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廷杖
替嫡姐爬上龍床,她寵冠後宮 作者:蘇漫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百二十五章廷杖
薑中正氣得紅了眼,這些時日簡直沒有一件事是順心的。
同僚也不如以往那麽全力支持自己,慕容崢也不再在意自己的威嚴和資曆,就連薑新楣這個臭未幹的也敢爬到他頭上擅作主張。
踢了一腳沒摔碎的銅爐,他重重哼一聲出去,心下已有了主意。
如今朝堂中事大多還得經他手才能往下施行,隻需稍微拎出來一個殺雞儆猴,有了前車之鑒看誰還敢忤逆。
慕容崢不在也好,省得畏首畏尾的不能放開手腳。
天色已晚,薑中正愣是比平日裏多吃了一碗飯三盤菜,不知是氣得還是如何。
次日他照樣穿戴齊整去上朝,進宮路上遇到好些笑得意味深長還瞥他的,都把名字記著。
薑中正今日可比在書房裏從容多了,畢竟進殿不必再跟眾臣一樣對上俯首,而是麵向眾臣站慕容崢的位置,那身板也挺直了,說一句“今日何事要奏”也中氣十足,活像少了十歲。
這得意嘴臉自然有大臣看不慣,馬上就指摘起來,“薑相怎敢站在陛下慣常所站之處?簡直大逆不道!”
這是禮部的,薑中正掃了一眼,官階不高,沒有靠山,仗著一張嘴博個直臣的虛名,不過爾爾。
對這樣的同僚,或許薑中正覺得這還不能算同僚,他隻當沒聽見,畢竟這些文人最受不得的就是冷落。
薑中正目光掃過眾臣,似乎真在等著議事,但無人應答,一是慕容崢不在,大臣中不與薑中正沆瀣一氣的便不買賬,和他一夥的又實在沒什麽事好說。
這些天最大的事就是陽春關了,而他們萬萬不敢在薑中正麵前提,要知道他兒子剛去,這要說起來豈不是撥他逆鱗麽?
丞相還不是什麽人都敢得罪的,不過也有人提了另一件能開口的事,“丞相,陛下久久未歸,即便是為國也實在不妥,還請丞相務必將陛下請回,我等願以丞相為首聯名上書。”
這話說得不算好聽也不算難聽,薑中正似乎沉思,但他想的卻不是慕容崢,而是薑暄和。
他經常會忘記這個在宮裏的女兒,畢竟她不如薑新楣頂用,如今慕容崢都走了這麽些時日,她舊日裏也算得寵,怎麽就禁足禁到現在了呢?
難不成是被慕容崢忘了?那他可真是虧大了,思及此處薑中正臉色不佳,女兒兒子都使不上勁,還得他一把年紀了在朝堂上鬥這個鬥那個,家門不幸。
眾臣還以為薑中正不願上書,加之他這麽一副權傾朝野還理所當然的做派,很快就有人略過了這事兒直指薑中正犯上。
“丞相莫非是不願皇上回宮?”
“國不可一日無君,丞相需即刻上書。”
這都命令起來了,薑中正盯過去,又是禦史,怎麽哪都逃不開這些討人嫌的。
他琢磨了這麽久終於願意發話,“諸位都是賢臣,直臣,難不成唯有我薑中正是個佞臣?皇上一意孤行,我此前三番四次上書也無果,難不成加上你們幾個就能把人勸回來?可笑!”
到他這個位置的確可以輕蔑,隻是若有人抓住他的小辮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方才的話丞相可還沒答,是否不願皇上回宮?怎的一封請奏都不肯寫?這倒真讓人懷疑用心。”
“是啊,皇上一日不回,丞相便一日要代管國事,如此長久也不是個正途。”
有些大臣是真在議論禮法,但有些就是想薑中正難看,他作威作福久了惹到的事多了,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開的。
“依我看還是照舊咱們幾個審地方的事,若有什麽不決再同丞相商議,如此也可減輕負擔。”
“是啊,這一言堂最是要不得,就怕百密一疏,還得勞煩幾位大人多多費心了。”
薑中正眼看他們目中無人自己決定下來了,頓時眉頭豎起,“皇上命我代管國事,你們不服可是要造反?”
