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政和知府是兩根定海神針。他們一道回來,江寧城的氣氛一下子平和許多。可學政大人遇刺一事畢竟不假,人心依舊浮動。
房價雖然上漲一點,可漲到之前的一半,怎麽也漲不上去。
李玉扇見一切真如蘇元青所料,非常高興,說:“公子,漲回來了,賣不賣?”
蘇元青說:“把咱們之前的房子掛出去,破的留下。就算將來打仗,破房子也不會有人搶,留下來,回頭就算失去一切,也有個去處。”
李玉扇問:“那賣多少兩?”
按理說,300兩買回來的房子,按現在的價格,600兩可以賣。
蘇元青想了想說:“掛1000兩。”又說,“萬一賣出去了呢。不行就再降價。”
反正還有時間,可以再等幾天。
如他所料,這一次確實讓他好等,這次掛了幾天,壓根無人問價。
不光他這個價格沒人問,那些掛五六百兩的,也沒人問。這個時候,危險的感覺越來越近,大家隻是在猶豫要不要跑掉,沒人願意冒這個險。
蘇元青並不著急。
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把兩棟房子爛在手裏,那又如何?反正他已經賺了好多錢,手上有800多兩的現錢,有了這些錢在,怎麽都不算賠。
他暫時把這件事拋諸腦後,繼續準備院試。
又過兩天,學政的身子養得差不多,書院山長也到了,終於通知大家考試。
一夜安睡,第二天早早來到一處書院,即是考試地點。
院試則隻有兩百多人。考試的人不多,比起府試動輒兩千人的大隊伍,算少的。
院試考兩場,第一場為正場,第二場為複試。考試內容:正場考試《四書》兩篇、詩一;複試考《四書》文、《小學》論、詩各一。
順利進了考場,被關進考棚。
那真不是一個好地方。
每個人都有一個單間,以磚牆相隔,高1.8米,深1.2米。考生入場後,考試的幾天就被困在這個小天地中,吃飯睡覺都不能邁出一步,條件相當艱苦。
前兩次考試,蘇元青沒享過福,還不覺得難受。最近軟床睡著,書童用著,讓他在這個地方忍受,還真有點不太習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親身體會,才知道此言不虛。
蘇元青閉目養神,等考卷下來,便將注意力集中在考試上。
依著先前所學,他全然忽略天分與才華,像工匠對待物品一樣對待他的詩賦,先破題,再解題,再在草稿紙上寫成長文,最後濃縮成規定的句子。刪刪改改,時間就過去了,最後把差不多的文字謄上,便算作答卷。
這個過程既無樂趣,也無靈感,全靠耐心支撐。
不過,那首詩倒是很有意思。這詩的題目,竟然與剿匪有關。
透過那題目,蘇元青似乎都鞥看到被刺殺的學政對匪徒的濃濃恨意。
他也根據學政的心思,寫了一篇頗為激進的剿匪詩,簡直要跟匪徒同歸於盡。不過這首詩,他最後沒有謄在答卷上。
因為學政隻是主持考試,題目或許跟他有關,但是最後批改試卷的,卻是那位數百裏外趕來的書院山長。激進的詩,或許學政會很喜歡,但是這位書院山長卻未必很喜歡。
他謄寫的那首詩,是很中庸的。
事後想想,比起中規中矩的詩,比起整個考試的文字,他最喜歡的還是那首他沒有寫在答卷上的那首。
匪來了,就打嘛,拚死一戰。何必子曰,書曰的。
這大概就是一種江湖氣。
出了考場,蘇元青趕回家。
還沒去洗澡,看到李玉扇,他先問道:“房子的事怎麽樣了?”
李玉扇說:“奴婢這幾天每天都去牙行,隻見賣家都很看好現在局勢,一直給房子加價,但就算不知怎麽的,賣不出去。”
蘇元青說:“這就說明現在安定下來了,但人心沒有。”
李玉扇問道:“人心怎麽了?”
