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娘二娘的忌日挨在一起,一家子在莊子上住了幾日才回去。
再回到燕京城的時候,大家卻發現燕京城的氣氛不太對勁兒。
“老二和老七,你倆去打探一下。”姬大錘發話。
時下百姓們都敬重文人,老二是個文官,能裝斯文,而老七長得小,笑起來又憨,最討大媽大嬸們的喜歡。由這兩人去打探消息,最合適不過。
至於姬臻臻,姬大錘這個女兒奴直接將其略過了。
他家小寶隻需要坐在馬車內喝茶吃果子,這些跑腿的小事兒自有她的哥哥們去做。
姬二郎和姬七郎這一問,才發現燕京城果然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好幾日了,熱度都沒有降下去。
三日前,有對老夫婦敲響了登聞鼓。
這登聞鼓古來便設有,為的是讓普通百姓也能擊鼓鳴冤,或是向朝廷提建議,或對政策提出異議等,不過到了前朝後期,登聞鼓等同於虛設。
大燕建國之後,登聞鼓才被重新重視起來,而且開國皇帝有訓,登聞鼓一響,不管皇帝身在何處,必須馬上上朝。
隻是這天下之主又豈是普通百姓想見便能見到的。為防無端刁民惡意敲鼓,特設苛刻條件——擊登聞鼓者,先廷杖三十,才能見到天子,訴說自己的冤情。
而這三十板子由訓練有素的小吏杖打,威力非同一般。
那老夫婦二人年逾五十,又因為做農活常年風吹日曬,看著十分蒼老,小吏不留情麵的三十大板下去,那老頭子當場就隻剩一口氣了。
但老頭子硬撐著這一口氣去了朝堂之上,見到了嘉貞帝和文武百官。
老婦人也想跟去,可根據規矩,隻有挨了三十板子的本人才能見到聖上。她被攔在了外麵。
然後那吊著一口氣的老人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揭露了廣陽侯府嫡次子蔣永安強搶民女,並奸汙殺害他孫女的罪行,求皇上給他一個說法。
誰料嘉貞帝震怒是震怒,但遲遲不給出判決結果,那廣陽侯一黨還跳出來指責老人家信口開河,居心叵測,極有可能是受人指使,故意汙蔑。
可憐老人家沒等到嘉貞帝的處理結果,還被廣陽侯一黨潑髒水,沒多久便咽了氣,死的時候眼睛都是瞪著的,他死不瞑目!
而那老婦人雖然沒能進去,卻在外頭早就對百姓們宣揚了廣陽侯嫡次子做的那些喪盡天良之事。
她孫女不過是孤身一人進城買東西,便被那蔣永安那畜生看上,對方看她孫女孤苦無依,竟當場將人搶了去。他們得知消息後上門討要,卻被對方推脫說早已放了她孫女。
可是對方不知,她和家裏的老頭子不吃不喝一直盯著那廣陽侯府,親眼看到廣陽侯府的兩個壯丁將一具屍體拋到了城郊的亂葬崗!
可憐她孫女清清白白的黃花閨女,最後竟被那廣陽侯府的人一卷草席裹身,就這麽丟入了亂葬崗,渾身赤裸,遍體鱗傷。
老兩口打開那草席,看到親孫女的樣子時,心痛得當場昏厥。
為了給孫女伸冤,兩口子砸鐵買鍋,四處尋求門路,求到了許多有清正廉明之稱的官員麵前,可那些官員一聽他們要告的是廣陽侯府,說什麽都不願意幫忙了。
有那冷漠的,當場將他們攆走,有那心腸好點兒的,也語重心長勸他們放棄。
可是憑什麽?
那可是他們辛辛苦苦養大的親孫女啊!
要不是那日老兩口身子不適,放孫女一個人進城采購東西,孫女也不會遭此橫禍。
他們怨自己,但也勢要讓那畜生付出應有的代價。沒人肯幫他們伸冤,他們便自己來!
