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生為袁氏臣
慢著,請別叫我昭烈帝 作者:世間一點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信都的袁紹府邸,各曹署的掾史吏皆忙著做事,不得空閑,有主記在埋頭援筆抄錄文牘。
有的屬吏氣喘汗流,握著竹簡行走匆忙,與同僚迎麵相逢,連聲招呼都沒空打。
雖說冀州牧的政令快要出不了安平郡,但掾吏還是異常地忙乎,哪怕他們也不知道在忙什麽,至少也要讓袁公的諸子看到他們在勞碌。
路過堂前,官吏都不由變得躡足屏息,生怕影響到堂內那喧嚷的囂雜聲,將禍惹到自己身上。
自從袁公兵敗身死,袁公的親眷都憋著一口氣,要有人稍微做錯事,恐怕就會遭受無妄之災。
袁紹辟用的屬吏能力另說,但在察顏觀色,以揣摩恩主其心意上麵,更能明若觀火。
知道有的事什麽時候該做,什麽時候不該做。
在這種危急關頭,讓自己忙碌起來,省得去獻計獻策,最後背鍋要好的多。
有屬吏恰巧路過前堂,便聽見裏麵沉悶一聲響,似乎有案台都被掀翻在地,放置在案桌的器具也劈裏啪啦的散落在地。
讓掾吏頓時心驚,趕緊拔腿三腳兩步,快速地奔命躲避。
怕走慢半步就有飲器從青瓦白牆的另一側,擲出來砸到人身上。
最近常有器具被怒擲在地,使人聞聲驚嚇,望而卻步。
府邸黃堂也如外邊屬吏所料,雙方因袁紹遺言爭執不休,差點打起來了。
“荀友若,袁公彌留之際,究竟和你說了什麽,快如實說來。”
沮授張目決眥,發怒穿冠地用手指著荀諶問道。
有三四個逃回來的掾吏都望見,當時隻有荀諶離袁公最近,還俯身附耳前去傾聽。
但那時青州的騎兵已經將其圍住,若不是他畏死投敵倒戈,怎麽可能會被劉備放回來。
且回信都便說袁公有遺言:令河北各郡皆降劉玄德,毋要再抵抗。
要不是他沮公與及時地趕回來,怕是袁公諸子與夫人劉氏近乎要被荀諶說動。
真是膽大包天的狗賊,竟敢如此儈賣我河北。
每逢想到此處,沮授都忍不住攘袂切齒的望著荀諶,潁川士族果然多有敗德辱行,一來到冀州便處處與河北士族爭利。
眼見此刻,河北猶如山嶽崩頹,江河日下,袁氏氣息奄奄,鼓衰力盡之際,便想改換門閭,更弦改轍,投靠青州劉備。
麵對氣得掀翻了案台的沮授,荀諶也不覺直眉瞪眼,神色不悅的拂袖道:“說了很多次,袁公命若懸絲之時,用手拉住我的衣袖,示意俯耳傾聽,多次言降,此事千真萬確,我可指天為誓,若有虛言,我荀諶必遭覆宗絕嗣之事。”
荀諶也忍受不住三番五次被沮授在這裏質疑,幹脆豎起手指朝天發誓賭咒,以證明他的清白。
背主投敵之事,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他荀諶好歹是荀子後人,再怎麽說也是講究顏麵的,怎麽可能毫無節操地拿袁公遺言在此亂說,欲行無恥之尤之事。
袁譚、袁熙、袁尚幾兄弟聽到荀諶被逼急了,竟然敢指天立誓,皆不由麵麵相覷。
袁譚在心裏暗暗想道:“荀公……或許說的是真的罷。”
興許阿翁眼見大勢已去,十餘萬尚且不敵,更何況剩下的殘兵敗將,如何能穩住河北。
且我們幾子無人有威望能撐起袁氏重任,再難聚甲兵重振旗鼓與劉玄德交戰。
為了留袁氏一脈後嗣,隻好投降劉備。
袁譚自認還是略微理解阿翁憂慮的心思,此時此刻別說冀州的官吏了,連他麵對劉玄德以一擊十威震天下的兵鋒,都有想著逃離信都,率隨從逃往並州避其鋒芒的想法。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劉備鄃縣高鄉一戰大破河北,連河北的心氣也一起給破了。
先破四萬,俘獲高幹,後又破十萬,大敗袁紹,挫傷了冀州的銳氣,使許多人麵對如此強敵,都喪失了取勝的信心,不要說士卒,連各地的主將皆開始動搖。
這樣用兵凶猛的漢家宗親,兩百年前也曾出現過,不僅橫掃河北,更是定鼎天下,中興大漢,複漢家威儀。
袁氏眾人又怎麽可能不害怕。
見荀諶說的如此信誓旦旦,袁譚不禁將目光轉向沮授,尋問道:“沮公,此刻各郡人心渙散,恐難以抵擋劉玄德,為今之計可尊阿翁遺願,降於劉青州乎?”
