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彥春之所以站出來表態,是他知道因為薩爾滸之戰中朝鮮軍隊在關鍵時刻投降後金,導致劉鋌的東路軍覆沒。因此楊林並不待見他們。但是為了完成國王“光海君”李琿的命令,他隻能厚著臉皮留在靉陽。
雖說楊林和部下並沒有為難金彥春,但是他能深深感到對方的冷漠。所以他要趁機表現出自己乃至朝鮮王廷對楊林的態度。他躬身施禮道:“小使之所以這樣說,一是表明小使對大人的敬仰;二是想讓大人知道,小使這樣說隻為能有機會請大人親自或派遣得力部下去往下國,為下國兵馬訓練指點一二。如此下國上下將感激不盡!”
金彥春做為能在朝鮮王廷內有一席之地的大臣,其自身能力和地位比較高。在朝鮮他屬於統治階層的精英人物,二三品的朝廷命官。但是麵對楊林乃至整個明朝,他的姿態放的極低。以致他的優良表現都獲得萬曆皇帝的書麵肯定。如今他能屈尊這樣說,完全展示了藩屬國臣子的態度。
張祝聞言先道:“我說老金啊,你說的話是真的假的?該不會是你們朝鮮國王讓你這麽說的吧?”
金彥春臉上一紅,倒不是因為張祝當眾叫他“老金”。而是他的話還真是朝鮮現任國王“光海君”李琿在信中叮囑他說的。原來,在楊林還沒有第一次擊敗後金軍的進犯後,他就把楊林是怎麽修築城防、編組丁壯、訓練人馬和布置火炮等事詳細稟告了國內。
當時朝鮮王廷上下還不以為意,根本就沒看好楊林這樣的明朝低級將領。認為後金兵強馬壯、蠻勇無敵,一座小小的靉陽再怎麽布置還能擋住後金大軍?可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這就讓他們開始重視起楊林來。因此才在信中告訴金彥春要與楊林搞好關係,最好能讓他來給訓練訓練朝鮮兵馬,省得日後倭軍或後金軍打過來難以招架。當然,也不能白讓楊林幫忙。
金彥春小心翼翼的道:“城外這些賊胡凶悍野蠻,下國邊境也是時常被他們騷擾。下國兵馬打不過他們,王廷上下也是不勝其煩。按理說這種事下國向大明上國懇請幫忙肯定會同意的,可時間多久就不好說了。還不如小使向大人開口來的直接。下國雖地小民寡,但大人若是肯賞臉,小國還是有些許黃白之物的,不會讓大人白辛苦的。”
金彥春說的是實情。隨著後金發展壯大,多年前被朝鮮按著打他們如今反過來了,把朝鮮按在地上打。他們也看明白了,現在的大明國力日漸衰敗,指望他們打後金肯定是夠嗆了。還不如找個能打的明將指導指導自己人馬,總好過被人家打的哭爹喊娘。
楊林對金彥春在這個時候提這種請求挺無語的。一是現在是大庭廣眾之下,自己怎麽答複都欠妥;二是本來自己和手下們在感懷日後可能分開,挺傷感的。他一個朝鮮使臣現在要請自己去幫著練兵,這也太不合時宜了。況且這種事涉及到朝廷與藩屬國的外交事務,自己擅自決定就是僭越規製。別看他們嘴上說的挺好,誰知道他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要謹慎些才好。
楊林回道:“金大人的這些話我聽明白了。但是我乃大明武官,不能擅自決定對外交往之事,你還是按照規矩去找禮部,哪裏是負責接待和處理這些事情的衙門。”
金彥春還想再說點什麽,不過又覺得在這種場合下繼續說這事兒不妥,所以深深施了一禮便不再說話。他通過這事可看出楊林對自己國家的態度有點轉變,不似以前那般生硬愛搭不理的,看來以後還是有機會的。
其實金彥春一開始想也不明白自己的國王——“光海君”李琿——為啥要請楊林練兵。雖說是防範後金和倭寇,但是也用不著找楊林這個明朝低級武將。後來他才想明白,“光海君”現在的統治地位並不牢固,他急需外部的支援和力量來樹立權威。如果要是找大明,頂多就是派幾個使臣過來口頭支持一下,實際效果不大。那麽找一個大明遼東的武將來暗中支持自己,那效果可就不一樣了。比如李成梁在任時期,朝鮮國王就過得挺舒服。
可是象李成梁這種封疆大吏有時胃口太大,朝鮮還真難滿足他。那麽找一個職務偏低但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明將來,怎麽看怎麽劃算。因此楊林就被看好了。
楊林是沒功夫去想朝鮮王國是什麽樣的心思,他把眼光轉向城外。此時努爾哈赤的中軍早就跑沒影兒了,剩下的後金軍也是陸續撤離,隻留下遍地血火和遺骸。
根據各觀察哨報告和自己的觀測,楊林肯定努爾哈赤是中炮落馬了,但其是否受傷以及傷到什麽程度就不知道了。不過從後金軍撤退的速度來看,努爾哈赤即便沒受傷也受到了驚嚇。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就是身體再好恐怕也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和挫折。