可老婦人沒想到,這冤情都伸到皇帝跟前了,他們的仇人也沒能付出應有的代價,理由是他們證據不足。
不僅如此,老頭子也當場咽了氣。
老婦人一氣之下,當著圍觀百姓的麵,大呼天道不公,大呼嘉貞帝包庇外戚,昏聵無能,不配為帝,她字字泣血,說完之後一頭撞死在了登聞鼓旁。
如今那登聞鼓旁的血跡已經被清洗得幹幹淨淨,仿佛從未有人撞死在那裏,可百姓們卻永遠忘不了那一幕。
此事過後,百姓們議論紛紛,酒樓裏的說書先生也將這樁冤案編成了故事來說。
一夜之間,民間鬧得沸沸揚揚,哪怕禁衛軍到處抓“造謠”之人,好幾個說書先生下了獄,也沒能阻擋此事的傳播,反而激起了民憤。
最後嘉貞帝為了平息眾怒,這才下令將廣陽侯的嫡次子入獄,表示待查清證據後發落。
姬臻臻沒想到不過離開燕京城短短幾日,便發生了這麽多事。
想到那被活活逼死的老夫婦,姬臻臻眉頭越擰越緊。
廣陽侯府嫡次子蔣永安幹的那些事,她翻閱過千知閣卷宗之後知道得更多,那畜生何止害了這一個無辜女子!
想這畜生還曾當眾調戲過梅夕芝,要不是殺五在跟前護著,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
這幾日她一直讓殺五留意著廣陽侯府,尤其是蔣永安身邊的人,除了防著這畜生打梅夕芝的主意,也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他害人的證據。
但這畜生得知梅夕芝是她的人之後,這幾日竟安分得很,殺五什麽都沒查到。
要這畜生的命,姬臻臻有一百種辦法,可若就隨隨便便弄死了,那些被他掩蓋的罪行便不能公之於眾。她的真言符倒是可以讓蔣永安吐露罪行,但這真言符到底不是正經的審訊手段,對簿公堂的話,變數太大。
千知閣有言,想要蔣永安的罪證,他身邊那個武林高手是突破口,不過這個高手受蔣家大恩,極為忠誠,肯定不會反水。
姬臻臻想的是等空離處理完手裏的私事,讓他去會會那個高手,在這之前,她能做的便是偷偷畫個符咒,讓那畜生不能人道,以防無辜女子再受其害。
不成想這個時候,曾經的受害者親人站了出來,敲響了這登聞鼓。
兩個地裏幹農活的老人怎麽想得到敲登聞鼓,這事兒若沒人指點她不信。
可那指點之人又是否想到了現在的結果?
還是他想到了,但他並不在乎這兩條人命?
再回到燕京城的時候,大家卻發現燕京城的氣氛不太對勁兒。
“老二和老七,你倆去打探一下。”姬大錘發話。
時下百姓們都敬重文人,老二是個文官,能裝斯文,而老七長得小,笑起來又憨,最討大媽大嬸們的喜歡。由這兩人去打探消息,最合適不過。
至於姬臻臻,姬大錘這個女兒奴直接將其略過了。
他家小寶隻需要坐在馬車內喝茶吃果子,這些跑腿的小事兒自有她的哥哥們去做。
姬二郎和姬七郎這一問,才發現燕京城果然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好幾日了,熱度都沒有降下去。
三日前,有對老夫婦敲響了登聞鼓。
這登聞鼓古來便設有,為的是讓普通百姓也能擊鼓鳴冤,或是向朝廷提建議,或對政策提出異議等,不過到了前朝後期,登聞鼓等同於虛設。
大燕建國之後,登聞鼓才被重新重視起來,而且開國皇帝有訓,登聞鼓一響,不管皇帝身在何處,必須馬上上朝。
隻是這天下之主又豈是普通百姓想見便能見到的。為防無端刁民惡意敲鼓,特設苛刻條件——擊登聞鼓者,先廷杖三十,才能見到天子,訴說自己的冤情。
而這三十板子由訓練有素的小吏杖打,威力非同一般。
那老夫婦二人年逾五十,又因為做農活常年風吹日曬,看著十分蒼老,小吏不留情麵的三十大板下去,那老頭子當場就隻剩一口氣了。
但老頭子硬撐著這一口氣去了朝堂之上,見到了嘉貞帝和文武百官。
老婦人也想跟去,可根據規矩,隻有挨了三十板子的本人才能見到聖上。她被攔在了外麵。
然後那吊著一口氣的老人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揭露了廣陽侯府嫡次子蔣永安強搶民女,並奸汙殺害他孫女的罪行,求皇上給他一個說法。
誰料嘉貞帝震怒是震怒,但遲遲不給出判決結果,那廣陽侯一黨還跳出來指責老人家信口開河,居心叵測,極有可能是受人指使,故意汙蔑。
可憐老人家沒等到嘉貞帝的處理結果,還被廣陽侯一黨潑髒水,沒多久便咽了氣,死的時候眼睛都是瞪著的,他死不瞑目!