蘇元青說:“人心裏依舊認為,很快就要打仗。”
李玉扇說:“那豈不是跟咱們想的一樣。”
蘇元青點點頭。
他已不是一無所有的乞丐,也不是隻會讀書的書生,在讀了呂家書樓的那些故事,學了那些本領之後,他對世間的事已有所理解。
他知道,做生意最怕的就是跟別人想的一樣。賣一樣的東西,賺不到錢,抱一樣的想法,賺不到錢。很多人糊裏糊塗,跟別人想的不一樣,往往能賺到錢。而那些更厲害的,是知道別人想什麽,因而從中取利。當然還有最厲害的,他們是知道做什麽事,能讓別人產生什麽樣的想法,因此把天下人都當成棋子玩耍。
眼前的情況,蘇元青沒好主意,說:“那就降價到900兩,做出急賣的樣子。”
李玉扇問:“人家漲了,咱們降?”
蘇元青說:“現在不是看賺多少錢的問題,現在是看誰能賣出去。能賣出去換來錢的價格才是價格,不然就隻是過眼雲煙。”
李玉扇若有所悟,說:“那我現在就去找牙行,讓他們改價。”
蘇元青說:“去吧,回來順便買個箱籠,再去馬市看看價格,看漲了沒有。”
該打仗的時候,糧食和馬應該都要漲了。但也不一定,畢竟別處的沒漲。如果漲得太狠,隻要稍微走得遠一點,也能買到,所以猜不出來。
李玉扇問說:“箱籠是給奴婢買的嗎?”
蘇元青說:“不然你作為書童,讓我自己背箱籠嗎?”
李玉扇說:“奴婢就問問。要是奴婢自己背的,那得買個小點的。”
最好裝不下幾本書的那種。
不然她一個孩子背那麽重的東西,很辛苦。
最好能買兩匹馬,騎馬走,不光跑得快,還不用自己背東西。
想著想著,她取了必要的東西去牙行,改價格。再去馬市,問馬的價格,還問了馬車和雇傭車夫的價格,說不定用得著。回來時她買了適合自己的箱籠,背上那小了一號的箱籠,她恍然間看到了家人和朋友。
當時,也有一個背箱籠的孩子,人家還說,那是她以後的相公。都不見了。
她又生出對匪徒的痛恨。
她想,下次回來,必定報仇。
房價雖然上漲一點,可漲到之前的一半,怎麽也漲不上去。
李玉扇見一切真如蘇元青所料,非常高興,說:“公子,漲回來了,賣不賣?”
蘇元青說:“把咱們之前的房子掛出去,破的留下。就算將來打仗,破房子也不會有人搶,留下來,回頭就算失去一切,也有個去處。”
李玉扇問:“那賣多少兩?”
按理說,300兩買回來的房子,按現在的價格,600兩可以賣。
蘇元青想了想說:“掛1000兩。”又說,“萬一賣出去了呢。不行就再降價。”
反正還有時間,可以再等幾天。
如他所料,這一次確實讓他好等,這次掛了幾天,壓根無人問價。
不光他這個價格沒人問,那些掛五六百兩的,也沒人問。這個時候,危險的感覺越來越近,大家隻是在猶豫要不要跑掉,沒人願意冒這個險。
蘇元青並不著急。
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把兩棟房子爛在手裏,那又如何?反正他已經賺了好多錢,手上有800多兩的現錢,有了這些錢在,怎麽都不算賠。
他暫時把這件事拋諸腦後,繼續準備院試。
又過兩天,學政的身子養得差不多,書院山長也到了,終於通知大家考試。
一夜安睡,第二天早早來到一處書院,即是考試地點。
院試則隻有兩百多人。考試的人不多,比起府試動輒兩千人的大隊伍,算少的。
院試考兩場,第一場為正場,第二場為複試。考試內容:正場考試《四書》兩篇、詩一;複試考《四書》文、《小學》論、詩各一。
順利進了考場,被關進考棚。
那真不是一個好地方。
每個人都有一個單間,以磚牆相隔,高1.8米,深1.2米。考生入場後,考試的幾天就被困在這個小天地中,吃飯睡覺都不能邁出一步,條件相當艱苦。