在後世,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城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轟落馬下,最後傷重不治身亡。但是當時的戰事發生在農曆一月,七月份他才去世。這中間他還派兵攻打一些不臣服的蒙古部落,還會見貝勒、大臣和外來使節,健康狀況還不錯。其自己官修的《滿洲實錄》記載他對攻不下寧遠城“大忿不已”。滿清雖對其進行了美化修飾,但要真是中炮受傷後不治身亡,這種大事是瞞不住的。
而如今,努爾哈赤是真的中炮落馬。因為彈道和射程是楊林用後世的炮兵射擊方法經過反複計算的。並且通過觀察,第一波炮彈就命中了老奴的位置。這一點,城上城下這麽多人看到了絕對錯不了。即便他不傷不死,僅是中炮落馬這一點就可以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了。
炮打努爾哈赤的消息得到確認後,靉陽全城都沸騰了。歡慶聲一浪高過一浪,其中還夾雜著鑼鼓和爆竹聲。許多百姓跪向城外祖墳的方向,一邊磕頭一邊大聲疾呼,表達對官兵炮擊敵酋的感謝。在華夏百姓的心目中,沒有什麽事能比祖墳被掘更令人氣憤難平的了。
對於協助守城的經略標營官兵來講,這次守城戰讓他們對火炮的威力和使用又有了新的認識。以致於陳尚仁、王崇信以及手下一幹武官,紛紛求著楊林讓他給經略標營培養炮手,後者倒是來者不拒痛快應承下來。當然,這些是後話暫且不提。
與靉陽軍民歡慶努爾哈赤中炮落馬不同,後金軍撤回大營後緊閉營門,一副死氣沉沉據寨死守的樣子。所有貝勒、大臣都聚集在努爾哈赤的大帳外,焦急的等待著醫官診治的結果。他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生怕大汗出什麽意外。
原來努爾哈赤回來之後精神狀態還可以,但是當聽到額爾德尼、達爾罕陣亡的消息後,竟抑製不住悲痛手指著靉陽,大罵三聲“楊林小賊”後直接昏厥了過去。這把代善、皇太極嚇得魂兒都要沒了,急忙在抓來的漢民中找出兩名大夫來,承諾隻要救醒大汗就放了他們。
這兩名大夫也知道這事不管是治好治壞都沒好果子吃,但是不治又不行,隻能硬著頭皮給努爾哈赤看病。但是兩人都心照不宣的拖延時間,為的就是自己能多活一會兒。
帳外的後金貝勒和大臣們滿麵的愁雲慘淡,他們誰都沒想到,一座小小的靉陽城竟兩度擋住了大金軍的猛攻。而且接連折損了扈爾漢、杜度、額爾德尼、達爾罕等精英人物,這對大金來講是無法衡量的巨大損失。尤其是額爾德尼,他的死致使滿族文化發展徹底停滯不前。
此時有不好的消息傳來,十天前,明軍共計兩萬五千援軍分別由沈陽、廣寧、連山關、撫順等地出發,於甜水站堡集結,在總兵賀世賢的帶領下正向靉陽猛撲過來。測算下路程,還有不到三天的時間。
另一條不好的消息是自家境內出現了一支明軍騎兵,大概有五百人,為首的叫毛文龍。他們連續摧毀了十幾個寨子,不僅行動迅速下手狠辣,而且氣焰極為囂張。留守的各地後金軍數次交手也沒咬住他們。現在各城寨人心惶惶,急盼大軍回援。
可努爾哈赤現在昏迷不醒,按照規矩要把八旗各旗主集中起來商議下一步怎麽辦。可是皇太極卻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現在軍情緊急,把八旗各旗主集中起來議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陷入意見不統一互相扯皮的境地。他建議由“四大貝勒”暫時行使軍事權力,決定下一步是迎擊賀世賢還是撤回赫圖阿拉,或者繼續圍攻靉陽。
皇太極的意見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畢竟這是眼下最佳的選擇。但是也有人不同意,例如“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他認為大汗的安危比任何事都重要,不用再由誰商量決定什麽,全軍就此撤回赫圖阿拉才是上策。
雖說楊林和部下並沒有為難金彥春,但是他能深深感到對方的冷漠。所以他要趁機表現出自己乃至朝鮮王廷對楊林的態度。他躬身施禮道:“小使之所以這樣說,一是表明小使對大人的敬仰;二是想讓大人知道,小使這樣說隻為能有機會請大人親自或派遣得力部下去往下國,為下國兵馬訓練指點一二。如此下國上下將感激不盡!”