老實說他不想抵抗了,就算遷徙到朝鮮縣也行,至少還為袁氏保留了微弱的生機。
子孫將來要是立功邊郡,朝廷或許還會網開一麵。
“河北,斷不可降!!”
沮授本欲開口說些什麽,卻被一記洪亮的聲音打斷思緒,隻見胡須淩亂的審配踏步進門,對眾人遙遙拱手,說道:“河北不可降,我等掾吏蒙受恩德為袁公辟用,值此刻危亡之際,豈可有降敵之心。”
“丈夫大節不可奪,生當為袁氏臣,死亦為袁氏鬼,豈有拱手而降之理。”
審配厲聲嗬斥,聲音從未有過的冷冽。
眼神更是盯著荀諶,直言問道:“友若,袁公怎會潰敗的如此迅速,那時你又在何處,是誰在建言出謀獻策?”
荀諶已然快要受夠了回來便被這麽多人問責,還不如與郭公則、田元皓一起待在獄裏,至少三個人待在一塊,爭論起來三人都有責任。
也好過他被劉夫人、袁譚、袁熙、袁尚、沮授、辛評等人盤根問底完,還要被審配來詰責。
心中窩火的同時,也生出一股悲憤,向前踏出半步,瞠目而視道:“袁公之敗,錯在田豐與郭圖之策矛盾相向,各執一詞。”
“審君看似忠心耿耿,實則隻為自身氣節而行,不過想身死留名於竹帛罷了,不曾為袁氏憂慮。”
“如今劉玄德以正正之旗,堂堂之陣以少擊眾大破我軍,此刻更攜破竹之勢,撲天蓋地,乘勝逐北。”
“青州軍所過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既連戰皆捷,又軍士戰馬旌旗甚盛,張郃與高覽先後兵敗,董昭退守渤海待援,各郡太守皆聞之色變,民不安枕,敢問審君有何良策退敵?!”
“君義死可矣,袁氏可存乎?!”
荀諶氣得眉毛倒蛭,脖子漲紅指著審配問道。
幹你娘的,就你審配是忠臣,我荀友若就是佞臣嗎?
負隅頑抗到底,不僅自己宗族落不得好處,袁氏也將跟你一起上路。
是真分不清現在是什麽情況,還是被什麽東西塞住了眼睛,使你審配有眼如盲。
此時不是諸侯爭奪天下,而是漢家宗親討逆誅暴。
汝等身上還有漢臣的烙印,硬不顧死活的剛愎自用,那時一起遭夷三族的就不止審氏了。
有的屬吏氣喘汗流,握著竹簡行走匆忙,與同僚迎麵相逢,連聲招呼都沒空打。
雖說冀州牧的政令快要出不了安平郡,但掾吏還是異常地忙乎,哪怕他們也不知道在忙什麽,至少也要讓袁公的諸子看到他們在勞碌。
路過堂前,官吏都不由變得躡足屏息,生怕影響到堂內那喧嚷的囂雜聲,將禍惹到自己身上。
自從袁公兵敗身死,袁公的親眷都憋著一口氣,要有人稍微做錯事,恐怕就會遭受無妄之災。
袁紹辟用的屬吏能力另說,但在察顏觀色,以揣摩恩主其心意上麵,更能明若觀火。
知道有的事什麽時候該做,什麽時候不該做。
在這種危急關頭,讓自己忙碌起來,省得去獻計獻策,最後背鍋要好的多。
有屬吏恰巧路過前堂,便聽見裏麵沉悶一聲響,似乎有案台都被掀翻在地,放置在案桌的器具也劈裏啪啦的散落在地。
讓掾吏頓時心驚,趕緊拔腿三腳兩步,快速地奔命躲避。
怕走慢半步就有飲器從青瓦白牆的另一側,擲出來砸到人身上。
最近常有器具被怒擲在地,使人聞聲驚嚇,望而卻步。
府邸黃堂也如外邊屬吏所料,雙方因袁紹遺言爭執不休,差點打起來了。
“荀友若,袁公彌留之際,究竟和你說了什麽,快如實說來。”
沮授張目決眥,發怒穿冠地用手指著荀諶問道。
有三四個逃回來的掾吏都望見,當時隻有荀諶離袁公最近,還俯身附耳前去傾聽。
但那時青州的騎兵已經將其圍住,若不是他畏死投敵倒戈,怎麽可能會被劉備放回來。
且回信都便說袁公有遺言:令河北各郡皆降劉玄德,毋要再抵抗。
要不是他沮公與及時地趕回來,怕是袁公諸子與夫人劉氏近乎要被荀諶說動。
真是膽大包天的狗賊,竟敢如此儈賣我河北。
每逢想到此處,沮授都忍不住攘袂切齒的望著荀諶,潁川士族果然多有敗德辱行,一來到冀州便處處與河北士族爭利。
眼見此刻,河北猶如山嶽崩頹,江河日下,袁氏氣息奄奄,鼓衰力盡之際,便想改換門閭,更弦改轍,投靠青州劉備。
