻在城池邊上才有嗎?邊塞也有,一座連一座的。”
“這裏就是邊境。”
任七看向外邊,“而且也是一座連著一座。”
幾人聽任七這樣說,立即先後走到外頭,往外邊看去。
隻見在黑夜裏,就在他們要去的方向上,十幾個山頭都燃起了火光,一團團的,好像真是有人依次點燃了烽火。
烽火在古時候是一種通報信息的手段,一旦有敵人來襲,便立即會有士兵去烽火台上點燃煙火。
據說火焰之大,煙霧之濃,以至於幾十裏外的觀察哨都能一下看到它,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
隻要一座烽火台被引燃,在它數十裏內的其他烽火台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先後引燃。
然後這來自邊境,代表著戰爭與災厄的火焰便會迅速從起點開始,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傳遍全國,最後到達京師。
隻不過如今是電報和火車,輪船的時代。
烽火台即便是在更久遠的年代,在過去的幾百年裏,也早已被所謂的飛鴿傳書,千裏加急所取代了。
“那是一種信號,還有警告。”任七說道。
“警告?”尹秀問道。
“沒錯。”
任七那冷到發白的臉終於因為篝火的熱量而回複了一些。
“我聽說過,在長白山,朝廷未建立之前,就已經有土著留下烽火台了,據說是商代的遺跡。
後來皇族來這裏祭祀,又將那些烽火台當做古跡,把它看做是山神的象征,將它們重新修複了。
也許本身它沒什麽意義,因為如今已不像過去了,玉京想知道一個地方的狀況,不可能通過烽火來傳遞信號。
然而此刻在這山裏,這樣的火光卻頗有意義,它應該是某種集結,戒備的信號,也是一種對外來者的警告。”
“白蓮教已經到達行宮周圍了嗎?”劉半仙擔憂道。
尹秀搖頭,“應該不是白蓮教,反而是恭親王的兵馬才對。”
“你是說朝廷的軍隊?是他們點燃了烽火台。”
劉半仙愣了愣,隨即也反應過來,確實隻能是朝廷的兵馬做的。
因為白蓮教和尹秀他們一行人一樣,某種程度上都是“偷偷摸摸”進入了長白群山,犯的是殺頭的死罪。
隻不過白蓮教光是成為教徒就足以被朝廷處以極刑,更別說他們幹的那些事情,就是把九族都拉出來也不夠殺的。
尹秀他們則是自信能夠智取,絕不會落到朝廷的手裏。
因此他們兩方人似乎都忘記了一點,那就是長白山是朝廷的地盤,官軍是主人,而他們這些人才是犯了禁,越了雷池的闖入者。
“如此,就好像主人回了家,點燃燈火,以此警告我們這些闖入者離開一樣呀。”
劉半仙摸著下巴,“可是他們怎麽這麽快便摸到了行宮的所在?”
“大概是白蓮教裏有他們的臥底吧。”
任七不以為意,“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白蓮教裏有朝廷的人,大內高手裏也有白蓮教的探子。曾經有幾個文武大員,官至三品的,結果後來才被查出來是白蓮教的護教法王。
越是龐大的組織,出叛徒,被放進去眼線的概率也就越大,越容易。”
“還好我們隻是幾個人而已。”
劉半仙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要是我們中也出了個叛徒,那可就難搞咯。”
“現在不是講這個的時候吧?”尹秀無奈道。
其實尹秀原本想過,白蓮教或許已到了行宮的周圍,並且拉開了一張巨大的網子等著他們。
然而他們低估了官軍的行動速度。
那隻至少有五千人的大軍,或許本身在搜索能力上就不是他們能比的,又或者就像任七說的那樣,“恭親王”隨時掌握著白蓮教內部最新的狀況,以至於能比別的勢力更快行動,到達行宮的周圍。
這一下,所有人的睡意都消散一空,隻是看著那些宣告著權勢和力量的烽火,說不出話來。
官軍以一種傲慢,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鄙夷著他們這些從山外闖進來的人。
並且似乎已準備好了兵刃與手段來對付他們。
海東青又躺回地上,眯著眼睛看那些山頭上的烽火,不知怎麽的,那些烽火在他的眼裏連成一條線,隱隱像是指路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