而那老婦人雖然沒能進去,卻在外頭早就對百姓們宣揚了廣陽侯嫡次子做的那些喪盡天良之事。
她孫女不過是孤身一人進城買東西,便被那蔣永安那畜生看上,對方看她孫女孤苦無依,竟當場將人搶了去。他們得知消息後上門討要,卻被對方推脫說早已放了她孫女。
可是對方不知,她和家裏的老頭子不吃不喝一直盯著那廣陽侯府,親眼看到廣陽侯府的兩個壯丁將一具屍體拋到了城郊的亂葬崗!
可憐她孫女清清白白的黃花閨女,最後竟被那廣陽侯府的人一卷草席裹身,就這麽丟入了亂葬崗,渾身赤裸,遍體鱗傷。
老兩口打開那草席,看到親孫女的樣子時,心痛得當場昏厥。
為了給孫女伸冤,兩口子砸鐵買鍋,四處尋求門路,求到了許多有清正廉明之稱的官員麵前,可那些官員一聽他們要告的是廣陽侯府,說什麽都不願意幫忙了。
有那冷漠的,當場將他們攆走,有那心腸好點兒的,也語重心長勸他們放棄。
可是憑什麽?
那可是他們辛辛苦苦養大的親孫女啊!
要不是那日老兩口身子不適,放孫女一個人進城采購東西,孫女也不會遭此橫禍。
他們怨自己,但也勢要讓那畜生付出應有的代價。沒人肯幫他們伸冤,他們便自己來!
可老婦人沒想到,這冤情都伸到皇帝跟前了,他們的仇人也沒能付出應有的代價,理由是他們證據不足。
不僅如此,老頭子也當場咽了氣。
老婦人一氣之下,當著圍觀百姓的麵,大呼天道不公,大呼嘉貞帝包庇外戚,昏聵無能,不配為帝,她字字泣血,說完之後一頭撞死在了登聞鼓旁。
如今那登聞鼓旁的血跡已經被清洗得幹幹淨淨,仿佛從未有人撞死在那裏,可百姓們卻永遠忘不了那一幕。
此事過後,百姓們議論紛紛,酒樓裏的說書先生也將這樁冤案編成了故事來說。
一夜之間,民間鬧得沸沸揚揚,哪怕禁衛軍到處抓“造謠”之人,好幾個說書先生下了獄,也沒能阻擋此事的傳播,反而激起了民憤。
最後嘉貞帝為了平息眾怒,這才下令將廣陽侯的嫡次子入獄,表示待查清證據後發落。
姬臻臻沒想到不過離開燕京城短短幾日,便發生了這麽多事。
想到那被活活逼死的老夫婦,姬臻臻眉頭越擰越緊。
廣陽侯府嫡次子蔣永安幹的那些事,她翻閱過千知閣卷宗之後知道得更多,那畜生何止害了這一個無辜女子!
想這畜生還曾當眾調戲過梅夕芝,要不是殺五在跟前護著,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
這幾日她一直讓殺五留意著廣陽侯府,尤其是蔣永安身邊的人,除了防著這畜生打梅夕芝的主意,也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他害人的證據。
但這畜生得知梅夕芝是她的人之後,這幾日竟安分得很,殺五什麽都沒查到。
要這畜生的命,姬臻臻有一百種辦法,可若就隨隨便便弄死了,那些被他掩蓋的罪行便不能公之於眾。她的真言符倒是可以讓蔣永安吐露罪行,但這真言符到底不是正經的審訊手段,對簿公堂的話,變數太大。
千知閣有言,想要蔣永安的罪證,他身邊那個武林高手是突破口,不過這個高手受蔣家大恩,極為忠誠,肯定不會反水。
姬臻臻想的是等空離處理完手裏的私事,讓他去會會那個高手,在這之前,她能做的便是偷偷畫個符咒,讓那畜生不能人道,以防無辜女子再受其害。
不成想這個時候,曾經的受害者親人站了出來,敲響了這登聞鼓。
兩個地裏幹農活的老人怎麽想得到敲登聞鼓,這事兒若沒人指點她不信。
可那指點之人又是否想到了現在的結果?
還是他想到了,但他並不在乎這兩條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