麵對氣得掀翻了案台的沮授,荀諶也不覺直眉瞪眼,神色不悅的拂袖道:“說了很多次,袁公命若懸絲之時,用手拉住我的衣袖,示意俯耳傾聽,多次言降,此事千真萬確,我可指天為誓,若有虛言,我荀諶必遭覆宗絕嗣之事。”
荀諶也忍受不住三番五次被沮授在這裏質疑,幹脆豎起手指朝天發誓賭咒,以證明他的清白。
背主投敵之事,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他荀諶好歹是荀子後人,再怎麽說也是講究顏麵的,怎麽可能毫無節操地拿袁公遺言在此亂說,欲行無恥之尤之事。
袁譚、袁熙、袁尚幾兄弟聽到荀諶被逼急了,竟然敢指天立誓,皆不由麵麵相覷。
袁譚在心裏暗暗想道:“荀公……或許說的是真的罷。”
興許阿翁眼見大勢已去,十餘萬尚且不敵,更何況剩下的殘兵敗將,如何能穩住河北。
且我們幾子無人有威望能撐起袁氏重任,再難聚甲兵重振旗鼓與劉玄德交戰。
為了留袁氏一脈後嗣,隻好投降劉備。
袁譚自認還是略微理解阿翁憂慮的心思,此時此刻別說冀州的官吏了,連他麵對劉玄德以一擊十威震天下的兵鋒,都有想著逃離信都,率隨從逃往並州避其鋒芒的想法。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劉備鄃縣高鄉一戰大破河北,連河北的心氣也一起給破了。
先破四萬,俘獲高幹,後又破十萬,大敗袁紹,挫傷了冀州的銳氣,使許多人麵對如此強敵,都喪失了取勝的信心,不要說士卒,連各地的主將皆開始動搖。
這樣用兵凶猛的漢家宗親,兩百年前也曾出現過,不僅橫掃河北,更是定鼎天下,中興大漢,複漢家威儀。
袁氏眾人又怎麽可能不害怕。
見荀諶說的如此信誓旦旦,袁譚不禁將目光轉向沮授,尋問道:“沮公,此刻各郡人心渙散,恐難以抵擋劉玄德,為今之計可尊阿翁遺願,降於劉青州乎?”
老實說他不想抵抗了,就算遷徙到朝鮮縣也行,至少還為袁氏保留了微弱的生機。
子孫將來要是立功邊郡,朝廷或許還會網開一麵。
“河北,斷不可降!!”
沮授本欲開口說些什麽,卻被一記洪亮的聲音打斷思緒,隻見胡須淩亂的審配踏步進門,對眾人遙遙拱手,說道:“河北不可降,我等掾吏蒙受恩德為袁公辟用,值此刻危亡之際,豈可有降敵之心。”
“丈夫大節不可奪,生當為袁氏臣,死亦為袁氏鬼,豈有拱手而降之理。”
審配厲聲嗬斥,聲音從未有過的冷冽。
眼神更是盯著荀諶,直言問道:“友若,袁公怎會潰敗的如此迅速,那時你又在何處,是誰在建言出謀獻策?”
荀諶已然快要受夠了回來便被這麽多人問責,還不如與郭公則、田元皓一起待在獄裏,至少三個人待在一塊,爭論起來三人都有責任。
也好過他被劉夫人、袁譚、袁熙、袁尚、沮授、辛評等人盤根問底完,還要被審配來詰責。
心中窩火的同時,也生出一股悲憤,向前踏出半步,瞠目而視道:“袁公之敗,錯在田豐與郭圖之策矛盾相向,各執一詞。”
“審君看似忠心耿耿,實則隻為自身氣節而行,不過想身死留名於竹帛罷了,不曾為袁氏憂慮。”
“如今劉玄德以正正之旗,堂堂之陣以少擊眾大破我軍,此刻更攜破竹之勢,撲天蓋地,乘勝逐北。”
“青州軍所過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既連戰皆捷,又軍士戰馬旌旗甚盛,張郃與高覽先後兵敗,董昭退守渤海待援,各郡太守皆聞之色變,民不安枕,敢問審君有何良策退敵?!”
“君義死可矣,袁氏可存乎?!”
荀諶氣得眉毛倒蛭,脖子漲紅指著審配問道。
幹你娘的,就你審配是忠臣,我荀友若就是佞臣嗎?
負隅頑抗到底,不僅自己宗族落不得好處,袁氏也將跟你一起上路。
是真分不清現在是什麽情況,還是被什麽東西塞住了眼睛,使你審配有眼如盲。
此時不是諸侯爭奪天下,而是漢家宗親討逆誅暴。
汝等身上還有漢臣的烙印,硬不顧死活的剛愎自用,那時一起遭夷三族的就不止審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