金彥春做為能在朝鮮王廷內有一席之地的大臣,其自身能力和地位比較高。在朝鮮他屬於統治階層的精英人物,二三品的朝廷命官。但是麵對楊林乃至整個明朝,他的姿態放的極低。以致他的優良表現都獲得萬曆皇帝的書麵肯定。如今他能屈尊這樣說,完全展示了藩屬國臣子的態度。
張祝聞言先道:“我說老金啊,你說的話是真的假的?該不會是你們朝鮮國王讓你這麽說的吧?”
金彥春臉上一紅,倒不是因為張祝當眾叫他“老金”。而是他的話還真是朝鮮現任國王“光海君”李琿在信中叮囑他說的。原來,在楊林還沒有第一次擊敗後金軍的進犯後,他就把楊林是怎麽修築城防、編組丁壯、訓練人馬和布置火炮等事詳細稟告了國內。
當時朝鮮王廷上下還不以為意,根本就沒看好楊林這樣的明朝低級將領。認為後金兵強馬壯、蠻勇無敵,一座小小的靉陽再怎麽布置還能擋住後金大軍?可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這就讓他們開始重視起楊林來。因此才在信中告訴金彥春要與楊林搞好關係,最好能讓他來給訓練訓練朝鮮兵馬,省得日後倭軍或後金軍打過來難以招架。當然,也不能白讓楊林幫忙。
金彥春小心翼翼的道:“城外這些賊胡凶悍野蠻,下國邊境也是時常被他們騷擾。下國兵馬打不過他們,王廷上下也是不勝其煩。按理說這種事下國向大明上國懇請幫忙肯定會同意的,可時間多久就不好說了。還不如小使向大人開口來的直接。下國雖地小民寡,但大人若是肯賞臉,小國還是有些許黃白之物的,不會讓大人白辛苦的。”
金彥春說的是實情。隨著後金發展壯大,多年前被朝鮮按著打他們如今反過來了,把朝鮮按在地上打。他們也看明白了,現在的大明國力日漸衰敗,指望他們打後金肯定是夠嗆了。還不如找個能打的明將指導指導自己人馬,總好過被人家打的哭爹喊娘。
楊林對金彥春在這個時候提這種請求挺無語的。一是現在是大庭廣眾之下,自己怎麽答複都欠妥;二是本來自己和手下們在感懷日後可能分開,挺傷感的。他一個朝鮮使臣現在要請自己去幫著練兵,這也太不合時宜了。況且這種事涉及到朝廷與藩屬國的外交事務,自己擅自決定就是僭越規製。別看他們嘴上說的挺好,誰知道他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要謹慎些才好。
楊林回道:“金大人的這些話我聽明白了。但是我乃大明武官,不能擅自決定對外交往之事,你還是按照規矩去找禮部,哪裏是負責接待和處理這些事情的衙門。”
金彥春還想再說點什麽,不過又覺得在這種場合下繼續說這事兒不妥,所以深深施了一禮便不再說話。他通過這事可看出楊林對自己國家的態度有點轉變,不似以前那般生硬愛搭不理的,看來以後還是有機會的。
其實金彥春一開始想也不明白自己的國王——“光海君”李琿——為啥要請楊林練兵。雖說是防範後金和倭寇,但是也用不著找楊林這個明朝低級武將。後來他才想明白,“光海君”現在的統治地位並不牢固,他急需外部的支援和力量來樹立權威。如果要是找大明,頂多就是派幾個使臣過來口頭支持一下,實際效果不大。那麽找一個大明遼東的武將來暗中支持自己,那效果可就不一樣了。比如李成梁在任時期,朝鮮國王就過得挺舒服。
可是象李成梁這種封疆大吏有時胃口太大,朝鮮還真難滿足他。那麽找一個職務偏低但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明將來,怎麽看怎麽劃算。因此楊林就被看好了。
楊林是沒功夫去想朝鮮王國是什麽樣的心思,他把眼光轉向城外。此時努爾哈赤的中軍早就跑沒影兒了,剩下的後金軍也是陸續撤離,隻留下遍地血火和遺骸。
根據各觀察哨報告和自己的觀測,楊林肯定努爾哈赤是中炮落馬了,但其是否受傷以及傷到什麽程度就不知道了。不過從後金軍撤退的速度來看,努爾哈赤即便沒受傷也受到了驚嚇。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就是身體再好恐怕也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和挫折。
