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裏,大日閣神女宋琴語指著窗戶,驚愕地說:“他就那麽出去了?我剛才聽說有人從窗戶進來,還不相信,竟然是真的。那麽那串手珠也是真的。我對無遮寺了解不多,我聽說無遮寺的弟子在飛升之時,除了在門內傳下衣缽,還會遊走四方,把身上的寶物傳下去,以達到心境上的更高境界。”
凰女說:“不錯。不過少有人知道,那串手珠的真正來源。”
宋琴語說:“五明大師的退位典禮上,我見過這手珠。卻不知來自何處。”
凰女說:“當年無遮寺有一位堪稱佛法、武功皆第一的高僧,在即將合體飛升之時行走天下,將身上的幾件佛寶分給與佛有緣之人,那手珠便是那位高僧傳給五明大師的東西。五明大師一生修持,最看重的也是那件東西。”
宋琴語當真震驚,“啊?大師竟然,竟然把如此重寶給那個人?”
凰女說:“你如果知道他多厲害,就不覺得奇怪了。”
宋琴語看了看窗戶,說:“能從這進出自如,確實厲害。”
凰女笑了笑,解釋說:“那不算什麽。他是墨月道姑的師弟。在桃仙島的石碑中,他曾以元嬰境界跟很多人同境界比試,連化神巔峰的大能都輸給了他。他說要挑戰第一,如今出來了卻再也不提,想必是成功了吧?”
既然是墨月道姑的師弟,那麽被五明大師看重,也就沒那麽奇怪。
要說境界和天資,墨月道姑都比五明大師更強。
要問強多少,那就不好說。在凰女心中,五明大師是一個努力積累的普通修士,一個有佛法造詣的人,如此而已。
至於石碑上的名次——
她還不能確定,因為還沒有人看到蘇元青。
至少得有一個人衝到第三的位置,才能知道蘇元青是否成功登頂。
那需要時間,可能需要很久。
宋琴語簡直要驚呆了,說:“墨月道姑的師弟,那就是梅花道姑的傳人!她們那個山頭不是隻收女弟子嗎?桃仙島石碑第一,真讓人向往……不對……”
她忽然一愣,如同遭受雷擊。
“怎麽了?”凰女淡淡問。
宋琴語說:“我大日閣的東方神女也曾闖過那石碑,曾留下痕跡。他既然有那個本事,說不定見到過——他剛才看我的眼神有些遲疑,他一定知道……不行,我得去問問他。東方神女很可能告訴了他什麽。”
說完,她匆匆地跑了出去。
“是嗎?是吧!”凰女獨自琢磨片刻,搖頭說,“可若是好事,他為何不說呢?”
不說,想必是有難言之隱。但這樣的事,怎麽會難言?
必然是那結果,有不如意之處。
她對東方牧歌的事不抱希望——但這不關她的事,她可以不理會。
蘇元青已經走遠。
他並不知曉,連走一次窗戶也能被眾人記住並傳揚開。
也不知道房間裏的二人如何談論他。
他把手珠收起,神色匆忙地躲開人群,融入人群。之後幹脆又使出變化之術,把自己的樣貌做小幅度改動,還換了一身青色衣服。
這樣一來,雖然他長相變化不多,但跟之前完全是兩種風格。
他想,這或許能掩蓋他已經變化的這件事。看不出變化,更利於他隱藏身份。
“太殘暴了,說著話呢就要拔劍,以後可不能讓大日閣的人追上。”他搖搖頭,小心地走了半條街,找了家客棧住下。
那是一家天藍色的客棧。
裏外都用一種特殊的石頭建造,聚集著諸多水靈氣。
走到那裏麵,有雲霧縹緲之感。
這地方蠻貴,七百靈石一晚。
不過這裏靈氣如此充沛,若在此修行,倒是能把靈石賺回來。
蘇元青無意在此苦修。他一躍跳到床上,盤坐之後,取出那些道紋糾纏的石頭來。雖然覺得自己虧了,但還是得切開才知道。
他將那些道紋交織的石頭取了出來。七十三塊,擺在空中。
他拿了一塊看起來順眼的暗紅色石頭,先探查了一會。
當他的神識沉入那些道紋之中,他感覺到一股混亂的洪流,帶著汙濁的氣息,像傾覆的大雪一般灌入他的神識裏,別說頭緒,一時間簡直找不到回頭路。