“丞相此言差矣,皇上的意思是要丞相統領百官,可沒說事事丞相專斷,這其中差別,想必丞相飽讀聖賢書還是曉得的。”
這位便是在官道上笑薑中正的,想來是已經知道會有這麽一遭詰問,他此時說話也是分毫不讓,言辭上同薑中正針鋒相對。
薑中正曉得此人,禦史台出身又禮部吏部當官當了個遍,最是奸詐愛搬弄是非,還口口聲聲聖賢書,怕是他自己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幾日前此人就給自己使絆子,早該一層層吩咐下去的事遲遲沒有回音,他等得不耐煩了,一問手底下的人才知道,是這個狗官把文書截下了,下邊的人一問三,不知,哪曉得要做什麽。
當然這些不雅的話不會出自丞相之口,他也不屑與此人在言辭上計較,既然同朝為官,自然要體麵地清算,恰逢慕容崢放了權,他此刻不用更待何時?
他就是要他們鬧起來,早知好些人不服,他日日彈壓,容許他們暗中出言不遜,就為著今日秋後算賬。
薑中正絲毫不在意他說什麽專斷,隻看向門口喝道,“來人啊,把李大人拉出去,廷杖三十!”
“你敢!”急了的這位是李大人的好友,同樣三品大員,任職兵部,此刻言辭擲地有聲,麵對薑中正也不怵。
然而李大人本尊卻淡定非常,被人架著了卻還要笑著問一句,“丞相好威風,敢問下官所犯何事?敢問丞相何來的資格用廷杖?”
“拉下去,三十杖後再議事。”他都代管國事了還需回他們這三言兩語,既然無事可奏就都看個新鮮吧,也好記得教訓。
這廷杖是許久不出的,曆代君王都畏懼人言愛惜名聲,不願被天下人指摘,尤其是讀書人。
薑中正自己也曾是讀書人,最曉得那千萬張嘴有多大的威懾力,但那都是對皇帝而言,他統領百官本就有職責在身,自然不懼人言,此事一出怕是更多晚生要拜入門下。
今日當值的正是薑中正的人,此前還顧忌著薑中正沒下最後通牒,容李大人辯白,誰知他仍不曉得利害,隻待薑中正一聲令下,他們沒有絲毫猶豫,一左一右把人架了出去。
薑中正氣得紅了眼,這些時日簡直沒有一件事是順心的。
同僚也不如以往那麽全力支持自己,慕容崢也不再在意自己的威嚴和資曆,就連薑新楣這個臭未幹的也敢爬到他頭上擅作主張。
踢了一腳沒摔碎的銅爐,他重重哼一聲出去,心下已有了主意。
如今朝堂中事大多還得經他手才能往下施行,隻需稍微拎出來一個殺雞儆猴,有了前車之鑒看誰還敢忤逆。
慕容崢不在也好,省得畏首畏尾的不能放開手腳。
天色已晚,薑中正愣是比平日裏多吃了一碗飯三盤菜,不知是氣得還是如何。
次日他照樣穿戴齊整去上朝,進宮路上遇到好些笑得意味深長還瞥他的,都把名字記著。
薑中正今日可比在書房裏從容多了,畢竟進殿不必再跟眾臣一樣對上俯首,而是麵向眾臣站慕容崢的位置,那身板也挺直了,說一句“今日何事要奏”也中氣十足,活像少了十歲。
這得意嘴臉自然有大臣看不慣,馬上就指摘起來,“薑相怎敢站在陛下慣常所站之處?簡直大逆不道!”
這是禮部的,薑中正掃了一眼,官階不高,沒有靠山,仗著一張嘴博個直臣的虛名,不過爾爾。
對這樣的同僚,或許薑中正覺得這還不能算同僚,他隻當沒聽見,畢竟這些文人最受不得的就是冷落。
薑中正目光掃過眾臣,似乎真在等著議事,但無人應答,一是慕容崢不在,大臣中不與薑中正沆瀣一氣的便不買賬,和他一夥的又實在沒什麽事好說。
這些天最大的事就是陽春關了,而他們萬萬不敢在薑中正麵前提,要知道他兒子剛去,這要說起來豈不是撥他逆鱗麽?