前兩次考試,蘇元青沒享過福,還不覺得難受。最近軟床睡著,書童用著,讓他在這個地方忍受,還真有點不太習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親身體會,才知道此言不虛。
蘇元青閉目養神,等考卷下來,便將注意力集中在考試上。
依著先前所學,他全然忽略天分與才華,像工匠對待物品一樣對待他的詩賦,先破題,再解題,再在草稿紙上寫成長文,最後濃縮成規定的句子。刪刪改改,時間就過去了,最後把差不多的文字謄上,便算作答卷。
這個過程既無樂趣,也無靈感,全靠耐心支撐。
不過,那首詩倒是很有意思。這詩的題目,竟然與剿匪有關。
透過那題目,蘇元青似乎都鞥看到被刺殺的學政對匪徒的濃濃恨意。
他也根據學政的心思,寫了一篇頗為激進的剿匪詩,簡直要跟匪徒同歸於盡。不過這首詩,他最後沒有謄在答卷上。
因為學政隻是主持考試,題目或許跟他有關,但是最後批改試卷的,卻是那位數百裏外趕來的書院山長。激進的詩,或許學政會很喜歡,但是這位書院山長卻未必很喜歡。
他謄寫的那首詩,是很中庸的。
事後想想,比起中規中矩的詩,比起整個考試的文字,他最喜歡的還是那首他沒有寫在答卷上的那首。
匪來了,就打嘛,拚死一戰。何必子曰,書曰的。
這大概就是一種江湖氣。
出了考場,蘇元青趕回家。
還沒去洗澡,看到李玉扇,他先問道:“房子的事怎麽樣了?”
李玉扇說:“奴婢這幾天每天都去牙行,隻見賣家都很看好現在局勢,一直給房子加價,但就算不知怎麽的,賣不出去。”
蘇元青說:“這就說明現在安定下來了,但人心沒有。”
李玉扇問道:“人心怎麽了?”
蘇元青說:“人心裏依舊認為,很快就要打仗。”
李玉扇說:“那豈不是跟咱們想的一樣。”
蘇元青點點頭。
他已不是一無所有的乞丐,也不是隻會讀書的書生,在讀了呂家書樓的那些故事,學了那些本領之後,他對世間的事已有所理解。
他知道,做生意最怕的就是跟別人想的一樣。賣一樣的東西,賺不到錢,抱一樣的想法,賺不到錢。很多人糊裏糊塗,跟別人想的不一樣,往往能賺到錢。而那些更厲害的,是知道別人想什麽,因而從中取利。當然還有最厲害的,他們是知道做什麽事,能讓別人產生什麽樣的想法,因此把天下人都當成棋子玩耍。
眼前的情況,蘇元青沒好主意,說:“那就降價到900兩,做出急賣的樣子。”
李玉扇問:“人家漲了,咱們降?”
蘇元青說:“現在不是看賺多少錢的問題,現在是看誰能賣出去。能賣出去換來錢的價格才是價格,不然就隻是過眼雲煙。”
李玉扇若有所悟,說:“那我現在就去找牙行,讓他們改價。”
蘇元青說:“去吧,回來順便買個箱籠,再去馬市看看價格,看漲了沒有。”
該打仗的時候,糧食和馬應該都要漲了。但也不一定,畢竟別處的沒漲。如果漲得太狠,隻要稍微走得遠一點,也能買到,所以猜不出來。
李玉扇問說:“箱籠是給奴婢買的嗎?”
蘇元青說:“不然你作為書童,讓我自己背箱籠嗎?”
李玉扇說:“奴婢就問問。要是奴婢自己背的,那得買個小點的。”
最好裝不下幾本書的那種。
不然她一個孩子背那麽重的東西,很辛苦。
最好能買兩匹馬,騎馬走,不光跑得快,還不用自己背東西。
想著想著,她取了必要的東西去牙行,改價格。再去馬市,問馬的價格,還問了馬車和雇傭車夫的價格,說不定用得著。回來時她買了適合自己的箱籠,背上那小了一號的箱籠,她恍然間看到了家人和朋友。
當時,也有一個背箱籠的孩子,人家還說,那是她以後的相公。都不見了。
她又生出對匪徒的痛恨。
她想,下次回來,必定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