在後世,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城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轟落馬下,最後傷重不治身亡。但是當時的戰事發生在農曆一月,七月份他才去世。這中間他還派兵攻打一些不臣服的蒙古部落,還會見貝勒、大臣和外來使節,健康狀況還不錯。其自己官修的《滿洲實錄》記載他對攻不下寧遠城“大忿不已”。滿清雖對其進行了美化修飾,但要真是中炮受傷後不治身亡,這種大事是瞞不住的。
而如今,努爾哈赤是真的中炮落馬。因為彈道和射程是楊林用後世的炮兵射擊方法經過反複計算的。並且通過觀察,第一波炮彈就命中了老奴的位置。這一點,城上城下這麽多人看到了絕對錯不了。即便他不傷不死,僅是中炮落馬這一點就可以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了。
炮打努爾哈赤的消息得到確認後,靉陽全城都沸騰了。歡慶聲一浪高過一浪,其中還夾雜著鑼鼓和爆竹聲。許多百姓跪向城外祖墳的方向,一邊磕頭一邊大聲疾呼,表達對官兵炮擊敵酋的感謝。在華夏百姓的心目中,沒有什麽事能比祖墳被掘更令人氣憤難平的了。
對於協助守城的經略標營官兵來講,這次守城戰讓他們對火炮的威力和使用又有了新的認識。以致於陳尚仁、王崇信以及手下一幹武官,紛紛求著楊林讓他給經略標營培養炮手,後者倒是來者不拒痛快應承下來。當然,這些是後話暫且不提。
與靉陽軍民歡慶努爾哈赤中炮落馬不同,後金軍撤回大營後緊閉營門,一副死氣沉沉據寨死守的樣子。所有貝勒、大臣都聚集在努爾哈赤的大帳外,焦急的等待著醫官診治的結果。他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生怕大汗出什麽意外。
原來努爾哈赤回來之後精神狀態還可以,但是當聽到額爾德尼、達爾罕陣亡的消息後,竟抑製不住悲痛手指著靉陽,大罵三聲“楊林小賊”後直接昏厥了過去。這把代善、皇太極嚇得魂兒都要沒了,急忙在抓來的漢民中找出兩名大夫來,承諾隻要救醒大汗就放了他們。
這兩名大夫也知道這事不管是治好治壞都沒好果子吃,但是不治又不行,隻能硬著頭皮給努爾哈赤看病。但是兩人都心照不宣的拖延時間,為的就是自己能多活一會兒。
帳外的後金貝勒和大臣們滿麵的愁雲慘淡,他們誰都沒想到,一座小小的靉陽城竟兩度擋住了大金軍的猛攻。而且接連折損了扈爾漢、杜度、額爾德尼、達爾罕等精英人物,這對大金來講是無法衡量的巨大損失。尤其是額爾德尼,他的死致使滿族文化發展徹底停滯不前。
此時有不好的消息傳來,十天前,明軍共計兩萬五千援軍分別由沈陽、廣寧、連山關、撫順等地出發,於甜水站堡集結,在總兵賀世賢的帶領下正向靉陽猛撲過來。測算下路程,還有不到三天的時間。
另一條不好的消息是自家境內出現了一支明軍騎兵,大概有五百人,為首的叫毛文龍。他們連續摧毀了十幾個寨子,不僅行動迅速下手狠辣,而且氣焰極為囂張。留守的各地後金軍數次交手也沒咬住他們。現在各城寨人心惶惶,急盼大軍回援。
可努爾哈赤現在昏迷不醒,按照規矩要把八旗各旗主集中起來商議下一步怎麽辦。可是皇太極卻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現在軍情緊急,把八旗各旗主集中起來議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陷入意見不統一互相扯皮的境地。他建議由“四大貝勒”暫時行使軍事權力,決定下一步是迎擊賀世賢還是撤回赫圖阿拉,或者繼續圍攻靉陽。
皇太極的意見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畢竟這是眼下最佳的選擇。但是也有人不同意,例如“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他認為大汗的安危比任何事都重要,不用再由誰商量決定什麽,全軍就此撤回赫圖阿拉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