丞相還不是什麽人都敢得罪的,不過也有人提了另一件能開口的事,“丞相,陛下久久未歸,即便是為國也實在不妥,還請丞相務必將陛下請回,我等願以丞相為首聯名上書。”
這話說得不算好聽也不算難聽,薑中正似乎沉思,但他想的卻不是慕容崢,而是薑暄和。
他經常會忘記這個在宮裏的女兒,畢竟她不如薑新楣頂用,如今慕容崢都走了這麽些時日,她舊日裏也算得寵,怎麽就禁足禁到現在了呢?
難不成是被慕容崢忘了?那他可真是虧大了,思及此處薑中正臉色不佳,女兒兒子都使不上勁,還得他一把年紀了在朝堂上鬥這個鬥那個,家門不幸。
眾臣還以為薑中正不願上書,加之他這麽一副權傾朝野還理所當然的做派,很快就有人略過了這事兒直指薑中正犯上。
“丞相莫非是不願皇上回宮?”
“國不可一日無君,丞相需即刻上書。”
這都命令起來了,薑中正盯過去,又是禦史,怎麽哪都逃不開這些討人嫌的。
他琢磨了這麽久終於願意發話,“諸位都是賢臣,直臣,難不成唯有我薑中正是個佞臣?皇上一意孤行,我此前三番四次上書也無果,難不成加上你們幾個就能把人勸回來?可笑!”
到他這個位置的確可以輕蔑,隻是若有人抓住他的小辮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方才的話丞相可還沒答,是否不願皇上回宮?怎的一封請奏都不肯寫?這倒真讓人懷疑用心。”
“是啊,皇上一日不回,丞相便一日要代管國事,如此長久也不是個正途。”
有些大臣是真在議論禮法,但有些就是想薑中正難看,他作威作福久了惹到的事多了,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開的。
“依我看還是照舊咱們幾個審地方的事,若有什麽不決再同丞相商議,如此也可減輕負擔。”
“是啊,這一言堂最是要不得,就怕百密一疏,還得勞煩幾位大人多多費心了。”
薑中正眼看他們目中無人自己決定下來了,頓時眉頭豎起,“皇上命我代管國事,你們不服可是要造反?”
“丞相此言差矣,皇上的意思是要丞相統領百官,可沒說事事丞相專斷,這其中差別,想必丞相飽讀聖賢書還是曉得的。”
這位便是在官道上笑薑中正的,想來是已經知道會有這麽一遭詰問,他此時說話也是分毫不讓,言辭上同薑中正針鋒相對。
薑中正曉得此人,禦史台出身又禮部吏部當官當了個遍,最是奸詐愛搬弄是非,還口口聲聲聖賢書,怕是他自己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幾日前此人就給自己使絆子,早該一層層吩咐下去的事遲遲沒有回音,他等得不耐煩了,一問手底下的人才知道,是這個狗官把文書截下了,下邊的人一問三,不知,哪曉得要做什麽。
當然這些不雅的話不會出自丞相之口,他也不屑與此人在言辭上計較,既然同朝為官,自然要體麵地清算,恰逢慕容崢放了權,他此刻不用更待何時?
他就是要他們鬧起來,早知好些人不服,他日日彈壓,容許他們暗中出言不遜,就為著今日秋後算賬。
薑中正絲毫不在意他說什麽專斷,隻看向門口喝道,“來人啊,把李大人拉出去,廷杖三十!”
“你敢!”急了的這位是李大人的好友,同樣三品大員,任職兵部,此刻言辭擲地有聲,麵對薑中正也不怵。
然而李大人本尊卻淡定非常,被人架著了卻還要笑著問一句,“丞相好威風,敢問下官所犯何事?敢問丞相何來的資格用廷杖?”
“拉下去,三十杖後再議事。”他都代管國事了還需回他們這三言兩語,既然無事可奏就都看個新鮮吧,也好記得教訓。
這廷杖是許久不出的,曆代君王都畏懼人言愛惜名聲,不願被天下人指摘,尤其是讀書人。
薑中正自己也曾是讀書人,最曉得那千萬張嘴有多大的威懾力,但那都是對皇帝而言,他統領百官本就有職責在身,自然不懼人言,此事一出怕是更多晚生要拜入門下。
今日當值的正是薑中正的人,此前還顧忌著薑中正沒下最後通牒,容李大人辯白,誰知他仍不曉得利害,隻待薑中正一聲令下,他們沒有絲毫猶豫,一左一右把人架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