他一開始可沒預料到這樣的結果——他感覺這裏如同封印,可是它和封印不同。因為施加封印的人往往會留下一條路,供自己通過,所以封印往往有跡可循。而這東西卻是徹徹底底的混亂,很難找到痕跡。
“怪不得這東西無法探查呢!但也不一定,若神識足夠強大,若能明了其中軌跡,說不定能夠摸索出軌跡。”蘇元青琢磨了一會,隨即一歎,“我這麽想,很可能別人也會這麽想。大概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麽多人癡迷於此。”
對於道紋,蘇元青一向認為多多益善,畢竟他的青蓮就很駁雜。
琢磨了一會,他下意識地將青蓮化出,將那石頭放在青蓮上。
他輕道:“倒不必著急將它切開,我可以先用青蓮收了這些道紋。青蓮自己能夠區分對它有益的東西。就算有不對的地方,人花之火也會將其燒去。多多收取,再用火擇取有益的地方,簡直神配合。”
如他所料,當那石頭接觸青蓮,在他的刻意催動下,碎片式的道紋被剝離出來,被青蓮收取。石頭因此皸裂,一層層剝離開。
一塊臉盆大小的石頭,剝離到最後,什麽都沒剩下。
他嗬嗬一笑,說:“這算賭輸了——不過,這麽多道紋,如果能夠留存的一些,也不算花了冤枉錢。用人花之火試一試。”
他又將青蓮收回體內,與人花融合——耐人尋味的火焰灼燒那些道紋。
新收的瑣碎道紋,在人花之火的映照下紛紛透明。有的被燒斷,有的保留,一炷香的時間之後,隻留存十之一二。
斑駁的道紋浮現在青蓮之上,各有歸處。
仿佛是秋天的穀粒,堆在穀倉。
蘇元青再次為之歡喜。
“看來這東西適合我,賭輸了,有這道紋的收獲,也算是贏。這是一種積累,當我積累得足夠多,一定能找到適合我功法的東西。”
既如此,何不再接再厲?
凰女說:“不錯。不過少有人知道,那串手珠的真正來源。”
宋琴語說:“五明大師的退位典禮上,我見過這手珠。卻不知來自何處。”
凰女說:“當年無遮寺有一位堪稱佛法、武功皆第一的高僧,在即將合體飛升之時行走天下,將身上的幾件佛寶分給與佛有緣之人,那手珠便是那位高僧傳給五明大師的東西。五明大師一生修持,最看重的也是那件東西。”
宋琴語當真震驚,“啊?大師竟然,竟然把如此重寶給那個人?”
凰女說:“你如果知道他多厲害,就不覺得奇怪了。”
宋琴語看了看窗戶,說:“能從這進出自如,確實厲害。”
凰女笑了笑,解釋說:“那不算什麽。他是墨月道姑的師弟。在桃仙島的石碑中,他曾以元嬰境界跟很多人同境界比試,連化神巔峰的大能都輸給了他。他說要挑戰第一,如今出來了卻再也不提,想必是成功了吧?”
既然是墨月道姑的師弟,那麽被五明大師看重,也就沒那麽奇怪。
要說境界和天資,墨月道姑都比五明大師更強。
要問強多少,那就不好說。在凰女心中,五明大師是一個努力積累的普通修士,一個有佛法造詣的人,如此而已。
至於石碑上的名次——
她還不能確定,因為還沒有人看到蘇元青。
至少得有一個人衝到第三的位置,才能知道蘇元青是否成功登頂。
那需要時間,可能需要很久。
宋琴語簡直要驚呆了,說:“墨月道姑的師弟,那就是梅花道姑的傳人!她們那個山頭不是隻收女弟子嗎?桃仙島石碑第一,真讓人向往……不對……”
她忽然一愣,如同遭受雷擊。
“怎麽了?”凰女淡淡問。
宋琴語說:“我大日閣的東方神女也曾闖過那石碑,曾留下痕跡。他既然有那個本事,說不定見到過——他剛才看我的眼神有些遲疑,他一定知道……不行,我得去問問他。東方神女很可能告訴了他什麽。”
說完,她匆匆地跑了出去。
“是嗎?是吧!”凰女獨自琢磨片刻,搖頭說,“可若是好事,他為何不說呢?”
不說,想必是有難言之隱。但這樣的事,怎麽會難言?
必然是那結果,有不如意之處。
她對東方牧歌的事不抱希望——但這不關她的事,她可以不理會。
蘇元青已經走遠。
他並不知曉,連走一次窗戶也能被眾人記住並傳揚開。
也不知道房間裏的二人如何談論他。
他把手珠收起,神色匆忙地躲開人群,融入人群。之後幹脆又使出變化之術,把自己的樣貌做小幅度改動,還換了一身青色衣服。
這樣一來,雖然他長相變化不多,但跟之前完全是兩種風格。
他想,這或許能掩蓋他已經變化的這件事。看不出變化,更利於他隱藏身份。
“太殘暴了,說著話呢就要拔劍,以後可不能讓大日閣的人追上。”他搖搖頭,小心地走了半條街,找了家客棧住下。
那是一家天藍色的客棧。
裏外都用一種特殊的石頭建造,聚集著諸多水靈氣。
走到那裏麵,有雲霧縹緲之感。
這地方蠻貴,七百靈石一晚。
不過這裏靈氣如此充沛,若在此修行,倒是能把靈石賺回來。
蘇元青無意在此苦修。他一躍跳到床上,盤坐之後,取出那些道紋糾纏的石頭來。雖然覺得自己虧了,但還是得切開才知道。
他將那些道紋交織的石頭取了出來。七十三塊,擺在空中。
他拿了一塊看起來順眼的暗紅色石頭,先探查了一會。
當他的神識沉入那些道紋之中,他感覺到一股混亂的洪流,帶著汙濁的氣息,像傾覆的大雪一般灌入他的神識裏,別說頭緒,一時間簡直找不到回頭路。
他一開始可沒預料到這樣的結果——他感覺這裏如同封印,可是它和封印不同。因為施加封印的人往往會留下一條路,供自己通過,所以封印往往有跡可循。而這東西卻是徹徹底底的混亂,很難找到痕跡。
“怪不得這東西無法探查呢!但也不一定,若神識足夠強大,若能明了其中軌跡,說不定能夠摸索出軌跡。”蘇元青琢磨了一會,隨即一歎,“我這麽想,很可能別人也會這麽想。大概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麽多人癡迷於此。”
對於道紋,蘇元青一向認為多多益善,畢竟他的青蓮就很駁雜。
琢磨了一會,他下意識地將青蓮化出,將那石頭放在青蓮上。
他輕道:“倒不必著急將它切開,我可以先用青蓮收了這些道紋。青蓮自己能夠區分對它有益的東西。就算有不對的地方,人花之火也會將其燒去。多多收取,再用火擇取有益的地方,簡直神配合。”
如他所料,當那石頭接觸青蓮,在他的刻意催動下,碎片式的道紋被剝離出來,被青蓮收取。石頭因此皸裂,一層層剝離開。
一塊臉盆大小的石頭,剝離到最後,什麽都沒剩下。
他嗬嗬一笑,說:“這算賭輸了——不過,這麽多道紋,如果能夠留存的一些,也不算花了冤枉錢。用人花之火試一試。”
他又將青蓮收回體內,與人花融合——耐人尋味的火焰灼燒那些道紋。
新收的瑣碎道紋,在人花之火的映照下紛紛透明。有的被燒斷,有的保留,一炷香的時間之後,隻留存十之一二。
斑駁的道紋浮現在青蓮之上,各有歸處。
仿佛是秋天的穀粒,堆在穀倉。
蘇元青再次為之歡喜。
“看來這東西適合我,賭輸了,有這道紋的收獲,也算是贏。這是一種積累,當我積累得足夠多,一定能找到適合我功法的東西。”
既如此,何不再接再厲?